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紫皮01-0)簡述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定義?0.口腔解剖生理學是一門以研究口腔、顱、面、頸部諸部位的正常形態(tài)結構、功能活動規(guī)律及其臨床應用為主要內容的學科。(紫皮02-506)何謂牙體比較解剖學?506.所謂牙體I:匕較解剖學是根據(jù)現(xiàn)存動物牙的形態(tài)結構,比較其異同,追溯其形態(tài)變化的痕跡,理解其進化發(fā)展狀況。(紫皮02-508)簡述牙演化的特點508.牙形由單一同形牙向異形牙演化;牙數(shù)由多變少;牙替換次數(shù)由多牙列向雙牙列演化;牙根從無到有;牙的分布由廣泛至集中于上、下頜骨;牙附著于頜骨的方式由端生牙至側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紫皮02-516)簡述切牙組形態(tài)及功能特點.口腔內上、下、左、右共8個切牙,切牙位于口腔前部,牙冠由唇面、舌面、近中面和遠中面四個軸面和一個切皤組成。牙冠唇、舌面略呈梯形,鄰面呈楔形,頸部厚而切端薄,其主要功能為切斷食物,對于發(fā)音和襯托面部外形亦有密切關系,牙根為單根。(紫皮02-517)簡述上、下頜切牙的區(qū)別.(1)上頜切牙的牙冠寬大,唇面發(fā)育溝明顯;下頜切牙的牙冠窄小,唇面光滑,發(fā)育溝不明顯。(2)上頜切牙的舌面邊緣崎明顯,舌窩較深;下頜切牙的舌面無明顯邊緣崎,舌窩較窄淺。(3)側面觀,上頜切牙的切崎在牙體長軸的唇側;下頜切牙的切崎靠近牙體長軸。(4)上頜切牙牙根粗壯而直;下頜切牙牙根窄而扁,近遠中面凹陷呈溝狀。(紫皮02-518)簡述尖牙組的形態(tài)及功能特點.尖牙位于側切牙遠中,包括上頜和下頜,上下左右各四個。其牙冠較厚,即頰舌徑大于近遠中徑。有一長大的牙尖,根為單根,粗且長大。功能為穿刺及撕裂食物。(紫皮02-519)簡述上、下頜尖牙的區(qū)別..(1)上頜尖牙體積較大,牙冠寬大;下頜尖牙體積較小,牙冠窄長。(2)上頜尖牙唇頸崎、唇軸崎、舌軸崎和舌面隆突較明顯,舌窩較深;下頜尖牙唇頸崎、唇軸崎、舌軸崎和舌面隆突不很明顯,舌窩較淺。(3)上頜尖牙近中緣自頸緣至切緣向近中展開;下頜尖牙近中緣與牙根近中緣相連成直線。(4)上頜尖牙近中斜緣與遠中斜緣相交近似直角;下頜尖牙者成鈍角。(5)上頜尖牙牙尖頂偏近中;下頜者明顯偏近中。(6)上頜尖牙冠、根的唇緣相連不成弧線;下頜尖牙冠、根的唇緣相連成弧線。(7)上頜尖牙牙根粗長,頸橫切面成卵圓三角形;下頜尖牙牙根細長,頸橫切面成扁圓形。(紫皮02-520)簡述前磨牙的形態(tài)及功能特點.前磨牙又稱雙尖牙,位于尖牙與磨牙之間,包括上頜第一、第二前磨牙和下頜第一、第二前磨牙。上、下、左、右共8個。牙冠呈立方形,牙合面有二尖(下頜第二前磨牙有三尖型者)。牙根為單根或雙根。主要功能為協(xié)助尖牙撕裂食物,同時有協(xié)助磨牙搗碎食物的作用。(紫皮02-521)簡述上、下頜前磨牙的區(qū)別.(1)上頜前磨牙的牙冠較直,略偏牙體長軸的頰側;下頜前磨牙的牙冠向舌側傾斜。(2)上頜前磨牙的牙冠頰舌徑大于近遠中徑,牙冠較狹長;下頜前磨牙的牙冠,頰舌徑與近遠中徑相近,牙冠方圓。(紫皮02-522)簡述磨牙組的形態(tài)及功能特點。. 位于前磨牙的遠中,包括上下頜第一、第二、第三磨牙,上下左右共12個。牙冠體積大,牙合面也大,有4?5個牙尖,牙體由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依次減??;根一般為2?3根。主要承擔咀嚼任務。(紫皮02-523)簡述上、下頜磨牙的區(qū)別。. (1)上頜磨牙的牙冠牙合面呈斜方形,頰舌徑大于近遠中徑;下頜磨牙的牙冠牙合面呈長方形,近遠中徑大于頰舌徑。(2)上頜磨牙的牙冠較直;下頜磨牙的牙冠傾向舌側。(3)上頜磨牙的頰尖銳而舌尖鈍;下頜磨牙的舌尖銳而頰尖鈍。(4)上頜磨牙多為三根;下頜磨牙多為雙根。(紫皮02-524)簡述上頜第一、第二、第三磨牙形態(tài)的區(qū)別。主要內容上頜第一磨牙上頜第一磨牙上頜第三磨牙
體積S—1— B取大、取覽較小、較寬最小、較窄頰面近遠中頰尖等宣同遠中頰尖較近,中頰尖稍短遠中頰尖更短舌面遠舌尖發(fā)育良好遠舌尖較小遠舌尖通常消失可能有第五牙尖極少有第五牙尖無第五牙尖牙合面斜方形狹長斜方形三角形或心形斜崎明顯斜崎較小,多有遠中溝越過常無斜崎牙根三根分開三根靠近三根常融合頰根尖彎向近中遠頰根較直牙根向遠中傾斜(紫皮02-525)簡述下頜第一、第二、第三磨牙形態(tài)的區(qū)別。主要內容下頜第一磨牙下頜第二磨牙下頜第三磨牙體積日一1—日cia取天、取35較小、較寬最小、較窄頰面有近、遠中頰溝有頰溝有頰溝近、遠中頰尖和部分遠中尖近、遠中頰尖近、遠中頰尖牙合面長方形正方形卵圓形有5個牙尖多為4個牙尖有4個或5個牙尖發(fā)育溝呈大字形發(fā)育溝呈十字形副溝多牙根近、遠中根分開較寬,有時遠中根再分為頰舌根近、遠中根相距較近或在頰側融合呈C形根,有時近中根再分為頰舌根牙根短,通常融合(紫皮02-526)簡述乳牙組的共同特點。(1)乳牙體積小,牙冠短而寬,乳白色。(2)乳牙頸部縮窄,唇頸峭、頰頸峭顯突出。牙合面縮窄,冠根分明。(3)寬冠窄根是乳前牙的特點,但上頜乳中切牙為寬冠寬根,根尖彎向后側。(4)上頜乳尖牙的近中牙尖崎長于遠中牙尖崎,是乳尖牙和恒尖牙中惟一牙尖偏向遠中者。(5)下頜第二乳磨牙三個頰尖等大。(紫皮02-527)出齦、萌出、萌出時間的概念。出齦:牙胚破齦而出的現(xiàn)象。萌出:從牙冠出齦至到達咬合接觸的全過程。萌出時間:指的是牙出齦的時間。(紫皮02-528)簡述乳牙萌出的一般順序。528.乳中切牙、乳側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通常下頜早于上頜。529. 下頜早于上頜,下頜萌出的順序多為6-1-2-4-5-3-7或6-1-2-4-3-5-7;上頜萌出的順序多為6-1-2-4-5-3-7或6-1-2-4-3-5-7.(紫皮02-530)簡述牙萌出的生理特點。530.(1)牙萌出有較明確的時間和順序。(2)下頜牙萌出早于上頜同名牙。(3)左右對稱同時萌出。(4)女性早于男性。(紫皮02-531)簡述切端及牙合面形態(tài)的生理意義。531.切牙的切崎具有切割食物的功能。尖牙的牙尖具有穿透和撕裂食物的作用。前磨牙和磨牙牙合面有凸形結構:牙尖、三角崎、斜面和邊緣崎;并有凹形結構;窩及發(fā)育溝。咀嚼時,上下頜后牙牙合面凸形態(tài)結構與凸形結構接觸可壓碎食物;凸形結構與凹形結構接觸可磨細食物。上下頜后牙牙合面牙尖與窩接觸,可保持上下頜牙牙合關系穩(wěn)定。牙合面組成三角崎的兩斜面,咀嚼時既可磨細食物,又可在上下頜牙接觸時,下頜牙沿上頜牙尖的斜面運動,以便進入牙尖交錯位。邊緣崎的作用是將食物局限在牙合面窩內,以便對頜牙尖進行搗碎和磨細,發(fā)育溝如舌溝或頰溝是磨細食物溢向固有口腔或口腔前庭的通道。(紫皮02-532)簡述牙冠唇、頰、舌面突度的生理意義。532.前牙唇舌面及后牙頰面的突度均在頸1/3,后牙舌面的突度則在中1/3.咀嚼時,牙冠的正常突度,可使部分咀嚼過的食物擦過牙齦表面,起著按摩作用,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牙齦的健康。若牙冠突度過小或平直,食物經過該處將給牙齦過大的壓力;反之,若牙冠突度過大,食物經過該處則不能觸及牙齦,均不利于齦組織的健康。牙冠頸1/3的突度,還可擴展齦緣,使其緊張有力。(紫皮02-533)簡述牙冠鄰面突度的生理意義。533.前牙及后牙鄰面突度分別在切1/3和牙合1/3處,相鄰兩牙借鄰接點相接,鄰接點因磨耗呈小面,稱為接觸區(qū)。前牙接觸區(qū)呈橢圓形,切頸徑大于唇舌徑,近中面者靠近切角:遠中面者距切角稍遠。近牙接觸區(qū)亦呈橢圓形,頰舌徑大于牙合頸徑。第一、第二前磨牙近遠中面接觸區(qū)及第一磨牙近中面接觸區(qū)均在近牙合緣偏頰側。第一磨牙遠中面接觸區(qū)、第二磨牙近遠中面接觸區(qū)及第三磨牙近中接觸區(qū)均在近牙合緣中1/3處。在正常接觸區(qū)的周圍均有呈V字形的空隙,稱為楔狀隙或外展隙。在唇(頰1舌側者分別稱為唇(頰)楔狀隙或舌楔狀隙:在切、牙合方者,分別稱為切楔狀隙或牙合楔狀隙;在齦方者稱為鄰間隙,有齦乳頭充滿,可保護牙槽骨和牙冠鄰面。正常的牙鄰接,不僅可防止食物嵌塞,免使齦乳頭受壓萎縮及牙槽突降低,而且可使牙及牙合關系穩(wěn)定、牙弓完整,有利于咀嚼,對顛下頜關節(jié)、咀嚼睨口牙周組織的健康均具有重要意義。(紫皮02-534)簡述牙根形態(tài)的生理意義。534.牙根在牙槽窩的穩(wěn)固是保證牙冠行使其生理功能的前提,穩(wěn)固的牙根又與其形態(tài)密切相關,如多根牙較單根牙穩(wěn)固,長根牙較短根牙穩(wěn)固,粗根牙較細根牙穩(wěn)固,扁根牙較圓根牙穩(wěn)固,根尖所占面積大于牙合面者穩(wěn)固等。如上頜第一磨牙,牙根多、根形扁、根尖所占面積大于牙合面,因而是全口牙中最穩(wěn)固的牙,又如上頜尖牙,牙根粗長,故較其他單根牙穩(wěn)固.(紫皮02-535)髓腔、髓室、髓室頂、髓室底、髓室壁、髓角和根管口的概念。535.髓腔:位于牙體中部,與牙體外形相似但又顯著縮小的空腔。髓室:髓腔位于牙冠及牙頸部的部分。髓室壁:髓腔與牙體軸面相對應的牙本質壁。髓室頂:與牙合面或切崎相對應的髓室壁。髓室底:與髓室頂相對應的髓室壁。髓角:髓室伸向牙尖突出成角狀的部分,其形態(tài)、位置與牙尖的高度相似。根管口:髓室底上髓室與根管的移行處。(紫皮02-536)單管型根管、雙管型根管、單雙管型根管和三管型根管的概念。.單管型根管:從髓室延伸至根尖孔為單一根管,由1個根尖孔通出牙體外。雙管型根管:從髓室延至根尖為2個分開的根管,由2個根尖孔或合并成1個根尖孔通出牙體外。單雙管型根管:1個或2個根管離開髓室,形成2個根管,由1或2個根尖孔通出牙體其間可分而復合,合而復分,形成復雜的根管形態(tài)。三管型根管:1~3個根管離開髓室,形成3個根管,由1~3個根尖孔通出牙體外,其中亦可分合交替存在。(紫皮02-537)管間吻合、根管側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和副根管的概念。.管間吻合:發(fā)自相鄰根管間的交通支。根管側支:發(fā)自根管的細小分支,常與根管成垂直角度,貫穿牙本質、牙骨質,通向牙周膜。根尖分歧:為根管在根尖分出的細小分支,此時根管仍存在。根尖分叉:為根管在根尖分散成2個或2個以上的細小分支,此時根管不復存在。副根管:發(fā)自髓室底至根分叉處的管道,多見于磨牙。(紫皮02-538)簡述髓腔增齡變化及病理變化特點.538.髓腔增齡變化及病理變化特點增齡有化 病理有化(紫皮02-539)簡述切牙的髓腔形態(tài)特點。539.切牙的髓腔形態(tài)與相應的牙體外形相似,髓室與根管無明顯界限,根管多為單根管,根尖孔多位于根尖頂。其中近遠中剖面觀呈三角形,近遠中徑大于唇舌徑,髓室頂接近牙冠中1/3處,向頸部漸縮窄;唇舌剖面觀呈梭形,最寬處平頸緣,向切崎及根方縮窄;頸橫剖面觀呈圓三角形或橢圓形。(紫皮02-540)簡述尖牙的髓腔形態(tài)特點。540.與相應的牙體外形相似,髓室與根管無明顯界限,根管多為單根管,根尖孔多位于根尖頂.其中近遠中剖面觀髓腔較窄,兩端呈尖形,近遠中徑小于唇舌徑,髓角接近冠中1/3處;唇舌剖面觀呈梭形,最寬處平頸緣;頸橫剖面觀呈圓三角形或橢圓形。(紫皮02-541)簡述上頜前磨牙的髓腔形態(tài)特點。541.與相應牙體外形相似,似立方形,頰舌徑大于近遠中徑,髓室位于牙冠頸部及根柱內;髓室頂凹,最凹處平頸緣;髓室頂上有頰舌兩個髓角。多為單管形或單雙管形。其中近遠中剖面觀髓腔較窄,兩端均呈尖形;頰舌剖面觀,呈四邊形,髓室頂上有頰、舌兩髓角,頰側髓角高于舌側;頸橫剖面觀呈腎形。(紫皮02-542)簡述下頜前磨牙的髓腔形態(tài)特點。542.與相應牙體外形相似,似立方形,頰舌徑大于近遠中徑;髓室頂凹,最凹處平頸緣,髓室頂上有頰舌兩個髓角;多為單管形。其中近遠中剖面觀髓腔較窄,兩端呈尖形;頰舌剖面觀髓室頂有頰舌兩髓角,頰側髓角高于舌側,下頜第一前磨牙尤勝;頸橫剖面觀多呈長圓形。(紫皮02-543)簡述上頜磨牙的髓腔形態(tài)特點。543.與相應的牙體外形相似,似矮立方形,頰舌徑〉近遠中徑>髓室高度;髓室頂凹,最凹處與頸緣平齊,有3~4個髓角,與相應的牙尖斜面相對,其中頰側髓角高于舌側,近中髓角高于遠中;髓室底上可見3~4個根管口,與相應的根管相通(根管有頰側近遠中兩個根管和舌側1個根管),排列呈頰舌徑長,近遠中彳蕓豆的四邊形或三角形,近遠中頰側根管口相距較近,而距舌側根管口較遠;近遠中頰側根管多為雙管形或單雙管形,舌側根管均為單管形。(紫皮02-544)簡述下頜磨牙的髓腔形態(tài)特點。544.與相應的牙體外形相似,似矮立方形,近遠中徑>頰舌徑>髓室高度;髓室頂凹,最凹處與頸緣平齊,有4~5個髓角,與相應的牙尖斜面相對,其中舌側髓角高于頰側,近中髓角高于遠中;髓室底上可見2?4個根管口,與相應的根管相通(根管有近遠中兩個根管),排列呈近遠中徑長,頰舌彳杳豆的四邊形或五邊形。下頜第二磨牙有時近遠中根管在頰側融合形成C形根管;近中根管多為雙管形或單雙管形。(紫皮02-545)簡述乳牙的髓腔形態(tài)特點。545.與相應的乳牙外形相似,髓腔與牙體比例較恒牙大,表現(xiàn)為髓室大、髓壁薄、髓角高、根管粗、根管方向斜度較大,根尖孔大。(紫皮03-197)簡述牙排列的近遠中向的傾斜規(guī)律。.正常情況下,上前牙中上頜側切牙是向近中的傾斜程度最大者,其次是上頜尖牙,上頜中切牙較正或稍向近中傾斜;下頜切牙和尖牙的近遠中傾斜程度均比較小。上、下頜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在近遠中方向上的傾斜度相對較小,牙長軸較正;上下頜第二、第三磨牙向近中傾斜的程度依次增大。(紫皮03-198)簡述牙排列的唇舌向的傾斜規(guī)律。.正常情況下,上頜:切牙向唇側傾斜,尖牙、前磨牙、第一磨牙相對較正,第二、第三磨牙向頰側傾斜;下頜:切牙向唇側傾斜,尖牙、第一磨牙相對較正,前磨牙略向舌側傾斜,第二、第三磨牙向舌側傾斜。(紫皮03-199)簡述以上頜牙合平面為基準,上頜牙列排列的上下位置。.上頜中切牙切緣、尖牙牙尖、前磨牙頰尖與上頜第一磨牙的近中頰尖與該平面接觸,側切牙與該平面不接觸,磨牙的牙尖與該平面的距離,從前向后依次增大。(紫皮03-200)第一磨牙的咬合關系非常重要常被稱為"牙合之關鍵",簡述其主要原因。200.Q)第一恒磨牙是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牙,其牙合面形態(tài)尖窩多,因而在上下頜第一磨牙萌出達到牙合接觸以后,易于保持穩(wěn)定。這樣,在其近中或遠中陸續(xù)萌出的磨牙就可以在其穩(wěn)定的咬合關系狀態(tài)下,達到各自相應的牙合關系。因此,第一磨牙的牙合關系正常是保證其他牙牙合關系正常的重要條件。(2)第一磨牙的牙根多,粗壯、長大,上頜第一磨牙位于骨質致密的上頜骨顫弓根的垂直崎內,這也使得該牙萌出后位置匕匕較恒定,可成為引導其余牙在正常位置萌出的引導因素.(3)第一磨牙位于牙列的前后方向的中段,接近咀嚼肌在頜骨上附著部位,各肌的合力作用點與該牙根很接近,使該牙承受的牙合力最大,而且由于該牙的形態(tài)特征(牙合面大、尖窩及斜面較多、牙根粗壯),使其成為牙列中承受咀嚼負荷最重要的牙。由于以上這些特點,第一磨牙的牙合關系成為牙尖交錯牙合的最重要的標志。(紫皮03-201)簡述牙尖交錯牙合的正常標志。.⑴上下牙列中線對正,并與面中線一致;(2)除上頜最后一個磨牙及下頜中切牙外,每個牙都與對頜的兩個牙相對應接觸;(3)尖牙關系正常,上頜尖牙的牙尖頂對著下頜尖牙的遠唇斜面及唇側遠中緣,下頜尖牙的牙尖頂,對應著上頜尖牙的近舌斜面及舌側近中緣;(4)第一磨牙關系為中性關系,上頜第一磨牙的近頰尖正對著下頜第一磨牙的頰面溝,下頜磨牙的近頰尖對著上頜第一磨牙與第二前磨牙之間的牙合楔狀隙;(5)前后牙的覆牙合覆蓋關系正常。(紫皮03-202)簡述建牙合的前后向動力平衡。.前后向動力平衡:向前的動力主要是升頜肌,另外,還有舌肌的作用以及上、下頜骨后部生長較前部旺盛。向后的動力主要是唇頰肌。(紫皮03-203)簡述建牙合的內外向動力平衡。. 內外的動力平衡:上、下牙弓內側有舌體,外側有頰肌,內外方向的動力相平衡。(紫皮03-204)簡述建牙合的上下動力平衡。.上下的動力平衡:上、下牙弓密切而穩(wěn)定的咬合接觸關系,使得牙齒能保持正常的萌出高度。(紫皮03-205)簡述4歲以前乳牙牙合的特征。. (1)牙軸較正,近遠中或唇(頰)舌向的傾斜不明顯。(2)牙合曲線不明顯。(3)深覆牙合,淺覆蓋。(4)上下頜第二乳磨牙的遠中面的關系是齊平末端。(紫皮03-206)簡述4-6歲期間乳牙牙合的特征。. (1)牙列中出現(xiàn)散在間隙,如靈長類間隙等。(2)牙的切緣及論面產生顯著的磨耗。(3)上下頜第二乳磨牙的遠中面的關系是近中關系。(4)深覆牙合有所改善。(紫皮03-207)替牙期間常有暫時性錯牙合的表現(xiàn),簡述其特征。. (1)上唇系帶位置過低。(2)上頜中切牙間隙。(3)上頜切牙牙冠偏遠中。(4)暫時性遠中牙合。(5)暫時性擁擠。(6)暫時性深覆牙合.(紫皮03-208)簡述牙尖交錯位正常的標志。. 牙尖交錯位是牙尖交錯牙合時下頜骨相對于上頜骨或顱骨的位置。常用既突在下頜窩中的位置和上下牙的咬合關系來描述下頜的位置。(1)既突在下頜窩中基本處于中央位置,既突的關節(jié)前斜面、關節(jié)盤中帶、關節(jié)結節(jié)后斜面三者之間密切接觸,雙側既突形態(tài)和位置對稱,關節(jié)內壓正常。(2)咬合關系:在正常的垂直高度狀態(tài)下,上、下牙尖交錯,接觸廣泛而緊密,具有正常的牙尖斜面引導作用。(3)左右兩側咀嚼肌收縮對稱、有力。(紫皮03-209)簡述后退接觸位形成的主要機制。.從牙尖交錯位開始,下頜可以向后下移動少許到達后退接觸位,此時既突位于關節(jié)窩的最后位。其形成機制:(1)既突后方關節(jié)窩內為軟組織結構,具有一定的緩沖空間,使得既突向后移動具有可能性。(2)顆下頜韌帶具有一定的可讓性,它對既突向后的運動,有一定的限定作用,同時也有一定的緩沖范圍.(3)主要由題肌后束和二腹肌前腹、下頜舌骨肌、須舌骨肌等舌骨上肌收縮而實現(xiàn)的。(紫皮03-210)簡述下頜姿勢位形成的主要機制。.升頜肌的牽張反射調節(jié)是實現(xiàn)下頜姿勢位的主要機制。下頜骨因本身的重量而下垂,使升頜肌的肌纖維被拉長,刺激了升頜肌中的牽張感受器肌梭,通過神經系統(tǒng)的反饋調節(jié),使升頜肌輕度收縮,以對抗下頜骨的重力下垂作用。(紫皮03-211)簡述長正中的意義。.通常牙尖交錯位和后退接觸位之間無偏斜的以前后向為主的位置關系稱為“長正中"。其意義是:(1)尖交錯位和后退接觸位之間的往返的對稱性運動過程中,下頜相對于上頜始終處于正中的位置,沒有偏斜或側重,故如果此運動過程中僅單側后牙接觸,或移動時下頜有較大的左右偏斜,則說明有咬合干擾,長正中就不存在。(2)長正中的存在,可使下頜在進入牙尖交錯位時的最大牙合力得到一定的緩沖,有利于保護牙周組織及潁下頜關節(jié)、咀嚼肌等組織結構的健康。(紫皮03-212)簡述尖牙保護牙合的特點。.尖牙保護牙合的特點:下頜作側向運動時,工作側僅有尖牙接觸,而非工作側的牙齒不接觸或輕接觸。一般青壯年尖牙保護牙合多。(紫皮03-213)簡述組牙功能牙合的特點。.組牙功能牙合的特點:下頜作側向運動時,工作側除了尖牙接觸外,還有1對后牙(通常為第一前磨牙)或2對后牙有咬合接觸,而非工作側的牙齒不接觸或輕接觸。(紫皮03-214)牙列的概念及簡述牙列的形態(tài)。.牙列是指:上下頜牙的牙根生長在牙槽窩內,其牙冠按照一定的JI質序、方向和位置彼此鄰接,排列成弓形。按照牙列形態(tài)特征,可分為:方圓型、尖圓型及橢圓型。其中方圓型是上下牙列中四個切牙的切緣連線略直,弓形牙列從尖牙的遠中才開始彎曲向后;尖圓形是自上頜側切牙即明顯彎曲向后,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非常明顯;而橢圓型是介于上述兩種類型之間,弓形牙列自上頜側切牙遠中開始,向后逐漸彎曲,使得前牙段較圓突.(紫皮03-215)上、下縱牙合曲線和橫牙合曲線的概念。.上頜牙列的縱牙合曲線為連接上頜切牙的切緣、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頰尖以及磨牙的近、遠中頰尖的連線。該連線從前向后是一條凸向下的曲線,此段曲線亦稱為補償曲線。下頜牙列的縱牙合曲線為連接下頜切牙的切緣,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頰尖以及磨牙的近、遠中頰尖的連線。該連線從前向后是一條凹向上的曲線,此段曲線亦稱為Spee曲線。橫船曲線為連接雙側同名磨牙頰、舌尖形成的曲線。上頜為凸向下,下頜為凹向上的曲線。(紫皮03-216)牙合平面和解剖性牙合平面的概念。.牙合平面是指從上頜中切牙的近中鄰接點到雙側第一磨牙的近中頰尖頂所構成的假想平面.解剖性牙合平面是指從下頜中切牙的近中鄰接點到雙側下頜最后一個磨牙的遠中頰尖頂所構成的假想平面。(紫皮03-217)牙合與牙尖交錯牙合的概念。.牙合是指在各種功能運動中,上、下頜牙發(fā)生接觸的現(xiàn)象。牙尖交錯牙合是指上、下頜牙牙尖交錯,達到最廣泛、最緊密接觸時的一種咬合關系。(紫皮03-218)覆牙合.覆蓋的概念及其生理意義。.覆牙合是指牙尖交錯牙合時,上頜牙蓋過下頜牙唇(頰)面的垂直距離。覆蓋是指牙尖交錯牙合時,上頜牙蓋過下頜牙的水平距離。正常的覆牙合覆蓋,可以密切上下牙的接觸關系,從而提高咀嚼效率。上牙列的切緣與頰尖覆蓋著下牙列的切緣與頰尖,使唇頰軟組織受到保護而不致咬傷;同樣在牙列的舌側,下后牙的舌尖覆蓋著上后牙的舌尖,對舌緣起保護作用,不致在咀嚼食物時被咬傷。(紫皮03-219)頜位及下頜三個基本頜位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下頜三個基本頜位分別是:牙尖交錯位、后退接觸位及下頜姿勢位。牙尖交錯位是指牙尖交錯牙合時下頜骨相對于上頜骨或顱骨的位置。后退接觸位是指從牙尖交錯位開始,下頜還可以向后下移動少許(約1mm),而既突位于下頜窩中的最后位置。下頜姿勢位是指當人直立或端坐,兩眼平視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說話,下頜處于休息狀態(tài),上下牙不接觸時,下頜所處的位置。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圖):(1)后退接觸位與牙尖交錯位的關系:從后退接觸位,下頜向前
上無偏斜(或偏斜小于0.5mm)地移動約1mm即到達牙尖交錯位,移動中雙側后牙均勻對稱接觸。此種關系亦叫作長正中。(2)下頜姿勢位與牙尖交錯位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垂直方向的關系,下頜從姿勢位向前上移動1~3mm即到達牙尖交錯位.肌力閉合道肌力閉合道P1(紫皮03-220)鼻翼耳屏線、眶耳平面、Balkwill角、Bonwill三角和Monson球面的概念。.鼻翼耳屏線:從T則鼻翼中點到同側耳屏中點的假想連線,該線與牙合平面平行??舳矫?連接雙側眶下緣最低點和外耳道上緣的一個假想平而。Balkwill角:從既突中心至下頜中切牙近中鄰接點聯(lián)線,與牙合平面所構成的交角,正常平均約為26°.Bonwill三角:連接下頜骨雙側既突中心與下頜中切牙近中切角接觸點,所成的一個等邊三角形,其邊長為4寸(10.16cm1Monson球面:以眉間點為中心,以4寸(10.16cm)為半徑所作的一球面,下頜牙列的牙合面與此球面相吻合,而且上頜牙列的補償曲線也是這球面上的一部分。(紫皮03-221)前牙的對刃牙合、深覆牙合、深覆蓋、反牙合和開牙合的概念。.前牙的對刃牙合:指牙尖交錯牙合時,上下牙切緣接觸,覆牙合、覆蓋均為零的前牙咬合關系.深覆牙合指牙尖交錯牙合時,上切牙蓋在下切牙的切2/3以上。深覆蓋:指牙尖交錯牙合時,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的切2/3以上,而且上前牙向唇側傾斜程度較大。反牙合:牙尖交錯牙合時,下前牙咬在上前牙之前,覆蓋為負值。開牙合:牙尖交錯牙合時,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觸,上下牙切緣之間在垂直方向有空隙。(紫皮03-222)后牙的反牙合、鎖牙合和反鎖牙合的概念。.后牙的反牙合:表現(xiàn)為下后牙的頰尖咬于上后牙的頰尖的頰側。鎖牙合:表現(xiàn)為上后牙的舌尖咬在下后牙頰尖的頰側。反鎖牙合:表現(xiàn)為下后牙的舌尖咬在上后牙頰尖的頰側。(紫皮03-223)簡述前伸平衡牙合的特點。.前伸平衡牙合的特點:是總義齒咬合類型,對刃頜位時前牙均勻接觸,后牙亦有至少一對有咬合接觸,有利于總義齒的固位。(紫皮03-224)簡述側向平衡牙合的特點。.側向平衡牙合的特點:是總義齒咬合類型,尖對尖頜位時,工作側和非工作側均有咬合接觸。(紫皮04-571)簡述上頜骨的支柱及支架結構。571.上頜骨與咀嚼功能關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壓力明顯的部位,骨質比較厚,以利于將咀嚼壓力傳導至顱底,由此形成三對支柱,均下起上頜骨牙槽突,上達顱底。①尖牙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區(qū)的咀嚼壓力,起于上頜尖牙區(qū)的牙槽突,上行經眶內緣至額骨。②頷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區(qū)的咀嚼壓力,起于上頜第一磨牙區(qū)的牙槽突,沿頷牙槽崎上行達顆骨后分為兩支,一支經眶外緣至額骨,另一支向外后經顆弓至顱底。③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區(qū)的咀嚼壓力,由蝶骨翼突與上頜骨牙槽突的后端連接而構成。在上述支柱間有橫行的連接支架,諸如眶上弓、眶下弓、鼻骨弓等。這些結構使上頜骨及其鄰近骨能夠承受相當大的咀嚼壓力。(紫皮04-572)簡述上頜骨的薄弱部位結構。572.上頜骨內有上頜竇腔,四周與眼眶、鼻腔、口腔等相鄰,又因骨質疏密厚薄不一、連接的骨縫多、牙槽窩的深淺大〃壞一等因素,產生了解剖結構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是容易發(fā)生骨折的部位,主要有三處:①從梨狀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部經上頜結節(jié)至蝶骨翼突,即臨床上的上頜骨LeFortl型骨折線。②通過鼻骨、淚骨、額骨下方至蝶骨翼突,即臨床上的上頜骨LeFortH型骨折線。③通過鼻骨、淚骨、眶骨、額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即臨床上的上頜骨LeFortH1型骨折線。(紫皮04-573).簡述下頜管與下頜骨外板及骨松質厚度的關系。573.下頜管與下頜骨外板及骨松質厚度的關系為:除下頜角和第三磨牙區(qū)骨松質與該處骨外板厚度相近外,下頜支和下頜第一、第二磨牙區(qū)的骨松質均比該處的骨外板厚。從下頜第一磨牙至下頜第二前磨牙區(qū),下頜管從后內側斜向前夕bffl,穿過骨松質開口于頰孔。(紫皮04-574)簡述下頜骨在結構上存在易于發(fā)生骨折的薄弱部位。574下頜骨是頜面諸骨中體積最大、面積最廣、位置最突出者,在結構上存在易于發(fā)生骨折的薄弱部位:正中聯(lián)合;領孔區(qū);下頜角;既突頸部。上述部位的解剖特點,并非是下頜骨骨折的必然因素,骨折發(fā)生的部位還要取決于所受外力的方向、程度、性質等綜合因素。(紫皮04-575)簡述下頜支內面的解剖結構及臨床意義。575.下頜支內面中央略偏后上方處有下頜孔,呈漏斗狀,開口朝向后上方??椎那胺接邢骂M小舌,為蝶下頜韌帶附著處??椎暮笊戏接邢骂M神經管,下牙槽神經、血管通過此溝進入下頜孔。下頜神經溝的位置相當于下頜磨牙牙合平面上方約1cm。行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經口內注射時,為了使針尖避開下頜小舌的阻擋,接近下牙槽神經,注射器針尖應到達下頜孔上方約1cm處。在下頜孔的前上方有一隆突,稱為下頜隆突,它是由喙突和既突分別往后下方和前下方匯合而成的骨崎。此處由向后頰神經、舌神經及下牙槽神經經過。因而在下頜隆突處進行麻醉可同時麻醉上述三條神經。下頜孑屈下方有一向前下的溝,稱為下頜舌骨溝,沿內斜線的下方向前延伸,溝內有下頜舌骨神經、血管經過。下頜孔向前下方通入下頜管。下頜小舌的后下方骨面比較粗糙,稱為翼肌粗隆,為翼內肌的附著處。(紫皮04-576)下頜骨的牙力軌道和肌力軌道的概念.576.下頜骨表層為骨密質,內部為骨松質,骨松質在一定部位按一定的規(guī)律排列。如在下頜骨牙槽窩底部周圍,骨松質包繞該處并斜向后上,通過下頜支到達既突,形成牙力軌道,咀嚼力即通過這一軌道傳至顱底。咀嚼肌收縮產生的力,直接作用于下頜骨,逐漸形成肌力軌道,此軌道一部分見于下頜角區(qū),另一部分從喙突延至下頜體。在下頜體前部,兩側骨小梁彼此交錯幾乎呈直角,從T則的下頜下緣至對側的牙槽突,以增加抗力。(紫皮04-577)何謂固有牙槽骨?577.牙槽窩周壁稱為固有牙槽骨,包被于牙周膜的外圍。固有牙槽骨上有許多小孔,被稱之為篩狀板。因其骨質致密,X線片上呈現(xiàn)一白色線狀影像包繞在牙周膜周圍,故又稱之為硬板。固有牙槽骨、篩狀板和硬板是指同一部位。(紫皮04-578)簡述上頜骨尖牙窩解剖結構。578.在眶下孔下方的骨面上有一較深的窩,稱為尖牙窩,提口角肌起始于此處。尖牙窩一般位于前磨牙根尖的上方,與上頜竇僅有薄骨板相隔,故行上頜竇手術時常由此進入竇腔。(紫皮04-579)簡述上頜結節(jié)解剖結構。579.上頜骨后面(潁下面)的下部有粗糙的圓形隆起,稱上頜結節(jié),為翼內肌淺頭的起始處。后面中上部,及上頜結節(jié)上方有數(shù)個小骨孔,稱為牙槽孔。牙槽孔為牙槽管的開口,向下導入上頜竇后壁,有上牙槽后神經、血管通過。(紫皮04-580)簡述切牙孔、切牙管的解剖結構.580.在上頜骨腭正中舞與兩側尖牙連線交點上有切牙孔(腭前孔、門齒孔),向后上通入兩側的切牙管,內有血管及鼻腭神經通過。(紫皮04-581)簡述翼腭窩的解剖結構及其與周圍解剖區(qū)域的連通。581.翼腭窩是指上頜體、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間的間隙,深藏于額下窩內側。蝶骨的翼突上部前面與上頜體后面之間的裂隙稱為翼突上頜裂,上頜動脈的末端經此通過,翼腭窩借此與顆下窩相通;蝶骨大翼的眶面,構成眶的外側壁,眶面下緣與上頜骨體眶面后緣之間的裂隙為眶下裂的夕bffi部,翼腭窩借此通向眶部,主要有眶下動脈、上頜神經及眼下動脈經過;蝶骨翼突前面的溝與腭骨外側面的翼腭溝和上頜竇裂孔后方(上頜體內面)的溝共同形成翼腭管,管內有腭降動脈及腭神經經過,翼腭窩借此經腭大孔通向口腔;腭骨垂直部上緣有蝶突和眶突,兩突間的凹陷為蝶腭切跡,蝶腭切跡與蝶骨體的下面合成蝶腭孔,翼腭窩經此孔通向鼻腔;三叉神經的分支——上頜神經經蝶骨大翼大腦面的圓孔出顱,向前通翼腭窩。(紫皮04-582)簡述題骨鼓板的解剖結構。顆骨鼓板參與外耳門和外耳道的的構成。鼓板后方與乳突之間的骨縫稱為鼓乳裂;鼓板前方與藏鱗之間的骨縫稱為鼓鱗裂,其內側因有巖部嵌入將鼓鱗裂分為前部的巖鱗裂和后部的巖鼓裂。鼓板后內側有細長的莖突伸向前下方。莖突為莖突咽肌、莖突舌骨肌、莖突舌肌、莖突下頜韌帶和莖突舌骨韌帶的起始處。莖突與乳突之間有莖突孔,為面神經管的下口,面神經由此出顱。(紫皮04-583)簡述下頜體外面的解剖結構。下頜體外面的中線處可見正中聯(lián)合。在正中聯(lián)合兩旁,近下頜體下緣處,左右各有一隆起,稱為須結節(jié).從須結節(jié)經須孔之下向后上延至下頜支前緣的骨崎,稱為外斜線,有降下唇肌及降口角肌附著。外斜線之下有頸闊肌附著。在勺制線上方,下頜第二磨牙或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間的下方,下頜體上、下緣之間略偏上方處有須孔,孔內有領神經、血管通過。兒童在第一恒磨牙萌出前,須孔位于下頜第一乳磨牙的下方,距下頜體下緣較近。老年人或牙裂缺失者因牙槽突萎縮吸收,須孔位置相對上移。成人須孔多朝向后、上、外方,經須孔行須神經麻醉時應注意進針方向。(紫皮04-584)簡述下頜體內面的解剖結構。584.下頜體內面近中線處有兩對突起,分別稱為上須棘和下須棘。上須棘為須舌肌的附著點,下須棘為須舌骨肌的附著點。自下須棘下方斜向后上與外斜線相應的骨崎稱為內斜線或下頜舌骨線,有下頜舌骨肌附著。內斜線的后端有翼下頜韌帶附著。內斜線將下頜體內面分為上、下兩部分。內斜線上方。須棘兩側有舌下腺窩,與舌下腺相鄰;內斜線下方,中線兩側近下頜體下緣處有明顯的卵圓形凹陷稱為二腹肌窩,為二腹肌前腹的起點。二腹肌窩后上方有下頜下腺窩與下頜下腺相鄰。(紫皮04-585)何謂翼下頜韌帶?585.翼下頜韌帶又名翼突下頜縫,為頰肌與咽上縮肌之間致密的結締組織索,由蝶骨的翼鉤延伸至下頜骨最后磨牙后部。在臨床上,是下牙槽神經口內注射法阻滯麻醉以及翼頜間隙、咽旁間隙膿腫切開引流重要的解剖標志.(紫皮04-586)簡述關節(jié)盤前帶的解剖結構。586.前帶:較厚,前后徑窄,由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組成,纖維呈前后向排列,有小動脈、毛細血管和神經,其表面有滑膜覆蓋。其前方有兩個附著,即顆前附著和下頜前附著。潁前附著起自關節(jié)盤上方前緣,止于關節(jié)結節(jié)的前斜面;下頜前附著起自關節(jié)盤下方前緣,止于踝突前斜面的前端。關節(jié)盤前緣在潁肌附著和下頜前附著之間為翼外肌上頭的肌腱。以上兩個附著、翼外肌上頭和關節(jié)囊融合在一起又稱為關節(jié)盤的前伸部分。(紫皮04-587)簡述關節(jié)盤中帶的解剖結構。587.中間帶:中間帶最薄,前后徑窄。介于關節(jié)結節(jié)后斜面與既突前斜面之間,由前后向排列的膠原纖維和細彈力纖維組成,是關節(jié)的負重區(qū),也是關節(jié)盤穿孔、破裂的好發(fā)部位。中間帶無軟骨細胞,有時可見軟骨樣細胞和軟骨基質,中間帶無血管和神經。(紫皮04-588)簡述關節(jié)盤后帶的解剖結構。588.后帶:最厚,前后徑最寬,介于下頜窩頂與既突橫崎之間。后帶的后緣位于既突橫崎的上方。此點在關節(jié)盤和既突兩者精細解剖結構上甚為重要。后帶的組織學與前帶相似,但其膠原纖維及彈力纖維除前后向排列外,還有呈三維交織補綴狀。后帶沒有血管和神經,表面有滑膜覆蓋。(紫皮04-589)簡述關節(jié)盤雙板區(qū)的解剖結構。589.雙板區(qū):分上下兩層。后帶后續(xù)雙板區(qū)。上層止于鱗鼓裂,即題后附著,由膠原纖維和粗大的彈性纖維組成。下層止于既突后斜面的后端,即下頜后附著,由粗大的膠原纖維和細小的彈性纖維組成,屬韌帶性質。上下層間充滿富含血管、神經的疏松結締組織。此區(qū)靜脈交織成網(wǎng),豐富的血管供給滑膜,產生滑液。(紫皮04-590)簡述關節(jié)盤組織學、解剖和功能結構的特點及其在關節(jié)運動中的意義。590.關節(jié)盤在組織學、解剖和功能結構方面有以下特點,在關節(jié)運動中產生著重要的生物力學效應:①關節(jié)盤由纖維組織組成,有抗壓碎力而且還有抗剪力。纖維軟骨富有彈性,在兩個骨關節(jié)面之間起墊子作用,緩沖對骨面的壓力.②關節(jié)盤彌補了由于關節(jié)窩明顯大于既突可能產生的在運動中的不穩(wěn)定性,使關節(jié)運動既靈活又穩(wěn)定。③關節(jié)盤從前后矢狀剖面看呈雙凹形。凹面分別對著呈微微突起的關節(jié)結節(jié)后斜面和既突前斜面,協(xié)調兩個凸起的關節(jié)面,使關節(jié)運動靈活又穩(wěn)定。④關節(jié)盤各部的厚度不同,從前向后是不均質體,并可以彎曲。可調節(jié)由于既突從關節(jié)窩向前滑動所產生的變化著的關節(jié)間隙,在吸突運動中起穩(wěn)定作用。⑤兩側的關節(jié)盤可調節(jié)兩側既突不平行的水平軸,使兩側既突順利地做轉動運動。⑥關節(jié)盤前方的翼外肌上頭和關節(jié)盤雙板區(qū)上層粗大的彈性纖維是一對保持關節(jié)盤和既突在靜止和運動狀態(tài)中正常關系的平衡裝置。(紫皮04-591)簡述題下頜關節(jié)功能解剖特點.591.顆下頜關節(jié)功能解剖有以下特點:①潁下頜關節(jié)不僅具有轉動運動而且還有滑動運動。②在轉動和滑動的關節(jié)運動中形成多個運動軸心。在某一具體下頜運動中,軸心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變換著的下頜運動而變化其軸心,稱之為瞬間軸心。③潁下頜關節(jié)是一個左右連動的關節(jié)。④潁下頜關節(jié)的解剖結構和功能與牙合密切相關。(紫皮04-592)簡述口頜系統(tǒng)的水平肌鏈的特點。592.水平肌鏈:從前向后呈環(huán)狀排列。由口輪匝肌、頰肌和咽上縮肌組成。它像括約肌樣和舌肌組成一對互相對抗而平衡的肌組,影響著整個牙弓和牙合的形成。(紫皮04-593)簡述口頜系統(tǒng)的垂直肌鏈的特點。593.垂直肌鏈:從上向下幾乎呈垂直排列,由腭帆張肌、腭帆提肌、腭垂肌、腭咽肌和腭舌肌等組成。這個垂直肌鏈的上半部分肌肉使軟腭向上活動;下半部分肌肉收縮使軟腭下活動。軟腭在這個肌鏈中系一個在咽腔中的活瓣,行使著發(fā)音和吞咽功能。(紫皮04-594)簡述口頜系統(tǒng)的姿態(tài)肌鏈的特點。594.姿態(tài)肌鏈:由頭部背側的頸后部肌肉通過帽狀筋膜繞過頭頂,連接潁肌、咬肌和舌骨上、下肌群組成。這個肌鏈和胸鎖乳突肌等支持頭的垂直位置。下頜骨、舌體分別為彈性部分。下頜骨的位置取決于這個肌鏈中諸肌群的平衡力。(紫皮04-595)簡述上頜姿與上頜磨牙根尖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595.上頜竇位于上頜體內。上頜竇的底部由前向后蓋過上頜第二前磨牙到上頜第三磨牙的根尖,與上述牙尖之間以較薄的骨板相隔,甚至無骨板而僅覆以黏膜,其中以上頜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頜竇底壁最近,上頜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前磨牙與第三磨牙再次之。上述牙的牙源性感染可累及上頜竇,引起上頜竇炎癥。臨床上拔除上述各牙及斷根時,應注意避免將斷根推入上頜竇內或穿通竇壁造成上頜竇痿。此外,在行上頜竇手術時,應避免傷及上述牙根尖。(紫皮04-596)簡述舌骨的解剖結構及其臨床意義.596.舌骨呈U形,位于甲狀軟骨上方,下頜骨后下方,為頸部的重要骨性標志。舌骨中間部為舌骨體,左右成對的長突為大角,短突為小角。舌骨體上部有須舌骨肌附著,舌骨體下部有下頜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附著,舌骨大角為舌骨舌肌的起始點,舌骨小角有莖突舌骨韌帶附著.舌骨大角的上緣一般與舌動脈起始部在同一水平,故臨床上舌骨大角是結扎舌動脈的重要解剖標志。而甲狀舌管囊腫的發(fā)生常見于舌骨體上下,臨床手術一般應將舌骨中份一并切除。(紫皮04-597)簡述上、下頜牙槽突在解剖學特點上的區(qū)別。597.上頜牙槽突與下頜牙槽突相似,但兩者也有區(qū)別:①上頜牙槽突內外骨板均為骨密質,間夾以骨松質;下頜牙槽突內、外骨板均為較厚的骨密質,除切牙區(qū)外,或少有小孔通向骨松質。②上頜牙槽突唇頰側骨板較薄,下頜牙槽突頰側骨板較厚。③上頜牙槽突在臨床上行拔牙或行牙槽手術時,可采用局部浸潤麻醉;下頜牙槽突在拔牙或行牙槽手術時,一般均采用阻滯麻醉。(紫皮04-598)簡述題下頜關節(jié)韌帶的附著和作用。598.瓢下頜關節(jié)每側有3條韌帶,即潁下頜韌帶、蝶下頜韌帶和莖突下頜韌帶。顆下頜韌帶分淺層和深層,淺層起于頷弓,向下向后呈扇形集中止于既突頸部的外側和后緣,深層起于關節(jié)結節(jié),水平向后止于既突夕和關節(jié)盤外側。顛下頜韌帶可防止關節(jié)向側方脫位,淺層和深層的起止方向只允許既突向前滑動,而限制其過度向后和向下運動。蝶下頜韌帶起于蝶骨角棘,止于下頜小舌。當迅速開口時,既突向前活動時,潁下頜韌帶松弛,下頜主要由蝶下頜韌帶懸掛。此韌帶可以保護進入下頜孔的血管和神經。莖突下頜韌帶起于莖突,止于下頜角和下頜支后緣。部分韌帶止于翼內肌的筋膜。閉口時莖突下頜韌帶變松,下頜角前伸時,莖突下頜韌帶緊張。其功能為防止下頜過度向前移動。(紫皮04-599)簡述運動下頜肌群的起止點、主要作用、血供及神經支配。599.
名稱起點止點血液供應神經支配主要作用咬肌上頜骨顫突及顫弓下緣喙突及下頜角外側面上頜動脈分支咬肌神經提下頜并使之微向前伸顛肌顛窩及潁深筋膜喙突及下頜支前緣上頜動脈分支題深神經提下頜并參與下頜后退與側方運動翼內肌蝶骨翼外板內面、腭骨錐突、上頜結節(jié)下頜支及下頜角的內側面上頜動脈分支翼內肌神經提下頜并參與下頜側方運動翼外肌蝶骨大翼顆下面、顛下喳、翼外板的外側面下頭:既突頸部上頭:關節(jié)盤、關節(jié)囊上頜動脈分支翼外肌神經牽既突、關節(jié)盤1可前使下頜前伸及側方運動二腹肌后腹:潁骨的乳突切跡前腹:二腹肌窩中間腱中間腱舌下動脈額下動脈后腹:面神經分支前腹:下頜舌骨肌神經降下頜并牽舌骨肌向前下頜舌骨肌下頜舌骨線舌骨體舌下動脈須下動脈下頜舌骨肌神經降下頜并牽舌骨肌向前須舌骨肌下頜骨既棘舌骨體舌下動脈須下動脈舌下神經降下頜并牽舌骨肌向前600.腮腺位于顏面兩側部,頷弓下方,外耳道前下方,下頜骨后外方,大部分腮腺位于下頜窩內。腮腺分深、淺兩葉,深、淺兩葉之間在下頜支后緣以峽部相連。淺葉較大,位于咬肌后部的表面,形似倒置的錐體,向后覆蓋于胸鎖乳突肌上端的前緣。上達額弓和外耳道軟骨下面,下至下頜角后方,重疊在二腹肌后腹的表面。深葉位于下頜支后內側,突入下頜后窩內。深葉可分為三面,其尖部緊鄰咽旁間隙。深葉上面小而凹陷,與外耳道軟骨及潁下頜關節(jié)的后面相鄰。深葉前內側面與下頜支后緣及咬肌相鄰,并前伸至翼內肌深面。深葉后內側面與胸鎖乳突肌、二腹肌后腹、乳突、莖突及莖突諸肌相鄰。(紫皮04-601)簡述腮腺導管的路徑。601.腮腺導管由腮腺淺葉前緣發(fā)出,在顆弓下約1.5cm處穿出腮腺鞘。導管長而壁厚,在腮腺咬肌筋膜淺面向前走行,與頷弓平行,其上方有面神經上頰支和面橫動脈,下方有面神經下頰支伴行。導管橫過咬肌夕面后在咬肌前緣幾乎成直角向內,繞過臧旨墊,穿入頰肌,約成45。向前,在頰肌與頰黏膜之間走行,開口于上頜第二磨牙頰面相對的頰黏膜上。(紫皮04-602)簡述下頜下腺的位置、形態(tài)和毗鄰。602.下頜下腺位于兩側下頜下三角內,在下頜體的內側面,舌骨舌肌和莖突舌肌之間。腺體分為較大的淺部和較小的深部,兩部連接處在下頜舌骨肌后緣。淺部呈卵圓形。居下頜舌骨肌下方,其后緣達下頜角,緊鄰腮腺下端,兩側間有莖突下頜韌帶分隔,前緣達二腹肌前腹,并有一部分伸至下頜舌骨肌深面。淺部外側面緊鄰下頜體內側面和翼內肌下部,淺面下面被頸闊肌和頸深筋膜淺面覆蓋,并有面神經下頜緣支和面靜脈在其表面走行,淺面內側面前部與下頜舌骨肌相鄰,后部借莖突舌肌、莖突舌骨韌帶和舌咽神經與咽側壁相隔。深部繞過下頜舌骨肌后緣至其上面,在下頜舌骨肌與舌骨舌肌之間進入舌下間隙,前行至舌下腺后端。(紫皮04-603)簡述下頜下腺導管的路徑。603.下頜下腺導管從下頜下腺深部發(fā)出,長約5cm,管壁較薄,自后下斜向前上走行于下頜舌骨肌與舌骨舌肌之間,向內前方開口于舌系帶兩側的舌下肉阜。走行途中有部分舌下腺導管匯入其中。(紫皮04-604)簡述舌下腺的位置、形態(tài)和毗鄰。.舌下腺位于舌下區(qū),在口底黏膜舌下寰的深面,下頜舌骨肌的上方。分為內、外兩面和前后兩端,夕FW面與下頜體內面的舌下腺窩相鄰;內側面為須舌肌,該肌與舌下腺之間有舌神經和下頜下腺經過;前端在中線與對側舌下腺相遇;后端與下頜下腺深面毗鄰。(紫皮04-605)簡述口腔頜面頸部之間的動脈吻合。.面頸部動脈分支間存在豐富的吻合,這些吻合包括:①頸外動脈分支間的吻合,如兩側(上下)唇動脈之間,題淺動脈分支在顱頂構成的血管網(wǎng),舌動脈、面動脈在口底、額下構成的血管網(wǎng),左右甲狀腺上動脈之間。②頸內、外動脈間的吻合,如面動脈與眼動脈之間,潁淺動脈額支與眶上動脈之間。③頸內、頸外動脈與鎖骨下動脈間的吻合,如同側甲狀腺上下動脈之間,枕動脈與頸深動脈之間。(紫皮04-606)簡述翼靜脈叢(翼叢)的位置與交通。.翼靜脈叢(翼叢)是頜面部深靜脈,位于翼內、翼外肌淺面,顛肌深面,頜內動脈周圍。該叢接收頜內動脈分布區(qū)的血液回流,其輸出、交通途徑包括:①頜內靜脈。②經卵圓孔、破裂引導血管與海綿竇相通。③面深靜脈。④經眼下靜脈與海綿竇相通。⑤與咽靜脈叢交通。(紫皮04-607)簡述頸部靜脈破裂后易產生氣栓的主要原因。.頸部靜脈破裂后易產生氣栓的主要原因是:①靜脈壁薄,與頸深筋膜緊密結合,破裂后呈擴張狀態(tài).②鄰近胸腔,易受胸內負壓影響。③血液下流迅速,管內壓力低。(紫皮04-608)簡述面部危險區(qū)的臨床意義及與顱內的通連途徑。608.鼻根部和兩側口角連成的三角區(qū)稱為面部危險區(qū)。由于此區(qū)有的靜脈內瓣膜少而薄弱,難以阻擋逆流,當面部危險區(qū)發(fā)生化膿性感染時,易在面靜脈內形成血栓,若處理不當或擠壓,其感染源或栓子可經內眥靜脈、眼上靜脈而逆流至顱內的海綿竇;也可經面深靜脈達翼叢再至海綿竇,導致嚴重的海綿竇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紫皮04-609)簡述下頜下淋巴結的分布與淋巴結收集范圍和流向609.下頜下淋巴結約3-10個,位于下領下三角內,下領下腺的上緣、下領下腺與下領骨之間或下額下腺的淺面,前面和后面,少有位于腺實質之中。下領下淋巴結接納須下淋巴及面淋巴結的輸出管,也引流下傾下腺、舌下腺、上、下唇夕bffi部、頰部、鼻、牙齦、上下領后牙、眼臉的內側、軟腭和舌前2/3等處的淋巴。其輸出管伴隨面前靜脈和領外動脈入頸二腹肌淋巴結,或直接沿肩胛舌骨肌下行,至肩胛舌骨肌淋巴結。此組淋巴結常為口腔領面部感染和腫瘤侵犯的淋巴結。(紫皮04-610)簡述頭頸部區(qū)域淋巴結的概念和臨床意義610.頭頸部各解剖區(qū)域的淋巴直接回流到相應區(qū)域的淋巴結,這些淋巴結稱為區(qū)域淋巴結。區(qū)域淋巴結有相對穩(wěn)定的分布位置,收集對應器官的淋巴管。如果區(qū)城內的器官發(fā)生病變,可通過淋巴管擴散,而此區(qū)域淋巴結首先出現(xiàn)反應和被累及。有時,一個區(qū)域的淋巴結也可越過該區(qū)域淋巴結至下一級淋巴結。淋巴經過區(qū)域淋巴結之后向心性回流,通過級或數(shù)級淋巴結回流至淋巴干或淋巴導管。因此區(qū)域淋巴結的意義在于:如果已知病變的部位,可以推斷該區(qū)域可能受累的淋巴結:相反,如果一個或一群淋巴結發(fā)生病變,盡管原發(fā)灶不明顯,也可幫助診斷該淋巴結所收集區(qū)域內的原發(fā)病變。(紫皮04-611)簡述面神經顱外段及其分支走行611.面神經顱外段除在莖乳孔附近發(fā)出耳后神經(支配耳后肌和枕肌)、二腹肌支(支配二腹肌后腹)和莖突舌骨肌支(支配同名?。┩猓饕怯擅嫔窠泤舶l(fā)出以下各支:①潁支,向上穿出腮腺上極而經既突的淺面或前緣,跨越顫弓后段淺面,支配額肌眼輪匝肌上份、耳上肌、耳前肌,并與三叉神經額潁支發(fā)生交通。②額支,分二支穿出腮腺前上緣,列于面橫動脈下方。上額支較強,越過題骨淺面,支配上下眼輪匝肌,并與眼神經顫面支交通;下醺支較粗,支配額肌和提上唇肌,并與眶下神經交通。③頰支穿出腮腺前緣而向口角分上下頰支,支配笑肌、額肌提上唇肌、尖牙肌、口輪匝肌、切牙肌、鼻肌和頰肌,并與頰神經交通。④下頜緣支,穿出腮腺前下緣,在咬肌前緣與下下領下緣交點處該神經支正位于下額下緣上。在該點前方位于下領下緣上方,在該點后位于下領下緣下1cm,于頸闊肌深面由后向前依次跨越面靜脈、面動脈。該神經支支配三角肌、降下唇肌和頰肌,并與頰神經交通。⑤頸支,穿出腮腺下極,于下頜角與胸鎖乳突肌之間行向下領下三角,位于頸闊肌深面,支配該肌運動,并與頸前支神經交通。(紫皮05-361)簡述唇的層次及其解剖生理特點唇的構造從外向內分為五層。①皮膚:較厚,與淺筋膜及表情肌結合緊密,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②淺筋膜:較疏松.③肌層:主要是口輪匝肌。④黏膜下層:內含上、下唇動脈及黏液腺。其中,上、下唇動脈在平唇紅緣處形成冠狀的動脈環(huán),距黏膜近而離皮膚較遠。⑤黏膜:有黏液腺開口,排出黏液,起潤滑皮膚的作用。(紫皮05-362)簡述頰的層次362.頰從外向內分為六層。①皮膚。②皮下組織:較面部其他部位發(fā)達。在皮下組織中有神經血管等穿行。根據(jù)其行走方向,可分為橫行和斜行兩組。橫行組從上向下依次為面神經額支、上頰支腮腺導管、面神經下頰支和下頜緣支;斜行組為面動脈及其后方所伴行的面靜脈。其他還有頰及領上淋巴結。③頰筋膜:頰筋膜覆蓋與頰肌表面,向后延伸至咽肌表面,稱咽筋膜。頰咽筋膜在頰肌和咽肌間增厚,形成翼下頜韌帶。④頰肌:起于翼下頜韌帶及其上、下領骨的毗鄰部分,肌纖維向前參人口輪匝肌中,腮腺導管在咬肌前緣,繞過頰脂墊,穿過頰肌進入口腔。⑤黏膜下層:含有茹液腺。⑥黏膜。(紫皮05-363)簡述硬腭軟組織的結構特點363.硬腭軟組織有以下特點:①黏膜下層在硬腭前后部各不相同,前部含有少量脂肪,無腺體;后部則有較多的腭腺,故腭腺腫瘤多發(fā)生在硬聘后部。②硬腭骨膜具有附于黏膜和黏膜下層較附于骨面更緊密的特性;因此,進行腭裂整復術時.常將黏膜、黏膜下層及骨膜視為一整層而將粘骨膜從骨面一起剝離,從而形成一個血運充足的組織瓣,用以修復腭裂。③粘骨膜不易移動,能耐受摩擦和咀嚼壓力;硬腭粘骨膜在近腭中線處較薄,在兩側近牙槽骨部分顯著增厚,其原因為近牙槽骨處含有腭腺及神經血管束。因此,在腭部進行局部浸潤麻醉時,麻藥應注入兩側近牙槽骨的黏膜下層;進行腭裂整復術或其他腭部手術需要翻起粘骨膜瓣者,應盡量靠近牙齦切開,避免損傷腭部的主要神經和血管。(紫皮05-364)簡述軟腭組織的結構特點364.由口腔向鼻腔分為五層。①口腔黏膜:與硬腭黏膜相延續(xù)。②口腔側黏膜下層:含有較多的黏液腺,在腭垂、舌腭弓和咽腭弓處特別疏松,發(fā)生感染和損傷時易產生組織水腫。③腭腱膜及腭肌:腭腱膜位于軟腭前1/3,構成軟腭的支架,向前附著于硬腭后緣,其實質是腭帆張肌的腱膜。腭腱膜近硬聘部分堅厚,向后則變薄弱,軟膊為之所襯托的部分呈水平狀。腭肌位于軟導的后2/3.前續(xù)腭腱膜,肌肉細小,包括腭帆張肌、腭帆提肌腭舌肌腭咽肌和腭垂肌。④鼻腔側黏膜下層。⑤鼻腔黏膜。(紫皮05-365)簡述軟腭肌肉及其作用365.①腭帆張肌:起自翼內板的基部和咽鼓管軟骨附近的骨面,在翼內肌和翼內板之間垂直下行,繞過翼鉤后止于腭腱膜。作用為緊張腭帆.拉緊軟腭,及開大咽鼓管。施行腭裂整復術時,如完全切斷腭帆張肌可導致咽鼓管閉塞。②腭帆提肌:起自顆骨巖部下面、咽鼓管軟骨和膜部,向下前內,經腭咽肌兩束之間分別參入腭腱膜、提腭吊帶與腭垂肌。主要作用是使軟腭上提及咽側壁向內側運動。③腭舌肌:起于舌根外側緣,止于腭腱膜。主要作用是下降腭帆和上提舌根,從而緊縮咽門。④腭咽肌:起于甲狀軟骨及咽側壁,止于硬腭后緣及腭腱膜,主要作用是上提咽喉,向前牽引腭咽弓,并使兩側腭咽弓接近。⑤腭垂肌:起于腭骨鼻后棘及腭腱膜,止于腭垂黏膜下層。主要作用是上提腭垂。(紫皮05-366)簡述舌下區(qū)的主要內容及毗鄰關系366.①舌下腺及下頜下腺深部:舌下腺由蜂窩組織鞘包繞,在前端與對側舌下腺相連,后端與下頜下腺的深部相鄰,外側為下頜骨內側的舌下腺窩。舌下腺內側面與須舌肌之間有下頜下腺導管、舌神經、舌下神經及舌下動脈等結構。②下頜下腺導管:位于舌下腺內側,由后向前,由深至淺,貫穿舌下間隙,開口于舌下肉阜。③舌神經:在舌骨舌肌的前緣,繞過下頜下腺導管外下至其內側向舌側行進。舌下神經與下領下腺導管交叉的部位多位于下頜第二磨牙舌側的下方,也可變動于下頜第二前磨牙與第三磨牙舌側下方之間。④舌下神經及舌下神經伴行靜脈:舌下神經越過舌骨舌肌淺面,發(fā)出分支分布于舌外諸肌,至舌骨舌肌前緣即深人舌內,分布于舌內諸肌。在舌下神經附近,有舌下神經伴行靜脈。由于舌下神經位于舌下區(qū)的后下部,且表面有一層筋膜覆蓋,在摘除舌下腺時一般不會暴露舌下神經。⑤舌下動脈行走于舌下腺與須舌肌、須舌骨肌之間,分支至舌下腺。該動脈前行于舌下區(qū)前部黏膜下與對側同名動脈吻,并發(fā)出分支至舌系帶。舌下腺摘除及舌系帶手術時應注意此動脈。(紫皮05-367)簡述舌部乳頭及生理功能。367.①絲狀乳頭:數(shù)目最多,體積較小,呈天鵝絨狀,布于舌體之上面,負責一般感覺。②菌狀乳頭:數(shù)目較少,體積較大,色紅,分散于絲狀乳頭之間,有味蕾,負責味覺。③輪廓乳頭:一般7~9個,體積最大,排列于界溝前方。乳頭周圍有深溝環(huán)繞,溝內有味蕾,負責味覺。④葉狀乳頭:為5?8條并列皺裳,位于舌側緣后部,含味蕾,負責味覺。(紫皮05-368)簡述舌的淋巴回流規(guī)律及其臨床意義。368.舌的全部淋巴管最終匯入頸深上淋巴結。舌的淋巴管與頸深上淋巴結的引流關系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越近舌尖處的淋巴管,注入的頸深上淋巴結所在部越低;越近舌根部而起的淋巴管,注入的頸深上淋巴結所在部位越高。具體如下:①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須下淋巴結,另一部分至頸肩胛舌骨肌淋巴結。②舌前2/3的邊緣或夕淋巴管:一部分至下頜下淋巴結,另一部淋巴管引流至頸深上淋巴結。③舌中央淋巴管:引流舌中縫兩旁的淋巴液,經頰舌肌之間下行,然后向左右匯入頸深上淋巴結,也有穿過下頜舌骨肌注入下頜下淋巴結??拷忻娴牧馨凸?,部分交叉至對側。④舌后1/3的淋巴管:引流至兩側頸深上淋巴結。熟悉舌的淋巴引流規(guī)律,對舌癌的轉移診斷以及決定頸清掃術的范圍和方式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紫皮05-369)簡述面部水平比例的“三?!崩碚摷捌渑c容貌及顱頜面畸形的關系。369.“三停"理論指面部長度的比例,可分為大三停、小三停和側三停。①大三停:沿眉間點、鼻下點作橫線,將面部分為三部分。面部容貌美者三部分應基本相等,面下1/3略長。顱面畸形主要表現(xiàn)為面上1/3和面中1/3的比例失調,牙頜面畸形主要為面中1/3和面下1/3比例失調。②小三停:沿口裂點和頻上點作橫線,將面下1/3分成三部分,面部容貌美者三部分應基本相等。③側三停:以耳屏中心為頂點,分別向發(fā)際中點、眉間點、鼻尖點和須前點作連線,形成三個夾角,其夾角差小于10°則符合顏面美的要求。(紫皮05-370)簡述"五眼”理論。370."五眼"理論是關于面部正面垂直比例的理論。沿兩眼內外眥作垂線,可將面部在眼裂水平分為五部分,符合顏面美的人群每一部分的寬度與一個眼裂的寬度相等。即兩眼內眥間距、兩眼裂寬度和左右外眥至耳輪間距相等。(紫皮05-371)簡述面部皮膚的解剖生理特點。371.①面部皮膚血管密集,血運豐富,組織再生和抗感染能力強,有利于創(chuàng)口愈合,為美容手術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創(chuàng)傷或手術時出血較多,應注意止血。②面部皮膚真皮內含有大量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故而皮膚富于韌性和彈性,這是保持面部皮膚緊張度、維持美容的重要因素。③面部皮膚富含皮脂腺、毛囊和汗腺,利于新陳代謝產物;但如果腺管堵塞,細菌繁殖,則可引起皮脂腺囊腫和疳癰。④面部皮膚是表情肌的止點,表情肌收縮時牽動皮膚,使面部出現(xiàn)豐富多彩的表情;在進行面淺部手術時,應注意處理每一塊表情肌與皮膚之間的關系,以免表情功能受損。(紫皮05-372)試述眼瞼的組織層次及其解剖生理特點。372.眼瞼由淺入深可分為五層。①皮膚:薄而柔軟,富于彈性,易于伸展。②皮下組織:為薄層疏松結締組織,含有脂肪組織。由于組織疏松,創(chuàng)傷和手術可引起明顯組織水腫,心、腎等內臟病變也可引起眼瞼組織水腫。③肌層:由眼輪匝肌瞼部、上瞼提肌及米勒肌組成,眼輪匝肌瞼部的肌纖維走行方向與眶緣平行,因此,進行瞼部手術時應與眶緣平行作切口。④瞼板:由致密結締組織組成,宛如軟骨,呈半月形,起支持眼瞼的作用。瞼板內含有瞼板腺,與瞼緣呈垂直列,開口于瞼后緣。瞼板腺發(fā)生阻塞后,形成瞼板腺囊腫,又稱為霰粒腫。⑤瞼結膜:為一層薄而光滑的黏膜,與瞼板連接緊密,不易分離。(紫皮05-373)簡述腮腺咬肌區(qū)的組織層次。373.腮腺咬肌區(qū)的組織從淺到深可分為六層。①皮膚。②皮下組織:內含頸闊肌上部。在腮腺區(qū)有耳前淋巴結及耳大神經,在咬肌區(qū)有面神經部分分支及腮腺導管。③腮腺咬肌筋膜:來自頸深筋膜淺層,在腮腺后緣分為淺、深兩層,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在腮腺前緣復合為一層,形成咬肌筋膜,向前覆蓋于咬肌表面直達該肌前緣。④腮腺:位于腮腺間隙內,略呈楔形。底向外,尖朝內突向咽旁間隙,分為上、外、前內及后內四面。是口腔最大的唾液腺。⑤穿經腮腺的神經血管:包括面神經、下頜后靜脈、頸外動脈等。⑥咬?。阂Ъ『笊喜勘蝗贉\葉覆蓋,前下部則覆以咬肌筋膜,該筋膜淺面從上而下有面橫動、靜脈,面神經上頰支、腮腺導管、面神經下頰支、面神經下頜緣支橫過。(紫皮05-374)試述穿經腮腺的主要神經血管。374.穿經腮腺的神經血管由淺入深主要有面神經、下頜后靜脈及頸外動脈等。①面神經:從腮腺后內面上部進入腮腺,由后向前越過上、下行走的下頜后靜脈及頸外靜脈淺面。通常在下頜支的后方,分為潁面干和頸面干。顛面干較粗,行向前上;頸面干較細,沿下頜支后緣并行向下,由兩千發(fā)出9?12條神經,形成五組分支:潁支、顏支、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②潁淺靜脈和下頜后靜脈:潁淺靜脈從腮腺前內面上部進入腮腺,與上頜靜脈合成下頜后靜脈。下頜后靜脈在腮腺內分前后兩支,前支與面靜脈合成面總靜脈,后支與耳后靜脈合成頸外靜脈。③頸外動脈及分支:頸外動脈在下頜后窩處居于腮腺深面,在下頜支中、下1/3交界處進入腮腺前內面(有時經過腮腺深面),在腮腺內分為三支,其中,耳后動脈從腮腺后內面穿出,上頜動脈從腮腺前內面穿出,潁淺動脈從腮腺上緣穿出。(紫皮05-375)試述腮腺淺葉上緣、前緣和下緣穿出的血管神經等解剖結構的排列順序。375.①腮腺淺葉上緣:從后向前依次為題淺靜脈、耳顛神經、題淺動脈、面神經潁支、面神經顏支。②腮腺淺葉前緣:從上向下依次為面神經顆支、面橫動脈、面神經上頰支、腮腺導管、面神經下頰支、面神經下頜緣支。③腮腺淺葉下緣:從前向后依次為面神經下頜緣支、面神經頸支、下頜后靜脈。(紫皮05-376)何為腮腺床?376.腮腺深葉的深面與莖突諸肌及圍以蜂窩組織的深部血管神經相毗鄰,這些解剖結構合稱為“腮腺床"。其中,莖突諸肌及頸內靜脈緊鄰腮腺深葉的深面,更深層則為頸內動脈和舌咽神經、副神經、迷走神經和舌下神經。(紫皮05-377)試述顯露面神經分支的解剖標志和顯露面神經分支的方法。377.①潁支:以耳屏或潁淺動脈為標志,潁支一般在耳屏基部前1?1.5cm或潁淺動脈前約1cm處,從腮腺淺葉上緣穿出。②題支:以耳屏、耳垂及眼外眥作為標志。過耳屏基部及耳垂前緣作一垂直線,再平耳垂下緣從后向前作該線的垂直線,使二線相交成一向前上方開放的直角。額支約在此分角線的腮腺淺葉上緣或前緣或二緣的交角處穿出。也可用耳垂和眼外眥定位,戳支在耳垂下緣與眼外眥連線上的腮腺淺葉前緣穿出。③頰支:以腮腺導管為標志,頰支多位于腮腺導管上下約1cm范圍內的咬肌筋膜上。④下頜緣支:以面動脈、面靜脈作為標志。解剖時在下頜下緣處,先顯露面靜脈和面動脈,在其附近找出面神經下頜緣支。也可以下頜角作為解剖標志,在下頜角處找出下頜緣支?;蜓仡i外靜脈及下頜后靜脈向上找出面神經下頜緣支。⑤頸支:以腮腺淺葉下段作為標志,頸支多從此處穿出。(紫皮05-378)簡述面?zhèn)壬顓^(qū)內的主要血管和神經及其位置。378.①翼叢:位于潁肌與翼外肌之間及翼內、外肌之間。其形態(tài)視原始靜脈叢的退化情況而有所差異,如面深部原始靜脈叢退化受阻礙,則翼叢發(fā)育良好,吻合支眾多;反之,若原始靜脈叢顯著退化,則翼叢發(fā)育不良吻合支稀少。②上頜動脈及其分支:上頜動脈貼鄰下頜骨牒狀突頸部深面向前走行,越過翼外肌淺面(少數(shù)在深面),經翼外肌兩頭間進入翼腭窩。沿途分別分出腦膜中動脈、下牙槽動脈、上牙槽后動脈、眶下動脈、腭降動脈和蝶腭動脈,分別供應上頜骨及牙齒、下頜骨及牙齒、鼻腔外側壁、鼻中隔、腭部等處的血液。③下頜神經及其分支:下頜神經出卵圓孔后,位于翼外肌深面,在此處分為潁深前后神經、咬肌神經、頰神經、舌神經、下牙槽神經和耳顛神經。(紫皮05-379)簡述上頜動脈在面?zhèn)壬顓^(qū)的走行、分支情況和臨床意義。379.(1)行程:上頜動脈貼鄰下頜骨牌狀突頸部深面向前走行,越過翼外肌淺面(少數(shù)在深面),經翼外肌兩頭間進入翼腭窩。(2)分支情況:上頜動脈在面?zhèn)壬顓^(qū)發(fā)出以下分支。①腦膜中動脈:經棘孔進入顱腔供應硬腦膜。②下牙槽動脈:進入下頜管,供應下頜骨、下頜牙及其牙槽突、牙周膜及牙齦。③上牙槽后動脈:通過上頜骨牙槽孔及頰側牙齦,供應上頜磨牙、前磨牙及其牙槽骨、頰側黏膜和牙齦及上頜竇。④眶下動脈:經眶下裂入眼眶,再經眶下溝入眶下管,出眶下孔到面部,供應頰的前部、上唇根部、唇側牙齦、上頜前牙、牙周組織及上頜竇等。⑤腭降動脈:下行于翼腭管,供應硬腭、軟腭和腭扁桃體等。⑥蝶腭動脈:通過蝶腭孔進入鼻腔,供應鼻腔外側壁、鼻竇及鼻中隔等。(3)臨床意義:施行題下頜關節(jié)成形術時,應注意保護踝狀突頸部深面走行的上頜動脈,避免誤傷之而引起嚴重出血。行上頜骨切除時,可在翼外肌二頭之間顯露和結扎上頜動脈,以代替結扎頸外動脈。上頜動脈進入翼腭窩時,距翼突上頜轉約5mm,在該處進行手術時應避免誤傷。(紫皮05-380)簡述下頜神經在面?zhèn)壬顓^(qū)的走行和分支情況。380.下頜神經出卵圓孔后,位于翼外肌深面,在此處分為下述分支:①融深前后神經和咬肌神經從翼外肌上緣穿出,分別布于題肌和咬肌。②頰神經從翼外肌兩頭之間穿出,行于舌神經的前方,布于頰部皮膚、黏膜及頰側牙齦。③舌神經位于翼內肌表面,鼓索在卵圓孔附近進入舌神經,舌神經在下牙槽神經的前方和稍內側進入口底,發(fā)出分支布于舌下腺、舌側牙齦和舌側黏膜。④下牙槽神經通過翼外肌下緣進入翼頜間隙,沿翼內肌外側面下行進入下頜孔,下牙槽神經在進入下頜孔之前發(fā)出下頜舌骨肌支,支配二腹肌前腹和下頜舌骨肌;下牙槽神經在下頜管內分支支配下頜牙齒及其牙槽骨和牙槽骨。⑤耳顛神經:向后經翼外肌和踝狀突頸部的深面,至其后方進入腮腺;在下頜神經深面有耳狀神經節(jié),舌咽神經支配腮腺的副交感纖維在該神經節(jié)交換神經元,經耳潁神經布于腮腺。(紫皮05-381)簡述眶下間隙的周界、內容與臨床意義。381.①周界:眶下間隙位于眼眶前部的下方,上界是眶下緣,下界是上頜骨牙槽突,內界為鼻側緣,外界是顆大肌,底為以尖牙窩為中心的上頜骨前壁,前面有面部表情肌覆蓋。②內容:眶下間隙內有蜂窩組織和出入眶下孔的眶下神經、血管,有時還有眶下淋巴結。③臨床意義:眶下間隙鄰近上頜前牙及前磨牙、鼻側部及上唇,上述部位的化膿性感染,可侵及眶下間隙;眶下間隙向后與頰間隙相通,并有面動脈和面靜脈通過,面靜脈連于內眥靜脈經眼靜脈與海綿竇相通,感染可循此途徑蔓延至顱內。(紫皮05-382)簡述翼下頜間隙的周界、內容和通連關系。382.①周界:翼下頜間隙位于下頜支與翼內肌之間。前為題肌及頰肌,借頰肌與口腔分隔,后為腮腺,上界是翼外肌下緣,下以翼內肌附著于下頜支處為界。②內容:翼下頜間隙的額切面呈一底朝上、尖向下的三角形。間隙內主要有舌神經、下牙槽神經及下牙槽動、靜脈通過。③通連關系:翼下頜間隙向上與題下間隙及融間隙相通,向前通頰間隙,向下與舌下、下頜下間隙相通,向后與咽旁間隙連通,向外通咬肌間隙。翼頜間隙尚可經顱底血管神經通入顱內。(紫皮05-383)試述題下間隙的周界、解剖生理特點及臨床意義。383.①周界:顆下間隙位于翼下頜間隙的上方。前界是上頜骨后面,后界是腮腺深葉,內界是蝶骨翼外板,外界是下頜支上份及頷弓,上界是蝶骨大翼的潁下面和潁下崎,下以翼外肌下緣平面與翼下頜間隙分開。②解剖生理特點:潁下間隙位于頜面深部諸間隙的中央;潁下間隙中有翼叢、上頜動脈及其分支和上、下頜神經的分支通過。③臨床意義:潁下間隙中的蜂窩組織伴隨間隙中的神經血管伸入鄰近諸間隙,使題下間隙與潁間隙、翼下頜間隙、頰間隙、翼腭間隙及咽旁間隙相通,并借眶下裂與眶內、經卵圓孑■口棘孑言顱腔通連,借翼叢與海綿竇相通;因此,顆下間隙的感染很少單獨存在,多與相鄰間隙感染同時存在。(紫皮05-384)試述咽旁間隙的分部、內容、通連關系和臨床意義。384.(1)分部:咽旁間隙被莖突及莖突諸肌將其分為前后兩部,前部稱為咽旁前間隙(又稱莖突前間隙),后部稱為咽旁后間隙(又稱莖突后間隙工(2)內容:咽旁前間隙內僅含蜂窩組織;咽旁后間.隙較咽旁前間隙大,內有頸內動、靜脈及舌咽神經、副神經、迷走神經、舌下神經和頸深上淋巴結。(3)通連關系:咽旁間隙與翼下頜、潁下、舌下、下頜下、腮腺和咽后諸間隙相通,血管神經束上通顱內,下經內臟旁間隙等連通縱隔。(4)臨床意義:①咽旁前間隙隔咽上縮肌與腭扁桃體相鄰腭扁桃體周圍膿腫可向外直接穿破咽側壁,進入咽旁前間隙;②咽旁后間隙內有許多重要的神經血管,如在該區(qū)域進行手術,應注意避免誤傷;③咽旁間隙和多個間隙及顱內、縱隔相通,這些通路常成為感染蔓延的途徑。(紫皮05-385)簡述翼腭間隙的周界、內容與通連關系。①周界:翼腭間隙位于眶尖的下方,題下窩的內側,為一伸長的三角形間隙。前界是上頜骨體,后界是蝶骨翼突,上界為蝶骨大翼,內界是腭骨垂直板。②內容:翼腭間隙內主要有上頜神經、蝶腭神經節(jié)、上頜動脈第三段及其分支。③通連關系:翼腭間隙向前經眶下裂通眼眶,向內經蝶腭孔通鼻腔,向外經翼上頜裂通額下間隙,向下經翼腭管通口腔,向后上經圓孔通顱腔。(紫皮05-386)簡述舌深部間隙的含義、位置和通連關系。舌深部間隙指位于舌根部舌外肌之間的間隙,包括須舌肌間間隙和須舌肌一舌骨舌肌間間隙。①頰舌肌間間隙:位于左右須舌肌之間,上界是舌中隔,下界是須舌骨肌,該間隙正中矢狀剖面呈扇形,額狀剖面呈長條形,內含蜂窩組織;該間隙向前通連舌下間隙。②須舌肌一舌骨舌肌間間隙:位于須舌肌與舌骨舌肌之間,左右各一間隙內除蜂窩組織外,尚有舌動脈穿行。該間隙向前通連舌下間隙。(紫皮05-387)簡述頸前三角及其分區(qū)。頸前三角是由下頜骨下緣、胸鎖乳突肌和頸前正中線圍成的部分。頸前三角以二腹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分為四個區(qū)。①下頜下三角:又稱二腹肌三角,位于二腹肌前、后腹與下頜骨下緣之間。②頸動脈三角:位于胸鎖乳突肌、二腹肌后腹及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間。③肌三角:又稱肩胛舌骨肌氣管三角,位于胸鎖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上腹及頸前正中線之間。④須下三角:由兩側頸前三角的一部分組成,位于雙側二腹肌前腹與舌骨之間。(紫皮05-388)簡述頸后三角及其分區(qū)。頸后三角的前界是胸鎖乳突肌后緣,下界是鎖骨中1/3,后界是斜方肌前緣。頸后三角以肩胛舌骨肌下腹為界分為兩部分。①枕三角:又稱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三角,位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之上。②鎖骨上三角:又稱肩胛舌骨肌鎖骨三角,位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之下,又稱鎖骨上窩。(紫皮05-389)簡述頸淺筋膜及其內容和臨床意義。頸淺筋膜是全身淺筋膜的一部分,呈一薄層,包繞頸部,其淺面是皮膚及皮下組織,深面是頸深筋膜淺層。頸淺筋膜內含有頸闊肌。在進行頸部手術時,頸闊肌是分層的標志,頸部淺層的頸叢皮神經、頸外靜脈和頸淺淋巴結就在頸淺筋膜與頸深筋膜淺層之間??p合頸部切口時,應將切斷的頸闊肌及其筋膜對位縫合,以免術后遺留明顯瘢痕。(紫皮05-390)簡述頸深筋膜淺層內容。頸深筋膜淺層上方附著于下頜骨下緣、顆弓、乳突基底、上項線及枕外隆凸,下方附著于胸骨柄的前緣、鎖骨、肩峰及第7頸椎棘突。該筋膜形成一個完整的封套包圍頸部,又稱為頸深筋膜封套層或包圍層。除頸闊肌及其淺層的血管、神經外,幾乎包被著頸部全部結構。該筋膜除在斜方肌、胸鎖乳突肌、腮腺及下頜下腺四處分為兩層包被上述結構外,其余部分均為一層。(紫皮05-391)簡述頸深筋膜中層內容。為一梯形筋膜,上連舌骨,兩側至肩胛舌骨肌外緣,向下附著于鎖骨和胸骨柄的后緣,并包被舌骨下肌群,形成其朋鞘。(紫皮05-392)簡述頸臟器筋膜內容。頸臟器筋膜包被頸部臟器,如喉、氣管、甲狀腺、咽及食管等。該筋膜分為臟、壁兩層,臟層貼附于上述各臟器的表面,壁層包被于全部臟器的外圍并形成頸鞘。頸鞘又稱頸動脈鞘和頸血管鞘,呈管狀,該鞘上方附著于顱底頸靜脈孑■口頸動脈管外口周緣的顱骨外膜,下方止于鎖骨胸骨端和胸鎖關節(jié)的深面。頸鞘向內伸出間隔,分割鞘內諸內容,在頸鞘內,頸內靜脈在夕頸內動脈或頸總動脈位于內側,迷走神經走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浙江省中考英語試卷
- 《保險實務保險市場》課件
- 《散射矩陣》課件
- 智慧工地規(guī)劃報告范文
- 倉庫報告范文
- 2025年達州貨車從業(yè)資格證理考試
- 2025年秦皇島客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教材
- 2025年商洛貨運資格證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萍鄉(xiāng)貨運從業(yè)資格考試
- 急性腔隙性腦梗塞治療
- 北方工業(yè)集團 筆試題目
- 醫(yī)藥高等數(shù)學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 2022-2023學年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qū)八年級(上)期末歷史試卷
- 校地結對共建合作協(xié)議書(2篇)
- 零信任環(huán)境下的網(wǎng)絡安全風險管理優(yōu)化
- 國家開放大學電大??啤督ㄖこ添椖抗芾怼?024期末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湖北省高考政治試卷真題(含答案逐題解析)
- 社區(qū)教育志愿者培訓教材
- 護理安全管理課件
- 北京郵電大學《自然語言處理課程設計》2022-2023學年期末試卷
- 2024年度鄉(xiāng)村醫(yī)生資格考試專業(yè)基礎知識考試題庫及答案(共500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