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題庫_第1頁
《黃帝內(nèi)經(jīng)》題庫_第2頁
《黃帝內(nèi)經(jīng)》題庫_第3頁
《黃帝內(nèi)經(jīng)》題庫_第4頁
《黃帝內(nèi)經(jīng)》題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讀經(jīng)典,做臨床第一階段考核試題題庫一、筆試第一部分名詞解釋(共出5題,每題3分,占總分?jǐn)?shù)15%)1、虛邪賊風(fēng):四時不正之氣。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氣候變化和有害于人體的外界致病因素。2、恬惔虛無:思想安閑清靜,沒有雜念。恬惔,安閑清靜。虛無,心無雜念。3、閉藏:形容冬季陽氣內(nèi)伏,萬物潛藏的自然景象。4、痿厥:四肢軟弱無力而逆冷的病證。包括痿證和厥證。5、內(nèi)格:人體內(nèi)在生理性能與自然界四時陰陽變化不相協(xié)調(diào)。6、治未?。汉矫嬉饬x。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變;三是早診早治。7、氣以度行:氣血運行速度與呼吸次數(shù)保持一定的比例。8、亂而相引:真氣衰敗,功能紊亂,非但不能驅(qū)邪外出,反招邪氣入內(nèi)。9、五疫:木火土金水五種感受天時不正之氣發(fā)生的急性傳染病。10、神明之府:陰陽是產(chǎn)生自然界萬物運動變化內(nèi)在動力的場所。11、端絡(luò)經(jīng)脈:推求經(jīng)脈的分布。端絡(luò),理出頭緒。12、藏象:藏,指藏于體內(nèi)的臟腑;象,指臟腑機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臟腑的實質(zhì)形象。13、治節(jié):治理調(diào)節(jié)。比喻肺佐心以調(diào)氣血、行營衛(wèi)、治理諸臟的功能。14、封藏之本:指腎主藏精,宜閉藏而不妄泄的功能。15、罷極之本:肝主筋,筋主運動,筋脈運動強健有力,賴于肝血和肝氣的濡養(yǎng),所以稱肝為罷極之本。16、毛脈合精:肺主氣,心主血脈,毛脈合精,即氣血相合。17、府精神明:言經(jīng)脈中精氣的運行正常不亂。18、遊溢精氣:指精氣滿溢。遊溢,浮游淫溢之意。精氣,即飲之精氣。19、衛(wèi)氣內(nèi)伐:衛(wèi)氣內(nèi)擾而營衛(wèi)運行紊亂(衛(wèi)氣內(nèi)擾,克伐營氣)。20、毛蒸理泄:皮毛被風(fēng)熱之邪所蒸而腠理開泄汗出。21、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心肺宣發(fā)布散水谷精氣的功能,如同霧露彌漫灌溉全身。22、中焦如漚: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漚漬食物,使之變化。23、下焦如瀆:形容下焦腎和膀胱如同溝渠排泄水液的功能。24、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謂虛邪賊風(fēng)遇到人體正氣虛弱之時,則會留滯于人體而發(fā)病。兩虛,指虛邪之風(fēng)與正氣虛弱的機體。相得,即相逢、相遇。25、兩實相逢,眾人肉堅:意為正氣充實的人在正常氣候下,就會健康無病。兩實,指正常的氣候變化與人體正氣充實;眾人肉堅,指膚腠固密。26、五藏氣爭:指五臟功能失調(diào),氣機失和。27、轉(zhuǎn)反戾:指筋脈拘攣所致的筋脈扭轉(zhuǎn)、肢體扭曲、角弓反張等多種癥狀。轉(zhuǎn),扭轉(zhuǎn)。反,背反張。戾,身體曲而不直。28、傷寒:病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傷寒泛指感受四時邪氣引起的外感?。华M義傷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此處傷寒為廣義傷寒,是外感病的總稱。29、兩感:表里兩經(jīng)同時受邪發(fā)病。如太陽與少陰兩感,陽明與太陰兩感,少陽與厥陰兩感。30、風(fēng)厥:病名。指太陽受風(fēng),少陰氣逆而導(dǎo)致的發(fā)熱汗出,煩悶不除的病癥。31、中氣喘爭:指腹中有氣攻沖,腸中雷鳴。由于腸痹,大小腸受盛、傳導(dǎo)化物的功能失常所致。32、樞折挈:形容關(guān)節(jié)弛緩,不能提舉活動,猶如樞軸折斷一般不能活動。樞,樞紐,此處指關(guān)節(jié)。折,斷也。挈,提舉。33、寒厥:以手足厥冷為特點的病證。因陽虛陰盛所致。34、熱厥:多次醉酒或飽食后行房事,導(dǎo)致陰虛陽盛的一種病證,以手足熱為臨床特點。35、癖而內(nèi)著:意謂寒邪聚積、停留在體內(nèi)。36、繆刺: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絡(luò)法。37、氣血未亂:指體內(nèi)氣血未受到疾病以外因素的干擾,其盛衰狀態(tài)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來。38、中盛藏滿:即體內(nèi)邪氣壅盛,臟腑氣機壅滯。多由脾胃濕郁所致。中,體內(nèi)、內(nèi)臟。盛,邪氣壅盛。藏滿,氣機壅滯。39、中氣之濕:即脾胃中焦之氣壅滯,水濕不運,濕邪內(nèi)蘊。中氣,指脾胃。40、倉廩不藏:指泄瀉、大便失禁等。倉廩,指腸胃。41、門戶不要:指泄利不禁,是由于脾藏失守所致。門戶,指幽門、闌門、魄門等倉廩之門戶。要,通約。42、水泉不止:指遺尿、小便失禁等。水泉,指小便。43、頭傾視深:即頭低垂不能舉,目深陷而無光。是髓海不足,神氣衰微的表現(xiàn)。44、背曲肩隨:即背屈曲不能直,肩下垂不能舉。是臟氣精微不能營于肩背,心肺失強的敗壞之象。隨,下垂之意。45、導(dǎo)引按蹻:古人用運動肢體、調(diào)節(jié)呼吸以及按摩等養(yǎng)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方法。46、雜合以治:根據(jù)五方病人及其所患疾病不同,綜合五方各種治療手段或方法予以治療。47、間者并行,甚者獨行:病證輕淺者,標(biāo)本兼治。病證急重者,標(biāo)本單獨施治,或治本,或治標(biāo),以求治之精專,增強療效。間,病輕。48、行復(fù)如法:對邪氣不除,病不愈者,可用上述方法繼續(xù)用藥。49、寒因寒用:用寒藥治療真熱假寒證。用白虎湯治脈滑而厥之里熱證。50、通因通用:前一“通”字,指邪實于內(nèi)的瀉利證;后一“通”字,即下法。謂用攻下法治療下利的病證。如用承氣湯治療“熱結(jié)旁流”之類。第二部分單選題(共出30題,每題1分,占總分?jǐn)?shù)30%)1、被歷代醫(yī)家尊之為“醫(yī)家之宗”的著作是A、《黃帝內(nèi)經(jīng)》

B、《難經(jīng)》

C、《傷寒雜病論》

D、《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E、《溫病條辨》(A)2、《靈樞》最早被稱為“九卷”,始見于A、《黃帝內(nèi)經(jīng)》

B、《針灸甲乙經(jīng)》

C、《難經(jīng)》

D、《傷寒雜病論》

E、《脈經(jīng)》(D)3、《素問》之名最早見于A、《黃帝內(nèi)經(jīng)》

B、《傷寒雜病論》

C、《難經(jīng)》

D、《針灸甲乙經(jīng)》

E、《脈經(jīng)》(B)4、現(xiàn)存最早的研究《內(nèi)經(jīng)》的著作是A、《素問訓(xùn)解》

B、《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C、《類經(jīng)》

D、《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E、《重廣補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D)5、由唐·王冰注,經(jīng)宋·林億等新校正的《素問》注本名為A、《素問訓(xùn)解》

B、《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C、《重廣補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D、《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E、《類經(jīng)》(C)6、現(xiàn)存全部分類注釋《內(nèi)經(jīng)》最完整的書是A、《內(nèi)經(jīng)知要》

B、《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C、《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D、《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集注》

E、《類經(jīng)》(E)7、《黃帝內(nèi)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A、目錄學(xué)書籍

B、醫(yī)學(xué)詞典

C、百科大全

D、醫(yī)學(xué)經(jīng)典

E、經(jīng)方典籍(D)8、《七略》是我國第一部A、目錄學(xué)書籍

B、醫(yī)學(xué)詞典

C、圖書分類目錄

D、醫(yī)學(xué)經(jīng)典

E、經(jīng)方(C)9、《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體現(xiàn)出了中醫(yī)學(xué)的生命觀是A、心身統(tǒng)一

B、動靜統(tǒng)一

C、形神合一

D、五臟統(tǒng)一

E、全身統(tǒng)一(C)10、《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所認(rèn)識的生命規(guī)律是A、心身統(tǒng)一,形神一體

B、動靜統(tǒng)一,法于陰陽

C、形神合一,五臟一體D、言行統(tǒng)一,道德高尚

E、天人合一,五臟一體(E)11、氣一元論,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又稱A、精氣論

B、元氣論

C、黃老學(xué)

D、形氣論

E、陰陽論(B)12、“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的養(yǎng)生方法適應(yīng)于

A、春三月

B、夏三月

C、秋三月

D、冬三月

E、四時(B)13、據(jù)《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違背秋三月的養(yǎng)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變

A、寒變

B、痎瘧

C、飧泄

D、痿厥

E、洞泄(C)14、據(jù)《靈樞?天年》篇所述“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jīng)脈空虛”之“四臟經(jīng)脈”是指

A、心脾肺腎及其經(jīng)脈

B、肝心脾肺及其經(jīng)脈

C、脾肺腎肝及其經(jīng)脈

D、肺腎肝心及其經(jīng)脈

E、腎肝心脾及其經(jīng)脈(B)15、《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所述陰陽之性是

A、陽生陰長

B、陽殺陰藏

C、陰靜陽躁

D、陽化氣,陰成形

E、水為陰,火為陽(C)16、《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中“清氣在下,則生飧泄”的機理是A、胃氣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陽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陽衰不能運化水谷

D、腎陽衰不能溫運脾土

E、以上均不是(B)17、《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中“濁氣在上,則生脹”的機理是A、胃氣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陽衰于下而不能升

C、濁陰滯于上而不能降

D、腎陽衰不能溫運脾土

E、以上均不是(C)18、《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中“清陽出上竅”,“清陽”是指

A、糟粕

B、使上竅發(fā)揮各種功能的精微物質(zhì)

C、飲食化生的精氣

D、津液

E、營血

(B)19、《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中“清陽發(fā)腠理”,“清陽”是指

A、糟粕

B、使上竅發(fā)揮各種功能的精微物質(zhì)

C、飲食化生的精氣D、津液

E、衛(wèi)氣(E)20、《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中“清陽實四肢”,“清陽”是指

A、糟粕

B、使上竅發(fā)揮各種功能的精微物質(zhì)

C、飲食化生的精氣D、津液

E、營血(C)21、《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中“濁陰出下竅”,“濁陰”是指

A、二便等污穢之物

B、使上竅發(fā)揮各種功能的精微物質(zhì)

C、飲食化生的精氣D、津液

E、營血

(A)22、《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指出“傷氣”的病因是A、寒暑

B、喜怒

C、濕邪

D、燥邪

E、勞作(B)23、《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指出“傷形”的病因是A、寒暑

B、喜怒

C、悲

D、恐

E、勞作(A)24、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所以任物者謂之A、意

B、心

C、志

D、思

E、慮(B)25、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心有所憶謂之A、意

B、心

C、志

D、思

E、慮(A)26、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意之所存謂之(C)A、意

B、心

C、志

D、思

E、慮27、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因志而存變謂之(D)A、意

B、心

C、志

D、思

E、慮28、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因思而遠(yuǎn)慕謂之(E)A、意

B、心

C、志

D、思

E、慮29、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因慮而處物謂之(

)A、意

B、智

C、志

D、思

E、慮(B)30、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神傷的癥狀是(

)A、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

B、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C、狂妄不精,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A)31、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魂傷的癥狀是(

)A、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

B、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當(dāng)人股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C)32、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意傷的癥狀是(

)A、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

B、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B)33、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魄傷的癥狀是(

)A、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

B、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E)34、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志傷的癥狀是(

)A、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

B、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D)35、《靈樞?本神》篇指出,肝藏血,血舍(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E)36、《靈樞?本神》篇指出,脾藏營,營舍(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D)37、《靈樞?本神》篇指出,心藏脈,脈舍(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C)38、《靈樞?本神》篇指出,肺藏氣,氣舍(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B)39、《靈樞?本神》篇指出,腎藏精,精舍(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A)40、《靈樞?本神》篇所述,腎氣虛的癥狀是(

)A、耳鳴

B、形寒

C、手足厥冷

D、面白

E、腰膝痠軟(C)41、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肝氣虛的癥狀是(

)A、恐

B、四肢不用

C、腹脹經(jīng)溲不利

D、面白

E、腰膝痠軟(A)42、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心氣虛的癥狀是(

)A、恐

B、四肢不用

C、腹脹經(jīng)溲不利

D、悲

E、笑不休(D)43、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脾氣虛的癥狀是(

)A、恐

B、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C、腹脹,經(jīng)溲不利

D、悲

E、笑不休(B)44、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肺氣虛的癥狀是(

)A、恐

B、四肢不用

C、鼻塞不利

D、怒

E、笑不休(C)45、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脾氣實的癥狀是(

)A、恐

B、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C、腹脹,經(jīng)溲不利

D、悲

E、笑不休(C)46、據(jù)《靈樞?本神》篇所述,肝氣實的癥狀是(

)A、恐

B、怒

C、笑不休

D、腹脹,經(jīng)溲不利悲

E、思(B)47、《靈樞·營衛(wèi)生會》中“太陰主內(nèi),太陽主外”之“內(nèi)外”是指(

)A、營氣與衛(wèi)氣

B、體內(nèi)與體表

C、白天與晚上

D、氣與血

E、陰經(jīng)與陽經(jīng)(A)48、《靈樞·營衛(wèi)生會》中“血者,神氣也”的含義(

)A、神氣是血產(chǎn)生的物質(zhì)基礎(chǔ)

B、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

C、血就是神氣

D、血受神氣支配

E、血是心神所化(B)49、《靈樞·營衛(wèi)生會》指出,營衛(wèi)五十而復(fù)大會的部位在(

)A、足少陰腎經(jīng)

B、足陽明胃經(jīng)

C、足太陽膀胱經(jīng)

D、足太陽脾經(jīng)

E、手太陰肺經(jīng)(E)50、《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認(rèn)為夜半為(

)A、陰衰

B、陰隴

C、陽衰

D、陽隴

E、陰陽俱衰(B)51、《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認(rèn)為營衛(wèi)之氣在體內(nèi)一晝夜各運行(

)A、二十五度

B、三十五度

C、四十五度

D、五十度

E、四十八度(D)52、《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認(rèn)為夜半后為(

)A、陰衰

B、陰隴

C、陽衰

D、陽隴

E、陰陽俱衰(A)53、《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認(rèn)為日中為(

)A、陰衰

B、陰隴

C、陽衰

D、陽隴

E、陰陽俱衰(D)54、《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認(rèn)為日西為(

)A、陰衰

B、陰隴

C、陽衰

D、陽隴

E、陰陽俱衰(C)55、《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認(rèn)為,老年人表現(xiàn)為(

)A、晝不精,夜不瞑

B、不晝瞑

C、夜瞑

D、晝精

E、夜晝不瞑(A)56、《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認(rèn)為少壯之人表現(xiàn)為(

)A、不夜瞑

B、晝不精,夜不瞑

C、晝瞑

D、夜瞑

E、夜晝不瞑(D)57、《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指出,血與營衛(wèi)之氣(

)A、同名異類

B、異名同類

C、異名異類

D、同名同類

E、以上均不是(B)58、根據(jù)《靈樞?決氣》篇,“常先身生是謂精”的“精”指的是(

)A、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水谷之精

D、天地之精氣

E、以上均不是(A)59、根據(jù)《靈樞?決氣》篇,不屬于“液”的功能的是(

)A、淖澤注于骨

B、熏膚、充身、澤毛

C、骨屬屈伸

D、泄?jié)裳a益腦髓

E、皮膚潤澤(B)60、《靈樞?決氣》篇認(rèn)為“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shù)鳴”屬于(

)A、津脫

B、精脫

C、液脫

D、血脫

E、氣脫(C)61、根據(jù)《靈樞?決氣》,精脫者的表現(xiàn)是(

)A、目不明

B、耳聾

C、腠理開、汗大泄

D、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shù)鳴

E、色白、夭然不澤(B)62、“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出自(

)A、《素問?上古天真論》

B、《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

C、《靈樞?邪客》

D、《靈樞?本藏》

E、《靈樞?本神》(D)63、《靈樞?邪客》認(rèn)為營氣的功能主要有(

)A、分泌津液

B、剛悍衛(wèi)表

C、營養(yǎng)四肢

D、宣發(fā)汗液

E、抗御外邪(C)64、根據(jù)《靈樞?邪客》“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指的是(

)A、宗氣

B、營氣

C、衛(wèi)氣

D、中氣

E、水谷精微之氣(A)65、據(jù)《靈樞?本藏》具有“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guān)合”作用的是(

)A、衛(wèi)氣

B、營氣

C、腎氣

D、志意

E、五臟(A)66、《靈樞?邪客》篇中,“以應(yīng)刻數(shù)”指的是(

)A、營氣運行失常

B、營氣運行節(jié)律

C、衛(wèi)氣運行節(jié)律

D、營氣的作用

E、衛(wèi)氣運行失常(B)67、《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兩虛相得”的“兩虛”是指(

)A、自然界氣候正常和人體正氣充實

B、虛邪之風(fēng)和人體正氣虛弱C、氣候異常和人體正氣充實

D、氣候正常和人體正氣虛弱

E、上巨虛穴和下巨虛穴(B)68、《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兩實相逢”的“兩實”是指(

)A、正常的氣候變化和人體正氣充實

B、虛邪之風(fēng)和人體正氣虛弱C、氣候異常和人體正氣充實

D、氣候正常和人體正氣虛弱

E、上巨虛穴和下巨虛穴(A)69、據(jù)《靈樞·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氣,所傷異類”的觀點,“清濕”所傷的部位是(

)A、上部

B、下部

C、五臟

D、經(jīng)脈

E、絡(luò)脈(B)70、據(jù)《靈樞·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氣,所傷異類”的觀點,“風(fēng)雨”所傷的部位是(

)A、上部

B、下部

C、五臟

D、經(jīng)脈

E、絡(luò)脈(A)71、《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虛邪傳于輸脈時,其癥狀表現(xiàn)為(

)A、膚痛惡寒

B、肌痛時作

C、灑淅喜驚

D、肢節(jié)痛,腰脊乃強

E、腸鳴飧泄(D)72、《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積著于腸胃之募原,其癥狀表現(xiàn)為(

)A、飽食則安,饑則痛

B、饑餓則安

C、飽則積見

D、饑則積不見

E、飽則積不見(A)73、《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虛邪傳舍于腸胃之時,則癥狀表現(xiàn)為(

)A、腹部疼痛

B、賁響腹脹

C、惡心嘔吐

D、腸鳴便溏

E、灑淅喜驚(B)74、《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積著于緩筋,其癥狀表現(xiàn)為(

)A、飽食則安

B、飽食則痛,饑則安

C、飽則積見

D、饑則積不見

E、飽則積不見(B)75、《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虛邪傳舍于腸胃,多寒則(

)A、賁響腹脹

B、腹部疼痛

C、腸鳴飧泄

D、便溏出麋

E、惡心嘔吐(C)76、《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虛邪傳舍于腸胃,多熱則(

)A、賁響腹脹

B、惡心嘔吐

C、腸鳴飧泄

D、溏出麋

E、腹部疼痛(D)77、據(jù)《靈樞·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氣,所傷異類”的觀點,“喜怒不節(jié)”所傷的部位是(

)A、上部

B、下部

C、五臟

D、經(jīng)脈

E、絡(luò)脈(C)78、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出現(xiàn)“首如裹”病證的原因是(

)A、寒

B、暑

C、濕

D、風(fēng)

E、燥(C)79、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是由于(

)A、寒邪外束

B、暑熱薰蒸

C、濕邪困表

D、風(fēng)邪襲表

E、濕邪蘊蒸(B)80、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薄厥的病因是(

)A、七情所傷

B、飲食所傷

C、勞作所傷

D、六淫所傷

E、以上均不是(A)81、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汗出見濕”則生(

)A、水腫

B、偏枯

C、痤疿

D、風(fēng)瘧

E、大疔(C)82、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開闔不得,寒氣從之”則生(

)A、癰腫

B、大僂

C、痤疿

D、瘺

E、癤(B)83、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強力”則傷(

)A、肝

B、心

C、脾

D、腎

E、肺(D)84、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的論述,五臟陰精虧損的主要原因是(

)A、五味失調(diào)

B、感受六淫

C、情志所傷殘

D、陽熱耗傷

E、勞倦所傷(A)85、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煎厥的主要病機是(

)A、陰虛陽亢

B、氣血上逆

C、風(fēng)中經(jīng)絡(luò)

D、痰迷心竅

E、熱閉心包(A)86、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清靜則肉腠閉拒”的“清靜”是指(

)A、四時氣候清靜正常

B、人體陽氣清靜正常

C、人體陰陽平衡協(xié)調(diào)

D、人體精神清靜不亂

E、天氣清靜正常(B)87、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人體陰陽平衡的關(guān)鍵是(

)A、陽氣固密于外

B、陰精充足

C、精神清靜

D、陰氣固守于內(nèi)

E、傳精神,服天氣(A)88、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對陰平陽秘的解釋是(

)A、陰氣守持于內(nèi),陽氣運使于外

B、陰氣充足,陽氣壯盛

C、陰陽平和協(xié)調(diào)D、陰氣平穩(wěn),陽氣強盛

E、陰氣固守于內(nèi),陽氣衛(wèi)護(hù)于外(C)89、在《素問·舉痛論》所述九氣為病中,因于情志者有(

)A、七條

B、兩條

C、六條

D、八條

E、九條(C)90、據(jù)《素問·舉痛論》,思可使(

)A、氣上

B、氣緩

C、氣下

D、氣結(jié)

E、氣泄(D)91、《素問·舉痛論》認(rèn)為“氣消”的病因是七情中的(

)A、悲

B、恐

C、驚

D、思

E、怒(A)92、據(jù)《素問·舉痛論》,驚則(

)A、氣上

B、氣緩

C、氣亂

D、氣結(jié)

E、氣泄(C)93、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述,陽虛則(

)A、外熱

B、內(nèi)熱

C、外寒

D、內(nèi)寒

E、虛寒(C)94、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述,陰虛則(

)A、外熱

B、內(nèi)熱

C、外寒

D、內(nèi)寒

E、虛寒(B)95、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述,陽盛則(

)A、外熱

B、內(nèi)熱

C、外寒

D、內(nèi)寒

E、虛寒(A)96、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述,陰盛則(

)A、外熱

B、內(nèi)熱

C、外寒

D、內(nèi)寒

E、虛寒(D)97、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述,導(dǎo)致內(nèi)熱的原因是(

)A、感寒

B、感熱

C、傷于飲食

D、傷于情志

E、有所勞倦(E)98、《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痿喘嘔,皆屬于上”的“上”指的是(

)A、上焦

B、肺

C、心肺

D、中、上二焦

E、胃(D)99、《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下”的原文是(

)A、諸逆沖上

B、諸脹腹大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D)100、《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上”的原文是(

)A、諸痿喘嘔

B、諸脹腹大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A)101、《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火”的原文是(

)A、諸痿喘嘔

B、諸脹腹大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C)102、《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風(fēng)”的原文是(

)A、諸風(fēng)掉眩

B、諸寒收引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暴強直(E)103、《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肝”的原文是(

)A、諸風(fēng)掉眩

B、諸脹腹大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A)104、《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肺”的原文是(

)A、諸風(fēng)掉眩

B、諸寒收引

C、諸氣膹郁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C)105、《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腎”的原文是(

)A、諸逆沖上

B、諸寒收引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B)106、《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脾”的原文是(

)A、諸風(fēng)掉眩

B、諸寒收引

C、諸氣膹郁

D、諸濕腫滿

E、諸痛癢瘡(D)107、《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心”的原文是(

)A、諸風(fēng)掉眩

B、諸寒收引

C、諸氣膹郁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E)108、《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濕”的原文是(

)A、諸風(fēng)掉眩

B、諸寒收引

C、諸痙項強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C)109、《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熱”的原文是(

)A、諸風(fēng)掉眩

B、諸寒收引

C、諸氣膹郁

D、諸厥固泄

E、諸脹腹大(E)110、《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寒”的原文是(

)A、諸逆沖上

B、諸暴強直

C、諸躁狂越

D、諸病水液,澄澈清冷

E、諸痛癢瘡(D)111、據(jù)《靈樞·口問》,下氣不足,則乃為(

)A、痿厥心悗

B、腦為之不滿

C、耳為之苦鳴

D、頭為之苦傾

E、目為之眩(A)112、據(jù)《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勞所傷之中,久視傷(

)A、氣

B、肉

C、精

D、骨

E、血(E)113、據(jù)《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勞所傷之中,久坐傷(

)A、氣

B、肉

C、精

D、骨

E、血(B)114、據(jù)《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勞所傷之中,久立傷(

)A、氣

B、肉

C、精

D、骨

E、血(D)115、據(jù)《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勞所傷之中,久行傷(

)A、氣

B、肉

C、筋

D、骨

E、血(C)116、據(jù)《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勞所傷之中,久臥傷(

)A、氣

B、肉

C、精

D、骨

E、血(A)117、據(jù)《素問?熱論》,巨陽為諸陽主氣,是因其脈連于(

)A、風(fēng)池

B、風(fēng)府

C、百會

D、大椎

E、陽維(B)118、據(jù)《素問?熱論》,兩感于寒者則(

)A、病輕

B、病甚

C、易已

D、必不免于死

E、愈甚(D)119、《素問?熱論》認(rèn)為傷寒二日,則(

)A、太陽受之

B、陽明受之

C、少陽受之

D、太陰受之

E、巨陽受之(B)120、《素問?熱論》認(rèn)為傷寒四日,則(

)A、太陽受之

B、陽明受之

C、太陰受之

D、厥陰受之

E、陽明受之(C)121、《素問?熱論》認(rèn)為三陽經(jīng)絡(luò)皆受病而未入于臟者,治以(

)A、吐法

B、下法

C、汗法

D、清法

E、和法(C)122、據(jù)《素問?熱論》,其不兩感于寒者,八日則(

)A、巨陽病衰

B、陽明病衰

C、少陽病衰

D、少陰病衰

E、太陰病衰(B)123、據(jù)《素問?熱論》,其不兩感于寒者,十二日則(

)A、太陰病衰

B、少陰病衰

C、厥陰病衰

D、陽明病衰

E、太陽病衰(C)124、據(jù)《素問?熱論》,“耳聾微聞”是由于(

)A、少陽病衰

B、陽明病衰

C、太陽病衰

D、少陰病衰

E、厥陰病衰(A)125、據(jù)《素問?熱論》,“身熱少愈”是由于(

)A、太陽病衰

B、陽明病衰

C、少陽病衰

D、太陰病衰

E、少陰病衰(B)126、據(jù)《素問?熱論》,其滿三日者當(dāng)用(

)A、瀉下之法

B、泄熱之法

C、發(fā)汗之法

D、涌吐之法

E、和解之法(B)127、據(jù)《素問?熱論》,熱病產(chǎn)生遺熱是由于(

)A、熱甚而強食

B、熱甚而再感

C、熱甚而憂思

D、熱甚而熱食

E、復(fù)感熱邪(A)128、據(jù)《素問?熱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后夏至日為(

)A、病溫

B、病寒

C、病暑

D、病濕

E、病濕溫(C)129、《素問?熱論》有“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其中“傷寒”的含義根據(jù)《難經(jīng)》的解釋,下列哪一種病不屬其范圍(

)A、中風(fēng)

B、濕溫

C、熱病

D、溫病

E、風(fēng)溫(E)130、據(jù)《素問?熱論》,熱病恢復(fù)期當(dāng)禁(

)A、房事

B、勞作

C、肉食

D、七情

E、風(fēng)濕(C)131、據(jù)《素問?熱論》,少陽病的癥狀為(

)A、胸脅痛而耳聾

B、口苦、咽干、目眩

C、胸脅苦滿

D、寒熱往來,口苦

E、以上都不是(A)132、據(jù)《素問?評熱病論》,失志者常出現(xiàn)(

)A、脈躁

B、煩燥

C、狂言

D、多汗

E、譫語(C)133、據(jù)《素問?評熱病論》,不能食則(

)A、復(fù)熱

B、精無俾

C、其壽立而傾

D、失志

E、胃病(B)134、據(jù)《素問?評熱病論》,風(fēng)厥病的病位在于(

)A、太陽與少陰

B、陽明與太陰

C、少陽與厥陰

D、手太陰肺

E、足太陰脾(A)135、據(jù)《素問?評熱病論》,風(fēng)厥的治療應(yīng)“表里刺之”,其中“里”是指(

)A、五臟

B、陰分

C、少陰

D、厥陰

E、太陰(C)136、《素問?評熱病論》認(rèn)為勞風(fēng)病的病位在于(

)A、太陰

B、肺下

C、太陽

D、少陰

E、厥陰(B)137、據(jù)《素問?評熱病論》,勞風(fēng)的病情緩解“不精者”需(

)A、三日

B、五日

C、六日

D、七日

E、九日(D)138、《素問?評熱病論》在汗出熱不衰后提出“三死”之候是指(

)A、脈躁、狂言、氣喘

B、煩躁、失志、不能食

C、不能食、汗出輒發(fā)熱而脈躁、失志

D、脈躁、不能食、氣喘

E煩躁、不能食、氣喘(C)139、據(jù)《素問?評熱病論》,勞風(fēng)的癥狀是(

)A、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fēng)振寒

B、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惡風(fēng)

C、汗出輒復(fù)熱,惡風(fēng)

D、面足俱腫

E、全身浮腫,惡風(fēng),口干苔滑,溺黃(A)140、據(jù)《素問?評熱病論》中“勞風(fēng)”的治法宜(

)A、表里刺之

B、利肺散邪

C、飲之服湯

D、調(diào)其虛實

E、和其逆順(B)141、《素問?咳論》論述了外內(nèi)合邪而致肺咳,其中最易傷肺的外邪是(

)A、燥邪

B、寒邪

C、濕邪

D、熱邪

E、暑邪(B)142、《素問?咳論》認(rèn)為,若寒飲食入胃,其邪氣傷肺是沿(

)A、肺脈而行

B、胃脈而行

C、脾脈而行

D、心脈而行

E、腎脈而行(A)143、據(jù)《素問?咳論》,“乘至陰”則(

)A、肝先受邪

B、心先受邪

C、脾先受邪

D、腎先受邪

E、肺先受邪(C)144、據(jù)《素問?咳論》,“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的癥狀常出現(xiàn)于(

)A、肺咳之中

B、心咳之中

C、腎咳之中

D、肝咳之中

E、脾咳之中(C)145、據(jù)《素問?咳論》,“咳而失氣”常見于(

)A、肝咳

B、胃咳

C、大腸咳

D、小腸咳

E、六腑咳(D)146、據(jù)《素問?咳論》,“咳而腹?jié)M”常見于(

)A、脾咳

B、胃咳

C、三焦咳

D、大腸咳

E、小腸咳(C)147、據(jù)《素問?咳論》,咳病甚則唾血常見于(

)A、胃咳

B、心咳

C、脾咳

D、肺咳

E、肝咳(D)148、據(jù)《素問?咳論》,膽咳者常見(

)A、咳嘔膽汁

B、咳而脅痛

C、咳而遺失

D、咳而遺尿

E、脅痛(A)149、據(jù)《素問?咳論》,治療六腑的咳病當(dāng)取五輸穴的(

)A、井穴

B、合穴

C、輸穴

D、經(jīng)穴

E、滎穴(B)150、《素問?舉痛論》在論述疼痛的機理時,強調(diào)了哪種邪氣的作用(

)A、濕氣

B、寒氣

C、熱氣

D、風(fēng)氣

E、暑氣(B)151、據(jù)《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質(zhì)為(

)A、得炅則痛立止

B、痛不可按

C、按之痛止

D、按之無益

E、按之益(C)152、據(jù)《素問?舉痛論》,疼痛出現(xiàn)脅肋與少腹相引痛者,是寒氣客于(

)A、小腸

B、膜原

C、陰股

D、厥陰之脈

E、少陰之脈(D)153、據(jù)《素問?舉痛論》,熱氣留于小腸,可出現(xiàn)(

)A、痛而嘔

B、痛而閉不通

C、后泄腹痛

D、宿昔而成積

E、痛而尿赤(B)154、據(jù)《素問?舉痛論》,疼痛日久而成積者,是由于寒氣客于(

)A、小腸膜原之間

B、俠脊之脈

C、背俞之脈

D、腸胃之間,膜原之下

E、小腸(A)155、據(jù)《素問?舉痛論》,疼痛而喘動應(yīng)手者,是由于寒氣客于(

)A、背俞之脈

B、五臟

C、沖脈

D、厥陰之脈

E、陰股(C)156、《素問?舉痛論》認(rèn)為五臟六腑在面部的望診,出現(xiàn)白者為(

)A、熱

B、寒

C、痛

D、血虛

E、濕(B)157、據(jù)《素問?痹論》,冬季感受風(fēng)寒濕之氣,發(fā)為(

)A、行痹

B、痛痹

C、著痹

D、腎痹

E、骨痹(E)158、據(jù)《素問?痹論》,春季感受風(fēng)寒濕之氣,發(fā)為(

)A、筋痹

B、行痹

C、痛痹

D、腎痹

E、肝痹(A)159、據(jù)《素問?痹論》,夏季感受風(fēng)寒濕之氣,發(fā)為(

)A、筋痹

B、脾痹

C、心痹

D、脈痹

E、骨痹(D)160、據(jù)《素問?痹論》,至陰感受風(fēng)寒濕之氣,發(fā)為(

)A、脾痹

B、著痹

C、肌痹

D、脈痹

E、筋痹(C)161、據(jù)《素問?痹論》,秋季感受風(fēng)寒濕之氣,發(fā)為(

)A、皮痹

B、肺痹

C、行痹

D、著痹

E、筋痹(A)162、根據(jù)《素問?痹論》的內(nèi)容,痹聚在肺的原因是(

)A、感受風(fēng)寒濕氣

B、淫氣喘息

C、淫氣憂思

D、淫氣乏竭

E、淫氣遺溺(B)163、根據(jù)《素問?痹論》的內(nèi)容,痹聚在肝的原因是(

)A、淫氣乏竭

B、感受風(fēng)寒濕氣

C、淫氣喘息

D、淫氣憂思

E、淫氣遺溺(A)164、根據(jù)《素問?痹論》的內(nèi)容,痹聚在心的原因是(

)A、淫氣乏竭

B、感受風(fēng)寒濕氣

C、淫氣喘息

D、淫氣憂思

E、淫氣遺溺(D)165、根據(jù)《素問?痹論》的內(nèi)容,痹聚在脾的原因是(

)A、淫氣乏竭

B、淫氣喘息

C、淫氣憂思

D、淫氣遺溺

E、淫氣肌絕(E)166、根據(jù)《素問?痹論》的內(nèi)容,痹聚在腎的原因是(

)A、淫氣喘息

B、淫氣憂思

C、淫氣遺溺

D、淫氣乏竭

E、淫氣肌絕(C)167、《素問?痹論》“脾痹”的癥狀是(

)A、煩滿喘而嘔

B、食飲不下,腹善滿

C、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D、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

E、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C)168、《素問?痹論》“肝痹”的癥狀是(

)A、煩滿喘而嘔

B、食飲不下,腹善滿

C、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D、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

E、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E)169、《素問?痹論》“腎痹”的癥狀是(

)A、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B、煩滿喘而嘔

C、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D、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

E、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上為引如懷(A)170、《素問?痹論》“心痹”的癥狀是(

)A、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B、脈不通,煩則心下鼓

C、煩滿喘而嘔

D、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

E、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B)171、《素問?痹論》“肺痹”的癥狀是(

)A、脈不通,煩則心下鼓

B、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

C、煩滿喘而嘔

D、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E、中氣喘爭(C)172、《素問?痹論》“胞痹”的癥狀是(

)A、脈不通,煩則心下鼓

B、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

C、煩滿喘而嘔

D、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E、少腹膀胱按之內(nèi)痛,若沃以湯(E)173、《素問?痹論》“腸痹”的癥狀是(

)A、數(shù)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

B、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

C、煩滿喘而嘔

D、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E、少腹膀胱按之內(nèi)痛(A)174、據(jù)《素問?痹論》所述,骨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

)A、腎

B、肝

C、心

D、肺

E、胃(A)175、據(jù)《素問?痹論》所述,筋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

)A、腎

B、肝

C、心

D、脾

E、肺1(B)176、據(jù)《素問?痹論》所述,脈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

)A、腎

B、肝

C、肺

D、小腸

E、心(E)177、《素問?痹論》認(rèn)為行痹是因(

)A、風(fēng)氣勝

B、寒氣勝

C、濕氣勝

D、風(fēng)寒濕三氣均勝

E、風(fēng)寒氣勝(A)178、《素問?痹論》認(rèn)為衛(wèi)者為(

)A、水谷之清氣

B、水谷之精氣

C、水谷之濁氣

D、水谷之悍氣

E、水谷之糟粕(D)179、溲血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A、肉痿

B、骨痿

C、脈痿

D、筋痿

E、痿躄(C)180、樞折挈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A、肉痿

B、骨痿

C、脈痿

D、筋痿

E、痿躄(C)181、腰脊不舉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A、骨痿

B、痿躄

C、脈痿

D、筋痿

E、肉痿(A)182、肌肉不仁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A、骨痿

B、肉痿

C、脈痿

D、筋痿

E、痿躄(B)183、據(jù)《素問?痿論》所述,具有“主束骨而利機關(guān)”作用的是(

)A、經(jīng)脈

B、宗筋

C、經(jīng)筋

D、肌肉

E、絡(luò)脈(B)184、據(jù)《素問?痿論》所述,具有“主滲灌谿谷”作用的是(

)A、經(jīng)脈

B、宗筋

C、沖脈

D、任脈

E、帶脈(C)185、《素問?痿論》認(rèn)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心氣熱可致(

)A、筋痿

B、脈痿

C、肌痿

D、皮痿

E、骨痿(B)186、《素問?痿論》認(rèn)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脾氣熱可致(

)A、肉痿

B、脈痿

C、肌痿

D、皮痿

E、骨痿(A)187、《素問?痿論》認(rèn)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肝氣熱可致(

)A、肉痿

B、脈痿

C、肌痿

D、筋痿

E、骨痿(D)188、《素問?痿論》認(rèn)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肺熱葉焦可致(

)A、肉痿

B、痿躄

C、脈痿

D、肌痿

E、骨痿(B)189、《素問?痿論》認(rèn)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腎氣熱可致(

)A、肉痿

B、痿躄

C、脈痿

D、肌痿

E、骨痿(E)190、《素問?痿論》認(rèn)為沖脈主滲灌(

)A、宗筋

B、骨骼

C、機關(guān)

D、谿谷

E、肌腠(D)191、《素問?痿論》認(rèn)為痿證中有口苦這一主要癥狀的是(

)A、脈痿

B、筋痿

C、肉痿

D、骨痿

E、肌痿(B)192、《素問?厥論》“熱厥”的主癥是(

)A、頭暈

B、仆倒

C、足下熱

D、四肢逆冷

E、心悸(C)193、《素問?厥論》“寒厥”的主癥是(

)A、頭暈

B、仆倒

C、足下熱

D、四肢逆冷

E、心悸(D)194、《素問?厥論》認(rèn)為陰氣起于足的(

)A、五指之表

B、五指之里

C、五指之上

D、五指之下

E、五指之后(B)195、《素問?厥論》認(rèn)為陽氣起于足的(

)A、五指之表

B、五指之里

C、五指之上

D、聚足于心

E、上于膝(A)196、《素問?厥論》認(rèn)為陰脈者集于(

)A、膝下

B、膝上

C、足下

D、足上

E、踝上(C)197、據(jù)《靈樞?水脹》篇所述,膚脹與鼓脹的癥狀相同點是(

)A、腹脹身皆大

B、皮厚

C、腹筋起

D、按其腹窅而不起

E、色蒼黃(A)198、據(jù)《靈樞?水脹》篇所述,腸覃是因寒邪客于(

)A、子門

B、腸內(nèi)

C、腸外

D、子宮門

E、胸腔(C)199、據(jù)《靈樞?水脹》篇所述,石瘕是因寒邪客于(

)A、胸腔

B、腹腔

C、腸內(nèi)

D、腸外

E、子門(E)200、據(jù)《靈樞?水脹》篇所述,具有“色蒼黃,腹筋起”癥狀表現(xiàn)的是(

)A、水脹

B、膚脹

C、鼓脹

D、石瘕

E、腸覃(C)201、據(jù)《靈樞?水脹》篇所述,具有“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癥狀表現(xiàn)的是(

)A、水脹

B、膚脹

C、鼓脹

D、腸覃

E、石瘕(B)202、《靈樞?水脹》認(rèn)為生于胞中的疾病是(

)A、腸覃

B、石瘕

C、鼓脹

D、石水

E、皮水(B)203、《靈樞?水脹》認(rèn)為“月事以時下”的疾病是(

)A、腸覃

B、石瘕

C、石水

D、鼓脹

E、皮水(A)204、據(jù)《素問?湯液醪醴論》,“津液充郭”之“津液”是指(

)A、體液

B、精氣

C、水氣

D、尿液

E、汗液(C)205、《素問?湯液醪醴論》中論述水腫病的病因是(

)A、三焦不利

B、風(fēng)邪襲表

C、血脈不利

D、五臟陽竭

E、寒邪侵襲(D)206、《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水腫的治療原則主要是(

)A、平治于權(quán)衡,去菀陳莝

B、繆刺其處,以復(fù)其形

C、微動四極

D、溫衣

E、開鬼門,潔凈府(A)207、《素問·脈要精微論》認(rèn)為“夫脈者”,為(

)A、心之府

B、血之府

C、氣之府

D、精之府

E、神明之府(B)208、《素問·脈要精微論》認(rèn)為“夫精明五色者”,為(

)A、氣之華

B、血之華

C、精之華

D、神之華

E、色之華(A)209、《素問·脈要精微論》認(rèn)為“水泉不止”是由于(

)A、腎不化氣

B、肝失疏泄

C、肺失宣降

D、膀胱不藏

E、氣化失常(D)210、據(jù)《素問·脈要精微論》,“轉(zhuǎn)搖不能”是由于(

)A、筋將憊

B、腎將憊

C、骨將憊

D、府將壞

E、肝將?。˙)211、在《素問·脈要精微論》中,精明之府是指(

)A、目

B、耳

C、頭

D、髓

E、心(C)212、據(jù)《素問·脈要精微論》,“頭傾視深”是(

)A、氣血將奪

B、精神將奪

C、營衛(wèi)將奪

D、骨髓將奪

E、經(jīng)氣將奪(B)213、據(jù)《素問·脈要精微論》,秋天的脈象應(yīng)(

)A、中規(guī)

B、中矩

C、中權(quán)

D、中衡

E、中平(D)214、據(jù)《素問·脈要精微論》,“陽氣微上,陰氣微下”是在(

)A、立冬后四十五日

B、冬至后四十五日

C、立夏后四十五日

D、夏至后四十五日E、夏至前四十五日(B)215、據(jù)《素問·脈要精微論》,“夢哭”是由于(

)A、肺氣盛

B、肺氣虛

C、腎氣盛

D、腎氣虛

E、心氣虛(A)216、據(jù)《素問·脈要精微論》,“如魚之游在波”是描述(

)A、夏天的脈象

B、春天的脈象

C、冬天的脈象

D、秋天的脈象

E、四時的脈象(B)217、據(jù)《素問·脈要精微論》,“五臟者,中之守也”是指(

)A、五臟內(nèi)舍五氣

B、五臟內(nèi)舍五志

C、五臟內(nèi)藏氣血

D、五臟內(nèi)守中氣E、五臟內(nèi)藏精氣(E)218、據(jù)《素問·脈要精微論》,下列不屬于五色中的敗色者是(

)A、面色如赭

B、面色如鹽

C、面色如藍(lán)

D、面色如地蒼

E、面色黃如蟹腹(E)219、《素問·平人氣象論》指出虛里是(

)A、脾之大絡(luò)

B、心之大絡(luò)

C、肺之大絡(luò)

D、肝之大絡(luò)

E、胃之大絡(luò)(E)220、據(jù)《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

)A、熱病

B、暑病

C、寒病

D、溫病

E、濕病(D)221、據(jù)《素問·平人氣象論》,胃之大絡(luò),名曰(

)A、虛里

B、膻中

C、心包

D、氣海

E、胸中之氣(A)222、據(jù)《素問·平人氣象論》,“脈從陰陽”則?。?/p>

)A、難已

B、易已

C、無他

D、傳變

E、危急(B)223、據(jù)《素問·平人氣象論》,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是(

)A、水腫

B、黃疸

C、胃疸

D、帶下

E、妊子(E)224、據(jù)《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央之域人們的飲食特點是(

)A、食魚而嗜咸

B、食雜而不勞

C、華食而脂肥

D、野處而乳食

E、嗜酸而食胕(B)225、據(jù)《素問·異法方宜論》,東方之域人們的飲食特點是(

)A、食雜而不勞

B、華食而脂肥

C、野處而乳食

D、食魚而嗜咸

E、嗜酸而食胕(D)226、據(jù)《素問·異法方宜論》,地域不同,發(fā)病亦異。東方之域多(

)A、其病生于內(nèi)

B、其病多痿厥寒熱

C、其病皆為癰瘍

D、臟寒生滿病

E、其病攣痹(C)227、據(jù)《素問·異法方宜論》,地域不同,發(fā)病亦異。南方之域多(

)A、其病生于內(nèi)

B、其病多痿厥寒熱

C、其病攣痹

D、臟寒生滿病

E、其病皆為癰瘍(C)228、據(jù)《素問·異法方宜論》,北方之域人們飲食的特點是(

)A、食魚而嗜咸

B、食雜而不勞

C、華食而脂肥

D、樂野處而乳食

E、嗜酸而食胕(D)229、據(jù)《素問·異法方宜論》,地域不同,發(fā)病亦異。北方之域多(

)A、其病生于內(nèi)

B、其病多痿厥寒熱

C、其病攣痹

D、臟寒生滿病

E、其病皆為癰瘍(D)230、據(jù)《素問·異法方宜論》,不同的治療方法適宜不同地域和病情。西方之域,治宜(

)A、砭石

B、導(dǎo)引按蹻

C、微針

D、毒藥

E、灸焫(D)231、據(jù)《素問·異法方宜論》,不同的治療方法適宜不同地域和病情,南方之域,治宜(

)A、砭石

B、導(dǎo)引按蹻

C、微針

D、毒藥

E、灸焫(C)232、據(jù)《素問·異法方宜論》,不同的治療方法適宜不同地域和病情,中央之域,治宜(

)A、砭石

B、導(dǎo)引按蹻

C、微針

D、毒藥

E、灸焫(B)233、據(jù)《素問·異法方宜論》,不同的治療方法適宜不同地域和病情,東方之域,治宜(

)A、砭石

B、導(dǎo)引按蹻

C、微針

D、毒藥

E、灸焫(A)234、《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指出對“精不足者”,宜采取的治則是(

)A、溫之以氣

B、補之以味

C、陰陽雙補

D、引之

E、引而竭之(B)235、《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指出“氣虛宜引之”,“引”是指(

)A、利尿之法

B、導(dǎo)引、按蹻之法

C、益氣升提之法

D、蕩滌疏利之法

E、涌吐之法(C)236、據(jù)《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其高者”的治法是(

)A、散而瀉之

B、引而竭之

C、因而越之

D、按而收之

E、汗而發(fā)之(C)237、據(jù)《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其慓悍者”的治法是(

)A、散而瀉之

B、引而竭之

C、因而越之

D、按而收之

E、汗而發(fā)之(D)238、據(jù)《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邪氣實的治法是(

)A、散而瀉之

B、引而竭之

C、因而越之

D、按而收之

E、汗而發(fā)之(A)239、據(jù)《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對于病邪輕淺者,其治法是(

)A、因而越之

B、引而竭之

C、減之

D、彰之

E、揚之(E)240、據(jù)《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對于病邪深重者,宜采取的治法是(

)A、因而越之

B、引而竭之

C、減之

D、彰之

E、揚之(C)241、據(jù)《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對于氣血虛衰者,宜采取的治法是(

)A、因而越之

B、引而竭之

C、減之

D、彰之

E、揚之(D)242、《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指出,對于氣虛下陷者,治宜(

)A、補之以味

B、越之

C、引之

D、決之

E、溫之以氣(C)243、據(jù)《素問·湯液醪醴論》,上古之世做湯液醪醴是(

)A、為而不用,以為備耳

B、服之萬全

C、服之亦不必已

D、配合針石

E、配合薰?。ˋ)244、據(jù)《素問·湯液醪醴論》,中古之世做湯液醪醴是(

)A、為而不用,以為備耳

B、服之萬全

C、服之亦不必已

D、配合針石

E、配合薰浴(B)245、《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工為標(biāo)”,其中“工”是指(

)A、病人

B、疾病

C、醫(yī)生

D、工作

E、精神(C)246、據(jù)《素問·湯液醪醴論》,服湯液醪醴可以萬全的是(

)A、無論何世

B、當(dāng)今之世

C、中古之世

D、上古之世

E、黃帝時代(C)247、《素問·湯液醪醴論》中“標(biāo)本”是指(

)A、正氣和邪氣

B、病人和醫(yī)生

C、先病和后病

D、病因和病證

E、病因和病機(B)248、據(jù)《素問·標(biāo)本病傳論》,下列情況當(dāng)“治其本”的是(

)A、先病而后逆者

B、先熱而后生中滿者

C、先病而后生中滿者

D、先病而后小大不利

E、急者(A)249、據(jù)《素問·標(biāo)本病傳論》,下列情況當(dāng)“治其標(biāo)”的是(

)A、先病而后逆者

B、先逆而后病者

C、先寒而后生病者

D、先病而后生寒者

E、先病而后生中滿者(E)250、《素問·標(biāo)本病傳論》認(rèn)為“治反為(

)”。A、正

B、誤

C、逆

D、從

E、順(C)251、《素問·標(biāo)本病傳論》認(rèn)為“治得為(

)”。A、正

B、誤

C、逆

D、從

E、反(D)252、《素問·標(biāo)本病傳論》認(rèn)為先熱而后生中滿者治其(

)A、先

B、標(biāo)本兼治

C、標(biāo)

D、本

E、里(C)253、《素問·標(biāo)本病傳論》指出“先中滿而后煩心者”治其(

)A、本

B、標(biāo)

C、標(biāo)本同治

D、逆

E、從(A)254、據(jù)《素問·五常政大論》,能毒者當(dāng)以(

)A、厚藥

B、薄藥

C、無毒藥

D、針石

E、食治(A)255、據(jù)《素問·五常政大論》,不勝毒者當(dāng)以(

)A、厚藥

B、薄藥

C、無毒藥

D、針石

E、食治(B)256、據(jù)《素問·五常政大論》,病在中,當(dāng)(

)A、取之上

B、取之下

C、傍取之

D、厚藥

E、薄藥(C)257、《素問·五常政大論》認(rèn)為,治熱病用寒涼藥,服藥時,當(dāng)(

)A、涼而行之

B、溫而行之

C、冷而行之

D、熱而行之

E、冷熱飲之都可(B)258、《素問·五常政大論》認(rèn)為,治寒病用熱性藥,服藥時,當(dāng)(

)A、涼而行之

B、溫而行之

C、冷而行之

D、熱而行之

E、冷熱飲之都可(A)259、《素問·五常政大論》認(rèn)為,治溫病用涼藥,服藥宜(

)A、涼而行之

B、溫而行之

C、冷而行之

D、熱而行之

E、冷熱飲之都可(C)260、《素問·五常政大論》認(rèn)為,用藥當(dāng)中病即止,不可過用。大毒治病,當(dāng)(

)A、十去其九

B、十去其八

C、十去其七

D、十去其六

E、十去其五(D)261、《素問·五常政大論》認(rèn)為,用藥不可太過,常毒治病,當(dāng)(

)A、十去其九

B、十去其八

C、十去其七

D、十去其六

E、十去其五(C)262、《素問·五常政大論》認(rèn)為,用藥不可太過,小毒治病,當(dāng)(

)A、十去其九

B、十去其八

C、十去其七

D、十去其六

E、十去其五(B)263、《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對“堅者”宜采用的治法為(

)A、除之

B、散之

C、攻之

D、削之

E、潤之(D)264、《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對“急者”的病證宜采用的治法為(

)A、行之

B、平之

C、緩之

D、散之

E、潤之(C)265、《素問·至真要大論》對“驚者”的病證宜采用的治法為(

)A、行之

B、平之

C、緩之

D、散之

E、潤之(B)266、《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對“客者”宜采用的方法為(

)A、削之

B、除之

C、散之

D、攻之

E、潤之(B)267、《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對“勞者”宜采用的方法為(

)A、濡之

B、補之

C、溫之

D、摩之

E、潤之(C)268、《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對“結(jié)者”病證的治療宜采用(

)A、除之

B、散之

C、攻之

D、劫之

E、潤之(B)269、《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對“留者”病證的治療宜采用(

)A、削之

B、除之

C、散之

D、攻之

E、潤之(D)270、《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對“燥者”的病證宜采用的治法為(

)A、濡之

B、溫之

C、緩之

D、潤之

E、攻之(A)271、《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對“散者”的病證宜采用的治法為(

)A、收之

B、溫之

C、斂之

D、益之

E、潤之(A)272、《素問·至真要大論》對“損者”的病證宜采用的治療方法為(

)A、益之

B、濡之

C、溫之

D、收之

E、斂之(C)273、《素問·至真要大論》對“逸者”的病證宜采用的治療方法為(

)A、行之

B、收之

C、摩之

D、通之

E、益之(A)274、《素問·至真要大論》對“諸寒之而熱者”宜采用的治法為(

)A、取之熱

B、取之寒

C、取之陽

D、取之陰

E、取之營(D)275、《素問·至真要大論》對“諸熱之而寒者”宜采用的治法為(

)A、取之熱

B、取之寒

C、取之陽

D、取之陰

E、取之營(C)276、《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謀慮出焉

B、伎巧出焉

C、神明出焉

D、喜樂出焉

E、治節(jié)出焉(C)278、《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氣化則能出矣”的“氣化”主要由何臟腑施行(

A、三焦

B、脾

C、肝

D、腎

E、命門(D)279、《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膻中指的是(

A、虛里

B、心包絡(luò)

C、穴位

D、氣海

E、心(B)280、《素問?靈蘭秘典論》言膻中的主要功能有(

A、產(chǎn)生七情

B、聚藏精氣

C、代君行令

D、輔助血行

E、以上都是(C)281、《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钡摹盎铩睉?yīng)該解釋為(

)A、對水谷消化吸收

B、分清泌濁

C、化生水谷精氣D、化生營氣

E、以上均不是(B)282、據(jù)《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的論述,十一臟的功能取決于(

A、肝

B、心

C、膽

D、脾

E、腎(C)283、《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提出人體以五臟為本,其中腎為(

A、陰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陽氣之本

D、先天之本

E、罷極之本(B)284、《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提出心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意義是(

A、生命的根本

B、主思維活動

C、主推動血在脈中運行D、主面之華色

E、以上均不是(A)285、《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所論的五臟的“其華”中,腎其華在(

A、毛

B、骨

C、筋

D、血

E、發(fā)(E)286、《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所論的五臟的“其華”中,心其華在(

A、面

B、骨

C、筋

D、血

E、發(fā)(A)287、《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所論的五臟的“其充”中,肺其充在(

A、毛

B、皮

C、筋

D、血

E、發(fā)(B)288、《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指出具有生血功能的臟腑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腎(A)289、《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認(rèn)為肺通于(

A、秋氣

B、夏氣

C、冬氣

D、春氣

E、土氣(A)290、《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述的倉廩之官是指(

A、肝

B、心

C、脾胃

D、肺

E、腎(C)291、據(jù)《素問?五藏別論》五藏的功能是(

A、藏精氣而不瀉也

B、瀉而不藏

C、傳化物而不藏D、實而不能滿

E、以上均不是(A)292、據(jù)《素問?五藏別論》六腑的功能是(

A、藏精氣而不瀉也

B、瀉而不藏

C、傳化物而不藏D、滿而不能實

E、以上均不是(C)293、據(jù)《素問?五藏別論》,傳化之府中不包含(

A、三焦

B、膽

C、腸

D、胃

E、膀胱(B)294、據(jù)《素問?五藏別論》,為“五藏使”的是(

A、脈

B、腦

C、髓

D、魄門

E、女子胞(D)295、據(jù)《素問?五藏別論》,水谷入口,則(

A、腸實而胃虛

B、胃實而腸虛

C、腸胃俱實

D、腸胃俱虛

E、以上均不是(B)296、據(jù)《素問?五藏別論》,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而變見于(

A、面

B、發(fā)

C、氣口

D、目

E、七竅(C)297、據(jù)《素問?太陰陽明論》,傷陽的邪氣為(

A、飲食不節(jié)

B、起居不時

C、賊風(fēng)虛邪

D、情志不節(jié)

E、跌仆損傷(C)298、據(jù)《素問?太陰陽明論》,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p>

A、泄瀉

B、四肢不用

C、水腫

D、饑不受食

E、腹痛(B)299、《素問?太陰陽明論》認(rèn)為脾與季節(jié)的關(guān)系是(

A、脾主長夏

B、脾主四時

C、脾不主時

D、脾主四時末十八日

E、以上均不是(D)300、《素問?太陰陽明論》認(rèn)為脾“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

A、水液

B、尿液

C、水濕

D、水谷精微

E、汗液(D)第三部分多選題(共出10題,每題2分,占總分?jǐn)?shù)20%)1、對《內(nèi)經(jīng)》進(jìn)行分類研究的著作有(

)《類經(jīng)》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素問直解》

《內(nèi)經(jīng)知要》

《素問紹識》()2、《內(nèi)經(jīng)》載五運六氣的篇章有(

)天元紀(jì)大論、至真要大論

五運行大論、五常政大論

四氣調(diào)神大論

六微旨大論、六元正紀(jì)大論

氣交變大論()3、《靈樞》側(cè)重論述(

)經(jīng)絡(luò)腧穴

運氣

刺灸法

藏象

養(yǎng)生()4、《內(nèi)經(jīng)》理論體系的形成條件是(

)社會的變革,巫術(shù)的衰落

醫(yī)療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

古代哲學(xué)思想的滲透

直覺領(lǐng)悟

科學(xué)技術(shù)和科學(xué)思想發(fā)展的影響()5、構(gòu)建《內(nèi)經(jīng)》理論的重要方法有(

)陰陽五行

司外揣內(nèi)

援物比類

直覺領(lǐng)悟

揆度奇恒()6、《內(nèi)經(jīng)》理論體系的學(xué)術(shù)特點是(

)詳于針刺,略于方藥

四診合參,辨證論治

天人合一,五臟一體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7、《內(nèi)經(jīng)》的學(xué)術(shù)價值是(

)奠定了中醫(yī)學(xué)獨特的理論體系

確立了天地人三才醫(yī)學(xué)模式

一部治病的法書樹立了多學(xué)科研究醫(yī)學(xué)的典范

創(chuàng)立經(jīng)絡(luò)學(xué)說,發(fā)明針灸療法()8、《素問?上古天真論》認(rèn)為,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女子七七可有(

)①陽明脈衰

②任脈虛

③天癸竭

④沖脈衰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