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下冊第一單元2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_第1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下冊第一單元2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_第2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下冊第一單元2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_第3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下冊第一單元2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_第4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下冊第一單元2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左轉(zhuǎn)》【教學(xué)目標】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的意義和用法。2、學(xué)習(xí)本文精彩的外交言辭,以及跌宕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3、培養(yǎng)概括文章大意、提煉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的【教學(xué)重難點】1、領(lǐng)會春秋時期的外交辭令的特點。2、領(lǐng)會本文詳略得當(dāng)、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yīng)的寫作技巧。3、掌握文言文虛詞的用法。【教學(xué)時數(shù)】3課時【教學(xué)過程】第一課時一、導(dǎo)入進入高中階段的文言文學(xué)習(xí),必然與初中階段有所不同。那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高中階段的文言文學(xué)習(xí)應(yīng)該掌握什么:認準字形字音字義(自己利用工具書和注釋完成)理解詞語和句式:A掌握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B了解常見的虛詞C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正確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能從文中了解相關(guān)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文學(xué)常識能在通讀全文的基礎(chǔ)上分析文章的內(nèi)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華,借鑒其寫法,并從中得到啟發(fā),應(yīng)用到自己的學(xué)習(xí)和生活中在掌握實詞和虛詞的過程中,需要格外關(guān)注以下幾類特殊字詞,如:通假字(每篇課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積累本上)。A聲、韻母都相同:系向牛頭充碳直“直”同“值”

B聲母相同: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風(fēng)”同“放”

C韻母相同: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見”同“現(xiàn)”

D形近通假: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說”同“悅”2、異讀字(一個字保留了兩個以上的讀音,且音不同則義不同的字)。3、古今異義。有:詞義的擴大、縮小、詞義的轉(zhuǎn)移、詞義的輕重、詞的感情色彩的變化和名稱說法的改變。4、偏義復(fù)詞:即一個詞由兩個意思相近或相對、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只取其中的一個語素的詞義,另一個只作陪襯。5、一詞多義。即一個詞有多種含義。如“食”有“吃”、“吃的東西”“專指飯”等等詞義,如何判斷一個詞究竟用哪個詞義呢?主要是聯(lián)系上下文,認真閱讀,認真分析,增強閱讀能力。6、詞類活用: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又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dāng)其它類詞。有了這些基本的正確認識,我們現(xiàn)在正式進入高中文言文的學(xué)習(xí)。今天我們要學(xué)習(xí)的是一篇散發(fā)著智慧與理性光芒、在古代外交博弈中被視為典范的記史古文——《燭之武退秦師》。請同學(xué)們翻開教材第9頁。文學(xué)常識——關(guān)于《左傳》大家看題目“燭之武退秦師——《左傳》”,可以知道這篇古文選自《左傳》。我們初中學(xué)過一篇古文《曹劌論戰(zhàn)》也選自《左傳》,不知道大家對《左傳》還有沒有印象。現(xiàn)在我們再來認識認識《左傳》這部文學(xué)色彩濃厚的史書。《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蹲髠鳌分饕涊d了東周前期240多年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蹲髠鳌访鑼懭宋锷鷦蛹氈?,人物語言富有文學(xué)色彩,敘寫戰(zhàn)爭時以記敘戰(zhàn)前準備、戰(zhàn)后論戰(zhàn)為主,略寫戰(zhàn)爭經(jīng)過,記錄了不少外交辭令、議論、諫說,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既然說到“編年體”這種史書編排體式,我們不妨來看看是否還有其他的編排體式?有沒有哪位同學(xué)知道?答:對,除了編年體外,還有國別體和紀傳體。編年體: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的史書體裁。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等。國別體:分不同的國家編寫的史書體裁。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的史書體裁。如《史記》、《漢書》等。積累文學(xué)小常識:A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B最大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C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D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E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F第一部詞典《爾雅》G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jīng)》H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學(xué)生自讀,糾正字音汜(fán)南貳(èr)于楚也佚(yì)之狐無能為(wéi)也矣夜縋(zhuì)而出亡鄭以陪鄰(bèi)君之?。╞áo)也共(gōng)其乏困朝(zhāo)濟而夕設(shè)版焉夫(fú)晉肆(sì)其西封秦伯說(yuè)使杞(qǐ)子逢(páng)孫戍shù·戊wù·戌xū·戎róng(點“戍”橫“戌”“戊”中空)微夫(fú)人之力多音字:闕秦(quē)vs宮闕(què)薄弱(bó)vs薄片(báo)vs薄荷(bò)第二課時一、疏通大意、理清結(jié)構(gòu)(一)第一段:秦晉圍鄭——交代事件及其起因原文: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晉侯——晉文公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秦伯——秦穆公嬴任好,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秦穆公兩個人不可能圍攻鄭國,而是此二者發(fā)兵聯(lián)合圍攻鄭國。以:因為,連詞其:鄭國,代詞無禮于晉:于晉無禮,狀語后置。于,對,介詞。晉,晉文公。且:并且,連詞,表達上下文邏輯的并列關(guān)系。貳于楚:貳于(晉)楚,省略句?貳,從屬二主,古今異義。也:無實義,句末語氣詞。軍:駐軍,名詞作動詞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省略句,省略了介詞“于”。翻譯上要調(diào)整:晉國駐扎軍隊在函陵,秦軍……→晉軍駐扎在……,秦軍駐扎在……通譯:晉文公和秦穆公發(fā)兵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國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思考1:這一段提供了哪些信息?A事件:秦晉圍鄭B事件起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dāng)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quán)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思考2:這兩句只交代了晉國為什么攻打鄭國,也就是說,晉國攻鄭,不論根本目的是什么,至少找到了借口和理由。而秦國與鄭國并無矛盾,為什么秦國也要攻打鄭國呢?→①秦晉之好,晉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晉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才返回晉國做上國君的。②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dāng)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③最本質(zhì)原因:秦國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要向外擴張。(參看春秋時期的地圖,注意秦國的地理位置。生存條件不佳刺激了秦國對外擴張的欲求)④秦既是友情出演,也想圖謀霸業(yè)。秦晉結(jié)成的是一個沒有共同利益的聯(lián)盟,可謂同床異夢。這就為燭之武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筆。C戰(zhàn)爭形勢: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思考3:為什么要交代這個形勢?對下文有什么幫助?→①晉秦聯(lián)軍來勢兇猛,兵臨城下,為人物出場鋪墊。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②分駐兩地,給燭之武謁見秦穆公創(chuàng)造了空間,也說明秦晉之間心存間隙??傊凳距崌袡C可乘,為下文的成功埋下伏筆。(二)第二段:燭之武臨危受命——君臣心理博弈原文: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1、言于鄭伯:于鄭伯言,狀語后置。于,對,介詞。2、矣:啦,表感嘆,語氣詞。ep:國危矣、今老矣、無能為也已2、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若,假如。使,派遣。見,覲見。3、師必退:師,秦軍。退,撤退。4、公從之:公,鄭伯。從,采納,準允。之,佚之狐,代詞。5、辭曰:(燭之武)辭曰,省略主語。6、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壯,年輕的時候,形容詞作名詞。猶,尚且。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助詞。7、無能為也已:能,能力。為(wéi):做(什么)。也,句末語氣詞。已:通“矣”,表感嘆,語氣詞。8、吾不能早用子:能,能夠。早,及早地,形容詞作副詞。用,重用。9、今急而求子:而,卻,表轉(zhuǎn)折,連詞。求,請求。10、是寡人之過也:是,這,代詞,指代“無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之,的,有實義,助詞。過,過錯。也,表判斷。此句為判斷句。11、然鄭亡:然,然而、可是。12、子亦有不利焉:(于)子亦有不利焉,省略介詞。利:好處。13、許之:(燭之武)許之,省略主語。之:代詞,指代覲見秦伯、說服撤軍這件事。通譯: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正處危難之中啊,假如派遣燭之武去覲見秦伯,一定能說服秦軍撤退?!编嵅饬?。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啦,沒有能力做什么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卻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沒有好處啊!”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思考:從第二段三個人物說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們分別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性格特征?1、佚之狐A推薦燭之武,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并且充分信任燭之武。ep:“師必退”B通過他的話,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舉薦呢?2、燭之武A史書上的燭之武→正史上對他的記述除了《左傳》這些文字外,別處幾乎很難找到他的名字。ep:《史記》:“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使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叭恕薄笆埂倍质?fàn)T之武成了無名英雄?!稏|周列國志》里說他“須發(fā)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睆钠浜髞淼谋憩F(xiàn)看,此言不虛。B本文中的燭之武→ep: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①有怨言,怪鄭伯早先沒有重用他②先推辭,顯得自己大牌,也想獲得國君的正式認可③以國家利益為重,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3、鄭伯→ep:“公從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①善于納諫作為君主決策時的及時、果斷②勇于自責(zé)為起用能臣,不惜降低姿態(tài),并且主動反省過錯③精于言辭看似站在燭之武立場上看待亡鄭的后果,實際上是威逼利誘。這同燭之武后來站在秦伯場勸其退師的說辭可謂有同工異曲之妙。小結(jié):“春秋筆法”,寥寥數(shù)語,余味無窮。春秋筆法作為中國歷史敘述的一個傳統(tǒng),來源于據(jù)傳《春秋》?!洞呵铩?,史書。相傳為孔子所修。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歷史上,發(fā)微探幽,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dāng)?shù)母爬ǎ骸啊洞呵铩分Q,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譯文:《春秋》的記述,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記載史實而含蓄深遠,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曲,警誡邪惡而褒獎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誰能夠編寫?)由于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jié)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匯的選?。┖筒牧系暮Y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我們將這種書寫歷史的手法稱作“春秋筆法”。(三)第三段:燭之武說退秦師原文: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1、夜縋而出:(燭之武)夜縋而出,省略主語。夜,在夜里,名詞作狀語??P,用繩子拴著人從上往下送。而,表修飾,連詞。2、鄭既知亡矣:既,已經(jīng)。亡,(將要)滅亡。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滅亡,使動。而,表順接。有益于君,于君有益,狀語后置。4、敢以煩執(zhí)事:敢,怎敢。以,拿。執(zhí)事,您,對秦伯的敬稱,古今異義。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秦晉圍鄭這件事。5、越國以鄙遠:越,越過。國,別國。以,來,表順接。鄙:把…當(dāng)作邊邑,意動。遠,遠地,指鄭國。6、君知其難也:其,代詞,指代“越國以鄙遠”這件事。也,句末語氣詞。7、焉用亡鄭以陪鄰:焉,為什么。以,來,表順接。陪,通“倍”,增加。此處翻譯使……增加,使動。鄰,指晉國。7、鄰之厚,君之?。汉?薄,變雄厚/單薄,形容詞作動詞。之,主謂插之,取消句子獨立性。8、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舍,放棄(圍攻)。以為,以(之)為,省略鄭國,把……當(dāng)作,古今異義。東道主,東邊道路上的主人。9、行李之往來:行李,出使的人,古今異義。之,主謂插之。10、共其乏困:共,通“供”,供應(yīng)。其,指代這條道路上來往的使者。乏困:缺少的東西,形容詞作動詞。11、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且,并且。君,秦伯。嘗,曾經(jīng)。為(wèi),給予/給。賜,恩賜,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文公回國這件事。12、許君焦、瑕:(晉文公)許君焦、瑕,省略主語。許,(曾經(jīng))答應(yīng)。君,秦伯。焦、瑕,兩座城池。13、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省略主語,晉文公。朝/夕:在早上/在黃昏,名詞作狀語。濟,渡(黃)河。設(shè),修筑。版,防御工事。而,竟然,表轉(zhuǎn)折。14、君之所知也:君,秦伯。所知:所+動=名詞性結(jié)構(gòu),所知道的事。ep:所遇非人15、夫(fú):發(fā)語詞16、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有何厭,賓語前置?!e語前置三種情況:疑問句;否定句;是、之提前賓語ep:何陋之有?唯利是圖17、既東封鄭:東,在東邊,名詞作狀語。封,使……成為疆界,名詞使動用法。18、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擴張。封:疆界。(注意和上一句區(qū)別)19、若不闕秦:闕,使……削減,使動。20、將焉取之:焉,哪里。之,指代土地。21、闕秦以利晉:以,并且,表并列,連詞。利,使……得利,使動。22、唯君圖之:唯,句首語氣詞,表希望。君,秦伯。圖,考慮。之:指代闕秦以利晉這件事。23、說,通“悅”,高興。24、與鄭人盟:盟,結(jié)盟,名詞作動詞。25、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省略主語,秦伯。使,派遣。戍,守衛(wèi)。之,指代鄭國。26、乃還:省略主語,(秦師)乃還。乃,于是。還,撤軍。通譯: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dāng)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里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思考1:燭之武是怎么勸服秦伯退兵的?他的思路是怎樣的?→①攻打鄭國的壞處: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②放棄攻鄭的好處: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③制造秦晉猜忌,破壞秦晉聯(lián)盟: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④站在秦國立場發(fā)出警告:闕秦以利晉思考2:燭之武的外交辭令具有哪些言說策略?→①憂人之憂——站在秦國立場分析秦國利弊燭之武閉口不談鄭國的利益得失,言談中似乎處處在為秦國利益著想:先講明秦晉圍鄭,即使攻下鄭國,秦國亦無大裨益;存鄭對秦倒有好處,曉之以害,動之以利,使秦伯覺得枉費心機。②巧施攻心術(shù)——挑撥秦晉矛盾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同床異夢的矛盾,抓住秦伯擔(dān)憂“幫晉滅鄭后反而惹火燒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層層逼緊,透辟分析晉侯出征目的在于擴張領(lǐng)土,本性貪而負義,且欲壑難填。使秦君頓感危機所在。于是,燭之武“一心為秦”地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③用婉言相勸——忠言順耳更利于聽雖然燭之武年歲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豈敢倚老賣老,婉言以說,處處尊重對方:“鄭既知亡矣”“敢以煩執(zhí)事”“君知其難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圖之”。侃侃而談,不卑不亢,不刺激對方,創(chuàng)造和諧的談話氛圍?!傲佳砸痪淙保啬鹿跄懿粣勐?,又怎能不依計行事。思考3:在這一段中,可以看出燭之武有何性格特點?→在游說秦國之前,燭之武只是鄭國的一個圉正(yǔ)。所謂圉正,就是養(yǎng)馬的官,類似弼馬溫。一個圉正,為什么會對國家大事、對秦晉歷史、對秦晉國君的為人了解得如此透徹呢?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ep: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梢哉f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正所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guān)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正因如此,他才會在秦晉圍鄭這一危難之際,對各國形勢做出準確判斷。燭之武的懷才待用、忠于祖國的壯志豪情,是我們分析這一人物時必須看到的另一個重要性格特征。(四)第四段:晉師撤離鄭國原文: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1、子犯請擊之:子犯,晉國大夫,晉文公的舅舅。擊,襲擊。之,秦軍。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沒有,用來表示否定的假設(shè)。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古今異義。3、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損害。而,卻,表轉(zhuǎn)折。4、失其所與:所字結(jié)構(gòu),所結(jié)交的人,即同盟者。與,結(jié)交/親附。5、知:通“智”,明智。6、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易,替代。7、吾其還也:其,還是,表商量或希望語氣。8、去之:去,離開,古今異義。之,指代鄭國。通譯: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撤離了鄭國。思考1:晉文公做出了退兵的決定,用了那幾個理由?→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③失其所與,不知④以亂易整,不武思考2:晉文公是什么樣的人?二、文章藝術(shù)特色1、伏筆與照應(yīng)A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說明秦晉心存間隙,這兩點都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B“夜縋而出”,照應(yīng)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guān)內(nèi)容。C“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yīng)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2、敘事波瀾起伏A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佚之狐推薦,鄭伯看到希望——燭之武婉拒——鄭伯自責(zé)B秦國退兵——子犯建議攻打秦軍——晉文公講大道理,平息了一場虛驚3、詳略得當(dāng)A主要表現(xiàn)燭之武怎樣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話語上。B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是略做交代。C對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和百姓是如何等待消息的,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第三課時一、字詞句梳理1、通假字①無能為也已(已,通“矣”)②焉用亡鄭以陪鄰?(陪,通“倍”)③共其乏困(共,通“供”)④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⑤秦伯說(說,通“悅”)⑥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2、重點實詞:辭曰:推辭晉軍函陵:駐軍猶不如人:尚且越過以鄙遠:把……當(dāng)作邊邑濟:渡河肆其西封:延伸、擴張闕秦以利晉:削減唯君圖之:考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失其所與:結(jié)交,親附以亂易整:替代3、重點虛詞以:①連詞,因為以其無禮于晉②介詞,拿,用敢以煩執(zhí)事//以亂易整③連詞,表順接,來越國以鄙遠//焉用亡鄭以陪鄰//闕秦以利晉④介詞,把。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而:①連詞,表順接,才今急而求子②連詞,表順接,而若亡鄭而有益于君③連詞,表修飾夜縋而出④連詞,表轉(zhuǎn)折,卻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因人之力而敝之之:①助詞,主謂插之,取消句子獨立性臣之壯也②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何厭之有③助詞,的是寡人之過也焉:①句末語氣詞,表陳述,啊子亦有不利焉②疑問副詞,為什么焉用亡鄭以陪鄰③兼詞,“于何”,從哪里將焉取之其:①第三人稱代詞,它,代指鄭國以其無禮于晉②句中語氣詞,表示商量或希望吾其還也③代詞,這件事君知其難也④代詞,自己失其所與,不知因:①介詞,依靠,憑借。因人之力而敝之4、古今異義詞貳:古義:從屬二主今義:二的大寫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行李: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帶的包裹夫人:古義:那人今義:妻子的尊稱去:古義:離開今義:與“來”相對的動作執(zhí)事:古義:辦事的官吏,敬稱今義:管理事物的人員5、詞類活用(1)名詞活用作動詞晉軍函陵:駐扎越國以鄙遠:把…作為邊邑與鄭人盟:訂立盟約以亂易整,不武:符合武德(2)名詞用作狀語夜縋而出夜,在晚上,當(dāng)晚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在東邊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朝,在早上;夕,到黃昏使動用法燭之武退秦師:使…撤軍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滅亡既東封鄭:使…成為疆界若不闕秦:使…削減闕秦以利晉:使…得到好處(4)形容詞用作名詞臣之壯也:年輕的時候越國以鄙遠:遠方的國家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以亂易整:散亂的狀態(tài)/整齊的狀態(tài)。(5)形容詞用作動詞肆其西封:擴張鄰之厚,君之薄也:增強/薄弱因人之力而敝之:損害(6)數(shù)詞用作動詞且貳于楚也:從屬二主6、特殊句式1)狀語后置句:①以其無禮于晉②且貳于楚也③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2)賓語前置句:①何厭之有?3)判斷句①是寡人之過也。(“是……也”表判斷)②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