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知識清單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知識清單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知識清單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知識清單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知識清單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人教版——必修一——第五單元新鄉(xiāng)市第十二中學高一六班學習組新鄉(xiāng)市第十二中學高一六班學習組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開始形成時期(1840-1860年)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第十五課.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一.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一)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世界中國政治資本主義制度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統(tǒng)治依舊頑固經濟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世界工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科技落后軍事船堅炮利作戰(zhàn)能力底下,仍主要使用冷兵器對外政策拓展殖民地,將矛頭對準亞洲閉關鎖國社會狀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社會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頻繁(二)鴉片戰(zhàn)爭1.鴉片走私(1)背景:清王朝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和交往,在兩國正當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自然經濟的抵制)(2)目的: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直接目的);打開中國市場(根本目的)(3)影響:【1】英國掠走中國大量白銀【2】鴉片煙毒損害中國人的健康,加劇政治腐敗,削弱軍隊戰(zhàn)斗力,加重人民負擔2.禁煙運動(導火索)(1)中國禁煙的根本目的:維護清朝封建統(tǒng)治。(2)虎門銷煙:1839年6月,林則徐將繳獲英美走私販的大量鴉片,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虎門銷煙將禁煙運動推向高潮。英國政府借此宣布對華發(fā)動戰(zhàn)爭3.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1)時間:1840—1842年(2)經過①爆發(fā):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開進廣州??冢l(fā)動侵略戰(zhàn)爭②進程:第一階段,廣東→廈門→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第二階段,強占香港島→鎮(zhèn)江→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3)結果: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說明】從鴉片戰(zhàn)爭中得到的啟示落后必然挨打,必須保持政治制度、經濟、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先進性。堅持對外開放,緊跟世界發(fā)展潮流。4.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及影響(1)條約條約國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中英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1843年《虎門條約》《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英法美三國從中國獲得了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1844年《望廈條約》中美1844年《黃埔條約》中法【知識拓展】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1.領事裁判權:指外國人在中國違法,中國的司法部門無權處理,必須交由外國駐中國領事依照本國法律處理2.片面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是指根據國際條約上的最惠國條款給予對方的優(yōu)惠待遇,片面是指最惠國待遇只由一國單方面給予另一國。這項片面最惠國待遇是指只要清政府給某國一項特權,則其他國家也同等享受該特權(2)危害①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②巨額賠款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加重了人民的負擔③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④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便利了西方國家傾銷商品(3)影響:《南京條約》等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鴉片戰(zhàn)爭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5.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1)背景①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國封建社會中孕育的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自然經濟仍占據統(tǒng)治地位②鴉片戰(zhàn)爭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的侵入,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2)表現①鴉片戰(zhàn)爭后,洋紗首先輸入中國東南沿海的部分地區(qū),導致中國家庭棉紡織業(yè)的“紡”與“織”分離。隨后,洋布輸入,取代土布,造成中國農家的“織”與“耕”分離,即家庭手工業(yè)與個體農業(yè)分離②絲、茶等農產品生產日趨商品化。(3)特點①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動力主要來自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的沖擊②由于中國自然經濟解體不是商品經濟成熟發(fā)展的結果,因此一直沒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經濟體制(4)影響①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②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③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說明】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不僅表現為小農經濟開始解體,還表現為中國經濟逐漸依附于資本主義世界工業(yè)體系,淪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中國經濟獨立發(fā)展的進程被打斷(三)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原因(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2)直接原因:列強企圖通過修約擴大侵略權益的要求遭到拒絕(3)客觀原因:清政府正全力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客觀上為列強提供了機會2.經過(1)第一階段(1856—1858年):1856年,英、法兩國對中國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美、俄兩國以調停人面目出現。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2)第二階段(1859—1860年):1859年,英、法拒絕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線進京換約,進攻大沽炮臺,遭到清軍反擊。1860年8月,英法聯軍占領天津。10月,英法聯軍搶劫、焚毀圓明園后,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3.簽訂的不平等條約(1)《天津條約》:【1】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公使駐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2】賠償英、法巨額白銀【3】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和傳教【4】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等(2)《北京條約》: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3)美、俄兩國趁機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特別是俄國,搶占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4)鴉片以“洋藥”名義納稅進口,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5)危害:【1】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主權受到更加嚴重的侵害【2】清政府開始和反動勢力勾結鎮(zhèn)壓人民反抗【3】外國侵略勢力更加深入,方便了商品傾銷和原材料掠奪【4】列強獲取了內河航行權等大量權益4.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外國侵略者把不平等條約體系強加在中國身上,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說明】1.割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的是《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的是《南京條約》2.“增開天津為商埠”是《北京條約》的規(guī)定而不是《天津條約》,開辟“南京”為通商口岸的是《天津條約》而不是《南京條約》【概念辨析】“半殖民地”vs“半封建”1.“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2.“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在經濟上是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文化上則表現為“西學東漸”3.“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fā)展了資本主義二.開眼看世界(一)背景1.鴉片戰(zhàn)爭前夕,清朝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政府財源枯竭,統(tǒng)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清朝統(tǒng)治階級高層封閉、愚昧與腐朽2.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對外擴張3.有識之士(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外患日深的歷史條件推動下,面向世界,萌發(fā)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二)代表人物及其活動林則徐在廣州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有關西洋各

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

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供對外交涉時參考,

被譽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

這部書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紹各國歷史、地理、社會現狀以及軍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被譽為

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魏源在書中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繼畬(shē)撰成《瀛寰(yínghuán)志略》,系統(tǒng)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

8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

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

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三)影響及局限1.積極影響: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開始關注世界形勢;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2.局限:學習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不可能使中國真正強盛起來【說明】林則徐、魏源、徐繼畬是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但他們對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知識拓展】“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含義、背景和影響1.含義:利用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武裝自己,以抵御外國的侵略,使國家走上富強的道路2.背景:它是在面臨民族危機的形勢下提出的,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連連失利,一些愛國知識分子覺醒,開始拋棄舊觀念,注目世界關心時局3.影響:這一主張集中了新思想的精髓,有力地激發(fā)了愛國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的熱情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時期(1860-1911年)第十六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一)太平天國運動1.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1)根本原因:清政府的沉重捐稅和地主的土地兼并與盤剝導致階級矛盾激化(2)外部原因:外國資本主義入侵激化了民族矛盾,也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3)直接原因:自然災害嚴重(4)其他原因:西方宗教的影響(5)起義準備:洪秀全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以此發(fā)動組織群眾。形成洪秀全、楊秀清、馮云山、蕭朝貴、韋昌輝和石達開六人領導核心【說明】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銳2.太平天國運動的發(fā)展歷程(1)金田起義: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楊秀清等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fā)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2)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軍攻克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了政權(3)定都天京:1853年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國都,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4)軍事全盛:定都天京后,太平軍北伐、西征,占領多地,軍事上達到鼎盛(5)天京變亂: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fā)生內訌,太平天國在政治、軍事上開始衰落【說明】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不代表當時先進的生產力,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點沒有先進的革命綱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6)后期活動: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進入最高領導層,太平軍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慶戰(zhàn)役中敗于曾國藩統(tǒng)率的湘軍(7)天京陷落:1864年,在湘軍、淮軍和外國人帶領的洋槍隊進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3.革命綱領(1)《天朝田畝制度》①頒布時間及目的:1853年冬頒布,目的是滿足農民獲得土地的愿望②內容a.土地分配的原則和方法: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規(guī)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b.產品分配的原則和方法:根據“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規(guī)定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國庫c.實施目的: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③評價a.性質: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b.革命性: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調動了農民反封建的積極性c.局限性: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說明】《天朝田畝制度》的平均主義表現在:平均分配土地和平均分配產品。平均分配土地調動了農民革命與生產的積極性,而平均分配產品則恰好相反(2)《資政新篇》①頒布時間:1859年②內容:【1】提出新的社會經濟政策,如向西方學習,以法治國,官吏由公眾選舉【2】發(fā)展工商業(yè),獎勵技術發(fā)明【3】開設新式學堂等③評價:《資政新篇》具有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設想,具有進步性,但不是農民戰(zhàn)爭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當時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具有超前性和空想性(3)結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兩個文件都未能實施《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頒布時間1853年1859年經濟主張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消滅私有)學習西方,發(fā)展工商業(yè)和資本主義(發(fā)展私有)性質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改革方案群眾基礎擁有群眾基礎缺乏群眾基礎特點具有鮮明的反封建色彩和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未實行的原因落后性和空想性無社會基礎4.失敗原因:由于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失敗是必然的5.影響(1)性質: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zhàn)爭(2)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知識拓展】農民運動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局限性及其帶來的啟示1.作用:農民運動動搖了清政府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提出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方案——《資政新篇》。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前者主要反封建,后者主要反帝國主義。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反封建和反侵略的任務,打擊了封建勢力和侵略勢力2.局限性:農民階級與落后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相聯系,在思想上受皇權思想、等級思想影響,在組織上難以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它們是以封建手段反抗封建制度。傳統(tǒng)的農民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最終失敗3.啟示:農民運動只有由新的階級來領導,用新的思想武器來武裝,才有出路(二)洋務運動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由于太平天國運動和列強侵略,清政府出現內外交困的局面2.目的:在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進科技,維護清朝的統(tǒng)治,即“中體西用”,以求實現“自強”“求富”的目標【點透】“中體西用”是用西方先進的科技來維護清王朝腐朽沒落的舊制度,違背了“只有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才能推動生產發(fā)展”這一客觀規(guī)律,注定了以此思想為指導的洋務運動最終以破產而告終【知識拓展】“中體西用”思想與“開眼看世界”新思想的關系“中體西用”思想是對“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繼承和發(fā)展,具體表現在:1.目的上,都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抵御外國的侵略,根本目的都是維護清朝專制統(tǒng)治2.方法和步驟上,都主張從西方引進先進軍事技術,不同之處是林則徐等人的主張沒有完全實行,只停留在“知夷”的層面上,而“中體西用”思想則進行了幾十年的實踐3.結果上,都沖擊了傳統(tǒng)的保守觀念,為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但最終都失敗了3.代表人物: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奕訓,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4.內容(1)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①旗號:“自強”②性質: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官辦企業(yè)③代表企業(yè):曾國藩創(chuàng)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左宗棠創(chuàng)辦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創(chuàng)辦的天津機器局(2)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①原因:為解決軍事工業(yè)在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②旗號:“求富”③性質: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官督商辦企業(yè)④代表企業(yè):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和他奏準成立的上海機器織布局;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3)創(chuàng)辦近代教育:洋務派創(chuàng)辦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培養(yǎng)翻譯和軍事人才,并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開近代教育之先河(4)籌劃海防: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10年之間,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新式海軍5.結果及評價(1)結果:北洋水師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的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2)評價: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但沒有達到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的目的6.洋務運動失敗原因:不改變封建統(tǒng)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失敗是必然的【概念辨析】洋務運動中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的比較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口號自強求富運營方式官辦官督商辦產品用途武裝清軍投放市場,獲取利潤性質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官辦企業(yè)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官督商辦企業(yè)生產方式采用機器大生產、雇傭勞動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tǒng)治影響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知識拓展】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1)洋務派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2)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向中國經濟逐漸近代化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4)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5)為中國軍事近代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6)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批近代化人才(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1.背景(1)19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西方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加速,這就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2)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商陸續(xù)在通商口岸興建企業(yè),受外商企業(yè)豐厚利潤的刺激,中國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chuàng)辦近代企業(yè)(3)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對民辦企業(yè)也起了誘導的作用2.代表企業(yè)和行業(yè)(1)代表企業(yè):上海的發(fā)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2)行業(yè):民族工業(yè)主要分布在繅絲業(yè)、棉紡織業(yè)、面粉業(yè)、火柴業(yè)、造紙與印刷業(yè)、船舶修造業(yè)、機器制造業(yè)以及采礦業(yè)幾個行業(yè)部門3.特點(1)資本少,規(guī)模小,技術弱,主輕工(2)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qū)和通商口岸(3)發(fā)展受封建主義、外國資本主義和洋務企業(yè)的壓制而艱難曲折(4)民族工業(yè)與外國資本主義企業(yè)、洋務企業(yè)既有矛盾又有依賴關系4.影響(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發(fā)展,為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振興中國提供了物質基礎(2)伴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誕生了,中國民主革命有了新的力量(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四)邊疆危機1.西北邊疆:左宗棠收復新疆(1)背景:1864年,新疆地區(qū)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反對清政府,形成內亂局面。英國支持的浩罕國軍事首領阿古柏趁機入侵,占領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qū)。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qū)(2)目的:驅逐阿古柏,收復新疆(3)歷程時間主要活動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左宗棠率軍從肅州(今酒泉)西征,僅用半年多時間,就收復了北疆大部分領土1877年清軍向南疆推進,消滅了阿古柏的主力,阿古柏兵敗自殺。年底,清軍攻克喀什噶爾,阿古柏殘部逃入俄境1878年收復新疆南北兩路(除伊犁外)。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國新疆的陰謀破產1880年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軍事基地,支持曾紀澤的外交談判1881年中俄簽訂《改訂條約》等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俄國仍割占了中國西部約7萬平方千米的領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qū)正式建省,加強對新疆的控制,使西北邊疆渡過了危機2.西南邊疆:中法戰(zhàn)爭(1)背景:1883年8月,法國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中法戰(zhàn)爭于年底打響(2)過程①1884年8月,法軍偷襲馬尾軍港,炮毀福州造船廠。同年,法軍進攻臺灣,當地軍民在劉銘傳的領導下,多次擊退法軍②1885年3月,清軍在馮子材率領下取得鎮(zhèn)南關大捷,法軍敗退,法國內閣因此倒臺(3)結果①1885年,清廷下達停戰(zhàn)令,簽訂了中法《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②1885年臺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五)甲午中日戰(zhàn)爭1.爆發(fā)的背景(1)19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2)日本明治維新后,資本主義發(fā)展,國力增強,意圖侵略中國(3)1894年,朝鮮爆發(fā)東學黨起義,日本趁機出兵朝鮮(4)清政府政治腐敗,軟弱可欺2.過程(1)爆發(fā):日本海軍在朝鮮豐島海面偷襲中國運兵船,1894年8月,戰(zhàn)爭爆發(fā)(2)平壤戰(zhàn)役:1894年9月,清軍在平壤大敗(3)黃海海戰(zhàn):北洋艦隊重創(chuàng)日本艦隊,在這次海戰(zhàn)中,北洋艦隊遭到重大損失,但北洋艦隊主力尚存,李鴻章下令“避戰(zhàn)保船”,日本海軍乘機取得了黃海海域的制海權(4)遼東戰(zhàn)役:日軍一路從朝鮮進入中國,另一路從遼東半島登陸,占領旅順、大連,制造旅順大屠殺(5)威海衛(wèi)戰(zhàn)役:1895年2月,日軍占領威海衛(wèi),北洋艦隊覆滅3.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結果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清朝的失敗而宣告結束4.《馬關條約》的簽訂與危害(1)《馬關條約》的內容①承認朝鮮獨立②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③賠償2億兩白銀④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⑤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2)《馬關條約》的危害①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遭受嚴重損失②巨額賠款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③新通商口岸的開辟,使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④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設廠,拓展了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⑤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5.影響《馬關條約》喪權辱國,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6.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武裝抗日斗爭)(1)背景:1895年,清政府割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2)過程:1895年5至10月,臺灣義勇軍與以劉永福為首的留臺清軍一起,展開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重挫了日本占領軍(3)意義:表明了臺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堅強意志【知識拓展】甲午中日戰(zhàn)爭對當時國際形勢和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1.打破了東亞地區(qū)短暫平衡的政治格局。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日本的國際地位提高。資本主義列強在遠東地區(qū)的爭奪更加激烈2.加速了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到來3.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fā)展,為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運動的高潮,資產階級維新派發(fā)動變法運動,農民階級掀起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六)瓜分中國的狂潮1.背景(1)世界:19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增大資本輸出,加劇了殖民掠奪(2)中國:甲午戰(zhàn)爭中國的慘敗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長了列強的侵華野心2.概況(1)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萬兩白銀“贖遼費”(2)強迫中國借款:為了在三年內向日本交出2.3億兩白銀,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銀行團、英德銀行團以高額利息借款3億兩白銀(3)劃分勢力范圍: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沿海地區(qū)強租租借地:俄國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wèi),德國租膠州灣,英國租九龍,法國租廣州灣(4)獲取特權:列強還在中國大量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列強對華商品輸出vs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相同點1.都想在中國掠奪原料、傾銷商品2.都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不同點1.商品輸出主要是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取得各種特權、掠奪原料和向中國傾銷商品,剝削中國人民2.資本輸出主要是列強用過剩資本對其他國家進行投資或貸款,如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包括貸款資本輸出和生產資本輸出,具體表現為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修筑鐵路的利權,爭奪路礦和辦廠權等

第十七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戊戌維新運動1.背景(1)民族危機: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后,列強侵華加劇,民族危機加深(2)社會危機:清政府的統(tǒng)治危機(3)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4)思想基礎:早期維新思潮(5)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貢獻康有為是維新派的領袖人物,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和

《孔子改制考》,為維新變法提供理論依據梁啟超《時務報》主筆,發(fā)表《變法通議》等文章,呼吁中國要變法圖強,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明確提出“法者

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要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培養(yǎng)有用之才;發(fā)展近代工業(yè)譚嗣同發(fā)表《仁學》,提出“沖決君主之網羅”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他大力宣揚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思想和政治觀點,批判封建君主論,主張主權在民2.過程(1)開始:1895年春,康、梁領導發(fā)動“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2)發(fā)展:[1]1895年康有為創(chuàng)辦《中外紀聞》,由梁啟超等人編輯撰稿,宣傳西學,鼓吹變法[2]梁啟超擔任《時務報》主筆,湖南的改良派還創(chuàng)辦了《湘報》[3]組織強學會、建立保國會[4]創(chuàng)辦時務學堂[5]上書請愿(3)高潮:“百日維新”①時間: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至9月21日②措施內容作用局限政治(1)鼓勵臣民上書言事(2)舉薦新政人才(3)精簡機構,裁撤冗員(4)取消旗人特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基本上反派的愿望和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制定憲法等政治主張經濟(1)鼓勵發(fā)展農工商業(yè)(2)創(chuàng)辦國家銀行(3)編制國家預算和決算(4)興辦郵政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映了維新本主義的發(fā)展文教(1)廢八股(2)創(chuàng)辦各種學堂(3)派遣留學生(4)準許民間辦報館、學會(5)設立譯書局有利于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軍事按新法武裝訓練新式軍隊,添造兵船有利于增強國防力量(4)失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涤袨椤⒘簡⒊油龊M?,“戊戌六君子”被殺。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3.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及歷史意義(1)失敗原因①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②主觀原因: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③客觀原因:封建頑固勢力力量很強大④國際環(huán)境:19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2)教訓:在當時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長而又坎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