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新老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 對比及理解 主講人: 張維斌,1.0.2 本規(guī)程適用于10層及10層以上或房屋高度超過28m的住宅建筑結構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高層建筑結構。非抗震設計和抗震設防烈度為6至9度抗震設計的高層民用建筑結構,其適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和結構類型應符合本規(guī)程的有關規(guī)定。本規(guī)程不適用于建造在危險地段場地的高層建筑結構。 本次修訂主要原因是為了與我國現行有關標準協調。 1.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規(guī)定:10層及10層以上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其他民用建筑(不含單層公共建筑)為高層建筑;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 ( GB50045-95 200
2、5版)規(guī)定10層及10層以上居住建筑和高度超過24m公共建筑為高層建筑 2.有的住宅建筑層高較大或住宅底部幾層布置層高較大商場(商住樓)其層數雖不到10層,但房屋總高度已超過28m,仍應按本規(guī)程進行結構設計。,3.高度大于24m其他民用建筑是指辦公樓、酒店、綜合樓、商場、會議中心、博物館等高層民用建筑,這些建筑中有的層數雖不到10層,但層高較高,建筑內部空間較大,變化多,為適應結構設計需要,有必要將這類高度大于24m的結構納入到本規(guī)程適用范圍。 4.高度大于24m的體育場館、航站樓、大型火車站等大跨度空間結構,其結構設計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本規(guī)程的有關規(guī)定可供參考。 5.由于沒有在危
3、險地段建造高層建筑工程實踐經驗,也沒有相應研究成果,故也沒有制定專門條款針對特殊地段。,1.0.3(新增)抗震設計的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當其房屋高度、規(guī)則性、結構類型、場地條件或抗震設防標準等有特殊要求時,可采用結構抗震性能設計方法進行分析和論證。 1.提出抗震性能設計概念??拐鹦阅茉O計在“超限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已較廣泛采用。國際上,日本從81年起將基于性能抗震設計原理用于超過60m高層建筑。美國從90年代陸續(xù)提出一些有關抗震性能設計文件,近幾年由洛杉磯、舊金山市重要機構發(fā)布高層建筑(約高度超過49m)采用抗震性能設計指導性文件。08年美國國際高層建筑及都市環(huán)境委員會提出高度超過50m高層建
4、筑抗震性能設計的建議。高層建筑采用抗震性能設計已形成一種發(fā)展趨勢。 2.所謂房屋高度、規(guī)則性、結構類型、場地條件或抗震設防標準等有特殊要求的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包括: 1)超限高層建筑結構; 2)有些工程雖不屬于超限高層建筑,但由于其結構類型或有些部位結構布置復雜性,難以直接按規(guī)程常規(guī)方法設計; 3)一些位于高烈度區(qū)甲、乙類設防或處于抗震不利地段工程,難以確定抗震等級或直接按規(guī)程常規(guī)方法設計。,3.為適應上述工程抗震設計的需要,有必要規(guī)定可采用抗震性能設計方法進行分析和論證。 當采用抗震性能化設計時,具有更具體或更高的抗震設防目標。 4.正確應用性能設計方法有利于判斷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有針
5、對性地加強結構的關鍵部位和薄弱部位,為發(fā)展安全、適用、經濟的結構方案提供創(chuàng)造性的空間。 5.抗震性能化設計的具體方法見規(guī)程第3.11節(jié) 6.原規(guī)程1.0.3條和1.0.4條關于抗震設防烈度和設防分類,本次修訂移至4.1節(jié)。,3.2.1(原3.9.1修改)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宜采用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強鋼筋;構件內力較大或抗震性能有較高要求時,宜采用型鋼混凝土、鋼管混凝土構件。 3.2.2(原3.9.4、3.9.5、6.1.4合并、修改)高層建筑的填充墻、隔墻等非結構構件宜采用各類輕質材料,構造上宜與主體結構柔性連接,并應滿足自身的承載力、穩(wěn)定要求和適應主體結構變形的能力。 3.2.5 抗震設計時
6、混合結構中鋼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鋼材屈服強度實測值與抗拉強度實測值比值不應大于0.85; 2.鋼材應有明顯的屈服臺階,且伸長率不應小于20; 3.鋼材應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沖擊韌性。 1.本節(jié)為新增,將原規(guī)程有關材料的規(guī)定統一移至本節(jié)。 2.提出對混凝土、鋼筋、鋼材材料的要求,強調應用高強鋼筋、高強高性能混凝土以及輕質非結構材料。 3.規(guī)定混凝土強度、鋼筋等級,補充混合結構中型鋼鋼材抗震性能要求:型鋼及鋼管宜采用Q345和Q235等級,也可采用Q390、Q420等級或符合結構性能要求的其他鋼材;型鋼梁宜采用Q235和Q345等級的鋼材。,2.增加了8度0.3g抗震設防區(qū)的房屋適用高度內容
7、; 3.調整了房屋最大適用高度要求, 框架結構高度適當降低;板柱-剪力墻結構高度增大較多。 4.對“平面和豎向均不規(guī)則的高層建筑結構,其最大適用高度應適當降低?!钡睦斫?。 5.和新抗規(guī)的區(qū)別 1)對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定義不同; 2)抗規(guī)無第3、4條規(guī)定。 6.各種結構體系的適用的最大高度,是指根據上述各表確定建筑的結構體系,按現行規(guī)范、規(guī)程的各項規(guī)定進行設計時,結構選型是合適的。如果所設計的建筑結構房屋高度超過了上述各表的規(guī)定,仍按現行規(guī)范、規(guī)程的有關規(guī)定設計,則不完全合適。此時,該類結構的設計應有可靠依據,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并按規(guī)定報請有關部門審查。,3.3.3 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的
8、高寬比不宜超過表3.3.3的規(guī)定。 1.將A級高度與B級高度的適用高寬比限值進行了合并處理,不再強調“最大高寬比”概念,不再區(qū)分A級和B級高度;將筒中筒結構和框架-核心筒結構的高寬比限值分開規(guī)定,適當提高了筒中筒結構的適用高寬比。 表3.3.3 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適用的高寬比,2.高層建筑結構高寬比的規(guī)定,是對結構整體剛度、抗傾覆能力、承載能力以及經濟合理性的宏觀控制指標。實際上當滿足高規(guī)對側向位移、結構穩(wěn)定、抗傾覆能力、承載能力等性能的規(guī)定時,高寬比的規(guī)定可不作為一個必須滿足的條件,也不作為判斷結構規(guī)則與否及超限高層建筑抗震專項審查的一個指標。 3.高層建筑高寬比的計算: 高層建筑的高寬
9、比為房屋的高度H與建筑平面寬度B之比。 1)房屋的高度H:對不帶裙房的塔樓,為地面以上高度(不計局部突出屋面的電梯機房、水箱、構架等);對帶有裙房的高層建筑,當裙房的面積和剛度超過其上部塔樓的面積和剛度的2.5和2.0倍時,可取裙房以上部分的高度作為計算高寬比時房屋的高度H。 2)房屋的平面寬度B,一般矩形平面按所考慮方向的最小投影寬度計算高寬比,對突出建筑物平面很小的局部構件(如樓梯間、電梯間等),一般不作為建筑物計算寬度。,3.4.3 抗震設計混凝土高層建筑,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平面宜簡單、規(guī)則、對稱,減少偏心; 2.平面長度不宜過長,突出部分長度l不宜過大(圖3.4.3略);
10、L、l等值宜滿足表3.4.3的要求; 3.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疊或細腰形平面布置。 表3.4.3 L 、l 的限值 角部重疊和細腰形平面是對抗震不利的建筑平面(圖略),在中央部位形成狹窄部分,地震中易產生震害,尤其在凹角部位,因應力集中易使樓板開裂、破壞,不宜采用。如采用,這些部位應采取加大樓板厚度、增加板內配筋、設置集中配筋的邊梁、配置45斜向鋼筋等加強措施。 3.4.4 抗震設計時,B級高度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混合結構高層建筑及本規(guī)程第10章所指的復雜高層建筑結構,其平面布置應簡單、規(guī)則,減少偏心。,3.4.5 結構平面布置應減少扭轉的影響。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
11、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5倍;B級高度高層建筑、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第10章所指的復雜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4倍。 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應大于0.9,B級高度高層建筑、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本規(guī)程第10章所指的復雜高層建筑不應大于0.85。 注:當樓層的最大層間位移角不大于本規(guī)程第3.7.3條規(guī)定的限值的0.4倍時,該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與該樓層平均值的比值可適當放松,但不應大于1.6。 1.修改樓層
12、位移比的計算要求及可以適當放松的條件及限值; 2.新抗規(guī)僅原則性規(guī)定:當最大層間位移遠小于規(guī)范限值時,位移比可適當放寬。,3.4.6 當樓板平面比較狹長、有較大的凹入和開洞而使樓板有較大削弱時,應在設計中考慮樓板削弱產生的不利影響。有效樓板寬度不宜小于該層樓面寬度的50%;樓板開洞總面積不宜超過樓面面積的30%;在扣除凹入或開洞后,樓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凈寬度不宜小于5m,且開洞后每一邊的樓板凈寬度不應小于2m。 3.4.7 艸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長度較大的建筑,當中央部分樓板有較大削弱時,應加強樓板以及連接部位墻體的構造措施,必要時還可在外伸段凹槽處設置連接梁或連接板。 1.第3.4.33.4.
13、7條對結構平面布置不規(guī)則性提出限制條件。 2.結構方案中僅有個別項目超過“不宜”的限制條件,結構雖屬不規(guī)則,但仍可按規(guī)程有關規(guī)定計算和采取相應構造措施;若有多項超過“不宜”的限制條件,此結構屬特別不規(guī)則,應盡量避免,并采取比規(guī)程規(guī)定更嚴格的措施。參考超限高層抗震審查要點,以下兩種情況都屬于特別不規(guī)則: 1)超過3.4.33.4.6、3.5.23.5.6條中三項“不宜”限制條件;2)具有表3.1.4(略)所列的一項不規(guī)則; 3.不規(guī)則程度超過“特別不規(guī)則”條件較多,屬嚴重不規(guī)則結構,結構方案不應采用,必須對結構方案進行調整。,3.5.2(原4.4.2)抗震設計時,對框架結構,樓層與上部相鄰樓層的
14、側向剛度比1不宜小于0.7,與上部相鄰三層側向剛度比的平均值不宜小于0.8;對框架-剪力墻和板柱-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筒中筒結構,樓層與上部相鄰樓層側向剛度比2不宜小于0.9,樓層層高大于相鄰上部樓層層高1.5倍時,不應小于1.1,底部嵌固樓層不應小于1.5。 V為樓層地震剪力;為層間位移。 1.調整樓層剛度變化的計算方法(1、2)和限制條件; 2.原規(guī)程對框架結構是合理的;對框-剪結構、板柱-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框-筒結構、筒中筒結構,樓面體系對側向剛度貢獻小,當層高變化時剛度變化不明顯,按(3.5.2-2)定義的樓層側向剛度比作為判定側向剛度變化依據,控制指標應做
15、相應的改變,按剛度比不小于0.9控制;層高變化較大時,對剛度變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由0.9變?yōu)?.1;底部嵌固樓層,層間位移角計算結果小,故對底部嵌固樓層側向剛度比做了更嚴格規(guī)定,由0.9改為1.5。,3.5.3 A級高度高層建筑樓層抗側力結構層間受剪承載力不宜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80%,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65%;B級高度高層建筑樓層層間抗側力結構的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75%。 注: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是指在所考慮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該層全部柱、剪力墻、斜撐的受剪承載力之和。 對高層建筑結構提出限制條件。柱受剪承載力可根據柱兩端實配受彎承載力按兩
16、端同時屈服失效模式反算;剪力墻可根據實配鋼筋按抗剪設計公式反算;斜撐的受剪承載力可計及軸力的貢獻,應考慮受壓屈服的影響。 3.5.4 抗震設計時,結構豎向抗側力構件宜上、下連續(xù)貫通。 3.5.5 抗震設計時,當結構上部樓層收進部位到室外地面高度H1與房屋高度H比0.2時,上部樓層收進后水平尺寸B1不宜下部樓層水平尺寸B0.75倍(圖略);當上部結構樓層相對于下部樓層外挑時,下部樓層水平尺寸B不宜上部樓層水平尺寸B10.9倍,且水平外挑尺寸a不宜4m(圖略)。 本條所指的收進和懸挑指豎向構件位置有較大變化。 第3.5.23.5.5條對結構平面布置不規(guī)則性提出限制條件。,3.5.6(新增)樓層質量
17、沿高度宜均勻分布,樓層質量不宜大于相鄰下部樓層質量的1.5倍。 質量沿豎向不規(guī)則限制條件;新抗規(guī)條文說明有此規(guī)定。 3.5.7(新增)不應采用同一部位樓層剛度和承載力變化同時不滿足本規(guī)程第3.5.2條和3.5.3條規(guī)定的高層建筑結構。 限制采用同一部位(樓層)剛度和受剪承載力變化均不規(guī)則的高層建筑結構。其中3.5.2條為剛度限制,3.5.3條為受剪承載力限制。 3.5.8 樓層側向剛度變化、承載力變化及豎向抗側力構件連續(xù)性不符合本規(guī)程第3.5.2條、3.5.3條、3.5.4條要求的,該樓層應視為薄弱層,其對應于地震作用標準值的剪力應乘以1.25的增大系數,并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4.3.12條規(guī)定的最
18、小地震剪力系數要求。 由原規(guī)程第5.1.14條修改,薄弱層地震剪力增大系數由1.15調整為1.25。,3.6.2 房屋高度不超過50m時,8、9度抗震設計時宜采用現澆樓蓋結構;6、7度抗震設計時可采用裝配整體式樓蓋,且應符合下列要求: 1.預制板擱置在梁上或剪力墻上的長度分別不宜小于35mm 和25mm; 2.預制板板端宜預留胡子筋,其長度不宜小于100mm; 3.預制板板孔堵頭宜留出不小于50mm的空腔,并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澆灌密實; 4.樓蓋的預制板板縫寬度不宜40mm,板縫40mm時應在板縫內配置鋼筋,并宜貫通整個結構單元。預制板板縫、板縫梁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應高于預制板的混
19、凝土強度等級; 5.樓蓋每層宜設置鋼筋混凝土現澆層。現澆層厚度不應小于50mm,并應雙向配置直徑68mm、間距150200mm的鋼筋網,鋼筋應錨固在剪力墻內。 1.原4.5.3、4.5.4合并、修改、完善; 2.根據汶川震害,擴大現澆樓蓋范圍,8、9度抗震設計時所有結構宜采用現澆樓蓋結構,并非僅框-剪結構。,3.7.3 按彈性方法計算的風荷載或多遇地震標準值作用下的樓層層間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高之比宜符合以下規(guī)定; 1.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不宜大于表3.7.3的限值; 2.高度不小于250m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不宜大于1/500; 3.高度
20、在150250m之間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的限值可按本條第1款和第2款的限值線性插入取用。 注:樓層層間最大位移u以樓層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計算,不扣除整體彎曲變形。抗震設計時,樓層位移計算可不考慮偶然偏心影響。(強調) 明確結構側向位移限制條件是針對風荷載或地震作用標準值作用下的計算結果 表3.7.3 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的限值,3.7.4 高層建筑結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層彈塑性變形驗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下列結構應進行彈塑性變形驗算: 1)79度時樓層屈服強度系數小于0.5的框架結構; 2)甲類建筑和9度抗震設防的乙類建筑結構; 3)采用隔震和消能減震設計的建筑結
21、構; 4)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結構。 2.下列結構宜進行彈塑性變形驗算: 1)本規(guī)程表4.3.4(略)所列高度范圍且不滿足本規(guī)程第3.5.23.5.5條規(guī)定的豎向不規(guī)則高層建筑結構; 2)7度、類場地和8度抗震設防的乙類建筑結構; 3)板柱-剪力墻結構。 注:樓層屈服強度系數為按構件實際配筋和材料強度標準值計算的樓層受剪承載力與按罕遇地震作用計算的樓層彈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增加房屋高度大于150m結構的彈塑性變形驗算要求。,3.7.6 房屋高度150m高層混凝土建筑應滿足風振舒適度要求。在荷載規(guī)范規(guī)定的10年一遇風荷載標準值作用下,結構頂點順風向和橫風向振動最大加速度計算值不應超過表3.7.
22、6限值(略)。結構頂點順風向和橫風向振動最大加速度可按高鋼規(guī)有關規(guī)定計算,也可通過風洞試驗結果判斷確定,計算時阻尼比宜取0.010.02。 增加風振舒適度計算時結構阻尼比取值要求,對混凝土結構取.02,對混合結構根據房屋高度和結構類型取.01.02。 3.7.7 (新增)樓蓋結構宜具有適宜的剛度、質量及阻尼,其豎向振動舒適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鋼筋混凝土樓蓋結構豎向頻率不宜小于3Hz; 2.不同使用功能、不同自振頻率的樓蓋結構,其振動峰值加速度不宜超過表3.7.7限值。樓蓋結構豎向振動加速度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C計算。增加了樓蓋豎向振動舒適度要求。 表3.7.7 樓蓋豎向振動加速度限值,3.9.3
23、 抗震設計時,高層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應根據抗震設防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A級高度丙類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應按表3.9.3確定。當本地區(qū)的設防烈度為9度時,A級高度乙類建筑的抗震等級應按特一級采用,甲類建筑應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1.按不同的設防烈度、房屋高度、結構體系規(guī)定了不同的抗震等級,實質就是在宏觀上控制不同結構的延性要求。 是結構構件抗震構造的依據 2.調整構件抗震等級的劃分,框架結構從嚴,板柱-剪力墻結構放寬幅度較大。 3.和抗震規(guī)范的區(qū)別 1)無多層建筑結構(24m以下); 2)無大跨度框架抗震等級的規(guī)定; 3)甲
24、、乙類建筑的抗震等級。,表3.9.3 A級高度丙類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等級,3.9.4 抗震設計時,B級高度丙類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應按表3.9.4確定。 表3.9.4 B級高度的高層建筑結構抗震等級 注:底部帶轉換層的筒體結構,其框支框架和底部加強部位的抗震等級應按表中框支剪力墻結構的規(guī)定采用。 本條無變動,3.9.5 抗震設計的高層建筑,當地下室頂層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端時,地下一層的抗震等級應按上部結構采用,地下一層以下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可逐層降低一級,但不應低于四級;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樓范圍且無上部結構的部分,其抗震等級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三級或四級。 原4.8.5條部分內容
25、修改。與抗震規(guī)范協調、一致。 3.9.6 抗震設計時,與主樓連為整體的裙房的抗震等級,除應按裙房本身確定外,相關范圍不應低于主樓的抗震等級;主樓結構在裙房頂板上、下各一層應適當加強抗震構造措施。裙房與主樓分離時,應按裙房本身確定抗震等級。 1.地下室為大底盤其上有多個塔樓,若嵌固部位在地下室頂,地下一層高層部分及影響范圍內抗震等級與高層底部相同。地下一層其余部分及地下二層以下各層按3.9.6條確定。 2.所謂“相關范圍”,一般指主樓周邊外延三跨結構,相關范圍以外可按裙房自身結構類型確定抗震等級;裙房偏置時,其端部有較大扭轉效應,需要加強??挂?guī):“相關范圍”一般可從主樓周邊外延3跨且不大于20m
26、。,1.7度乙類建筑的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板柱剪力墻結構和8度乙類建筑高度超過表3.9.3規(guī)定的范圍時,應經過專門研究采取比一級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2.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其抗震等級應符合表3.9.3的有關規(guī)定,托柱轉換層轉換柱和轉換梁的抗震等級按框支剪力墻結構中的框支框架采納。對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當轉換層的位置設置在3層及3層以上時,其框支柱、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抗震等級宜按表3.9.3和表3.9.4的規(guī)定提高一級采用,已為特一級時可不提高。 3.抗震設計的框架-剪力墻結構,在規(guī)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當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時,框架部分的
27、抗震等級宜按框架結構的規(guī)定采用;當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80%時,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級應按框架結構的規(guī)定采用。,抗震規(guī)范第6.1.3條關于混凝土結構抗震等級的補充規(guī)定 1 框架和抗震墻組成的結構抗震等級的三種情況 1)少量框架,屬抗震墻結構,抗震等級仍按抗震墻結構確定; 2)框架-抗震墻結構有足夠抗震墻(抗震墻底部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結構底部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按表6.1.2框架-抗震墻結構確定抗震等級; 3)墻體很少(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50%”),框架部分抗震等級按框架結構確定。對于這類結構本次修訂明確:將“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改為“
28、在規(guī)定的水平力作用下”,“規(guī)定的水平力”的含義見本規(guī)范3.4節(jié);底層框架部分所承擔地震傾覆力矩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50%時仍屬框架結構;刪除“最大適用高度可比框架結構適當增加”;規(guī)定其抗震墻的抗震等級。 框架結構中設少量抗震墻,是為了增大框架結構剛度、滿足層間位移角限值,仍屬框架結構,但層間位移角限值需按底層框架部分承擔傾覆力矩大小,在框架結構和框架-抗震墻結構兩者的層間位移角限值之間適當內插。,2 主裙樓相連,主樓在裙房頂板對應上下各一層抗震構造措施需適當加強。主裙樓設防震縫,大震作用下可能發(fā)生碰撞,該部位也需采取加強措施。 “相關范圍”一般可從主樓周邊外延3跨且不大于20m,相關范圍以外區(qū)域
29、可按裙房自身的結構類型確定其抗震等級。裙房偏置時,其端部有較大扭轉效應,也需要加強。 3 地下室的抗震等級。 4 乙類建筑抗震等級:根據設防分類標準規(guī)定,乙類建筑應提高一度查表6.1.2確定抗震等級(內力調整和構造措施)。本章6.1.1條規(guī)定,乙類建筑鋼筋混凝土房屋可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確定適用最大高度,當出現7度乙類框支結構和8度乙類框架、框架-抗震墻、部分框支抗震墻、板柱-抗震墻結構提高一度后,其高度超過表6.1.2中抗震等級為一級的高度上界。此時內力調整不提高,只要求抗震構造措施“高于一級”,大體與高規(guī)特一級構造要求相當。,3.11節(jié) 建筑抗震性能化設計(本節(jié)為新增) 1.適用范圍:當結
30、構平面或豎向不規(guī)則甚至特別不規(guī)則時,結構師應根據抗震概念設計規(guī)定,改進結構方案,盡量減少結構不符合概念設計的程度。對特別不規(guī)則結構,應根據結構性能要求,根據需要和可能,選定針對整個結構、結構關鍵部位、重要構件、次要構件以及建筑構件和機電設備支座性能目標。進行抗震性能設計。 2.特點:抗震性能設計方法使抗震設計從宏觀定性向具體量化多重目標過渡,設計者(或業(yè)主)應分析結構方案的特殊性、選用適宜結構抗震性能目標,并分析論證結構方案可滿足預期的抗震性能目標要求。 結構抗震性能目標應綜合考慮抗震設防類別、設防烈度、場地條件、結構的特殊性、建造費用、震后損失和修復難易程度等各項因素選定。 抗震性能設計強調
31、實施性能目標的深入分析和論證、結構計算、專家論證及必要試驗等。經過論證可采用現行規(guī)范尚未規(guī)定的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3.結構抗震性能設計的三項主要工作: 1)分析結構在房屋高度、規(guī)則性、結構類型、場地條件或抗震設防標準等方面特殊要求,以確定結構設計是否需要采用抗震性能設計方法并以此作為選用性能目標主要依據。 2)選用抗震性能目標。一般需征求業(yè)主和有關專家意見。 3)分析論證。 4.分析論證一般需要進行如下工作: 1)分析確定結構超過規(guī)程適用范圍及不規(guī)則性情況和程度; 2)認定場地條件、抗震設防類別和地震動參數; 3)深入的彈、彈塑性計算(靜力及時程分析)并分析判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4)找
32、出結構可能出現的薄弱部位及需加強關鍵部位,提出針對性抗震加強措施; 5)必要時的構件、節(jié)點或整體模型抗震試驗,補充提供論證依據,如對規(guī)程未列入的新型結構方案且無震害和試驗依據或對計算結果難以判斷、抗震概念難以接受復雜方案; 6)論證結構能滿足所選用抗震性能目標的要求。,5.抗震性能目標的設定 規(guī)定地震地面運動下建筑結構抗震性能水準,即結構抗震性能目標。結構抗震性能目標分A、B、C、D四個等級, 地震地面運動分三個水準(小震、中震及大震);結構抗震性能水準按宏觀損壞程度分1、2、3、4、5五個水準。 注:個別指5%以下,部分指30%以下,多數指50%以上。中等破壞的變形參考值,大致取規(guī)范彈性和彈
33、塑性位移角限值的平均值,輕微損壞取1/2 平均值。,抗震性能目標分為四個等級,每個性能目標均與一組在指定地震地面運動下結構抗震性能水準相對應。故地震下可供選定的高于一般情況的建筑結構預期性能目標見表。,完好,所有構件保持彈性狀態(tài):各種承載力設計值(拉、壓、彎、剪、壓彎、拉彎、穩(wěn)定等)滿足抗震承載力要求SR/RE,層間變形(以彎曲變形為主的結構宜扣除整體彎曲變形)滿足多遇地震下位移角限值ue。這是各種預期性能目標在多遇地震下的基本要求小震彈性。 基本完好,構件基本保持彈性狀態(tài):各種承載力設計值基本滿足抗震承載力要求SR/RE(其中效應S不含抗震等級調整系數),層間變形可能略微超過彈性變形限值。
34、輕微損壞,結構構件可能出現輕微塑性變形,但不屈服,按材料標準值計算的承載力大于作用標準組合效應。 中等破壞,結構構件出現明顯的塑性變形,但控制在一般加固即恢復使用的范圍。 接近嚴重破壞,結構關鍵豎向構件出現明顯塑性變形,部分水平構件可能失效需更換,經大修加固后可恢復使用。,性能1:結構構件在預期大震下仍基本處于彈性狀態(tài),其細部構造僅需要滿足最基本構造要求,工程實例表明,采用隔震、減震技術或低烈度設防且風力很大時有可能實現;條件許可時,也可對某些關鍵構件提出這個性能目標。 性能2,結構構件在中震下完好,在預期大震下可能屈服,其細部構造需滿足低延性要求。如某6度框-筒結構,其風力是小震2.4倍,風
35、載層間位移是小震2.5倍。結構所有構件承載力和層間位移均滿足中震(不計入風載效應組合)設計要求;考慮水平構件在大震下損壞使剛度降低和阻尼加大,按等效線性化方法估算,豎向構件最小極限承載力仍可滿足大震下要求。故結構總體上可達到性能2要求。 性能3,在中震下已有輕微塑性變形,大震下塑性變形明顯,故其細部構造需滿足中等延性構造要求。 性能4,在中震下損壞已大于性能3,結構總體抗震承載力僅略高于一般情況,故其細部構造仍需滿足高延性要求。,6.結構抗震性能目標的選用 1)應綜合考慮抗震設防類別、設防烈度、場地條件、結構類型和不規(guī)則性、附屬設施功能要求、投資大小、震后損失和修復難易程度等各項因素選定。 2
36、)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可對整個結構,也可對某部位或關鍵構件,靈活運用各種措施達到預期性能目標著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滿足使用功能的專門要求。 3)所謂“關鍵構件”由結構師分析確定。如:針對特別不規(guī)則、復雜結構,對抗側力結構水平和豎向構件提出性能目標,提高整體或關鍵部位抗震性能(水平轉換構件及支承的豎向構件、大跨連體結構連接體及支承的豎向構件、大懸挑結構的主要懸挑構件、加強層伸臂和周邊環(huán)帶結構的豎向支撐構件、腰桁架、同一樓層數量較多的長短柱、扭轉變形很大部位的豎向(斜向)構件、重要斜撐構件等);將樓梯間作為“抗震安全島”,提出大震下具有安全避難通道具體要求;地震時需連續(xù)工作的機電設施,其相關部
37、位層間位移需滿足規(guī)定層間位移限值要求;對震后殘余變形提出滿足設施檢修后運行位移要求,大震后可修復運行位移要求等。,7. 不同抗震性能目標的結構設計 (1)選定性能設計指標: 1)選定提高結構或關鍵部位承載力、變形能力或同時提高承載力和變形能力的具體指標,應計及不同水準地震作用取值的不確定性而留有余地;確定在不同地震動水準下結構不同部位水平和豎向構件承載力要求(含不發(fā)生脆性剪切破壞、形成塑性鉸、達到屈服值或保持彈性等); 2)選擇在不同地震動水準下結構不同部位的預期彈性或彈塑性變形狀態(tài); 3)相應構件延性構造的高、中或低要求。當構件承載力明顯提高時,相應的延性構造可適當降低。 (2)綜合考慮承載
38、能力和變形能力兩項指標: 1)僅提高承載力,安全性相應提高,但使用上變形不一定滿足; 2)僅提高變形能力,結構在小震、中震下損壞情況大致不變,但抗御大震倒塌能力提高; 3)性能設計往往側重于通過提高承載力推遲結構進入塑性階段并減少塑性變形,必要時需同時提高剛度以滿足使用上的變形要求,變形要求可根據結構及構件在中、大震下進入彈塑性的程度加以調整。,(3)結構構件可按下列規(guī)定選擇實現抗震性能要求的承載力、變形和構造的抗震等級;構件部位不同、豎向或水平構件;選用的抗震性能要求可相同或不同; 1)以提高抗震安全性為主時,構件對應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承載力參考指標,可按下表選用: 結構構件實現抗震性能要求的
39、承載力參考指標示例,2)當需按地震殘余變形確定使用性能時,構件除滿足提高抗震安全性要求外,不同性能層間位移參考指標,按下表選用: 結構構件實現抗震性能要求的層間位移參考指標示例 注:設防烈度和罕遇地震下的變形計算,應考慮重力二階效應,可扣除整體彎曲變形。,3)構件細部構造對應于不同性能的抗震等級,按下表選用:結構中同一部位不同構件,可區(qū)分豎向構件和水平構件,按各自最低性能要求所對應的抗震構造等級選用: 結構構件對應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構造抗震等級示例,(4)結構構件承載力按不同要求進行復核時,地震內力計算和調整、地震作用效應組合、材料強度取值和驗算方法,應符合下列要求: 1)設防烈度下結構構件承載
40、力,包括混凝土構件壓彎、拉彎、受剪、受彎承載力,鋼構件受拉、受壓、受彎、穩(wěn)定承載力等,按考慮地震效應調整的設計值復核時,應采用對應于抗震等級而不計入風荷載效應的地震作用效應基本組合,并按下式驗算: GSGE+ESEk(I2,)R/RE 式中I2表示設防地震動,隔震結構包含水平向減震影響; 按非抗震性能設計考慮抗震等級地震效應調整系數; 考慮部分次要構件進入塑性的剛度降低或消能減震結構附加的阻尼影響。 其他符號同非抗震性能設計。,2)結構構件承載力按不考慮地震作用效應調整的設計值復核時,應采用不計入風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并按下式驗算: GSGE +ESEk(I,)R/RE 式中I表示設防烈度地震
41、動或罕遇地震動,隔震結構包含水平向減震影響; 考慮部分次要構件進入塑性的剛度降低或消能減震結構附加的阻尼影響。 3)結構構件承載力按標準值復核時,應采用不計入風荷載效應的地震作用效應標準組合,并按下式驗算: SGE+SEk(I,)Rk 式中I表示設防地震動或罕遇地震動,隔震結構包含水平向減震影響; 考慮部分次要構件進入塑性的剛度降低或消能減震結構附加的阻尼影響; Rk按材料強度標準值計算的承載力。,4)結構構件按極限承載力復核時,應采用不計入風荷載效應的地震作用效應標準組合,并按下式驗算: SGE+SEk(I,)Ru 式中I表示設防地震動或罕遇地震動,隔震結構包含水平向減震影響; 考慮部分次要
42、構件進入塑性的剛度降低或消能減震結構附加的阻尼影響; Ru按材料最小極限強度值計算的承載力;鋼材強度可取最小極限值.鋼筋強度可取屈服強度的1.25倍,混凝土強度可取立方強度的0.88倍。,(5)結構豎向構件在設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層間彈塑性變形按不同控制目標進行復核時,地震層間剪力計算、地震作用效應調整、構件層間位移計算和驗算方法,應符合下列要求: 1)地震層間剪力和地震作用效應調整,應根據整個結構不同部位進入彈塑性階段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構件總體上處于開裂階段或剛剛進入屈服階段,可取等效剛度和等效阻尼,按等效線性方法估算;構件總體上處于承載力屈服至極限階段,宜采用靜力或動力彈塑性
43、分析方法估算;構件總體上處于承載力下降階段,應采用計入下降段參數的動力彈塑性分析方法估算。 2)在設防地震(中震)下,混凝土構件的初始剛度,宜采用長期剛度。,3)構件層間彈塑性變形計算時,應依據其實際的承載力,并應按本規(guī)范的規(guī)定計入重力二階效應;風荷載和重力作用下的變形不參與地震組合。 4)構件層間彈塑性變形的驗算,可采用下列公式: up(I,y,GE)u 式中up()豎向構件在設防地震或罕遇地震下計入重力二階效應和阻尼影響、取決于其實際承載力的彈塑性層間位移角;對高寬比大于3的結構,可扣除整體轉動的影響; u彈塑性位移角限值,應根據性能控制目標確定;整個結構中變形最大部位的豎向構件,輕微損壞
44、可取中等破壞的一半,中等破壞可取規(guī)范表5.5.1和表5.5.5規(guī)定值的平均值,不嚴重破壞按小于規(guī)范5.5.5規(guī)定值的0.9倍控制。,5)結構彈塑性計算分析應符合下列要求(3.11.4條): 1.高度不超過150m的高層建筑可采用靜力彈塑性分析方法;高度超過200m時,應采用彈塑性時程分析法;高度在150200m之間,可視結構不規(guī)則程度選擇靜力或時程分析法;高度超過300m的結構或新型結構或特別復雜的結構,應由兩個不同單位進行獨立的計算校核; 不同單位指該工程設計團隊之外的另一個設計、咨詢單位。 2.彈塑性計算分析應以混凝土構件的實際配筋、型鋼和鋼構件的實際截面規(guī)格為基礎,不應以估算的配筋和鋼構
45、件替代; 3.復雜結構應進行施工模擬分析,應以施工全過程完成后的內力為初始狀態(tài); 4.彈塑性時程分析宜采用雙向或三向地震輸入,計算結果宜取多組波計算結果的包絡值; 5.應對計算分析結果進行合理性判斷。,工程實例:美國舊金山強烈地震區(qū)某辦公樓:地上48層,鋼 框筒結構,但1-7層半邊無樓板,形成許多7層高的細長柱,7 層以下無法構成框筒,且為高位轉換。采取措施:12層以下 設內鋼框筒(密柱+斜撐);8-12層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并 設鋼水平撐;要求 樓板傳遞全部剪 力給內筒,12層以 下內筒和外柱大 震下為彈性,外框 架僅允許10-15% 梁屈服。,3.12 防連續(xù)倒塌設計(本節(jié)為新增) 1.定
46、義:因突發(fā)事件或嚴重超載而造成局部結構破壞失效,繼而引起與失效破壞構件相連的構件連續(xù)破壞,最終導致相對于初始局部破壞更大范圍的倒塌破壞。 2.原因:可以是爆炸、撞擊、火災、颶風、地震、設計施工失誤、地基基礎失效等偶然因素。 當偶然因素導致局部結構破壞失效時,整體結構不能形成有效的多重荷載傳遞路徑,破壞范圍就可能沿水平或者豎直方向蔓延,最終導致結構發(fā)生大范圍的倒塌甚至是整體倒塌。 3.適用范圍:結構安全等級為一、二級可能遭受偶然作用的結構、為抵御災害作用而須增強抗災性能的結構。地質災害等不可抗拒的災害,不包括在抗倒塌設計的范圍內。 高層建筑結構應具有在偶然作用發(fā)生時適宜的抗連續(xù)倒塌能力。 4.設
47、計目標:偶然作用下結構體系可能局部破壞,但應具有依靠剩余結構繼續(xù)承載避免發(fā)生大范圍破壞或連續(xù)坍塌能力。,5.抗連續(xù)倒塌概念設計: 1)通過必要的結構連接,增強結構的整體性;不允許采用僅靠摩擦連接傳遞重力荷載的傳遞方式; 2)主體結構宜采用多跨規(guī)則的超靜定結構; 3)結構構件應具有適宜的延性,避免剪切破壞、壓潰破壞、錨固破壞、節(jié)點先于構件破壞; 4)結構構件應具有一定的反向承載能力; 5)周邊及邊跨框架的柱距不宜過大; 6)轉換結構應具有整體多重傳遞重力荷載途徑; 7)鋼筋混凝土結構梁柱宜剛接,梁板頂、底鋼筋在支座處宜按受拉要求連續(xù)貫通; 8)鋼結構框架梁柱宜剛接; 9)獨立基礎之間宜采用拉梁連
48、接。,6.重要結構的防連續(xù)倒塌設計可采用下列方法: 1)拉結構件法:在結構局部豎向構件失效的條件下,按梁拉結模型、懸索拉結模型和懸臂拉結模型進行極限承載力計算,維持結構的整體穩(wěn)固性。 2)局部加強法:對可能遭受偶然作用而發(fā)生局部破壞的豎向重要構件和關鍵傳力部位,可提高結構的安全儲備;也可直接考慮偶然作用進行結構設計。 3)去除構件法:按一定規(guī)則去除結構主要受力構件,采用考慮相應的作用和材料抗力,驗算剩余結構體系的極限承載力;也可采用受力-倒塌全過程分析,進行防倒塌設計。安全等級一級且有特殊要求的高層建筑,可采用拆除構件方法進行抗連續(xù)倒塌設計。,7.抗連續(xù)倒塌的拆除構件方法應符合下列基本要求(第
49、3.12.3條): 1)逐個分別拆除結構周邊柱、底層內部柱以及轉換桁架腹桿等重要構件; 2)可采用彈性靜力方法分析剩余結構的內力與變形; 3)剩余結構構件承載力應滿足下式要求: RS (3.12.3) S 剩余結構構件內力設計值,可按本規(guī)程3.12.4計算 R 剩余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可按本規(guī)程3.12.5采用; 效應折減系數。對中部水平構件取0.67,對角部和懸挑水平構件取1.0,其他構件取1.0。 注意:構件截面承載力計算時,混凝土強度可取標準值;鋼材強度,正截面承載力驗算時,可取標準值的1.25倍,受剪承載力驗算時可取標準值。,8.結構抗連續(xù)倒塌設計時,荷載組合的內力設計值可按下式確定
50、(第3.12.4條): S=d(SGK+qiSqik) +cwSqwk 式中:SGK 永久荷載標準值產生的內力; Sqik豎向可變荷載標準值產生的內力; qi 可變荷載的準永久值系數; cw 風荷載組合值系數; Sqwk 風荷載標準值 d 豎向荷載動力放大系數,當構件直接與被拆除構件相連時,荷載動力放大系數取2.0,其他構件取1.0。,9.拆除構件不能滿足結構抗連續(xù)倒塌要求時,該構件表面附加60kN/m2 側向偶然作用標準值,構件承載力應滿足式(3.12.6-1)的要求。 (第3.12.6條) Rd Sd (3.12.6-1) Sd=1.2SGK + 0.5SQK +1.3SBK (3.12.
51、6-2) 式中: Rd構件承載力設計值,按本規(guī)程3.8.1條計算; Sd 構件內力設計值; SGK永久荷載標準值產生的構件內力; SQK活荷載標準值產生的構件內力; SBK側向偶然作用標準值產生的構件內力。 本條參照美國國防部(DOD)制定的建筑物最低反恐怖主義標準(UFC4-010-01),側向偶然作用進入整體結構計算,復核滿足該構件截面設計承載力要求。,10.結構抗連續(xù)倒塌設計在歐美多個國家得到了廣泛關注,英國、美國、加拿大、瑞典等國頒布了相關的設計規(guī)范和標準。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美國新聯邦大樓與現代主要工程抗連續(xù)倒塌分析與設計指南、美國國防部建筑抗連續(xù)倒塌設計以及英國規(guī)范對結構抗連續(xù)倒塌設
52、計的規(guī)定等。 我國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 50068-2001)第3.0.6條對結構抗連續(xù)倒塌也做了定性的規(guī)定: 對偶然狀況,建筑結構可采用下列原則之一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進行設計: 1)按作用效應的偶然荷載組合進行設計或采取保護措施,使主要承重結構不致因出現設計規(guī)定的偶然事件而喪失承載能力; 2)允許主要承重結構因出現設計規(guī)定的偶然事件而局部破壞,但其剩余部分具有在一段時間內不發(fā)生連續(xù)倒塌的可靠度。,11.混凝土結構的防連續(xù)倒塌的概念設計: 1)減小偶然作用效應; 2)使重要構件及關鍵傳力部位避免直接遭受偶然作用; 3)結構易受偶然作用區(qū)域增加冗余約束,布置備用傳力途徑; 4)增強重
53、要構件及關鍵傳力部位、疏散通道及避難空間結構的承載力和變形性能; 5)配置貫通水平、豎向構件的鋼筋,采取有效的連接措施并與周邊構件可靠地錨固; 6)通過設置結構縫,控制可能發(fā)生連續(xù)倒塌的范圍。 12.當進行偶然作用下結構防連續(xù)倒塌的驗算時,作用宜考慮結構相應部位倒塌沖擊引起的動力系數。在承載力函數的計算中,混凝土強度仍取用強度標準值fck,鋼筋強度改用極限強度標準值fstk(或fptk),根據規(guī)范第4.1.3條及第4.2.2條的規(guī)定取值,ka宜考慮偶然作用下結構倒塌對結構幾何參數的影響。必要時可考慮材料強度在動力作用下的強化和脆性,并取相應的強度特征值。,4.2.2 基本風壓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
54、荷載規(guī)范的規(guī)定采用。對于安全等級為一級的高層建筑以及對風荷載比較敏感的高層建筑,承載力設計時應按100年重現期的風壓值采用。 1.本條為強條 2.對風荷載是否敏感,主要與高層建筑的自振特性有關,目前尚無實用的劃分標準。一般情況下,對于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的高層建筑,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高層建筑可按100年一遇的風壓值采用,對于房屋高度不超過60m的高層建筑,其基本風壓是否提高,可由設計人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3.對于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的高層建筑,100年重現期的風荷載主要用于承載力極限狀態(tài)設計,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如位移計算),可采用50年重現期的風壓值(基本風壓)。,4.2.8(新增)橫風向
55、振動作用明顯高層建筑,應考慮橫風向風振影響。橫風向風振計算范圍、方法及順風向與橫風向效應組合方法應符合荷載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 1.結構高寬比較大,結構頂點風速大于臨界風速時,可能引起較明顯結構橫風向振動,甚至出現橫風向振動效應大于順風向作用效應,故有此規(guī)定。此問題較復雜,與結構形狀、剛度和風速都有關,荷載規(guī)范對圓形截面結構橫風向風振作出了規(guī)定,修訂后將補充矩形截面結構計算范圍和方法。當結構體型復雜時,宜通過空氣彈性模型的風洞試驗確定橫風向振動的等效風荷載,也可參考有關資料確定。 2.一般情況下,高度超過200m或自振周期超過5s高層建筑,宜通過風洞試驗研究確定橫風向振動的影響。 4.2.9 考慮
56、橫風向風振影響時,結構主軸方向的側向位移應分別符合本規(guī)程3.7.3條的規(guī)定。 橫風向效應與順風向效應是同時發(fā)生的,故必須考慮兩者效應組合。對于結構側向位移控制,仍可按同時考慮橫風向與順風向影響后的主軸方向位移確定,不必按矢量和的方向控制結構的層間位移。,4.2.10 房屋高度大于200m(原為150m)或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宜進行風洞試驗判斷確定建筑物的風荷載(原為采用風洞試驗確定建筑物的風荷載)。 平面形狀或立面形狀復雜; 立面開洞或連體建筑; 周圍地形和環(huán)境較復雜。 1.擴大了風洞試驗判斷確定風荷載的范圍,對結構平面及立面形狀復雜、開洞或連體建筑及周圍地形環(huán)境復雜的結構,都建議進行風洞試驗,
57、取消了原規(guī)程中150m以上才建議考慮的要求。 2.風洞試驗的結果,當其與規(guī)范建議荷載存在較大差距時,設計人員應進行分析判斷,合理確定建筑物的風荷載取值,因此將條文由原“采用風洞試驗確定建筑物的風荷載”改為“進行風洞試驗判斷確定建筑物的風荷載”。,4.3.2(強條,原3.3.2)高層建筑應按下列原則考慮地震作用: 1.一般情況下,應至少在結構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考慮水平地震作用計算;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角度大于15時,應分別計算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2.質量與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不均勻的結構,應計算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其他情況,應計算單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 3
58、.高層建筑中的大跨度、長懸臂結構,7度(0.15g)、8度抗震設計時應考慮豎向地震作用; 4.9度抗震設計時應計算豎向地震作用。 1.增加大跨度、長懸挑結構7度時也應考慮豎向地震作用的規(guī)定。因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0.15g)時的高層建筑,豎向地震作用效應放大比較明顯。 2.大跨度指跨度大于24m的樓蓋結構、跨度大于8m的轉換結構、懸挑長度大于2m的懸挑結構(而非構件)。 3.大跨度、長懸臂結構應驗算其自身及其支承部位結構的豎向地震效應。,4.3.3(原3.3.8)計算單向地震作用時應考慮偶然偏心的影響。每層質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 ei = 0.05Li (4.3.3)
59、式中:ei第i層質心偏移值(m),各樓層質心偏移方向相同; Li第i層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總長度(m)。 1.考慮結構地震動力反應中可能由于地面扭轉運動、結構實際剛度和質量分布相對于計算假定值的偏差及在彈塑性反應中各抗側力結構剛度退化程度不同等原因引起扭轉反應增大;目前對地面運動扭轉分量的強震實測記錄很少,地震作用計算中還不能考慮輸入地面運動扭轉分量; 2.采用附加偶然偏心作用計算是一種實用方法。對平面規(guī)則(包括對稱)結構需附加偶然偏心;對平面不規(guī)則結構,除其自身已存在偏心外,還需附加偶然偏心; 3.直接取各層質量偶然偏心為0.05Li來計算單向水平地震; 3.采用底部剪力法計算地震作用時,也應考慮偶然偏心; 4.計算雙向地震時,可不考慮偶然偏心,但應與單向地震考慮偶然偏心計算結果比較,取不利的情況進行設計。 5.關于各樓層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建筑物總長度Li的取值。,4.3.5(原3.3.5條)結構進行時程分析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應按建筑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分組選用不少于二組實際地震記錄和一組人工模擬加速度時程曲線,其平均地震影響系數曲線應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所采用地震影響系數曲線在統計意義上相符,且彈性時程分析時,每條時程曲線計算所得結構底部剪力不應小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求得的底部剪力6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服裝圖案版權出售協議
- 產品陳列合作協議書
- 2024年購買水泵合同范本
- 商場移交協議書2024年
- 房屋轉租合同范文標準
- 辦公室店鋪合租協議
- 專業(yè)裝修合同示例
- 2024年打井合同文檔
- 個人汽車抵押借款合同書范本的條款解讀
- 個人裝修合作意向協議
- 鈦合金相變及表征方法
- 湖北省十堰市各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村莊村名居民村民委員會明細
- 個人收入證明免費打印
-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課件(專題三 名著閱讀)
- 《對校園欺凌說“不”》教學課件-《心理健康教育》七年級下冊
- GB∕T 8163-2018 輸送流體用無縫鋼管
-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課件:4.1光的直線傳播(共23張PPT)
- 鋼混組合梁施工方案
- 課件《“多元一體”視域下的中國古代民族關系》
- 初中班主任三年工作規(guī)劃8篇
- DB11-T 1796-2020文物建筑三維信息采集技術規(guī)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