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國際關系史全套課件.ppt_第1頁
近現代國際關系史全套課件.ppt_第2頁
近現代國際關系史全套課件.ppt_第3頁
近現代國際關系史全套課件.ppt_第4頁
近現代國際關系史全套課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近現代國際關系,十七世紀中葉-一九四五年,概 論,國際關系的主體:國家或國家法律認可的公民、法人或組織。我國國際關系學學術界的普遍觀點是,國際關系的主體是民族國家、國際組織和跨國經濟集團。 國際關系研究范圍: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思想關系等等。 國際關系的概念:指國家或國家法律認可 公民、法人、組織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關系的總稱。 近現代范圍的劃分:從三十年戰(zhàn)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300多年時間國際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脈絡。,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三十年戰(zhàn)爭 威斯特伐利亞會議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意義,擲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戰(zhàn)爭 一、背景和原因 13世紀以后,哈布

2、斯堡王朝統(tǒng)治下的神圣羅馬帝國皇權日益衰微,各邦諸侯割據稱雄。 16世紀以來的宗教改革運動波及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對各國社會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直接原因: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對波西米亞新教徒實行鎮(zhèn)壓政策引起。 導火索:擲出窗外事件。 二、戰(zhàn)爭過程 1.捷克-普法爾茨時期(16181624)。 2.丹麥時期(16251629)。 3.瑞典時期(16301635)。 4.法蘭西-瑞典時期(16351648)。,威斯特伐利亞會議,三十年戰(zhàn)爭交戰(zhàn)雙方自1644年起就開始談判,由于法國和瑞典爭論不一,談判分別在維斯特伐利亞的奧斯那布魯克和閔斯特兩個城鎮(zhèn)進行。和談各方以前均無國際會議經驗,又都想在談判中獲得更

3、多利益,在會議程序、禮儀、代表資格等問題上也爭吵不休,而且談判期間雙方的軍事行動并沒有停止,各方面的要求和和談條款隨軍事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和談直到1648年10月才達成協(xié)議,締結了兩個和約,合稱維斯特伐利亞和約。,維斯特伐利亞和約,三十年戰(zhàn)爭結束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和瑞典女王以及他們各自的同盟者之間的和平條約(即奧斯納布呂克條約)和威斯特伐利亞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和法蘭西國王以及他們各自的同盟者之間的和平條約(即明特斯條約)。 法國得到洛林的3個主教區(qū)(梅林、圖爾、凡爾登)和整個阿爾薩斯(斯特拉斯堡除

4、外)。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及東波美拉尼亞的一部分、維斯馬城和不來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qū),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和約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獨立,神圣羅馬帝國境內的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邦諸侯的領地大體恢復到戰(zhàn)前的狀況,諸侯在領地內享有內政、外交上的自主權。關于教派問題,和約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繼續(xù)有效,承認德意志境內新舊教地位平等。,維斯特伐利亞和約意義,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定了國家主權原則,國家主權原則進入了近代歷史上的絕對主權階段。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創(chuàng)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要求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并規(guī)定對違法者進行懲罰。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明確承認宗教

5、自由,削弱了羅馬教皇勢力。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了國家之間關系的的新秩序,標志著歐洲經典外交的開端。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歷史上的第一個國際關系體系。,第二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歐洲國家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態(tài)度 共和國與護國主期間英國的對外關系(16491658)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與光榮革命時期英國的對外關系(16601688),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背景 1、經濟原因 處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于發(fā)展內海外貿易,資本主義興起并發(fā)展起來。手工工場興起,如制呢、冶鐵、羊毛等手工工場 2、新階級的出現 那些經營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場主、大商人、銀行家,成為新興的資產階級 農

6、村的新貴族通過圈地運動,驅趕農民,使農民失去土地,成為農業(yè)雇傭工人,新貴族圈地養(yǎng)羊,成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牧場主,3、政治原因 都鐸王朝鼓勵海外貿易和發(fā)展工商業(yè),進行宗教改革,削弱舊貴族、建立英國國教,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斯圖亞特王朝鼓吹“君權神授”厲行專制,迫害清教徒,嚴重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二、革命的爆發(fā) 1、1640年議會的召開 資產階級、新貴族、人民群眾,在議會中形成反對派,有權通過征稅法案。 1640年查理一世籌措軍費,鎮(zhèn)壓蘇格蘭人民起義,召開議會企圖征稅,遭到反對派的拒絕,并要求限制王權,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2、內戰(zhàn)經過 (1)查理

7、一世1642年討伐議會,挑起內戰(zhàn) (2)克倫威爾指揮議會軍(資產階級、新貴族、人民群眾)在納西比、馬斯頓荒原戰(zhàn)役中打敗封建王黨,結束內戰(zhàn)。 3、斯圖亞特王朝統(tǒng)治時期 (1)1649年處死查理一世,英國成立共和國 (2)對內以武力維護統(tǒng)治,發(fā)展工商業(yè),厲行清教法規(guī);對外遠征愛爾蘭、蘇格蘭,竭力維護海外貿易。 (3)1653年解散議會,克倫威爾成為軍事獨裁者。,4、斯圖亞特王朝 (1)原因:克倫威爾死后政局混亂,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鞏固統(tǒng)治秩序,傾向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2)結果:1660年查理二世登上王位,反攻倒算,引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不滿,輝格黨和托利黨形成。 詹姆士二世壓制反對派、企圖恢復天

8、主教遭到輝格黨和托利黨人的反對。,五、光榮革命 1688年輝格黨和托利黨人發(fā)動政變,邀請荷蘭執(zhí)政威廉和瑪麗到英國執(zhí)政,詹姆士二世逃到法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tǒng)治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 6、權利法案 1689年通過,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國王的權利,君主立憲制在英國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確立了資產階級專政。 7 、意義 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反映了世界發(fā)展的趨勢,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qū)都有廣泛的影響,標志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詹姆士一世: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士一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的統(tǒng)治。(這個王朝的國王家族姓斯圖亞特,故名)。詹姆士一世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竭

9、力鼓吹“君權神授”。,詹姆士一世畫像,查理一世:1625年繼承王位。是個王權無限論者。1640年為了籌集軍費,鎮(zhèn)壓蘇格蘭人民起義,被迫召開中斷11年之久的議會。這次議會的召開,被視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查理一世,英國議會,英國議會最早形成于13世紀,分上議院和下議院,議員都是封建主階級。上議院不是由選舉產生,而是根據世襲權利而取得這種位置的世俗貴族和非世襲的教會高級人士組成的。下議院由選舉產生,議員由每個軍從年滿21歲、從地產商每年可獲得40先令以上收入的男子中選舉產生。17世紀,很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成為下議院的議員。,英國議會大廈,囚禁中的查理一世,查理一世被押上斷頭臺,1649

10、年1月30日下午,查理一世在白廳(王宮)廣場被處決。當時,倫敦教區(qū)主教經下議院批準來為臨刑前的查理一世主持宗教儀式。,1649年 查理一世被處死,克倫威爾,15991658年,出生于亨丁頓郡的新貴族家庭,17歲進入劍橋大學,后在倫敦學習法律,一方面,鞏固資產階級新貴族專政,發(fā)展資本主義;,另一方面,也在逐漸變得“專制”起來,驅散議會,實行軍事獨裁,就任“護國主”。,對內,一方面擊退王黨分子的復辟活動,一方面又鎮(zhèn)壓了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平等派和無地、少地農民的掘地派運動,對外,16521654年打敗海上勁敵荷蘭,使英國控制了海外貿易,促進了英國工業(yè)的發(fā)展,克倫威爾就任共和國的“護國主”后是怎樣統(tǒng)治的

11、?,戰(zhàn)爭中的克倫威爾及其軍隊,克倫威爾驅散議會,革命爆發(fā),處死國王 成立共和國,克倫威爾獨裁統(tǒng)治,封建王 朝復辟,光榮革命,權利法案,1640,1649,1688,1689,9,48,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它們宣告了歐洲新社會的政治制度。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映了它們發(fā)生的地區(qū)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 馬克思,今天英國國家元首是女王。英國內閣首相和各部大臣到王宮覲見國王,前往王宮的小轎車只能到王宮外面,隨即換乘17世紀的古老馬車才能進入王宮。趕馬車的人是17世紀的打扮,王宮的侍者、衛(wèi)兵也是古代裝束,

12、使人以為是回到了中世紀。這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保留“君主”、實行“君主立憲制”在現實中的反映。,英國王宮,伊麗莎白女王77歲生日,英國皇家衛(wèi)隊,法國爭奪大陸霸權,天然疆界 比利牛斯條約 遺產戰(zhàn)爭 法荷戰(zhàn)爭 奧格斯堡同盟戰(zhàn)爭,天然疆界,路易十四執(zhí)政期間,把亨利四世的所謂“宏偉的計劃”具體化為法國的“天然疆界”政策。企圖把法國的邊疆擴展道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大西洋、北海以及萊茵河等處的天然疆界。為此路易十四曾經發(fā)動過多次戰(zhàn)爭。,比利牛斯條約,1659年法西兩國簽訂,主要內容有:(1)法國波邦王室與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聯(lián)姻;(2)西班牙向法國割讓領土;(3)法國赦免投石黨領袖孔代親王。法西聯(lián)

13、姻為以后的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埋下了法國的隱患。該條約是法西兩國繼威之后繼續(xù)較量的結果。法國維護了應有的權益,擴展了疆界,并進一步加強了在西歐的地位,為下一步的稱霸歐洲作了準備而西班牙衰落了。該條約的一些條款對法西兩國以后的對外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影響到整個歐洲的國際關系。,遺產戰(zhàn)爭,1667年。荷蘭、英國、瑞典加入。 亞琛和約:確保了西班牙對西屬尼德蘭的管治權,法國取得了南尼德蘭的部分領土。,童年,十五歲,青年,鐵面人被囚禁的小島,第一種說法 十九世紀末,安娜維格曼在一部著作中大膽假設囚犯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 第二種說法 1934年,維樂那多在王后的醫(yī)生一書中斷定犯人是法官兼警察頭子拉雷

14、尼。 第三種說法 從人們對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的父子關系的懷疑中,有人得出了另一個結論:戴面罩的人正是路易十四的生父。 第四種說法 1970年,法國記者波讓阿列斯出版了鐵面罩最后揭開的一個謎一書。他運用大量材料論證了上一世紀就出現的一個觀點: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富凱是戴面罩的囚犯。 其他猜想 “多熱”這一觀點從法國大革命后就開始流傳。法國科學院院士莫潘約里1965年出版鐵面罩一書也如此認為。 也有人認為,蒙面囚犯是意大利曼圖昂公國的國務秘書馬基歐里,他由于得罪了路易十四,于1679年5月被誘入法國關在皮涅羅爾城堡。,鐵面人的傳說,路易十四時期建造的凡爾賽宮,凡爾賽宮,凡爾賽宮鏡廊,身著圣弗朗西斯裝

15、束的曼特農夫人,十七世紀后期歐洲矛盾斗爭焦點地區(qū),西歐:法、西、荷、英、奧之間的抗衡 東南歐:奧、土、俄、波之間的爭奪 東北歐:俄、土、波、瑞之間的對峙,奧土戰(zhàn)爭,主要為爭奪匈牙利。 三個階段: 1.16831684,奧勝土敗。 2.16841690,威尼斯和奧波組成“神圣同盟”,1686年,俄國加入,奧占優(yōu)勢。 3.16901699,相持,1699年1月,簽署卡洛維茨和約。 奧地利保住了歐洲大國地位。,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和烏得勒支和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法、奧、巴伐利亞) 法西對歐洲大同盟的戰(zhàn)爭(1702年1712年) 烏得勒支和約 法西與英、荷、普、薩伏依、葡;烏得勒支和約 法奧拉什塔特和約

16、 歐洲國家實力變化: 英國占領不少戰(zhàn)略要地,奪取法國美洲殖民地,保持海上優(yōu)勢; 法國,霸權不復存在,保住大陸強國地位,海上勢力大大削弱; 奧地利,實力有所恢復和加強,保持大國地位; 普魯士受到認可。,俄國的擴張與北方大戰(zhàn),彼得一世“俄國計劃”:北上打敗瑞典,奪取波羅的海;南下進攻土耳其,奪取黑海出???;西進兼并波蘭,占領德意志諸侯領地,控制普魯士和奧地利。 北方大戰(zhàn):1700.31721.8;尼什塔特和約 俄國在波羅的海站穩(wěn)腳跟,以法律形式確認了它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土地。和約使俄國由一個內陸國家成為一個瀕臨海洋的歐洲強國,為俄國在國際舞臺上爭取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普魯士的崛起與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

17、,崛起:烏得勒支和約正式承認了普魯士國王的稱號;威廉一世建立人數為歐洲第四位的軍隊。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以英法兩國角逐為背景 亞琛和約1748.1,加強了英國和普魯士的實力,法奧被削弱,法奧開始走向聯(lián)合。,七年戰(zhàn)爭,歐洲外交革命:普法同盟瓦解,法國與世仇奧地利修好;英國背棄了奧地利,與其對頭普魯士結盟。歐洲出現了以英普為主和以法奧俄為主的兩大對立集團。 七年戰(zhàn)爭:1756年1763年,英普集團與法、奧、俄、西、薩克森和瑞典對抗。主要是英法18世紀爭奪海上和殖民地霸權而進行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戰(zhàn)爭。法國喪失了大量海外屬地,英國則擴張了自己的海上霸權,法國的地位下降;七年戰(zhàn)爭是普魯士未來稱霸德意志的第

18、一步。 國際政治重心由西歐轉移到了東歐。,兩次俄土戰(zhàn)爭,歐洲五強:英、法、俄、普、奧 17681774年俄土戰(zhàn)爭,俄國勢力侵入黑海,奪取出??诘哪康倪_到。 17871792年俄土戰(zhàn)爭,雅西和約,鞏固了俄國在黑海的地位,為俄國入侵巴爾干奠定了基礎。,美國獨立戰(zhàn)爭,美國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 一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和發(fā)展 二 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和民族意識逐漸覺醒 三 啟蒙思想的傳播 四 英國的殖民壓迫 五 北美人民的反抗 六 波士頓傾茶事件 七 第一屆大陸會議 美國獨立戰(zhàn)爭及歐洲各國態(tài)度 第一階段:從1775年4月至1777年10月,為戰(zhàn)略防御階段。 第二階段:從1777年10月1781年3月,以薩拉

19、托加大捷為標志,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 段。(法國、西班牙、荷蘭參戰(zhàn),俄國等武裝中立) 第三階段:從1781年4月1783年9月,為戰(zhàn)略反攻階段。 美國獨立戰(zhàn)爭勝利后的外交,英國對殖民地的壓迫,波士頓傾茶事件,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的代表會議,獨立戰(zhàn)爭期間的革命領導機構。1774年,北美的革命形勢已經成熟,為了使北美反殖民的力量團結起來,馬薩諸塞州和弗吉尼亞州的議會建議于9月5日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會議按時在費城召開。參加大會各州(佐治亞州因總督阻撓未參加)代表共55名,多為富商、銀行家、種植園奴隸主。代表們多數主張采取“合法”行動,反對與英國決裂。會議通過了權利宣言,宣稱美洲殖民地有生存、自由和

20、財產的權利。會議決定向英國上請愿書,要求英國取消征稅法及其他壓迫政策,要求不經殖民地同意不得擅自向殖民地征稅。請愿書表示愿意向英國效忠。會議還決定,在沒實現上述要求之前,斷絕一切與英國的商業(yè)關系。,第一屆大陸會議,來克星頓戰(zhàn)役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開始。 1775年4月18日晚,駐扎在波士頓的英軍要突襲康科德的北美民兵軍火庫,英軍的行動被北美民兵發(fā)現。民兵作好準備嚴陣以待,當英軍到達來克星頓時,受到北美民兵的阻擊,于是在這里打響了北美獨立戰(zhàn)爭的第一槍。,來克星頓的槍聲,華盛頓出生在弗吉尼亞一個種植園奴隸主家庭。年輕時,他富有開拓精神,能吃苦耐勞。他對英國在北美的政策極為不滿,積極參加反英運動。177

21、5年,第二屆大陸會議任命他為大陸軍總司令,他率領北美人民英勇作戰(zhàn),最后打敗英軍,取得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1799年12月因病去逝。,華盛頓,屹立在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獨立宣言,這是1776年7月4日北美第二屆大陸會議上通過的獨立宣言。原本現藏于美國國務院。宣言莊重地宣布:北美脫離英國而獨立,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獨立宣言的發(fā)表,大大地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成為北美人民爭取獨立的旗幟。,1781年10月,被擊敗的英軍投降,其隊伍長達2000米,一直延伸到被夷為廢墟的約克鎮(zhèn)。,歐洲各國對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法國:1777年初法國第一批軍火運抵北美。1778年2月

22、6日法美友好同盟條約簽訂。法美同盟后,法國除了派兵直接赴美參戰(zhàn),而且法國艦隊還在大西洋運兵護航,對在英國領海的英國艦隊發(fā)動襲擊,大大提高了美軍士氣,打擊了英軍力量。 西班牙和荷蘭參戰(zhàn):1779年4月,西班牙與法國簽訂秘密條約。6月21日,西班牙對英宣戰(zhàn)。荷蘭于1780年11月參加武裝中立同盟,英向荷蘭宣戰(zhàn)。 俄國:武裝中立。1780年2月29日,葉卡捷琳娜二世發(fā)表武裝中立宣言,宣布中立國船只可以在交戰(zhàn)國各口岸之間和交戰(zhàn)國沿海自由航行。只有武裝和直接用于戰(zhàn)爭目的的物品為戰(zhàn)時違禁品。根據宣言原則,俄國、丹麥、瑞典締結防務條約,派海軍為其商船隊護航,并邀請各國加入。除英國外,歐洲各主要強國均加入武裝

23、中立同盟,英國孤立之勢已成。,承認美國獨立,19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草案 19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意義,既是民族解放運動,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摧毀了英國殖民枷鎖,贏得了國家的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發(fā)展開辟道路 對歐美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后的外交政策,從獨立戰(zhàn)爭結束到美國內戰(zhàn),即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期,美國的對外政策大致分為兩個方面,對歐洲事務采取“中立政策”,避免卷入歐洲政治和軍事沖突,即孤立主義;在拉丁美洲,奉行領土擴張政策,在非洲和亞洲則進行經濟擴張。這樣看,美國初期宣布這種外交原則,對于拉美、非洲和亞洲則是積極擴張自己的影響。美國對外政策

24、的雙重標準在建國之初就已明顯地表現出來。,1789-1794,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原因,根本原因,等級制度,導火線,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阻礙,法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思想動員,等級制度,教士,貴族,包括資產階級 在內的廣大人民,法國啟蒙運動的發(fā)展,特權等級,反 對,三級會議的召開,1789年,路易十六召集,目的,路易十六在于征收新稅,人民希望實現政治經濟改革,第一階段,革命爆發(fā),執(zhí)政階層,階段結束,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大資產階級,保留國王,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抗擊普奧聯(lián)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逮捕國王和王后,推翻波旁王朝統(tǒng)治,不久

25、大資產階級統(tǒng)治結束,巴士底獄是關押政治犯的地方,是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象征,久為人民所痛恨,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一舉攻占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由此開始。,第二階段,執(zhí)政階層,吉倫特派,代表工商業(yè)資產階級利益,1792年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處死路易十六,階段開始,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逮捕國王,推翻大資產階級,吉倫特派統(tǒng)治開始,階段結束,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統(tǒng)治,雅各賓派上臺,第三階段,階段開始,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統(tǒng)治,雅各賓派上臺,執(zhí)政階層,雅各賓派專政,雅各賓派以羅伯斯庇爾為首,雅各賓派的革命措施,摧毀封建土地制度,把

26、流亡貴族的土地賣給農民;,把地主霸占的公用土地還給農民;,廢除封建義務,燒毀封建地契;,頒布懲治嫌疑犯條例,鎮(zhèn)壓反革命,改革軍隊,肅清侵略軍,革命結束,1794年,熱月政變,雅各賓派專政被顛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結束,奪權,1799年發(fā)動霧月政變,建立執(zhí)政府。,稱帝,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對內,頒布法國民法典把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在法律上確定下來,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法典。,對外,多次反擊歐洲反法聯(lián)盟并侵略多國及與英俄爭霸。,結局,1815年滑鐵盧之戰(zhàn)后第一帝國覆亡。,拿破侖發(fā)動的一系列對外戰(zhàn)爭多次打垮歐洲反法同盟,客觀上起到了保衛(wèi)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防止波旁王朝復辟的作用;同時也促

27、進了歐洲封建君主國家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動搖了這些同家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因此具有進步的一面。但法國對外戰(zhàn)爭也有與英俄爭霸和侵略奴役歐洲各國人民的一面,特別是隨著法國日漸強盛,歐洲列強對法國的威脅日益減小,其戰(zhàn)爭的侵略性和爭霸性就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對內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法典,維護和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因此第一帝國的性質是資產階級帝國。,法國大革命及其國際關系,第一次反法聯(lián)盟及其瓦解:1793年,英、奧、普、荷、西以及一些德意志諸侯國。法國督政府。1797年,坎波福米奧和約,第一次反法聯(lián)盟瓦解。 第二次反法聯(lián)盟:1799年,英、俄、奧等。外來軍事危機加重國內政治危機。霧月政變,拿破侖執(zhí)政。以

28、軍事勢力為后盾,利用矛盾孤立英國、打擊奧地利、離間英俄、中立普魯士。1802年,亞眠和約。1804年,拿破侖稱帝。,法國大革命及其國際關系,第三次反法聯(lián)盟:1804年底,英、俄、奧等。法允諾將漢諾威送給普魯士來保持其中立。1805年12月,奧斯特里茨決戰(zhàn)。12月26日,普萊斯堡和約。1806年,奧皇取消神圣羅馬皇帝稱號。1806年7月12日建立萊茵聯(lián)盟。 第四次反法聯(lián)盟:1806年9月,英、俄、普、瑞、西、薩克森。1807年,提爾西特和約。(1806年11月20日,“柏林敕令”,大陸封鎖開始。彌補缺陷,攻占葡萄牙、西班牙),拿破侖在奧斯特里茨,法國大革命及其國際關系,第五次反法聯(lián)盟:1809年

29、,英、奧。1809年10月14日,維也納和約。拿破侖事業(yè)頂峰。 第六次反法聯(lián)盟:俄法關系緊張。1812年6月24日,拿破侖率軍進擊俄國,法軍潰敗。1813年6月,英、俄、普、瑞、西、葡組成。1813年10月,萊比錫大戰(zhàn)。(反法聯(lián)盟內部矛盾協(xié)調,肖蒙條約)1814年3月30日,反法聯(lián)盟軍隊攻入巴黎,拿破侖被迫退位。1814年5月30日簽訂第一次巴黎和約。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侖百日王朝。歐洲各國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zhàn)役法軍全軍覆沒。7月15日正式投降,被流放圣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在島上去世。,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之役中

30、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被流放圣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圣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侖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英國醫(yī)生的驗尸報告顯示他是死于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侖死于砷中毒。他去世后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侖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侖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侖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后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拿破侖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zhàn)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

31、法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后,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后,拿破侖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后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侖墓前下跪”。,維也納會議,時間: 18141815年,目的 :,進行分贓,同時恢復法國大革命前的歐洲舊秩序,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操作國:俄、英、普、奧,內容:,1、恢復歐洲舊的統(tǒng)治秩序(正統(tǒng)原則) 2、限制法國,保證歐洲均勢,按照大國意志重新劃分歐洲版圖 3、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國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進一步確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4、繼續(xù)維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維也

32、納體系,含義:,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歐洲統(tǒng)治秩序和國家體系,實質:,恢復歐洲舊的統(tǒng)治秩序,塔列朗和正統(tǒng)主義。塔列朗是近代史上法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為最大限度地保護法國利益,在維也納會議上他提出了“正統(tǒng)主義”原則,其主要內容主要是恢復歐洲各“正統(tǒng)王朝”的統(tǒng)治,各國恢復到1792年疆界。正統(tǒng)主義原則為保全法國,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瓦解反法同盟對法國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意義。,正統(tǒng)主義原則,俄羅斯,普魯士 王國,1815年的歐洲地圖,奧地利 帝國,1810年拿破崙統(tǒng)治下的歐洲,1815年專制君主統(tǒng)治下的歐洲,十九世紀初(1810-1815)歐洲版圖的改變,神圣同盟,時間:,1815年9月 俄、奧、普,

33、目的:,聯(lián)合歐洲各國的專制君主共同鎮(zhèn)壓革命,維護維也納體系的現狀,四國同盟,時間:1815年11月20日 英、俄、奧、普,目的:,維護歐洲反動秩序,調和列強矛盾。,評價,1、歐洲專制君主們企圖用高壓手段,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體現,它反對社會進步,任意踐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種歷史的反動,2、該體系下,各國常用召開會議的辦法解決國際爭端,客觀上使近代國際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內容:宣傳基督教仁慈友愛互助精神的宣言書,內容:締約國保證不惜使用武力萊永久剝奪拿破侖及其家族在法國統(tǒng)治;締約國應及時向受到攻擊的駐法盟軍提供軍隊;定期舉行會議。,維也納體系維持的工具,歐 洲 大 國 協(xié) 調,梅特涅體系

34、 亞琛會議:1818年9月(俄奧普英法)賠款與駐法盟軍撤軍問題。 特洛波萊巴赫會議:1820年10月,五國特洛波會議。1821年1月,(俄、奧、普、英、那不勒斯)萊巴赫會議。(歐洲協(xié)調裂痕擴大) 維羅納會議:1822年10月,(俄奧普英法)策謀反革命武裝干涉。(英國放棄歐洲協(xié)調),奧地利政治家,奧地利帝國外交大臣(18091848),首相(18211848)。1773年5月15日生于科布倫茨的一個貴族家庭,1859年6月11日卒于維也納。17881790年先后就讀于斯特拉斯堡大學、美因茨大學和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律、歷史和外交。受歷史學家福格特提出的歐洲新實力均衡思想的影響,站在貴族立場上,強烈

35、反對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1801年任奧地利駐薩克森公使,1803年任駐普魯士公使,1806年改任駐巴黎公使。1809年任奧地利帝國外交大臣。他在對拿破侖作戰(zhàn)失敗后,撮合瑪麗亞路易絲公主與拿破侖聯(lián)姻,使奧地利獲得喘息之機。1812年12月拿破侖在侵俄戰(zhàn)爭中失敗后,奧地利于1813年8月與俄、普等國結成第六次反法聯(lián)盟。在維也納會議上,他積極推行歐洲大國均勢政策,調和俄、英、普、奧列強瓜分領土和殖民地的矛盾,在鞏固歐洲舊秩序上取得各方一致的意見。同時,又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與英、法代表簽訂反對俄、普的秘密協(xié)定,確保奧地利在意大利和德意志聯(lián)邦中的優(yōu)勢地位。1815年積極參加建立神圣同盟,是神圣同盟和

36、四國同盟的核心人物,成為復辟勢力總代表,積極主張鎮(zhèn)壓歐洲各國革命。1821年5月,任奧地利首相,在國內外推行被稱為梅特涅體系的一整套保守主義的政治主張,維護封建地主和金融巨頭君主制統(tǒng)治。1819年主持制定卡爾斯巴德決議,對自由民主運動采取高壓手段,對大學實行嚴格監(jiān)督,加強書刊出版檢查制度;在美因茨設立中央調查委員會,偵察各地革命活動;決定在社會秩序遭到“破壞”,特別是君王有被推翻的危險時,派聯(lián)邦軍隊進行干涉。1835年弗蘭茨二世皇帝去世,梅特涅受命輔佐其子斐迪南二世。1848年3月,奧地利爆發(fā)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要求實行憲政。梅特涅被迫辭職,亡命英國,1849年遷居比利時,1851年返回奧地利,

37、任斐迪南一世的顧問。,維也納體系的危機,門羅宣言 Monroe Doctrine 在美、法兩國革命的影響下,自18世紀末至19世紀20年代,拉美掀起了獨立運動。俄國和奧地利等主張以神圣同盟名義干涉拉美革命。英國從1822年始,則改變其外交政策,反對干涉拉美獨立運動,扶植拉美新興國家,并企圖尋求美國支持。美國為表明自己孤立主義外交原則立場,于 1823年拋出了“門羅宣言” 其實質就是“門羅主義”,打著“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幌子,行“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之實。但其對歐洲列強干涉拉美革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歐洲民族民主運動 東方問題:東方問題就是對土耳其怎么辦的問題。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以及由此產生

38、的西方列強對其“遺產”的爭奪斗爭是“東方問題”產生的根源。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沙俄彼得一世時期對土耳其的戰(zhàn)爭。,杜桑盧維杜爾是海地獨立運動的著名黑人領袖。他出生在一個種植園的黑人奴隸家庭,從童年起,他就開始給種植園主放馬喂羊,稍大些便當了馬車夫;他親眼目睹、并親身經歷了奴隸的悲慘境遇。1791年,海地革命爆發(fā),他領導黑人舉行起義,并且先后抗擊法國殖民者和西班牙、英國的侵略軍。1801年,盧維杜爾解放海地島。1802年,法國侵略者用詭計逮捕了他,并將他押送到法國,囚禁在阿爾卑斯山的茹烏(w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廠;開放 四處通商口岸。,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的簽訂引起了國際輿論的強烈反響,當時俄國正在

39、試圖擴張其在遠東的利益,日本的崛起無疑成為其擴張的障礙與勁敵,于是俄國決定干涉日本。俄國的主張得到德國的積極響應,并且德國還建議就遼東半島問題與日交涉。德國的目的有二:一是為獲得遠東的利益;二是試圖將俄國的注意力從歐洲轉向遠東。因為法俄同盟的關系,故法國也支持俄國干涉日本。 1895年4月,三國駐日公使聯(lián)合照會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英美對此持中立態(tài)度。日本不得不同意三國要求,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又從中國勒索了三千萬兩的贖遼費。 自此之后,日俄矛盾日益突出,日本的進一步擴張,1.英日同盟 2.日俄戰(zhàn)爭,英日同盟,英俄在近遠東的矛盾由來已久,在19世紀末瓜分中國的狂潮中,雙方的爭

40、奪更加尖銳。英國由于一直奉行“光輝獨立”的外交政策,在外交上缺乏盟國。日本隊俄國帶頭所搞的三國干涉還遼一直耿耿于懷,而且俄國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瘋狂擴張也引起了日本的不滿。因為日本侵略者早就想把這些地方據為己有。為了順利實現自己的侵略計劃,日本很想得到當時頭號強國英國的支持。于是1902年1月30日,雙方簽訂了英日同盟條約。,日俄戰(zhàn)爭,由于在東北和朝鮮問題上日俄的利益沖突,日俄雙方在1903年7月就中國東北和朝鮮問題進行談判。2月8日,日本海軍襲擊俄國艦隊。10日,雙方正式宣戰(zhàn),日俄戰(zhàn)勝爆發(fā)。1905年9月,雙方簽訂樸茨茅斯合約。條約規(guī)定,俄國承認日本吞并朝鮮;除旅大外,日俄國軍隊撤出東三省

41、,行政權歸還中國;俄國將旅大、庫頁島南部以及中東鐵路的一部份等權益轉讓給日本。 通過日俄戰(zhàn)爭,日本大大擴大了在遠東的勢力,導致其侵略野心日益膨脹。戰(zhàn)爭之后,中國和朝鮮的形勢更加嚴峻了。,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爭,美國的擴張 英國的擴張 日本的擴張,“光輝孤立”政策受到挑戰(zhàn),光輝孤立 Splendid Isolation:英國不在和平時期里同任何歐洲大國締結具有長期義務、特別是軍事義務的同盟條約。 英國經濟實力優(yōu)勢逐漸喪失 海上優(yōu)勢地位不斷動搖,德國的“世界政策”,德國經濟增長迅速 政治理論的對政治取向的影響 德國“世界政策”,海 權 論,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英德談判及其失敗:俾斯麥時期

42、的接觸;英德三次談判 英法協(xié)定:1904年4月8日 英俄協(xié)定:1907年8月 法俄同盟:1893年,英法協(xié)定,英法矛盾的緩和(英國整體實力的下降,德國威脅的加強;法國在歐洲地位較弱,外交被動,德法矛盾的新發(fā)展,德國的世界政策) 英法協(xié)定1904年4月8日,英、法。 關于紐芬蘭和西非及中非的協(xié)定 關于埃及和摩洛哥的聲明 關于暹羅、馬達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的聲明,英俄協(xié)定,德國聯(lián)俄企圖失敗 英俄協(xié)定:1906年5月1907年8月,簽訂關于波斯、阿富汗和西藏的協(xié)定。 波斯一分為三,北部為俄國勢力范圍,東南部為英國勢力范圍,中部為中間地帶。 阿富汗:英國聲明無意改變阿富汗政治現狀,不在阿富汗采取威脅俄國

43、的措施;俄國承認阿富汗不屬于俄國的勢力范圍,放棄在阿富汗的利益。 雙方規(guī)定不干涉西藏內政,不破壞其領土完整,只通過擁有總主權的中國與之發(fā)生關系。,歐洲列強之間的基本矛盾,1907年英俄簽定協(xié)約,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的形成,一戰(zhàn)前的國際危機,安全困境: 在國家關系的無政府狀態(tài)下,每一個國家只能靠自己的實力來保護其安全與獨立,但是一國尋求安全的努力常常會造成別國的不安全感,別國必然也是增強其軍備來回應,結果競爭性的增強軍備活動導致了軍備競賽。 激烈的軍備競賽和國際會議 摩洛哥危機 波斯尼亞危機 巴爾干戰(zhàn)爭,列強軍備競賽和海牙國際會議,一戰(zhàn)爆發(fā)前,英國保持海軍第一強國地位,德國第二,其他依次為法國、俄

44、國、奧匈帝國。 海牙國際會議: 第一次海牙國際會議:1899年5月18日至7月29日召開,共有29個國家參加。 第二次海牙國際會議:1907年6月15日至10月18日召開,有44個國家參加。 成就:一是使戰(zhàn)爭變得“人道”,可以有效降低20世紀戰(zhàn)爭殘酷性;二是共同認識到仲裁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最有效同時也最公正”的方式。,摩洛哥危機,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5年由于法國要吞并摩洛哥而遭受到德國的反對,德、法為爭奪摩洛哥幾乎爆發(fā)戰(zhàn)爭的一次國際沖突。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年5月,法國以保護僑民為由出兵摩洛哥,摩洛哥完全變成法國殖民地。7月1日,德國派出“豹”號到達阿加迪爾港,法德關系緊張,戰(zhàn)爭一

45、觸即發(fā)?!氨拥奶S”,波斯尼亞危機,19081909年發(fā)生的波斯尼亞危機實質是兩大軍事集團的爭斗。 1908年9月15日,奧俄兩國外交大臣在布合勞會晤并達成口頭協(xié)議,俄國同意奧匈帝國兼并波黑兩省,奧匈則同意黑海海峽向俄國艦隊開放。征求其他列強同意。但隨后奧匈帝國宣布兼并波黑兩省。,巴爾干戰(zhàn)爭,巴爾干同盟:1912年3月13日,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了塞保同盟條約,5月12日,雙方又簽訂了塞保軍事專約;1912年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簽訂防御條約;1912年9月,門的內哥羅與塞爾維亞訂約,規(guī)定共同對土耳其作戰(zhàn)。 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1912年10月,門的內哥羅首先向土耳其宣戰(zhàn),保塞希先后宣戰(zhàn)。19

46、13年5月30日,簽訂倫敦和約,土耳其將歐洲大陸上除阿爾巴尼亞意外的全部領土割讓給同盟國家,阿爾巴尼亞交大國處理。 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的支持下向馬其頓的希、塞軍隊發(fā)起進攻。8月10日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兩個對立陣營:一方是在俄國控制下的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門的內哥羅等過聯(lián)盟;另一方是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戰(zhàn)敗后投入德奧同盟國懷抱。,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巴爾干半島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 巴爾干半島長期被土耳其統(tǒng)治。19世紀到20世紀初巴爾干各族人民先后擺脫土耳其的統(tǒng)治,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取得了獨立。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奧匈帝國和俄國在巴爾干

47、半島展開激烈爭奪,奧匈普國吞并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這兩個地方的塞爾維亞族人希望擺脫奧匈的統(tǒng)治,同塞爾維亞合并。這樣,奧匈帝國就把塞爾維亞視為眼中釘,不僅反對它的擴大,甚至蓄意消滅它。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索即將在巴爾干半島點燃。,斐迪南大公是奧匈帝國皇儲,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侄子。 1889年他被立為哈布斯堡王朝皇儲。1898年他擔任奧軍副總司令。1908年,斐迪南大公極力主張吞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加深了俄、奧之間的矛盾,導致波斯尼亞危機的出一現。1914年,他在塞爾維亞邊境參觀軍事演習后,訪問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時被刺死。斐迪南大公被刺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線。,1914

48、年6月28日,斐迪南和妻子在塞爾維亞檢閱軍事演習以后,乘坐敞篷車,得意洋洋地駛向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市政廳。當車隊駛入市中心時,一名塞爾維亞族青年沖了出來,向斐迪南乘坐的車子投出一顆炸彈,但沒有炸到斐迪南的車子。斐迪南佯裝鎮(zhèn)靜,繼續(xù)前往市政廳。當斐迪南夫婦從市政廳返回時,早已隱藏在路口旁的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快步上前,對準斐迪南夫婦連發(fā)兩槍,二人當場死亡。 這是被刺前的斐迪南夫婦坐在車上同路人握手時的情景。,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在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遇刺。刺客是波斯尼亞的一個塞爾維亞族青年學生,名叫加弗里洛普林西普。 這是普林西普刺殺斐迪南大公后被捕的情景。

49、在事后的審判中,普林西普大膽地陳述了他的信念和動機:“我毫不后悔,因為我堅信我消滅了一個給我們帶來災難的人,做了一件好事。”普林西普被判了20年徒刑。入獄后不久患病死亡。,各國參戰(zhàn)目的,德國:簡歷一個從北海、波羅的海到亞德里亞海,從柏林到巴格達的大德意志帝國或中歐帝國。 英國:擊敗競爭對手德國,保持其世界霸權,奪取德國在非洲殖民地,肢解土耳其。 法國: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俄國:建立從易北河到中國,從亞德里亞海到北冰洋的龐大斯拉夫帝國。,爭取盟邦,土耳其:1914年11月3日,對協(xié)約國宣戰(zhàn).新戰(zhàn)線開辟. 保加利亞:1915年10月14日,對協(xié)約國宣戰(zhàn).對巴爾干占據影響重

50、大. 意大利:1914年8月3日中立,1916年8月,對德宣戰(zhàn). 羅馬尼亞:1916年8月27日,對德奧宣戰(zhàn).,戰(zhàn)爭進程,1914年,馬恩河戰(zhàn)役,德軍迅速推進被遏止。 1915年,德軍戰(zhàn)略東移。 1916年,關鍵性一年。德重點重新轉回西線。(凡爾登戰(zhàn)役、日德蘭海戰(zhàn)、索姆河戰(zhàn)役)(首次使用坦克) 1917年,俄國革命、美國參戰(zhàn),戰(zhàn)爭依然處于膠著狀態(tài)。 1918年,“十四點計劃”,保土奧德投降。,施利芬,1833年生于柏林一軍人家庭。1853年參軍,開始了戎馬一生。后來入指揮學院的前身軍事學院學習。1861年畢業(yè)于柏林軍事學院。18631865年在普魯士總參謀部任職,曾參加普奧戰(zhàn)爭和普法戰(zhàn)爭。18

51、76年起任近衛(wèi)騎兵團團長。1883年起,先后任德國總參謀部第三、第二處處長和軍需總監(jiān)。18911905年任總參謀長,擔任總參謀長長達15年之久。1911年晉升為陸軍元帥。1913年去世。 施利芬晚年專事于戰(zhàn)爭史的研究,著有坎尼戰(zhàn)、現代戰(zhàn)爭、統(tǒng)帥等大量著作和論文。他提出了坎尼戰(zhàn)的作戰(zhàn)樣式,即速戰(zhàn)速決,打短期戰(zhàn)爭。根據這一理論觀點,施利芬率先提出了閃擊戰(zhàn)的構想,認為未來戰(zhàn)爭不論從政治方面還是從經濟方面來看,都不應持久。從閃擊戰(zhàn)的戰(zhàn)略構想出發(fā),施利芬經過10多年時間的精心研究,于1905年制定了對法戰(zhàn)爭備忘錄,即著名的施利芬計劃。這個計劃認為,德被夾在俄、法兩強之間,腹背受敵,從整體上看,德軍兵力與

52、法、俄相比處于劣勢,但若將法、俄隔開,集中兵力,對其中任何一方則都處于優(yōu)勢,先發(fā)制人突然襲擊,各個擊破。施利芬計劃的特點,一是強調戰(zhàn)略上的速決;二是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御,為了實現速戰(zhàn)速決,必須對敵人實施猛烈的進攻;三是要求實施總決戰(zhàn)。施利芬計劃,對德國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為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處理兩線作戰(zhàn)等戰(zhàn)爭指導和作戰(zhàn)指揮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現今德國軍方仍有其擁護者。,小毛奇是德國軍事家,老毛奇的侄子。 小毛奇歷任旅長,師長、作戰(zhàn)部長等職,1905年,他協(xié)同總參謀長施里芬制訂侵略計劃。19061914年,他出任德軍總參謀長。1914年9月,德軍在馬恩河受阻,速戰(zhàn)計劃破產。同年

53、小毛奇被免職,1916年,他郁郁而死。,霞飛是法國將軍。1911年,他任法國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參謀總長。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霞飛將軍部署法軍在馬恩河有效地阻止了德軍的攻勢。,馬恩河戰(zhàn)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的第一個重大戰(zhàn)役。戰(zhàn)爭開始后,德軍主力實施“施里芬”計劃,大軍快速入境巴黎,法軍總司令霞飛將軍調整戰(zhàn)前部署,逐漸改變了戰(zhàn)場不利形勢。9月5日,英法軍隊大舉反攻,雙方在以馬恩河進行大會戰(zhàn),總投入兵力達150萬,戰(zhàn)斗十分激烈。9月11日,德軍參謀總長小毛奇下令停止進攻,馬恩河會戰(zhàn)結束。此后,德軍陷入了曠日持久的陣地戰(zhàn)和兩線作戰(zhàn)的困境。此圖展示的是馬恩河戰(zhàn)役之后,留在法國北部戰(zhàn)區(qū)的

54、德軍大炮殘骸。,一戰(zhàn)期間,協(xié)約國和同盟國雙方軍隊經常利用戰(zhàn)壕進行對抗戰(zhàn)。這就是協(xié)約國士兵在戰(zhàn)壕中準備發(fā)動攻勢前一刻的情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歐洲戰(zhàn)場上,形成了東線、西線和南線三條戰(zhàn)線。具中東線和西線對戰(zhàn)爭起著決定作用。 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東線戰(zhàn)壕中的俄國士兵進行戰(zhàn)斗的場面。,凡爾登是法國的軍事要塞,是通往巴黎的門戶和法軍陣線的中樞。德軍選擇凡爾登作為1916年進攻的主要目標,企圖使它成為“碾碎法軍的磨盤”,進而沉重打擊法國。 1916年2月7日,德軍以猛烈炮火轟擊法軍陣地,開始了凡爾登戰(zhàn)役。戰(zhàn)爭異常激烈,一直持續(xù)到12月18日,有人形容這場戰(zhàn)爭為“地表的地震”。戰(zhàn)爭中,雙方都投入

55、了大批軍隊,而且德軍還首次使用了毒氣窒息彈。但最后的勝利屬于法國,法國奪回了大批失地。 在凡爾登要塞的攻防戰(zhàn)中,法軍死傷人數達54萬人,而德軍也達43萬人之多。圖為凡爾登要塞中的法軍士兵在英勇抗擊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戰(zhàn)場上,協(xié)約國和同盟軍雙方不斷使用新武器進行廝殺。 從1916年的凡爾登戰(zhàn)役中德國首先使用毒氣窒息彈開始,毒氣在戰(zhàn)場上的使用非常頻繁。 圖片上的英國士兵,他們配戴著防毒面具,正在用毒氣彈進行射擊。,1916年參加過日德蘭海戰(zhàn)的無畏戰(zhàn)艦“厭戰(zhàn)”號已經裝備有大口徑的艦炮,當凡爾登戰(zhàn)役正在進行的時候,為了牽制德軍,減輕凡爾登的壓力,協(xié)約國于1916年7月1日在法國北部索姆河畔發(fā)

56、動大規(guī)模攻勢,由英軍擔任主攻。這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zhàn),戰(zhàn)爭雙方死亡約一百三十萬人。 這是索姆河戰(zhàn)役中的英國機槍手進行戰(zhàn)斗的情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協(xié)約國和同盟國戰(zhàn)爭雙方都使用新式武器來打擊對方。在1916年7月初的索姆河戰(zhàn)役中,英國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棗坦克。這種新式武器殺傷力強,使德軍大力驚恐。 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英軍坦克。,這是當時發(fā)表在英國笨拙雜志上的一幅漫畫。畫中的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正對美國鷹說:“??!我把你變成了一只多么好的鴿子呀!”鷹的嘴中銜著一根橄欖枝,這是愛好和平的象征。但是鷹好戰(zhàn)的本性并沒有改變,只是在表面上做了一番偽裝。 這幅漫畫巧妙地諷刺了美國“中立”立場的實質。美

57、國的宣布“中立”,只不過是為了發(fā)戰(zhàn)爭財和等待參戰(zhàn)的最好時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戰(zhàn)爭雙方不斷使用新武器拼命廝殺。飛機也是在這時第一次出現在戰(zhàn)場上。 這是德國的哥達G.IV轟炸機,它可載重400公斤的炸彈。,和平攻勢,戰(zhàn)爭推進到1916年底,雙方都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鹿死誰手,尚難預卜。 戰(zhàn)爭推進了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革命時機日見成熟。 戰(zhàn)爭的慘烈性與艱巨性,使各國同志集團內部發(fā)生了分裂。,協(xié)約國關于戰(zhàn)后分割世界領土的秘密協(xié)定,英法俄于1915年3月,通過一系列備忘錄,三國達成了關于黑海海峽和君士坦丁堡的秘密協(xié)定,明確規(guī)定君士坦丁堡、黑海海峽和馬爾馬拉海峽劃歸俄國;同時規(guī)定英法實現對土耳其的

58、領土要求。 英法于1916年達成薩克斯皮柯協(xié)定 法俄于1917年達成協(xié)議,瓜分土耳其的亞洲部分。 為爭取盟邦而以敵國領土為犧牲品的秘密協(xié)定。,薩克斯皮柯協(xié)定,敘利亞西部、黎巴嫩等地劃為法國直轄領地;伊拉克南部、巴勒斯坦的海法港和阿克港劃為英國的之下領地;巴勒斯坦由國際共管;敘利亞東部和摩蘇爾省劃為法國的勢力范圍;外約旦和伊拉克中部劃為英國的勢力范圍;英法兩國在各自的直轄領地內可以建立任何一種制度,在勢力范圍內將建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英法兩國不在阿拉伯半島取得屬地,并且不允許第三國家取得屬地和紅海沿岸建立海軍基地。,爭取盟邦的秘密協(xié)定,意大利以占領塞爾維亞領土為條件而參戰(zhàn)的1916年倫敦條約

59、 羅馬尼亞以占領匈牙利領土為交換條件而參戰(zhàn)的1916年布加勒斯特條約 俄國同意日本對山東和對太平洋赤道以北德屬島嶼加以占領的1916年日俄秘密協(xié)定 法國確認俄國占領黑海海峽和讓俄國自由決定西部邊界,俄國確認法國占領阿爾薩斯和洛林的1917年法俄密約 英國和日本瓜分太平洋赤道以南德屬島嶼的1917年英日密約 日本同意勸告中國參戰(zhàn)和法國在未來和會上支持日本的1917年日法密約 美日1917年蘭辛石井協(xié)定,美國參戰(zhàn),1917年4月以前,中立政策。 美國遠離歐洲,美國人民不愿被卷入歐洲戰(zhàn)爭;美國也沒有做好戰(zhàn)前準備。 以中立國地位同交戰(zhàn)雙方做買賣,大發(fā)戰(zhàn)爭財,對壟斷資本有利。 地緣政治因素,美國所處位置可使美國暫時不參加戰(zhàn)爭。 利用歐洲國家忙于大戰(zhàn)的時機,積極向加勒比海和南美洲擴張勢力。 1916年以后形勢發(fā)生變化: 由于英國在海上封鎖使美國與同盟國的經濟聯(lián)系中斷,而與協(xié)約國的關系密切起來。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后,美國擔心俄國單獨媾和。 戰(zhàn)爭基本格局已定,交戰(zhàn)雙方都已筋疲力盡,美國參戰(zhàn)可以很容易地幫協(xié)約國獲勝,并在戰(zhàn)后分贓會議上可處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