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案例及其分析--資料_第1頁
知識產權案例及其分析--資料_第2頁
知識產權案例及其分析--資料_第3頁
知識產權案例及其分析--資料_第4頁
知識產權案例及其分析--資料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王蒙訴世紀互聯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案級名號王蒙訴世紀互聯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案一、案例介紹原告王蒙訴稱:我是作品堅硬的稀粥的作者。根據法律規(guī)定,享有對該作品的著作權。被告未經我許可,在其網站(網址為:httpDKBF : BFQ)上傳播使用了我的作品, 其行為侵犯了我對堅硬的稀粥享有的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請求法 院判決被告停止侵權、公開致歉、賠償經濟損失3000元和精神損害5000元,并承擔訴訟費、調查費。被告世紀互聯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紀互聯公司)辯稱:我公司是國內最早從事國際互聯網內容提供的服務商。我國法律對于在國際互聯網上傳播他人作品是否需要取得作品著作權人的同意,怎

2、樣向著作權人支付作品使用費用等問題都沒有任何規(guī)定。在我公司網站所刊載的原告作品是“靈波小組”從已在國際互聯網上傳播的信息中下載的,而不是我公司首先將原告作品刊載到國際互聯網上的,因此,我們不知道在網上刊載原告作品還需征得原告的同意。原告提起訴訟后,我公司已從網站上及時刪除了原告的作品。我們認為,我們刊載原告作品的行為僅屬于“使用他人作品未支付報酬”的問題,況且訪問我公司的“小 說一族”欄目的用戶很少,沒有得到任何經濟收益。我們在刊載原告作品時,沒有侵害原告 的著作人身權,因此,原告在訴訟中主張精神損害賠償5000元是不能成立的。至于原告主張的經濟損失,其沒有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綜上所述,我公司

3、刊載原告的作品無侵權故意, 出現上述問題是由于法律和實踐原因所致。希望法院查明事實,依法作出公正裁決。、審理結果一審法院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認為,王蒙是文學作品堅硬的稀粥的著作權人。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著作權人的授權,公開使用他人的作品, 構成對他人著作權的侵害。著作權法(1990年)第10條第5項所明確的作品使用方式中,并沒有窮盡 所有的作品使用方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新的作品載體出現, 作品的使用范圍得到了擴 張。因此,應當認定作品在國際互聯網上傳播是使用作品的一種方式。作品的著作權人有權決定其作品是否在國際互聯網上進行傳播使用。除依法律規(guī)定外,非著作權人將著作權人的

4、作品在國際互聯網上傳播時,應當尊重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的專有使用權,并取得作品著作權人的許可,否則無權對他人作品進行任何形式的傳播使用。將作品在國際互聯網上進行傳播,與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將作品出版、發(fā)行、公開表演、播放等方式雖有不同之處,但本 質上都是為實現作品向社會公眾的傳播,使觀眾或聽眾了解作品的內容。因此,被告未經原告許可,將原告的作品在其計算機系統(tǒng)上進行存儲并上載到國際互聯網上的行為,侵害了原告對其作品享有的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被告應停止侵權行為, 并在其國際互聯網的網站上向原告公開致歉,以消除影響。對于原告提出的經濟損失賠償數額,法院將綜合被告侵權的主觀過錯、侵權的持續(xù)時間、侵權的程度

5、等進行考慮。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90年)第10條及第45條第6項、第8項之規(guī)定,于1999年9月18日判決被告停止使用案件涉及的原告的作品、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并自判決生效之日起 10日內,被告在其網站主頁上刊登聲明,向原告王蒙致歉。世紀互聯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國際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交互性,使上訴人對網友Email過來的數據信息難以控制,且上訴人已盡了告示義務。網上海量信息的傳播如果要一一取得許可,在實踐中也不現實。網上使用作品所支付的報酬如按文字稿酬標準支付亦將使網絡運行不堪重負。如一審判決那樣,不將上載與下載相區(qū)分,不將直接責任

6、與間接責任相區(qū)分,僅用“等方式”來套用新情況,使網絡內容提供服務商承擔了不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會影響中國新生的網絡事業(yè)的發(fā)展,影響公眾(包括作家)對網絡資源的利用,影響著作權人的實際利益。綜上,上訴人請求二審法院撤銷一審判決第一、 二、三項,改判上訴人不承擔侵權責任,一、二審訴訟費由被上訴人負擔。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王蒙依法對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享有使用權及獲得報酬權。所謂使用權及獲得報酬權,依據我國著作權法(1990年)第10條第5項之規(guī)定,是指“以復制、表演、播放、展覽、發(fā)行、攝制電影、電視、錄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 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權利;以及許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獲

7、得報酬的權利”。在網絡上使用他人作品,也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使用者應征得著作權人的許可。因此,上訴人提出的“著作權法(1990年)第10條第5項所列舉的作品使用方式,是指傳統(tǒng)的作品 使用方式,不包括國際互聯網”的主張,無法律依據,不能成立。就本案涉及的被上訴人的作品而言,不存在上訴人在上訴中所稱的“海量”信息的問 題。上訴人在使用該作品前,征得被上訴人的許可,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上訴人并未依法 取得被上訴人的許可。上訴人雖然在其網站上刊登了“本站點內容皆從網上所得,如有不妥,望來信告之”的告示, 但這并不能成為其行為不構成侵權或免責的合法理由。因為從法律上講,上訴人在使用被上訴人的作品時,應

8、征得被上訴人的許可。同樣,其他小說網站刊登被上訴人的作品,是否獲得被上訴人的授權,是否載有侵權警告,與上訴人的行為是否構成侵 權無關,亦不應作為其行為不構成侵權的合法抗辯理由。上訴人的其他上訴理由, 如“轉載已公開發(fā)表過的文字作品之數字化作品亦應經著作權人許可,否則就是侵權,這樣的判定是對法律的擴大化解釋”,以及“網絡服務商的承受能力有限”等,于法無據,本院不予支持。三、案例分析本案是我國首起擅自將他人作品“上網”引發(fā)的著作權糾紛案??v觀本案,雙方當事人爭議的焦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 數字化作品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chuàng)造成

9、 果。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的規(guī)定。這是傳統(tǒng)作品的權威定義,根據這一定義,只要具備“獨創(chuàng)性”和“可復制性”這兩個實質要件,并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 無論作品的存在形式或載體如何,即可成為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在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流是網絡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將傳統(tǒng)作品上傳網絡的首要前提是將作品數字化以形成信息流。所謂作品的數字化,是指將該作品以數字代碼形式固定在磁盤或光盤等有形載體上。參見蔣志培、張輝:依法加強對網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的司法保護,載中國民商法律網: BFBFQ。對于作品數字轉換的性質,有“復制行為說”和“創(chuàng)作行為說”之爭。我們認為, 作品經數字化處理后只是物質載體形式發(fā)生變化,是

10、復制行為,不是創(chuàng)作行為,這種轉換行為本身并不具有著作權法意義上的獨創(chuàng)性。一部作品經過數字化轉換,以數字化方式使用,只是作品載體形式和使用手段的變化,并沒有產生新的作品,數字化作品和非數字化作品仍然屬于同一作品,作品的著作權人對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仍享有著作權。我國國家版權局于1999年12月9日發(fā)布的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guī)定第2條也認為作品數字轉化的性質屬于“復制行為”,該條規(guī)定:“將已有作品制成數字化制品,不論已有作品以何種形式表現和固定,都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五條(一) 所指的復制行為,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所稱的復制行為。”本案中,王蒙享有其 創(chuàng)作完成的文學作品的著作權,

11、該文學作品的存在形式可以是傳統(tǒng)的文字形式,也可以是數字化形式。因此,王蒙當然享有在網絡上傳播的其數字化形式作品的著作權。2. 作者是否有權控制其作品在網絡上的傳播?首先,作品在網絡上的傳播, 是指將作品數字化后通過網絡向公眾提供,使公眾可以自選時間、地點和范圍接觸作品的行為。作品在國際互聯網上進行傳播,與著作權法意義上對作品的出版、發(fā)行、 公開表演、播放等傳播方式雖然有不同之處,但本質上都是為實現作品向社會公眾的傳播, 使觀眾或聽眾了解作品的內容。作品傳播方式的不同, 并不影響著作權人對其作品傳播的控制權利。1996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第8條規(guī)定了公眾傳播權(Right of Commu

12、nication to the Public),即作者有權或有權授權他人將作品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包括將其作品向公眾提供,使公眾中的成員在其個人選定的地點 和時間獲得這些作品的專有權利。我國已在該條約上簽字,但尚未批準生效。我國著作權法(1990年)第10條第5項所明確的作品使用方式,即“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即以等 方式使用作品的權利;以及”采取的是概括式及列舉式并用的立法模式,并沒有窮盡使用作品的其他方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對作品的使用方式將不斷增多。鑒于國際互聯網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傳播媒介,因此,作品在網絡上的使用是制定著作權法時所不可能預見的。雖然我國著作權法未明確規(guī)定網

13、絡上作品的使用問題,但并不意味著對在網絡上使用他人作品的行為不進行規(guī)范。著作權法(1990年)第45條第5項規(guī)定:“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不難看出,以各種方式使用作品同其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是相互映照的。這兩個條款中,均有“等方式”的字樣,按照漢語的習慣,應當視之為“沒有窮盡”的意思,作品在網絡上的傳播完全可以被“等方式”所涵蓋,并不是本案被告所說的用“等方式”來套用新情況。其次,法院審理案件,本就屬于能動性的創(chuàng)造過程,并不是生硬地照搬條文,否則,法 官豈不成了法律的“熟練工種”,這和一臺“復印機”又有何不同?法律的適用,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邏輯推理過程,對法律進

14、行解釋也是法律適用所必經的一種程序。因此,本案被告所認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等法律問題,應當通過著作權法的修正或司法解釋來加以明確和規(guī)范,使各方面有法可循。在法無明文規(guī)定時,一審法院就將文字作品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利 延伸、擴展到網上傳輸,認定對已有網絡資源的利用、轉載已公開發(fā)表過的文字作品之數字化作品,亦應征得著作權人許可,否則就是侵權。這是對法律的擴大化解釋,過分支持了著作權人的權利擴張,加重了網絡傳播者的責任”,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最后,依法調整網絡上的著作權關系,對互聯網的健康發(fā)展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的核心在于保護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專有使用權。若著作權人對作品在網絡上的使用行

15、為無權控制,那么其享有的著作權在網絡環(huán)境下將形同虛設。在網絡上使用他人作品,也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使用者應征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作品的著作權人應當有權決定其作品是否在國際互聯網上進行傳播使用。除依法律規(guī)定外,非著作權人將著作權人的作品在國際互聯網上進行傳播時,應當尊重著作權人享有的對其作品的專有使用權,取得作品著作權人的許可,否則無權對他人作品進行任何方式的傳播使用。因此,本案兩級主審法院認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必然對作品的表現形式、使用方式、 傳播手段等方面產生影響。作品在網絡上進行傳播, 雖與著作權法意義上對作品的出版、發(fā)行、播放等使用方式有不同之處,但本質上是為了實現作品向社會公眾的傳播,

16、使公眾了解作品的內容。使用和傳播方式的不同,并不影響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使用和傳播的控制權利。因此,一、二審法院適用著作權法(1990年)第10第5項、第45條第5項判決被告侵權行為成立,是正確的做法。3. 網絡服務商的法律責任問題。本案被告認為:其在網上使用的作品是網友通過.: 方式提供的,或從其他網站上下載而來,這些作品的數字化不是其直接完成的;此外,其欄目主頁載明了“本站點內容皆從網上所得,如有不妥之處,望來信告之”;再者,“所有其他小說網站,均無權利授權聲 明或侵權警告一類的告示”。故而認為其無過錯,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那么,被告是否存在過錯?我們認為,不管作品來源如何,將原告的作品上載到“北京在線”網站并加以傳播都 是被告所為,被告是該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