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_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_何榮杰_第1頁
教育技術_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_何榮杰_第2頁
教育技術_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_何榮杰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41 第 20卷現代教育技術vol. 20 2010 年第 10期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10 2010 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何榮杰 (赤峰學院教育科學系,內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 基于新課改,從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革的實際出發(fā),通過對概念的分析,從哲學角度論述了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間的辯證關系。進一步明確了教育技術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以及新課改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10004103隨著新課改的

2、不斷深入推進,基礎教育已經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 各地所用的課本不完全一樣了;教師上課不是“緊扣教科書”了;信息傳播手段不再單一了;學生的“問題”多起來了;高中錄取不再只看分數了。全國“萬校一書”的課程體系、“萬人一面”的培養(yǎng)方式、黑板加粉筆式的傳播手段,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再來分析教育技術、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系就顯得更為重要。一 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綜述 整合( integration)在英語中的主要含義是綜合、融合、集成、成為整體、一體化等。實質上,整合是指一個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的整體協(xié)調、相互滲透,使系統(tǒng)各要素發(fā)揮最大效益。相應地,可以把教育、教學中的

3、整合理解為“教育、教學系統(tǒng)中各要素的整體協(xié)調、相互滲透,以發(fā)揮教育、教學系統(tǒng)的最大效益”。 課程整合( curriculum integration )它的內涵是對課程的設置、課程的結構、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諸要素作系統(tǒng)的整體考察與操作。也就是說要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并研究教育、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 信息技術(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通俗地說,就是在信息的加工、處理和傳播過程中所使用的技術。這里所說的“技術”主要包括有形的“物化技術”(包括傳播信息的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信息技術的定義是:應用在信息加工和處理中的

4、科學、技術與工程的訓練方法和管理技巧。黃榮懷教授在他的信息技術與教育一書中對信息技術的定義是:信息技術是指能夠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類技術。南國農教授關于信息技術的定義是:信息技術是指一切能夠擴展人類有關器官功能的技術,主要指與信息的產生、獲取、表征、傳輸、變換、識別和應用有關的科學技術。從上面的定義中可以作如下理解:信息技術是指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支持下用以獲取、 加工、存儲、 變換、顯示和傳輸文字、 數值、圖像、視頻、音頻信息,并且包括提供設備和信息服務兩大方面的方法與設備的總稱。 教育技術 (education technology) 通俗地說, 就是在教育、教學

5、的過程中使用的技術,就是運用技術手段去優(yōu)化教育、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理論與實踐。 這里所說的 “技術”,既包括有形的 “物化技術”(包括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也包括無形的“智能技術”(觀念形態(tài))。 是現代技術和傳統(tǒng)技術的總和。aect 的 94 定義: “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盿ect 的 05 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chuàng)造、使用和管理合適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比绻f94定義是學科定義,那么,05 定義是在學科定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教育教學的整個活動過程是為了促進學

6、習、提高績效的研究,是符合倫理道德實踐的研究。要促進學習、提高績效、符合倫理道德就必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形成高效的、技巧的教與學的方式、方法。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何克抗教授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是:“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huán)境,實現一種既能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較充分地發(fā)揮出來,使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

7、堂教學結構發(fā)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落到實處?!?李克東教授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42 二 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概念的內涵分析 教育技術與信息技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教育技術必須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但卻不同于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手段,是物化形態(tài)的有形技術,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運用的物質工具,它主要是通過黑板、粉筆、模型、掛圖等傳統(tǒng)教具表現出來?;蚴峭ㄟ^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影、電視、計算機、網絡、衛(wèi)星等

8、現代教學媒體表現出來。而教育技術既包括物化形態(tài)的有形技術,還包括智能形態(tài)的無形技術。這種無形技術主要包括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過程中所運用的技巧、方法和策略,以及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形技術是教育技術的依托,無形技術是教育技術的靈魂,這才是教育技術的真正內涵。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正是要在無形技術的指導下合理地選擇信息技術這一有形技術,將其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應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 何克抗教授和李克東教授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是站在教育技術發(fā)展的高度,側重于課程整合,他們的共同觀點是:打破舊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構建新型的教學結構,開創(chuàng)有效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的最優(yōu)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

9、展和普及,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引進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的策略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資源的網絡化,借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終目標,也是當前新課改的最終目標。而教育技術的最終目標同樣也是通過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總體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以達到合理的、科學的、提高績效的、符合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理論與實踐。無論用什么樣的技術手段,使用什么樣的資源都必須是科學的、符合倫理道德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實踐活動。 信息技術包括傳統(tǒng)的模擬技術和現代的數字技術以及網絡通信技術。研究的對象主要是信息的編碼、信息的傳遞與信息的解碼

10、。在教育、教學領域,信息技術是教育、教學的資源、手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的對象是信息資源和學科課程,整合的任務是通過對這二者的融合形成合理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整合的目的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績效;教育技術研究的對象是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教育技術是創(chuàng)造、使用和管理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合適的資源去設計出科學的、符合倫理道德的教與學的過程,其任務也同樣是形成合理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其目的也同樣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績效;基礎教育新課改主要研究的對象是課程目標、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管理等。其目標同樣是形成合理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目的同樣也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績效

11、。 學科課程提供的是課程的結構、內容,信息技術提供的是手段、方法,只有教育技術才能提供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學技巧。 三 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辯證關系 通過以上內涵的分析,把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作為任務目標,主要是因為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三者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tǒng)科學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開展的教學活動。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的好與壞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tǒng)科學理論的集中體現。如果說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是優(yōu)化課程教學的根本,則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tǒng)科學理論就是形成好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的根源

12、。 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必須通過教學設計來完成,而教學設計也同樣離不開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tǒng)科學理論的支撐,而這一整套的教學設計的理論系統(tǒng)所形成的技術正是教育技術的核心,是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之一。因此教育技術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將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駕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橋梁和紐帶。 為提高廣大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 2005 年下發(fā)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 ,要求各地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教育部又依據這一標準研究建立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考試和認證體系,借以促進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與考核的健康發(fā)展。這一決定也充分說明

13、了教育技術在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以及新課改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技術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么呢?我們不妨打個比方:同樣的公路、同樣的汽車,不同的司機將會給乘車人不一樣的乘車感覺和印象,而影響結果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開車人的技術。如果司機都是新手上路,駕車技術一般,又不是參加賽車,開車的感覺可能主要是看誰的路好,誰的車好?,F如今,大家的硬件基礎設施都差不多了,路好車好,又是在參加賽車,這個時候駕車人的技術作用就突顯出來了。光有好路、好車還不行,還得要有好的駕車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一樣,在整合的初級階段,學校之間、教師之間的競爭比較粗放,這時可能主要是看誰的

14、多媒體設備先進,誰的學科教材開發(fā)的好。到如今,各學校都引進了先進的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境都差不多,學生來源也差不多,教材選用也基本一樣,教學競爭日趨白熱化,這個時候教師駕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能力水平就顯得格外重要。也就是說有好的信息技術、好的學科教材還不行,還要有能駕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一整套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技巧。教師的這種能力水平不僅要有學科專業(yè)知識水平、操作信息技術能力水平,而且要有教育技術能力水平,教師少了教育技術的支撐就如同駕車人少了駕駛技術一樣。因此,教育技術是駕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關鍵技術,是駕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橋梁和紐帶,是推進當前新課改的有力武器。 43 信息技術和學科

15、教材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就象武士的一柄利劍或學生的一枝好筆,有了它并不能保證你武功長進多少、字寫漂亮多少,還需要你不斷地去練習如何舞劍、如何寫字,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能力水平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教育技術理論及實踐能力的提高。 四 總結與反思 教育工作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教育面對的服務對象是有豐富情感的、充滿生命力的個體,不能單純地以技術的應用推動相關學科的發(fā)展為目標,更應該考慮培養(yǎng)人的健全個性這一教育目標。 尤其是在今天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時代里,在新課改的時代里,學習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懂得掌握前人留下來的科學知識,還要對學習者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即

16、身心素質各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教育技術是在一個大的社會及大的教育背景下不斷實踐的理論技術。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技術一定要以人為本,切不可一味搞技術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精神上的培養(yǎng)。教育技術是為了在教育、教學中應用,面對的是學習者,而學習者是復雜的個體,因此,在使用技術的時候,一定要以人為本,這一點正是05 定義所關注的。在現階段我們所說的教育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教育、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從字面上的理解,很容易陷入單純的技術層面,從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存在的問題,從可見的問題中去考慮教育技術,有必要加深理解,而不僅停留在對技術的簡單理解上。需要強調的是教育技術面對的也是人,它既有教師的控制也有學生的互

17、動,人在教育技術的應用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也是05 定義帶給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啟發(fā)。 總之,新課改所倡導的要在21 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對今天正在大力發(fā)展的教育技術事業(yè)來說有許多可借鑒的地方。無論是在教育技術理論的研究中,還是在教育技術的實踐中,教育技術工作者都應當借鑒那些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能駕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能力素質和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素質。教育技術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理論技術不可替代的,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才能更加健康地發(fā)展,新課改的奮斗目標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 .語覺論 兒童語言發(fā)展新論m. 北京 :人

18、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 何克抗 .建構主義 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 ,1997,(3-4). 3 黃甫全 .試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 ,2002,(7). 4 李謹 .縱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何克抗教授訪談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 5 解月光 .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2,(9). 6 王全世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j.資訊與教育 , 2000,(3). 7 何克抗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大學教學 , 2005,(5). 8 李克東 .數字化學習 j.電化教育研究 ,2001.(2). 9 何克抗 .主導 -主體的教學結構 eb/ol. 10 何克抗 .教育技術培訓教程(教學人員初級)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he rong-jie (educational science department of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inner mongoli ,024000,china ) ab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