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合”觀念概說_第1頁
儒家“和合”觀念概說_第2頁
儒家“和合”觀念概說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儒家“和合”觀念概說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思想家把宇宙世界的存有分為三大部類, 即天、地、人 三才。而在具體的言說當中, “地”的內涵則又常常與“天”的內涵相混用,以 致于“地”又常常包含在“天”的概念之內。所以,天是一個混沌概念。據馮友 蘭先生研究,天的含義大體上有五種。 一是物質之天, 這樣的天或指與地相對的 日月星辰、風雷雨露,或指天地萬物之總和; 一是主宰之天, 即所謂“昊天上帝”, 有人格的天帝;一是運命之天, 即人力所不可奈何的, 亦即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對于 人為的裁決;一是自然之天,即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自然過程;一是義理之天, 即作為宇宙存在根據的最高原理。而“人”也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

2、包含有自然 人、社會人、個人、人的群體、人性等多種含義。所謂“和合”也是一個多義性 概念,概而言之,它往往在三個意義層面上使用:其一是諸多性質不同的要素、 事物所構成的和合體,即統(tǒng)一體;其二是相互差異、對立的東西互濟互補,以達 到平衡、均平、和諧;其三是平衡、和諧為了形成新的和合體,即新東西、新事 物的產生。天、地、人和合為一,家庭內部、族群內部乃至整個國家、社會和合為一, 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命題,也是儒家經典十三經的主要內容。作為群經之首 的易經可以說是這一命題的一個總論。它主要闡述了貫于天道、地道與人道 的陰陽二氣運行之道,這當然也在抽象的意義上闡明了天、地、人的和合為一。 同時,易經也闡

3、明了人道源于天道、地道以及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應之理。 周易正義序云: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有以仰觀俯察,象天地而育 群品,云行雨施效四時以生萬物。 若用之以順則兩儀序而百物和, 若行之以逆則 六位傾而五行亂。故王者動必則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協(xié)陰陽之宜, 不使一物受其害?!?P96)這雖然不出處于周易文本,但明顯源自于對周 易文本的概括。而十三經當中的其它各經,其內容也主要圍繞著“和合” 這一觀念,或者說是這一觀念的具體展開??鬃釉u詩經曰: “詩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無邪?!?P2461)亦即創(chuàng)作或者刪詩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性情歸正。 性歸于正也就是“致中和”。禮記中庸有“致中

4、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的論斷,依此推之,則詩經創(chuàng)作、刪定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天、地、人和合為 一。尚書是史書,記載的是古代圣王、先賢為追求“和合”這一理想境界所 做出的種種重大歷史行為。在三禮當中,天道、地道、人道具體化為禮、樂 之道。而禮的作用是在于有序、有別,樂的作用在于和。其中,禮是基礎,因為 只有有序、有別方能和諧、協(xié)調,孔子弟子有子說: “禮之用,和為貴”亦即此 義。春秋三傳是史書,但重在評判,且評判的標準在于“禮” ,它們“上以遂 周公之遺制, 下以明將來之法。 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則刊而正之。以示勸戒?!?(P1705因此其目的在于未來達于“和合”之境。論語、孝經、孟子、爾 雅

5、也可作如是觀之。那么,天、地、人因何能和合為一?儒家學派思想家是從天、地、人在陰陽 二氣上的同構性出發(fā)來展開這一問題的。 “自天地開辟,陰陽運行,寒暑迭來, 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xù)。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 之功。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圣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 位象三才也”。(P7)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 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1 (P90) “昔之圣人之 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 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

6、,故 易六位而成章。”(P94天道、地道、人道就這樣在儒家思想家眼里由三而一為 陰陽運行之道。宇宙世界原本復雜多變, 自然界、 人類社會以及人類觀念中的冥 冥之境可以說是相依又相對, 同時又具有各自的獨立性, 其運行也因之往往頭緒 繁亂而難以究其原委。 但儒學思想家在其中概括抽象出了兩大對立性因素: 陰與 陽,并認為宇宙世界的變化運行皆因陰與陽的相摩、相蕩所致,而“生物”也由 陰與陽的和合而實現(xiàn)。這樣,陰陽之道也就成了“彌綸天地”之道,能“曲成萬 物而不遺”,它既是天地萬物的本質又是最一般的規(guī)律。 “陰”與“陽”及其由之 而來的“剛”與“柔”、“仁”與“義”兩者對立推移又互濟互補的永恒運動貫串

7、 一切,天、地、人賴此而相同相通。正因為如此, 周易認為人可以用自然界 的各種變化現(xiàn)象來預測人事的吉、兇、禍、福,即所謂“天垂象,見吉兇,圣人 則之”。正是這種天、地、人本質上同構的思想為儒家天、地、人和合為一的理 論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哲學基礎。人怎樣才能與天、 地和合為一?對于這一問題,儒家思想家的答案是:因人 而異。對于王來說, 他們是天所生, 是天之子, 因而可以和天與地直接和合為一?!疤熳诱?,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P1610 “王者,統(tǒng)三才而宅九 有,順四時而治萬物?!保≒1698 “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 天地與人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

8、熟能當是?!保≒389“天子所以有靈臺者何?所以考天人之心,察陰陽之會,揆星辰之證驗, 為萬物 獲福無方之元?!薄疤熳恿⒚魈茫?所以通神靈, 感天地,正四時, 出教化,宗有德, 顯有能,褒有行者也?!保≒535)對于圣人來講,他們也能與天、地直接和合為一。 “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起明,與四時合起序,與鬼神合起吉兇。先 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保≒17)原因在于圣人是 “誠者”,能“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而“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 天地之化育。可能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

9、也。 ”并“至誠之道,可以前 知。”“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后配地,高明配天,悠 久無疆?!保≒1632對于賢者來說,則需要有一番修身的努力才能達到與天、 地的 和合。他們需“明乎善” ,并“擇善而固執(zhí)之”方能“誠乎身” ,方能“自明誠”。 而對于廣大普通人民乃至社會人群、民族、國家來講則情況較為復雜。 他們須在 王或圣人的教化、引導下方能達到與天、地的和合之境。其實上文所說的賢者, 從本質上也應歸于此類, 因為他們“明乎善” 乃“教習使然”,非“由天性至誠”。那么,人與天、地和合為一的途徑或者說方式

10、是什么呢?“剛柔者,立本者 也;變通者,趣時者也?!保≒85)這是易經在說卦說爻,而從思維方式上來 講,儒家思想家正是在這一模式下來展開上述問題的。概而言之, 和合的方式途 徑,立本者有二,曰禮與樂;變通者有二,曰因時與因地。禮與樂在其本源意義上是天與地自然之別、自然之和。禮記樂記云:“天尊地卑, 君臣定矣。 卑高已陳, 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 小大殊矣。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 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 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保≒1531)顯然,在儒 家思

11、想體系當中,禮與樂的本源被歸到了天地宇宙自然的有序與有機。那么, 人 類追求與天、地的合一,也應遵循此道,也應有禮有樂,這便有了先王與圣人法 天師地制禮作樂之說。其實, 說到本質上, 這是儒家思想家在把禮與樂加以神圣 化、加以合法化之舉。當然這一問題,不在本篇論文的討論范圍之內,此處也就 不再多述。人類社會有了禮與樂,便有了與天、地相別相和的依憑。 “禮樂負天 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君臣之節(jié)。是故大人 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訴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后草木茂, 區(qū)萌達,羽翼奮,角觡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育,胎生者不殰,而卵 生者不殈?!保≒15

12、37然,禮與樂也有種類大小之別。人群社會內部有禮有樂,人群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與天、地間也有禮有樂,后者乃“大禮”、“大樂”。“大樂與 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同節(jié)。和故百物不失,節(jié)故祀天祭地?!保≒1530)大禮即祀天 祭地之禮??鬃釉唬骸爸鼙O(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2647孔子推崇周 禮,整個儒家群體皆然,并把周禮列為其經典十三經之一。而周禮春 官宗伯,列大宗伯之職為:“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梢钥闯鲮胩旒赖?之禮,在周朝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當然也可以看出儒家對于此禮的重視。不過,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主祭有著身份的限制、區(qū)別。禮記曲禮下云:“天子祭天地,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候方祀,

13、祭山川,祭五祀歲遍?!保≒1268只有 天子才能代表整個國家,所以也只有天子才能祭天祭地,而諸候只能祭祀地方上 的神必 孔子認為魯國的郊 之禮是一種非禮行為;詩經中,與商 頌皆都收有祭天地之詩章,而魯頌獨無,也就是這個道理。大樂乃助祀天 祭地之所用樂舞。詩經商頌中長發(fā)一詩以及周頌中噫嘻 、昊” 1天有成命等皆是此種性質的樂歌。昊天有成命詩后正義曰:“昊天有成命詩 者,郊祭天地之樂歌也。謂于南郊祀所感之天神,于北效祀神州之地祗也(P587)又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云:“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薄跋娜罩?,于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789-790)并以云門之舞祀

14、天神,以咸池之舞祭地祗。總之,在儒家思想體系當中,禮與樂乃人與天、地相和合的根本方式,而大禮、大樂則使人類社會群體從外部 得與天、地相通。禮與樂還因時因地會有變化區(qū)別。先說祀天祭地之禮。禮記曲禮下孔穎達疏云:“其天有六,祭之,一歲有九。昊天上帝冬至祭之,一也。蒼帝靈感 仰立春之口祭之;東郊,二也。赤帝赤 怒立夏之口祭之南郊,二也。黃帝含 樞紐季夏六月土王之日亦祭之于南郊,四也。白帝白招拒立秋之日祭之于西郊, 五也。黑帝汁光紀立冬之日祭之于北郊,六也。王者各稟五帝之精氣而王天下, 于夏正之月祭于南郊,七也。四月龍星見而雩,總祭五帝于南郊,八也。八月大 饗五帝于明堂,九也。地神有二歲有二祭。夏至之

15、日祭昆侖之神于方澤,一也。 夏正之月祭神州地祗于北郊,二也。(P1268)又據禮記月令載,“立春之日, 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候、大夫,以迎春于東郊?!薄傲⑾闹?,天子親帥, 以迎夏于南郊?!?“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以迎秋于西郊?!薄傲⒍?,天子 親帥迎冬于北郊?!保≒1352-1385可見,祭天的主要形式即在于誠祭五帝,而 其內容則因節(jié)氣而有所不同。據禮記郊特牲疏下證,郊即圜丘,圜丘即郊。 以此可推之,以上所引東、南、西、北四郊,當是指圜丘之不同方位。通過以上 所引材料,我們大體上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祀天或祭地會因時節(jié)或年份之不同而其形式、 內容會有變異, 且祭祀所選的場所或對場所所選的方

16、位也會因之而不 同。再說祀天祭地之樂。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云:“乃奏黃鐘,歌大呂, 舞云門,以祀天神。乃奏大簇,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示?!保≒788)據賈公彥 疏證,此處之天神乃五帝,地示乃神州之神。又“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大簇為征,姑洗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門之舞,冬日至, 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凡樂,函鐘為宮,大1 ( P789-790)簇為角, 姑洗為征, 南呂為羽。靈鼓, 靈鼗,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 咸池之舞, 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據賈公彥疏,此處之天神乃主北辰之昊帝,地示乃主昆侖之神。依據

17、這些材料, 我們大體可以確定:大樂因所助祭之神之歸屬與等級的不同而不同??傊?在儒 家思想體系當中,通過大禮大樂因時因地的變動、區(qū)別, 并且也只有通過因時因 地的變動區(qū)別,人作為群體從外部與天、地的和合才能得以最終實現(xiàn)以上我們所論,主要是人作為群體從外部與天、地的和合,其方式途徑為: 祀天祭地之禮樂。那么, 人作為群體從內部根本上得以與天、 地和合其方式途徑 又是什么呢?對于這一問題,儒家思想家的回答是:在人群內部推行禮樂之教。 禮樂本乎于天、地?!皹氛撸斓刂鸵?;禮者,天地之序也”。(P1530人群社 會內部之禮樂乃先王、 圣人師法天、 地所創(chuàng)制,因此,在人群社會內部推行禮樂, 就必然會

18、天、地、人和合為一。人作為三才之一,在陰陽二氣上,本來與天、地 具有本質上的同構性,但何以要實行禮樂之教才能與天、地相和合呢?中庸 開篇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 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 焉,萬物育焉?!保≒1625看來,人單單因本質上與天、地同構還不能保證其與天、 地和合,還需其“率性” ,“發(fā)而皆中節(jié)”,至于人群社會,則需要其達到一種內 部的和合之境。但實際情況是:“浮躁者實亦無所不為。”(P1222 “智者過之, 愚者不及。”所以要修道施教。“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乎外者也。 ” (P1544動于

19、內故能盡其性,動于外故能使其節(jié),故禮樂之教,能達到“致中和” 之境。另外,禮與樂在其本源意義上是天與地自然之別、自然之和,而天、地因 能別能和而能和合, 這也就是所謂的 “禮樂明備, 天地官矣?!?1(P1531 正因為如 此,在人群社會內部推行禮樂之教也必然會導致社會的和合, 樂祀“致禮樂之 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也, ” 1(P1544 此之謂也??傊瑢嵭卸Y樂之教,目的在于 達于社會人群的和合,但最終目的在于實現(xiàn)天、地、人的和合人作為三才之一,從其本源上來講與天、地并非平等,而是天生蒸民,是天 地化育之結果。 但在達于天、 地、人和合這一動態(tài)過程中, 人卻居于主導性地位。周易正義序云:“用

20、之以順,則兩儀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則六位傾而五行亂?!?P6 “用”、“行”當然是人(尤其指王)用、人行。而“兩儀”據周 易正義乃為天、地。又禮記正義序云: “禮者、體也、履也;順之則1(P1222)宗祐固社稷寧,君臣序朝廷正; 逆之則紀綱廢政教煩, 陰陽錯于上,人神怨于下 由此觀之,在儒家思想體系當中,雖然強調天、地、人三才和合為一, 強調人晚出于天、地,但本質上更加強調的是人。在天、地、人這一和合體中,人處于主導、核心地位。因此,儒家思想本質上是一種人類本位主義。而人群社 會的和合乃至于三才的和合,其關鍵又在于有禮有樂,在于實行禮樂之教, 正是 在這一個意義上,儒家文化通常又被人們稱之

21、為禮樂文化禮與樂, 在人群社會內部,儒家思想家也是在其本源意義上使用的。禮的本 質在于有序、有別。禮記曲禮上云:“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 異,明是非也?!?P1231)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正名問題,亦即“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睂嶋H上也就是人群社會中的等級秩序,而其作用就在于對等級秩序 的維持。禮記經解云:“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 諸候相尊敬也; 喪祭之禮, 所以明臣子之恩也; 鄉(xiāng)飲酒之禮, 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橐鲋Y,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防止水之所自來也。故 以舊防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灰耘f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P1

22、610,此之謂也。但禮的作用最終卻指向“和”,有子云:“禮之用,和為貴 (P2456 “和”是終極目的,但其基礎則是禮,是有序有別??鬃诱J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P2508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P2458 和并不等于同,和只有在禮的規(guī)范之下、區(qū)別之下才能達到。正因為如此,在儒 家的思想體系當中,禮被擺在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 “夫禮,所以整民也。 ” 1 (P1778 “夫禮,國之干也?!?P1802) “禮,政之輿也?!?P1972) “夫禮,王之大經 也。”(2078)“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P1736并把周 禮、儀禮、禮記列入儒家經

23、典十三經之中,而另外作為十三經之 一部分的春秋三傳其評定歷史落足點亦大體是在一個“禮”字上。但在人群 社會當中, 僅僅有禮, 僅僅有等級秩序、 有區(qū)別、 有規(guī)范, 還不能達到和諧之境, 這還有賴于“樂”的作用。和禮側重于“別”不同,樂的作用,本質重在“和” 由于樂可以直接表現(xiàn)人的內在情感,可以直接感動人的內心,因此, 人們在鼓樂 聲中,可以從精神上超越種種儀式的規(guī)矩, 消除等級的差異, 從而獲得一種精神、 情感上的一致。禮記樂記中有一段文字對樂的這一作用有著較為全面的闡 述:“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合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 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

24、莫不和親。故樂者, 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節(jié)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 ” 1 (P1545)有了禮,“則貴賤等”;有了樂,“則上下和”。禮與樂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為 達于社會和諧之境的基本方式。 但人群社會并非一個獨立自足的整體, 人作為三 才之一,還與天、地相通相應;因此,人群社會之和諧的實現(xiàn),還有賴于識天、 用地,與之相應,禮與樂的運用也就有一個因天因的問題。先說禮,以君臣、諸 候之禮為例。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云,諸候見天子“春見曰朝,夏見曰 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P759這是講因時。禮記曲 禮下云:“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 于外,曰候;于其

25、國,曰君。”(P1265這是講因地。再說樂,周禮春官司宗伯大司樂云:“大射,王出 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騶虞。諸候以弓矢舞。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王師大獻,則令奏愷樂。凡日月食,四鎮(zhèn)五岳崩,大怪異災,諸候薨,令去樂。 ” (P791)可見樂也講究場合之不同。與禮樂相近,還有一個政與刑的問題。從其 最終的目的來看,政、刑與樂相類,因為它們都追求一、追求同;但從其作用方 式來講,政、刑則又與禮相同,因為它們都“自外作” 。因此,可以說,政與刑 兼有禮樂的性質。與禮樂講究因時因地一樣,行政執(zhí)刑也講究因時因地。禮記月 令講的是節(jié)氣,但其中有著相當一部分的內容講的是隨著節(jié)氣、月份的變化, 如何行

26、政、如何執(zhí)刑。禮記王制云:“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 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 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P1338)講的就是行政應當充分考慮 地域的差異以及民材、民俗的不同。人作為三才之一,后起于天地,但在達于天、地、人和合的過程中,人卻是 一個施動者, 居于主導性地位。 人通過禮樂之教, 首先實現(xiàn)人群社會內部的和合, 并進而達到天、地、人三才內在的和合。過祀天祭地之禮樂,使人群社會作為一 個整體從外部得以與天、地和合。就這樣,在儒家的思想體系當中,禮樂是方式 是途徑,人正是以此而達到與天、地從內在到外在和合為一的完善之境。四天、地、人和合為一,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觀念,也是儒家文化大夏的根基 之所在。整個儒家文化的運思方式乃至知識質態(tài)可以說都和這一觀念密切相關, 或者說是這一觀念的具體展開。因而, 和基于天人相分觀念的西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