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文化的關系_第1頁
教育與文化的關系_第2頁
教育與文化的關系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育與文化的關系教育人去理解、把握這種種客觀文化藝術的內涵, 這首先意味著要通過這種種客 觀文化藝術去教育人。我們通過引導青年人進入超人的精神世界,從而提高和塑造他們的精神生活;在我的心靈長入結構分明的整個世界的過程中,自身也就形成某種結構并得到造就。(教育人類學,o.F博爾諾夫著,李其龍等譯,華東師范 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3頁)文化就是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每個人都以某種“文化”的方式生存著。作為 生存方式的文化,有三大支柱: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他們共同構成 人的日常生存方式。每個人的日常生存,就是在他習慣了的某種價值取向的支配 或導引下,以某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思考他周遭的

2、世界,包括所遭遇的人與事, 并表現(xiàn)在某種習慣性的行為方式上。(教育人類學引論,李政濤著,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9年版,166頁)文化具有育人功能,發(fā)揮這一價值的活動就是實踐,即教育實踐。文化生境的核 心功能之一就是培育人、發(fā)展人。它能在自身生生不息的運作流變中把每個身處 其中的生命裹挾禁區(qū),將自己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滲透進去,轉化 為人的生存方式。通過種種轉化,文化培育了人。在這個意義上,文化的過程就 是教育的過程,教育的過程就是文化的過程。(教育人類學引論,李政濤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166-167)第斯多惠在提出了自然適應性原則的同時, 還提出了教育中的“文化適應原

3、則”。 在他看來,兒童不僅僅是孤立存在的個體, 兒童還生活在社會中,而社會又體現(xiàn) 了人類發(fā)展的文化成就。因此,兒童教育還必須適應文化。他說:“在教育時,必須注意人在其中誕生和將來生活所在的地點和時間的條件,一句話,應注意就其廣泛和包羅萬象的意義來說的全部現(xiàn)代文化。”(張煥庭主編:西方資產階級 教育論著選,第355頁)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教育必須受文化條件的制約,把 教育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大大深化了教育與文化關系的認識。(教育文化學,鄭金洲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9)鄭金洲認為,就文化的精神層面來說,其要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知識(包 括經驗)、價值規(guī)范和藝術。其中,知識包括

4、宗教、哲學,語言、文學,科學; 價值規(guī)范包括民族精神、集體心理,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規(guī)范、規(guī)則、禮 儀、行為準則、風俗習慣;藝術指藝術形式、美感等。(教育文化學,鄭金洲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知識、價值規(guī)范和藝術作為文化形式,其理論基礎又為哲學意義上的認識論、倫 理學和美學。從人類心理的內在表現(xiàn)來看,認識與理智相連,倫理與意志相連, 而審美則與情感相連。但是,與人的內心世界相對應,認識的獲得離不開智育, 倫理觀與善惡觀的獲得離不開德育,美丑鑒賞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美育。反之亦然。(教育文化學,鄭金洲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8)文化知識價值規(guī)范藝術認識倫理審美(理智)(意志)

5、(情感)智育德育、八、.美育教育文化教育學企圖從人文科學和文化哲學的高度,綜合教育思想中形式訓練與實質 陶冶、強制與自由、訓練與放任、努力與興趣、教師傳授與兒童活動等因素,以 文化財富去陶冶學生,尋繹出教育與陶冶的真正目標、價值與意義,從而達到生 成完整的人。(鄒進著,現(xiàn)代德國文化教育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 5頁。)文化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斯普朗格認為, 個人是文化生命的一個關鍵,個人的主觀 精神是通過其創(chuàng)造活動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文化與個人的關系是一種“生動的循 環(huán)”而教育即“以環(huán)繞個人周圍的客觀文化為材料,使個人心靈獲得適當的陶 冶”同時又能夠“使已有的客觀文化體系,由于個人的心理的

6、不斷介入,得以 更為生動的進展”。(教育文化學,鄭金洲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8)只有研究人的客觀精神的根源和文化的作用條件,才能完全理解人。 (M.蘭德曼 著,閻嘉譯:哲學人類學,序言,第12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人的 生命的開放性和不完善性,使人必須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才能生存, 這種人與環(huán) 境的相互作用,就產生了文化。從個體的角度看,生來就不可避免地生活在體現(xiàn)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客觀存在的文化世 界中,必然受到歷史沉積的文化的限制。(馮建軍著,生命與教育,教育科學出 版社,2004: 36)正如蘭德曼所言:“我們全都是由我們在其中成長和存在的共 同群體的傳統(tǒng)塑造成的,我們是由自己的過去塑造成的。我們是這種遺產的 承擔者,這種遺產為我們的未來規(guī)定了路線。(M.蘭德曼著,閻嘉譯:哲學 人類學,序言,第11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無論是近代哲學家帕斯卡的“人是思想的蘆葦”,還是現(xiàn)代哲學人類學家卡西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