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自然保留區(qū)之紅樹林生態(tài)研究課件_第1頁
關渡自然保留區(qū)之紅樹林生態(tài)研究課件_第2頁
關渡自然保留區(qū)之紅樹林生態(tài)研究課件_第3頁
關渡自然保留區(qū)之紅樹林生態(tài)研究課件_第4頁
關渡自然保留區(qū)之紅樹林生態(tài)研究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臺灣生物地理學期報告 期中發(fā)表題目: 關渡自然保留區(qū)之紅樹林生態(tài)研究學生: 徐筱玫 93甲 489231274就讀科系: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選修課程: 地理學系“臺灣生物地理”學期別: 91學年度下學期學分數(shù): 3學分開課教師: 鄭勝華教授章節(jié)安排第一章、前言第二章、紅樹林的定義 第一節(jié)、紅樹林名稱的由來 第二節(jié)、紅樹林的種類第三章、紅樹林環(huán)境與分布的特色 第一節(jié)、紅樹林的分布 第二節(jié)、生長環(huán)境特色第四章、紅樹林特徵與環(huán)境適應 第一節(jié)、水筆仔簡介 第二節(jié)、形態(tài)上的適應 第三節(jié)、生理上的適應第五章、紅樹林生態(tài)地位及功能第六章、關渡自然保留區(qū)的景觀變遷 第一節(jié)、過去變遷與未來發(fā)展 第二節(jié)、景觀

2、變遷的力量第七章、結語 第一章 前言 關渡自然保留區(qū)位於臺北市的最西北處,關渡平原的西南側,接近基隆河與淡水河的匯流處,距淡水河出海口約10公里。沿基隆河北岸修建的堤防,將關渡濕地分成南北兩部分,堤防以南的草澤與紅樹林區(qū)域即為本自然保留區(qū),北部的區(qū)域則由臺北市政府花費鉅資建設成關渡自然公園,主要以保育水鳥為主,現(xiàn)已開放參觀。 紅樹林主要分布於南北緯25度間,為熱帶及亞熱帶海岸主要的樹種。臺灣地區(qū)的南北紅樹林樹種有明顯的不同,在北部地區(qū)只見耐寒性較高的水筆仔,且以淡水河口為分佈重心,於關渡、竹圍及挖仔尾三處成林。 (續(xù)前言) 關渡地區(qū)近三十年來的景觀變遷甚大,自民國67年水筆仔開始著生,植物社會

3、即發(fā)生激烈的改變現(xiàn)象,如今堤外沼澤已成為水筆仔為主的紅樹林生態(tài)系。河口特殊的環(huán)境因子限制了大部份生物的生長,而水筆仔卻有其獨特適應的生理特徵。其在整個河口生態(tài)系中所佔的角色及功能值得我們更深一步了解。 研究動機 記得大二上學期修生物地理時, 跟著鄭勝華老師考察時 , 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看到紅樹林的生態(tài)景觀 , 十分的新鮮有趣 .看著胎生的植物, 可愛的招潮蟹, 眼睛大大的彈塗魚, 從此對紅樹林生態(tài)有著深刻的印象 . 因此在這次的研究報告中就選擇臺北附近的紅樹林作為研究的對象, 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方法 除了參考現(xiàn)有文獻加以彙整外,也會實地去做觀察與拍照的工作。 研究步驟第一步、到圖書館

4、翻閱一些書籍後,確認研究方向。第二步、決定主題後,開始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例如論文、期刊、政府出版品等,以及上網(wǎng)搜尋相關網(wǎng)頁。第三步、詳加閱讀手邊的資料,逐漸歸納出自己的研究範圍及目標。第四步、實地走訪關渡自然保留區(qū),觀察溼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與保育狀況。第五步、 將既有的文獻加以彙整,歸納出研究結果是否達到目標、解答問題?思考這次研究背後的意義為何?獲得什麼樣的新觀點?第六步、將所有研究過程、資料、論點集合成一完整書面報告,糾正錯誤後送交老師評論。研究理論溼地 溼地在地球生態(tài)系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從整個體系架構上來看,石碳紀時期的沼澤環(huán)境不但可以產(chǎn)生,並同時保存了我們今天所仰賴的化石燃料。在近代生物與人

5、類時期,溼地所具有的價值在於它能提供物質(zhì)來源、匯排,也是許多化學、生物及遺傳物質(zhì)的轉換場所。由於溼地多位於下游地帶,必須承受來自上由因自然或人為因素所產(chǎn)生的廢水,在加上溼地在水文以及化學循環(huán)上的功能,因此有人形容溼地為大地之腎。所以溼地具有淨化水質(zhì)、防範洪水、保護海岸線以及補助地下水含水層等功能。也由於溼地環(huán)境具有開闊的食物鏈以及相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溼地也被稱作為生物超級市場。溼地提供了植物區(qū)系及動物區(qū)系奇特的棲息環(huán)境,在大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溼地可以被形容成是二氧化碳排入及全球氣候變遷的重要指標。參考文獻關渡紅樹林沼澤地景觀變遷之研究 王儀臻、李建堂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 26期 民87.7

6、 臺灣紅樹林自然導遊 郭智勇 民85 大樹文化關渡自然公園解說設施整體規(guī)劃研究所報告 林曜松 1991 野鳥學會關渡生命-甘豆門沼澤區(qū)自然誌 臺北市野鳥學會編 1994 晨星出版社 再現(xiàn)關渡失樂園 林曜松 1985 大自然淡水河右岸紅樹林景觀及其環(huán)境衝擊 黃朝恩 1991 地理學研究溼地 William J. Mitsch James G. Gosselink著 章盛傑 邱文雅譯 1998 地景出版社 中華民國野鳥協(xié)會 http:/com5.tw:8000/自然保育網(wǎng)http:/.tw/preserve/index1.htm關渡自然公園解說資料庫http:/.tw/guandu/index.h

7、tm第二章 紅樹林的定義 第一節(jié)、紅樹林名稱的由來 我們稱水筆仔是紅樹林植物的一種,但顧名思義它為什麼不是紅色的呢?紅樹林到底是什麼呢?第一次看到紅樹林那一片青蔥翠綠的人,一定會有疑問,事實上紅樹林中文名稱由來是源於紅樹枓植物紅茄的特徵,這種樹的木材、樹幹、枝條、花朵都是紅色的,其樹皮可以提煉出丹寧做為紅色染料,馬來人稱它的樹皮為紅樹皮,而中文的名稱則叫作紅樹。而英文則以Mangrove來通稱所有的紅樹林植物,該文是由西班牙文中的樹(Mangle)和英文中的樹叢(Grove)組合而成。 (續(xù)第二章第一節(jié)) 紅樹林的學術定義又是如何呢?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沿海潮間帶泥濘地之植物,主要是由紅

8、樹枓植物及一些適應此種環(huán)境的植物所祖成,定義上分為廣義紅樹林及狹義紅樹林。廣義紅樹林是指生長在熱帶海岸潮間帶、泥濘及鬆軟土地上所有植物的總稱,以美洲紅樹林為代表。而狹義的紅樹林則限於生長在熱帶海岸最高潮線以下及平均高潮線以上間之喬木或灌木,此以研究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地區(qū)的紅樹林為代表。 (續(xù)第二章第一節(jié)) TomliInson(1986)所寫的紅樹林植物學(The Botany of Mangroves)中則將紅樹林植群分為主要及次要紅樹林組成分子,主要紅樹林植物為只生存在河口潮間帶環(huán)境中未延伸至陸生生態(tài)系(Terrestrial ecosystem)之植物,且有能力形成純林及具有適應環(huán)境之形態(tài)

9、分化如氣生根、支柱根及胎生現(xiàn)象等。而次要紅樹林植物是指雖生長在該植群社會周圍,但非主要構成者。 第二章 第二節(jié) 紅樹林的種類 由於在河口生態(tài)環(huán)境特殊,能在此生長的植物相當有限,紅樹科雖然是主要物種但事實上生活在此環(huán)境的植物,全世界有十科十六屬五十五種,而都可以被總稱為紅樹林(Mangrove)。臺灣紅樹林植物有水筆仔、五犁跤、海茄、欖李。而其他伴生值物有也相當多,如蘆葦、苦藍盤、濱水菜等。 (續(xù)第二章第二節(jié))水 筆 仔(Kandelia candel) 紅 樹 科 植 物 , 以 臺 北 淡 水 河 流 域 為 分 布 重 心 , 包 括 關 渡、 竹 圍 、 挖 仔 尾 、 社 子 等 河

10、岸 地 區(qū) 。 通 常 以 純 林 的 形 態(tài) 出 現(xiàn) , 竹 圍 紅 樹 林 保 護 區(qū) 是 目 前 臺 灣 面 積 最 大 的 紅 樹林 , 更 是 全 世 界 面 積 最 大 的 水 筆 仔 純 林 。 五 梨 跤(Rhizophora mucronata) 紅 樹 科 植 物 , 現(xiàn) 在 僅 存 一 千 餘 棵 , 零 星 分 布 在 嘉 義 、 臺 南 、 高 雄 沿 海 , 以 臺 南 四 草 與 四 鯤 鯓 一 帶 為 主 要 生 育 區(qū) 。 五 梨 跤 是 臺 灣 最 典 型 的 熱 帶 紅 樹 林 樹 種 , 由 於 綿 延 發(fā) 達 的 支 持 根 與 寬 大 葉 型 , 使

11、 五 梨 跤 成 為 相 當 具 有 觀 賞 價 值 的 紅 樹 林 植 物 。 (續(xù)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 茄 苳(Avicennia marina) 馬 鞭 草 科 , 分 布 於 嘉 義 、 臺 南 、 高 雄 等 地 海 邊 潟 湖 、魚 塭 堤 岸 、 排 水 溝 岸 , 是 常 見 的 護 堤 及 防 風 樹 種 。 海 茄苳 的 樹 型 頗 似 榕 樹 ,新 植 株 則 成 灌 叢 狀 ;果 實 為 朔 果 , 狀 如 蠶 豆 , 在 十 二 月 左右 成 熟 。 海 茄 苳 的 棒 狀 呼 吸 根 是 由 地 下 橫 行 的 根 系 垂 直發(fā) 展 , 由 土 中 伸 出 與 空 氣 接 觸 。欖 李(Lumnizera racemosa) 使 君 子 科 , 是 四 種 紅 樹 林 植 物 中 最 耐 鹽 的 樹 種 , 目 前僅 存 四 千 餘 顆 , 主 要 分 布 於 臺 南 四 草 鹽 田 區(qū) 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