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代廣西驛道邊防軍路_第1頁
古代代廣西驛道邊防軍路_第2頁
古代代廣西驛道邊防軍路_第3頁
古代代廣西驛道邊防軍路_第4頁
古代代廣西驛道邊防軍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古代代廣西驛道、邊防軍路古代代廣西驛道、邊防軍路桂林通安南大路:清代,自桂林經(jīng)永福、雒容、柳州、穿山、來賓、遷江、賓州(賓陽)、思隴、昆侖關(guān)、南寧、新寧州(扶綏) 、太平府(崇左)、龍州、憑祥至鎮(zhèn)南關(guān)(友誼關(guān)),計845 公里,與安南驛道相接。桂林至安南大路桂林至柳州路段,唐代已是主要通道。元和十年(815 年 ) 柳宗元貶為柳州刺史,即取此道赴任。當(dāng)時大路蘭麻至理定間相距25 公里, 道路崎嶇,山溪險惡,遇蘭麻溪流漲水,涉者常喪生,行人視為危途。清道光八年(1828 年 )永福知縣林光棣發(fā)動群眾捐資改路建橋,化險途為通途。柳州至南寧路段,隋唐時已開通。以后局部險隘路段,累有改建。如賓陽縣太守

2、淥道村附近古陋關(guān)一段危途險道,于北宋咸平年間(998 1003 年 ) , 經(jīng)賓州官員主持辟為坦途。南寧至鎮(zhèn)南關(guān)路段,秦代統(tǒng)一嶺南后已經(jīng)開通,以后累有改建,其中龍州至鎮(zhèn)南關(guān)一段,清光緒年間改建成邊防軍路。清朝光緒十年(1884 年 )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后,法國不斷向中國擴張。為了鞏固邊防,廣西提督兼任廣西邊防督辦蘇元春,組織戍邊官兵和邊民營建炮臺,大力修筑軍路,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 )共修筑軍路500余公里。這些以龍州為中心,溝通重要關(guān)口、隘卡的軍路,專供運送軍械、糧秣和傳遞軍機情報。龍 (州 )南 (鎮(zhèn)南關(guān) )軍路:從龍州縣城起,經(jīng)蛤蚧村、大里城、鴨水灘、那堪、大連城、憑祥、隘口等地

3、,至鎮(zhèn)南關(guān)外的國界止,全長55 公里。其中鴨水灘至鎮(zhèn)南關(guān)一段長39 公里,路幅較寬,能夠通行6 匹馬牽引的馬車,運送從德國購進的大炮。光緒末年,此路段常有法國小型汽車從越南駛?cè)脒\輸客貨,成為中國最早通行汽車的道路之一。龍 (州 )安 (小鎮(zhèn)安,今那坡縣)軍路:從龍州縣城起,經(jīng)寶圩、巖應(yīng)、碩龍、下雷、湖潤、化峒、靖西、 平孟、 百南至百懷,計 395 公里。 從化峒分出一路,計 15 公里至岳圩。從靖西分出一路,計 40 公里至龍邦。龍 ( 州 )寧 ( 明 )軍路:從龍州縣城起,經(jīng)八角、寧明、長橋、峙浪、琴清至那梨,計395 公里。龍 ( 州 )平 (而關(guān))軍路:從龍州縣城起,經(jīng)彬橋、浦責(zé)至平

4、而關(guān),計38 公里。龍(州)水(口)軍路:從龍州縣城起,經(jīng)下凍、羅回至水口關(guān),計45 公里。第一章 沿邊州縣自北宋初年以來,廣西沿邊州縣的設(shè)置、更迭,與中國同越南之間邊界位置的變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宋代,廣西是為廣南西路。其欽州安遠縣、邕州西南沿邊所轄遷隆州、思陵州、祿州、西平州、憑祥峒、七源州、思瑯州、廣源州與交趾永安州、蘇茂州、諒州、門州、定邊州、上源州交界。熙寧十年(1077 年 ),宋朝取得反擊交趾入侵的軍事勝利,收復(fù)廣源、思瑯等州后,又于元豐二年(1079 年 )將順州(即廣源州)、思瑯州給了交趾李朝,隨后又放棄七源州,此段邊界向北收縮,原在內(nèi)地的龍州、凍州、 安平州、 順安州、 歸化

5、州與新入交趾版圖的七源州、思瑯州、廣源州接壤。元代,廣西為湖廣行省之海北海南道安遠縣和廣西兩江道的上思州、思陵州、祿州、西平州、憑祥峒、龍州萬戶府、上下凍州、安平州、下雷州、歸順州、鎮(zhèn)安州,與安南陳朝之萬寧縣(寨 )、丹巴縣(單已縣)、丘溫縣、文州、七源州、定邊州、太原州、廣源州、思瑯州、通農(nóng)州接壤。明代,欽州屬廣東廉州府,則廣東省欽州與廣西省上思州、思陵州、祿州、西平州、永平寨巡檢司、憑祥州、龍州、上下凍州、安平州、下雷峒、湖潤寨巡檢司、歸順州、鎮(zhèn)安州,與安南陳朝萬寧縣、新安縣、丹巴縣、丘溫縣、峒縣、脫縣、七源州、廣源州、下思瑯州、上思瑯州、通農(nóng)峒、保樂州交界。宣德二年(1427 年 ),祿

6、州、西平州、永平寨巡檢司失于交趾,明朝此段邊界北撤,廣西思陵州、思明州、上石西州與交趾新設(shè)之祿平州接壤。清代, 廣東省欽州(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 年起為防城) 與廣西省遷隆峒(光緒十三年后不與越南接壤 ) 、 思州、思陵州、寧明州、上石西州、憑祥州、龍州、 上下凍州、安平州、下雷州、歸順州、小鎮(zhèn)安廳,與越南萬寧州、新安州、祿平州、高祿州、文淵州、脫朗州、七源州、石臨州(原太原州)、復(fù)和州、下瑯州、上瑯州、廣淵州、石林州、朔江州、保樂州交界。民國時期,廣東省防城縣與廣西省思樂縣、明江縣、 寧明縣、 憑祥縣、 龍津縣、 上金縣、雷平縣、靖西縣、鎮(zhèn)邊縣,與越南芒街州、平遼州、定立州、祿平州、高祿府

7、、文淵州、脫朗(那岑)州、長定府、東溪州、復(fù)和州、下瑯州、重慶府、鎮(zhèn)邊州、河廣州、保樂州及同文州交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防城各族自治縣、寧明縣、憑祥市、龍州縣、大新縣、靖西縣和那坡縣,與越南海寧(芒街)縣、廣河(下居)縣、平遼縣、定立縣、祿平縣、高祿縣、文朗縣、長定縣、石安(東溪)縣、廣和縣、下瑯縣、重慶縣、茶嶺縣、河廣縣、通農(nóng)縣、保樂縣及苗王縣接壤。第一節(jié) 防城段防城段,東起北部灣畔的北侖河口,西接寧明段。宋代,今防城各族自治縣境屬安遠縣,與交趾李朝永安州接界。元代,安遠縣與安南陳朝萬寧縣交界。西南有分茅嶺,為中國與安南分界處。今防城各族自治縣境屬欽州,宣德二年(1427 年

8、 ) ,澌凜、羅浮、丫葛、古森等峒峒長黃金廣等,以所領(lǐng) 4 峒并脅思勒峒及佛淘涇巡檢司,叛附安南黎利。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 )。明朝收回4 峒。清初,今防城各族自治縣境為防城巡檢司,與安南海寧府接界。光緒十四年(1888 年 )以后,設(shè)防城縣與越南海寧府接壤。民國時期,防城縣與越南海寧省芒街、河檜(下居)、平遼3 州接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7 年分置防城、東興2 縣, 1958 年合并為東興各族自治縣,1978年更名為防城各族自治縣,與越南廣寧省海寧(原芒街縣) 、廣河(原下居縣)、平遼3 縣接壤。第二節(jié) 寧明段寧明段東接防城段,西連憑祥段。宋代,今寧明方向為遷隆州、思陵州、祿

9、州,與交趾萬寧州、蘇茂州接壤。元代,今寧明方向為上思州、思陵州、祿州,與安南萬寧寨、丹巴縣接壤。明代, 今寧明方向為遷隆峒、思陵州、 祿州, 與安南萬寧州、丹巴縣接壤。宣德二年(1427 年 ),祿州被安南侵占,則思明州與安南新設(shè)之祿平州、高祿交界。清代,今寧明方向為遷隆峒、思州、思陵州、寧明州,與越南萬寧州、祿平州、高祿州接壤。光緒十三年(1887 年 )中法劃界后,按中法勘定的邊界線,思州、思陵州、寧明州與越南交界。民國時期,今寧明縣境為思樂縣、明江縣和寧明縣,與越南平遼州、定立州、祿平州、文淵州接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寧明縣與越南諒山省定立縣、祿平縣、高祿縣接壤。第三節(jié) 憑祥段憑祥段

10、東接寧明段,西連龍州段。宋代,今憑祥市邊境為西平州、永平寨巡檢司、憑祥峒,與交趾甲峒、機榔縣、門州接境。元代,今憑祥市邊境為西平州、永平寨巡檢司、憑祥峒,與安南丘溫、脫縣、淵縣交界。明初,今憑祥方向與安南接壤的仍為西平州、永平寨巡檢司和憑祥鎮(zhèn)。宣德二年(1427 年 ) ,西平州、永平寨巡檢司和祿州被安南侵占,則上石西州、憑祥州與安南文淵州、脫朗州接壤。清代,今憑祥市邊境為上石西州、憑祥州,與越南文淵州、脫朗州、七源州接界。民國時期,今憑祥市邊境為憑祥縣。與越南文淵州、脫朗州、七源州接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今憑祥市與越南諒山省、高祿縣、 文朗縣 (由文淵、 脫朗兩縣合并而置)、長定縣接壤。

11、第四節(jié) 龍州段龍州段東接憑祥段,西連大新段。北宋初, 今龍州縣以西為邕州所屬七源州、廣源州, 與交趾定邊州、上源州交界。元豐二年(1079年 ) 后,順州(廣源州)、七源州相繼屬于交趾,今龍州縣境為凍州、龍州與交趾接壤。元代,今龍州縣邊境為上下凍州、龍州萬戶府,與安南接壤。明代,今龍州縣為上下凍州、龍州,與安南太源州、下思瑯州交界。清初,今龍州縣境與安南接壤的為上下凍州、龍州。雍正三年(1725 年 )后為上下凍州、龍州廳、上龍司,與越南七源州、石臨州、復(fù)和州、下瑯州接壤。民國時期,今龍州縣境為上下凍州、龍州縣(府 )、上金縣與越南接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龍州縣與越南長定縣、石安縣、廣和縣

12、、下瑯縣交界。第五節(jié) 大新段大新段東接龍州段,西連靖西段。北宋初, 今大新縣以西為邕州所屬思瑯州與交趾接壤。元豐二年(1079 年 )宋朝將思瑯州賜給交趾李朝,此段邊境東移,今大新縣境為安平州、順安州(下雷州)與交趾廣源州接壤。元代,今大新縣境為安平州、下雷州與安南交界。明代,今大新縣境仍為安平州、下雷州與安南交界。清代,今大新縣境仍為安平州、下雷州與越南下瑯州、上瑯州接壤。民國時期,今大新縣邊境為雷平縣,與越南下瑯州、重慶府交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新縣與越南下瑯縣、重慶縣接壤。第六節(jié) 靖西段靖西段,東接大新段,西連那坡段。北宋初,今靖西縣南面為邕管羈縻廣源州(順州)與交趾接壤。元豐二年

13、(1079 年 ),宋朝將順州(廣源州 )割讓給交趾,此段邊界北撤,今靖西縣邊境與交趾接壤的為溫悶峒、順安峒、歸化州。元代,今靖西縣為溫悶峒、歸順州與安南接壤。明代,今靖西縣境為湖潤寨、歸順州與安南接壤。清代,今靖西縣境為湖潤寨、歸順州,與越南上瑯州、廣淵州、石林州接壤。民國時期,靖西縣與越南重慶府、鎮(zhèn)邊州、河廣州接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靖西縣與越南重慶縣、茶嶺縣、河廣縣接壤。第七節(jié) 那坡段那坡段東接靖西段,西連云南省富寧縣。宋代,今那坡縣西南為歸化州(后改為來安州)與交趾接壤。元代,今那坡縣境為鎮(zhèn)安州,與安南通農(nóng)州接壤。明代,今那坡縣境仍為鎮(zhèn)安州(峒 ),與安南通農(nóng)峒、保樂州接壤。清代,

14、今那坡縣為鎮(zhèn)安峒(土巡檢司、廳),與越南朔江州、保樂州交界。民國時期,今那坡縣境為鎮(zhèn)邊縣,與越南河廣縣、保樂州接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那坡縣(睦邊縣)與越南河廣縣、通農(nóng)縣、保樂縣、苗王縣交界。第二章 沿邊關(guān)隘廣西沿邊關(guān)隘,歷史久遠。早在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 1085 年 ), 中國與交趾劃定邕州與廣源州邊界,即規(guī)定以八隘為界。明代建關(guān)設(shè)隘,到清朝乾隆年間(1736 1795 年 ),廣西沿邊設(shè)三關(guān)、百隘一百二十余卡。離邊界近則數(shù)華里,遠則二三十華里。第一節(jié) 建關(guān)鎮(zhèn)南關(guān) TOC o 1-5 h z 明初建關(guān),初名咘村關(guān),正德初年改稱鎮(zhèn)南關(guān),亦名大南關(guān),簡稱“南關(guān)”。位于中越邊境,左右石山

15、壁立,地勢陡峭險峻。北距憑祥市區(qū)18 公里,南距越南同登4 公里,為中越往來要沖。明、清兩朝,為中越兩國使節(jié)出入境通道。光緒十一年(1885 年 )二月,清軍將領(lǐng)馮子材在此取得了威震中外的抗擊法軍的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光緒十二年(1886 年 )二、三月, 清朝勘界大臣鄧承修與法國勘界代表浦理燮在鎮(zhèn)南關(guān)舉行勘界談判。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 )八月,設(shè)南關(guān)對汛分署。1949年 12 月 11 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上鎮(zhèn)南關(guān),廣西全境解放。1953 年改稱睦南關(guān)。1955年為國家正式開放口岸和邊境小額貿(mào)易口岸。1965 年改名友誼關(guān)。平而關(guān)古稱平南關(guān),位于今憑祥市友誼鄉(xiāng)平而村,隔平而河與越南爛村

16、相對。明代設(shè)平而隘。清初建關(guān)。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 ),允許商民出平而關(guān)至安南諒山鎮(zhèn)花山進行貿(mào)易。光緒十二年(1886 年 ) 三月初十日(4 月 13 日 ),中國勘界大臣鄧承修與法國勘界代表浦理燮在平而關(guān)簽定鎮(zhèn)南關(guān)至平而關(guān)地段“勘界節(jié)錄”。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 )八月,設(shè)平而對汛分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設(shè)平而關(guān)邊境工作站。水口關(guān)位于今龍州縣水口鄉(xiāng)。清初建關(guān)。位于水口河與峒桂河合流處,為出入越南高平省要路。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 ),允許商民經(jīng)水口關(guān)出境至安南牧馬貿(mào)易。光緒二十三年(1897 年 )八月,設(shè)水口對汛分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水口關(guān)為國家正式開放口岸。第二

17、節(jié) 設(shè) 隘防城段隘口思勒汛在今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鎮(zhèn)思勒村。板爛隘亦稱板蘭隘,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距越南板弄村15 華里。黃竹隘在今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鎮(zhèn)黃竹村。瀕臨大海。那梭隘亦稱那蘇隘。在今防城各族自治縣那梭鎮(zhèn)。松柏隘在今防城各族自治縣松柏鄉(xiāng)松柏村。羅浮汛在今防城各族自治縣松柏鄉(xiāng)。河洲隘亦稱河洲徑。在今防城各族自治縣松柏鄉(xiāng)河洲村,距東興鎮(zhèn) 18華里。北侖隘在今防城各族自治縣那良鎮(zhèn)北侖村??轃舭喾Q高燈隘。在今防城各族自治縣峒中鎮(zhèn)。寧明段隘口那先卡亦稱那光卡。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距越南剝疆村50 華里。板吞卡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接越南那當(dāng)村界。九特卡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距越南祿平崠琶村30 華里。原名“

18、國特”。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設(shè)九特對汛分署。宣統(tǒng)元年(1909 年 )移至那梨。民國23 年 (1934 年 )為那梨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設(shè)那梨邊境工作站。辨強隘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有路通往越南祿10 華里。20 華里。1 華里。10 華里。10 華里。叫荒隘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距越南馗儀村恭敬卡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距越南丘圈村20華里。弄丁卡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距越南丘圈村板邦隘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距越南板桔村板達隘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距越南板桔村板痕卡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距越南板弄村派衣隘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距越南板弄村康歡卡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距越南板密村亭寨隘在今寧明縣桐棉鄉(xiāng)。距越南板密村

19、那河隘在今寧明縣峙浪鄉(xiāng)。距越南板俸村溪卡在今寧明縣峙浪鄉(xiāng)。距越南板派村那當(dāng)隘在今寧明縣峙浪鄉(xiāng)。距越南板伸村那蓬隘在今寧明縣峙浪鄉(xiāng)。距越南板伸村15 華里。10 華里。10 華里。5 華里。10 華里。20 華里。6 華里。那窩隘亦稱那呼,在今寧明縣峙浪鄉(xiāng)。距越南板英村10 華里。隘店隘亦稱愛店隘,古稱洗馬關(guān),一作峙馬隘。在今寧明縣峙浪鄉(xiāng)。距越南派站村3 華里。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 )八月,設(shè)峙馬對汛分署。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 )改稱愛店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愛店邊境工作站。那支隘在今寧明縣峙浪鄉(xiāng)。距越南何村6 華里。馗夏卡亦稱馗下隘,在今寧明縣峙浪鄉(xiāng)。距越南板烈村40 華里。

20、那曾隘在今寧明縣峙浪鄉(xiāng)。有路通越南。權(quán)相隘在今寧明縣峙浪鄉(xiāng)。有路通越南。同戶卡在今寧明縣寨安鄉(xiāng)。距越南板烈村那雷卡在今寧明縣寨安鄉(xiāng)。距越南板何村板宙隘在今寧明縣寨安鄉(xiāng)。板立隘在今寧明縣寨安鄉(xiāng)。那肖隘在今寧明縣寨安鄉(xiāng)。東門隘在今寧明縣寨安鄉(xiāng)。距越南交城柵40 華里。20 華里。10 華里??凵桨喾Q扣山卡。在今寧明縣寨安鄉(xiāng)。距越南婆念村15 華里。羅隘在今寧明縣寨安鄉(xiāng)。緊接越南。憑祥段隘口板蘭隘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板得隘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距越南百合柵25 華里。板增隘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板卻隘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板龍隘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距越南琴猛村30 華里。板漂隘亦稱板標(biāo)隘。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距越南

21、那坑?xùn)?20 華里、瓢村 10華里。蒙村隘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新村卡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閘門隘亦稱?隘。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距越南婆榕(亦寫作浦榕)村 5 華里。舊村隘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距越南婆榕(亦寫作浦榕)村15 華里。那校隘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距越南婆榕(亦寫作浦榕)村15 華里。由隘亦稱油隘、由村隘、土名竹根。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 ),清朝開放由隘與安南諒山鎮(zhèn)驅(qū)驢貿(mào)易。光緒十一年(1885 年 )二月,清軍將領(lǐng)王德榜駐守由隘,協(xié)同馮子材、蘇元春取得了鎮(zhèn)南關(guān)諒山大捷。馗門隘在今憑祥市上石鄉(xiāng)。與越南那溪村相距20 華里。坤隆隘在今憑祥市友誼鄉(xiāng)。距越南那平村15 華里。在今憑

22、祥市友誼鄉(xiāng)。距越南透村界20 華里。在今憑祥市友誼鄉(xiāng)。南到南關(guān)隘50 華里,距越南板拜村界界7 華里。婆隆隘在今憑祥市友誼鄉(xiāng)。距越南板散村20 華里。絹村隘亦名板絹隘,在今憑祥市友誼鄉(xiāng)。距越南平焚村5 華里。亢英隘在今憑祥市友誼鄉(xiāng)。距越南平焚村平公隘在今憑祥市友誼鄉(xiāng)。距越南那民村叫峺隘在今憑祥市友誼鄉(xiāng)平而村西北約龍州段隘口那曳隘在今龍州縣彬橋鄉(xiāng)。距越南板枯村敢門隘在今龍州縣彬橋鄉(xiāng)。距越南那雪村權(quán)里卡在今龍州縣下凍鄉(xiāng)。距越南澮英枯城卡位于龍州縣下凍鄉(xiāng)。距越南那憑村澮刀卡界板卡荷亮卡菊吶卡峺花隘位于今龍州縣下凍鄉(xiāng)。距越南婆邏村 在今龍州縣下凍鄉(xiāng)。距越南婆邏村 在今龍州縣下凍鄉(xiāng)。距越南埝盈村 亦稱菊

23、那卡、菊內(nèi)卡。位于今龍州縣下凍鄉(xiāng)。距越南把侫村 亦稱埂花隘、峺花隘,在今龍州縣下凍鄉(xiāng)。距越南那女村5 華里。10 華里。6 華里。距越南板磨村15 華里。10 華里。1 華里。(亦稱會英)村 25 華里。15 華里。30 華里。30 華里。(亦稱念盈)30 華里。20 華里。2 華里。允杯卡在今龍州縣下凍鄉(xiāng)。距越南那女村2 華里。隴魔卡亦稱弄磨卡,在今龍州縣下凍鄉(xiāng)。距越南隴力村15 華里。隴委隘亦稱隴委卡,在今龍州縣下凍鄉(xiāng)。西接越南那懶村8 華里。隴鶴卡亦稱弄鶴卡,在今龍州縣下凍鄉(xiāng)。距越南板農(nóng)村15 華里。咘局隘亦稱布局隘,在今龍州縣下凍鄉(xiāng)。西接越南那懶村界11 華里。光緒二十二年(1896

24、年 )八月設(shè)咘局對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設(shè)布局邊境工作站,后撤銷移設(shè)春秀工作站。隴廂隘在今龍州縣水口鄉(xiāng)。距越南那懶村10 華里。峺宜隘亦稱埂宜隘,在今龍州縣水口鄉(xiāng)。距越南隴婁村15 華里。俸村隘在今龍州縣水口鄉(xiāng)。距越南岜匡村5 華里。隴芘隘亦稱隴庇隘。在今大新縣下雷鎮(zhèn)。至越南渠郡村15 華里。達零隘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接越南界。叫欽卡在今龍州縣水口鄉(xiāng)。距越南弄陵村5華里。妙臨隘在今龍州縣水口鄉(xiāng)。距越南弄陵村5華里。胡棕卡亦稱胡梭卡、糊宗卡、胡宗卡。在今龍州縣水口鄉(xiāng)。距越南岜表村5 華里。斗奧隘在今龍州縣水口鄉(xiāng)。距越南板侫村2華里。合石隘在今龍州縣水口鄉(xiāng)。接越南隴貢村界,相距8 華里。隴茗隘亦

25、稱?名隘,在今龍州縣水口鄉(xiāng)。距越南那桶村l 華里。那何隘亦稱那河隘、那荷隘。在今龍州縣水口鄉(xiāng)。距越南都鞭村 10 華里。淹咘隘亦稱?咘隘,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給村隘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緊接越南。隴久隘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那苗隘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距越南都村5 華里。(1897 年 )苛村隘亦稱科村隘。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科甲村。 距越南隘村 10華里。光緒二十三年設(shè)苛村對汛分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設(shè)科甲邊境工作站。供村隘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距越南咘嚎村2 華里。囊卡亦稱埂、峺,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距越南銀鉤村15 華里。把乜隘亦稱巴乜隘。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距越南從村6華里。角隘亦稱埂、峺,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

26、。緊接越南界。鵠村隘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接越南界。盎村隘在龍州縣武德鄉(xiāng)。接越南界。武德隘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接越南界。暖賽隘亦稱暖寨隘。在今龍州縣武德鄉(xiāng)。乙村隘在今龍州縣金龍鄉(xiāng)。痛村隘亦稱痛舍隘。在今龍州縣金龍鄉(xiāng)。探考隘亦稱貪槁隘。在今龍州縣金龍鄉(xiāng)。下淡隘亦稱下溪隘。在今龍州縣金龍鄉(xiāng)。上淡隘亦稱上溪隘。今龍州縣金龍鄉(xiāng)。三村隘亦稱慘村隘。在今龍州縣金龍鄉(xiāng)。大新段隘口多烈隘在今大新縣寶圩鄉(xiāng)。底隘亦稱底躭隘。在今大新縣碩龍鄉(xiāng)。兔零隘亦稱兔零峒。在今大新縣。古鐙隘在今大新縣。下骨隘在今大新縣碩龍鄉(xiāng)。至越南里班村1 華里,與越南以河為界。更隘在今大新縣碩龍鄉(xiāng)。至越南隴邏村2 華里,以河為界。旁卡亦稱埂、峺,在今大新縣碩龍鄉(xiāng)。亭嵩隘亦稱穿巖隘,在今大新縣碩龍鄉(xiāng)。至越南蕩村 5 華里,以大河為界。本村卡在今大新縣碩龍鄉(xiāng)。連隘在今大新縣碩龍鄉(xiāng)。至越南郡峒、榜峒各10華里,中隔高嶺,外以大河為界。隴里卡在今大新縣碩龍鄉(xiāng)。審村卡在今大新縣下雷鎮(zhèn)。靖西段隘口馱野隘在今靖西縣湖潤鎮(zhèn)。至越南澮渾村 10 華里。費卡亦稱埂、峺,在今靖西縣湖潤鎮(zhèn)。馱野卡在今靖西縣湖潤鎮(zhèn)。平卡亦稱峺,在今靖西縣湖潤鎮(zhèn)。峨漕隘在今靖西縣湖潤鎮(zhèn)西。外通越南僻路。咘透卡在今靖西縣湖潤鎮(zhèn)。屯軍卡在今靖西縣岳圩鄉(xiāng)。鼓架卡 在今靖西縣岳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