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知識題庫與答案(完整版)_第1頁
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知識題庫與答案(完整版)_第2頁
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知識題庫與答案(完整版)_第3頁
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知識題庫與答案(完整版)_第4頁
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知識題庫與答案(完整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知識題庫與答案(完整版)一、單選題1、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是(A)A、以五臟為中心B、以六腑為中心C、以五官為中心D、以五體為中心E、以經(jīng)絡(luò)為中心2、中藥性能中四氣、五味是指(D)A、虛、實、寒、冷;酸、甜、苦、辣、咸B、冷、暖、涼、扌丸.八、,辣、苦、酸、甜、腥C、寒、暖、冷、涼;酸、甜、苦、辣、澀D、寒、熱、溫、涼;辛、甘、酸、苦、咸E、冷、暖、溫、涼;咸、甘、苦、辣、酸3、神昏暴厥多屬(D)A、憂傷B、悲傷C、驚傷D、怒傷E、思傷4、腎不納氣的臨床表現(xiàn)為(B)A、腰膝酸軟,小便頻數(shù)B、腰膝酸軟,呼多吸少C、腰膝酸軟,眩暈耳鳴D、腰膝酸軟,五更泄瀉E、腰膝酸軟,發(fā)脫齒搖。

2、5、中醫(yī)護理疾病的基本特點和原則是(A)2辨證施護B、辨病施護C、對癥施護D、因人施護E、因時施護6、八綱是指(B)A、風(fēng)寒、暑熱、陰陽、虛實B、陰陽、表里、虛實、寒熱C、寒熱、惡冷、虛實、表里。D、表里、寒熱、惡冷、陰陽E、虛實、表里、冷熱、風(fēng)寒 7、中醫(yī)學(xué)“證”的概念是(C)A、疾病的癥狀和體征B、疾病病理變化的總過程C、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D、患者主觀的異常感覺E、患者的某些病態(tài)變化8、“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根本依據(jù)在于(A)A、辨證論治B、對癥治療C、辨病治療D、因人而異E、因病而異9、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B)A、華佗B、張仲景C、孫思邈D、扁鵲E、巢元方10、瘟疫論的作者是

3、(OA、葉天士B、劉河間C、吳有性D、吳鞠通E、朱丹溪11、正常舌象是(C)A、淡白B、淡紅C、薄紅D、暗淡E、淺紅12、下列不屬于陽的屬性有(D)A、明亮B、溫?zé)酑、外向D、物質(zhì)E、上升13、陰陽的屬性是(C)A、絕對的B、不變的C、相對的D、量變的E、質(zhì)變的14、五味入五臟是(A)A、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B、酸入脾、甘入胃、辛入心、苦入肝、咸入肺C、酸入腎、苦入胃、甘入肺、辛入肝、咸入脾D、酸入心、甘入肝、辛入脾、苦入肺、咸入腎E、酸入胃、甘入心、辛入骨、苦入胃、咸入腦 15、望舌主要是觀察(B)A、舌尖、舌中、舌根B、舌質(zhì)、舌體、舌苔C、舌邊、舌體、舌色D、舌下、舌頭、

4、舌體E、舌根、舌上、舌下16、下列哪些病人或部位應(yīng)用針刺療法(E)A、頭痛病人IB:C、中風(fēng)病人D、類風(fēng)濕病人E、孕婦的下腹、腰齦部17、人體內(nèi)的陰精物質(zhì)依賴陽氣功能而產(chǎn)生,功能的發(fā)揮又靠物質(zhì)提供能量,是 屬于陰陽的(B)A、對立制約B、互根互用C、消長平衡D、相互轉(zhuǎn)化E、以上均非18、“寒極生熱,熱極生寒”說明了陰陽的(D)A、相互對立B、相互消長C、互根互用D、相互轉(zhuǎn)化E、相互制約19、為患者實施藥熨時,溫度不宜超過(E) TOC o 1-5 h z A、30 CB、40 CC、50 CD、60 CE、70C20、熏洗藥溫不宜過熱,其溫度一般為(D)A、10-20CB、20-30CC、30

5、-40CD、50-70CE、80-90C21、舌苔時指附著于舌面上的一層(A)A、苔垢B、斑疹C、顏色D、瘢痕E、顆粒22、在五行的生克關(guān)系中,一事物對另一事物有促進、資助、協(xié)同作用時,稱為(C)A、五行制化B、五行相克C、五行相生D、五行相約E、五行拮抗23、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稱為(B)A、配伍!1B、相畏C、相使D、相殺E、相須24、按五行生克規(guī)律,五味入五臟,多食甘則傷? (D)A、心 TOC o 1-5 h z C、肝D、脾E、腎25、按五行生克規(guī)律,五味入五臟,多食咸則傷?(E)A、心B、肺C、肝D、脾E、腎26、屬于陽中之陰的時間是(B)A、上午B、下午C、前半

6、夜D、后半夜E、子夜27、屬于陰中之陽的時間是(D)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子夜28、“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說明了陰陽的何種關(guān)系失調(diào)(A)A、對立制約B、互根互用C、相互促進D、相互轉(zhuǎn)化E、消長平衡29、按五行生克規(guī)律,五味入五臟,多食酸則傷(C)A、心B、肺C、肝D、脾E、腎 30、由冬至春到夏氣候由寒逐漸變熱是陰陽的(A)A、陰消陽長過程B、陽消陰長過程C、寒極生熱過程D、相互對立斗爭E、以上均是31、從日中到黃昏是屬于(B)A、陽長陰消B、陰長陽消C、陽隨陰長D、陰隨陽長E、陰陽轉(zhuǎn)化32、按五行生克規(guī)律,五味入五臟,多食苦則傷(A)A、心B、肺C、肝D、脾E、33、五

7、味中入肝的是(A)A、酸B、苦C、甘D、34、五味中入肺的是(D)A、酸B、苦C、甘D、辛E、35、臟象學(xué)說的主要特點是(D)A、以腦為中心的整體觀B、以經(jīng)絡(luò)為中心的整體觀C、以六腑為中心的整體觀D、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E、以精氣神為中心的整體觀36、藏象學(xué)說主要是研究(E)A、臟腑的生理B、臟腑的病理C、臟腑之間的關(guān)系D、臟腑的解剖形態(tài)E、臟腑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關(guān)系37、臟與腑的分類主要是根據(jù)(B)A、解剖形態(tài)的不同B、功能特點的不同C、分布部位的不同D、陰陽屬性的不同E、經(jīng)絡(luò)屬性的不同38、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的是(C)A、三焦B、心包C、膽D、女子胞E、腦39、下列不屬奇恒之腑的是(A)

8、A、三焦B、腦C、膽D、髓E、女子胞40、五臟中不包括(D)A、心B、肝C、肺D、女子胞E、腎41、兩目干澀多因(C)A、肝血不足B、肝火上炎C、肝陰不足D、肝經(jīng)風(fēng)熱E、經(jīng)絡(luò)42、具有化生和貯藏精氣功能的是(B)A、六腑B、五臟C、臟腑D、奇恒之腑E、經(jīng)絡(luò)43、心主神志指的是(C)A、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B、人的眼神C、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D、人的 精神及眼神E、人的生命活動和情志活動44、人體神志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A)A、血液B、津液C、水谷精微D、營氣E、宗氣45、肺“通調(diào)水道”的功能主要依賴于(D)A、肺主氣B、肺朝百脈C、肺合皮毛D、肺主宣發(fā)、肅降E、肺與大腸相表里46、“肺為水之

9、上源”是由于(A)A、肺主通調(diào)水道B、肺主宣發(fā)C、肺主肅降D、肺朝百脈E、肺主氣 47、久病衰竭,突然精神興奮,欲飲欲食是(C)的表現(xiàn)。A、有神B、失神C、假神D、少神E、以上均是 48、下列哪項不是肺的功能(B)A、主氣B、主納氣C、主宣發(fā)D、主肅降D、主治節(jié) 49、大腸的功能失常,可影響(C)A、腎的氣化B、肝的疏泄C、肺的肅降D、脾的健運E、脾的升清50、脾主運化是指(D)A、運化水液B、運化水谷C、運化氣血D、運化水谷和水液E、運化水谷和血液51、脾主統(tǒng)血的作用實際上是(A)A、氣的固攝作用B、氣的溫煦作用C、氣的氣化作用D、氣的外衛(wèi)作用E、氣的 推動作用52、具有發(fā)散作用的藥味是(D

10、)A、咸B、酸C、苦D、辛E、甘53、飲食的消化吸收主要是(E)A、脾的運化B、胃的受納C、脾的升清D、胃的通降E、脾胃的升降54、被稱為“水谷之?!钡氖?B)A、脾B、胃C、大腸D、小腸E、六腑 56、被稱為“氣血生化之源”的是(C)A、心B、肝C、脾D、肺E、腎 57、與維持正常呼吸關(guān)系最密切的臟腑是(B)A、心與肺B、肺與腎C、肺與肝D、肺與脾E、肝與腎 58、脈形細小如線屬(D)脈。A、浮脈B、數(shù)脈C、弦脈D、細脈E、緩脈59、和情志活動有密切相關(guān)的臟腑是(B)A、肺的肅降B、肝的疏泄C、脾的運化D、腎的藏精E、心主血脈 60、下列哪項與肝的疏泄無關(guān)(E)A、情志的舒暢B、脾胃的升降C

11、、血液的運行D、氣機的調(diào)暢E、呼吸道的通暢61、辨證施護最后的階段是(D)A、評估B、計劃C、診斷D、實施E、評價62、在肝主疏泄的各種功能表現(xiàn)中最根本的是(C)A、促進血行B、促進脾胃的升降C、調(diào)暢氣機D、調(diào)節(jié)情志E、促進膽汁的分泌 和排泄63、護理吐血患者時,下列哪項不相宜? (E)A、靜臥少動B、情緒安定C、忌辛辣食物D、食易消化食物E、多飲熱水64、毛發(fā)的榮枯主要與哪兩種物質(zhì)有關(guān)(C)A、氣與血B、血與津液C、精與血D、精與津液E、精與氣65、患者口氣酸饅多見于(C)A、胃熱B、齒禹齒C、胃有宿食D、口腔不潔E、陰虛火旺66、“腎為氣之根”主要是指(B)A、腎藏精B、腎主納氣C、腎主骨

12、D、腎為先天之本E、腎主生長發(fā)育 67、四氣的確定是(D)A、從人體的器官感覺出來B、從疾病的性質(zhì)中總結(jié)出來的C、從季節(jié)的不同變化 總結(jié)出來的D、從藥物作用于人體所發(fā)生的反應(yīng)和獲得的不同療效中概括出來的E、以上都不是68、心與肺的關(guān)系主要體現(xiàn)了 (D)A、血液的生成和運行方面的關(guān)系B、調(diào)節(jié)氣機和神志方面的關(guān)系C、心與肺相互制約方面的關(guān)系D、氣與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guān)系E、心氣與宗氣的關(guān)系69、人體陽氣的根本是(C)A、心陽B、衛(wèi)陽C、腎陽D、胃陽E、脾陽70、表現(xiàn)為先后天相互資生關(guān)系的是(D)A、心與腎B、心與脾C、肝與脾D、脾與腎E、肺與腎71、黎明時腹瀉多屬(C)證。A、濕熱證B、虛寒證C

13、、腎陽虛D、傷食證E、虛證72、與氣的生成關(guān)系最密切的臟腑是(D)A、心肝脾B、心肺腎C、肝脾腎D、肺脾腎E、心脾腎73、元氣主要來源于(C)A、水谷精氣B、臟腑之氣C、腎中精氣D、胃氣E、肺氣74、辨證施護的最初階段為(A)A、評估B、計劃C、診斷D、實施E、評價75、營氣的作用是(C)A、調(diào)節(jié)體溫B、防御外邪C、化生血液D、溫煦臟腑E、開合汗孔76、人體最根本的氣是(A)A、元氣B、宗氣C、營氣D、衛(wèi)氣E、臟腑之氣77、人體氣的運動稱作(B) A、氣化B、氣機C、升降出入D、氣機條暢E、氣的 轉(zhuǎn)化78、血虛可導(dǎo)致氣虛是因為(E)A、氣能生血B、氣能行血C、氣能攝血D、氣能載血E、血能養(yǎng)氣7

14、9、施艾條灸的部位先后次序應(yīng)本著(A)A、先上后下B、先下后上C、先左后右D、先左后右E、無次序要求80、陳皮、木香屬(B)A、補氣藥B、理氣藥C、和解藥D、清熱藥E、瀉藥90、肺之竅在(D)90、肺之竅在(D)81、人體的生長發(fā)育主要取決于(E)A、心血的滋養(yǎng)B、肺氣的推動C、脾氣的健運D、肝的藏血E、腎的藏精83、刮瘩前要檢查刮具邊緣是否光滑,其目的是(D)A、搞清刮具的質(zhì)量B、搞清刮具的質(zhì)量C、搞清刮具的質(zhì)量D、搞清刮具的質(zhì)量E、判斷是否需蘸潤滑劑 83、臨床出現(xiàn)多汗、多尿、或小便失禁、遺精等癥是氣的哪種功能異常(E)2氣的推動作用B、氣的氣化作用C、氣的溫煦作用D、氣的外衛(wèi)作用E、氣的

15、 固攝作用84、具有防御外邪,溫養(yǎng)肌膚,調(diào)節(jié)媵理開合功能的氣是(B)A、元氣B、衛(wèi)氣C、營氣D、宗氣E、中氣85、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礎(chǔ)是因為(C)A、脾主升清B、脾固攝氣血C、脾主運化水谷精微D、脾主運化水液E、脾為后天之本86、氣虛可導(dǎo)致血瘀是因為(B)A、氣能生血B、氣能行血C、氣能攝血D、氣能載血E、血為氣之母87、心之華在(A)A、面B、唇C、發(fā)D、爪E、皮88、腎之華在(C)A、面B、唇C、發(fā)D、爪E、皮89、肝之竅在(C)A、舌B、耳C、目D、1=/E、101、胃為(D)101、胃為(D)A、舌B、耳C、目D、鼻E、口 91、與肺相表里的臟腑是(D)A、胃B、膽C、小腸D、大

16、腸E、膀胱 92、與心相表里的臟腑是(C)A、胃B、膽C、小腸D、大腸E、膀胱 93、主統(tǒng)血的臟腑是(C)A、心B、肝C、脾D、肺E、94、推動血液運行的臟腑是(A)A、心B、肝C、脾D、肺E、95、骨之余為(A)A、齒B、爪C、發(fā)D、筋E、96、筋之余為(B)A、齒B、爪C、發(fā)D、筋E、97、血之余為余)A、齒B、爪C、發(fā)D、筋E、98、心在志為(A)A、喜B、怒C、思D、=1悲E、99、肝在志為(B)A、喜B、怒C、思D、悲E100、腦為(A)A、髓之海B、氣之海C、血之海D、水谷之海E、經(jīng)脈之海A、髓之海B、氣之海C、血之海D、水谷之海E、經(jīng)脈之海102、下列描述哪項與腎藏精有關(guān)(C)A

17、、視物清晰B、皮毛潤澤C、頭發(fā)烏黑光澤D、面色紅潤E、肌肉豐滿103、下列描述哪項與肝藏血有關(guān)(A)A、視物清晰B、皮毛潤澤C、頭發(fā)烏黑光澤D、面色紅潤E、肌肉豐滿104、稱為“先天之本”的臟腑是(E)A、心B、肝C、脾D、肺E、腎105、稱為“后天之本”的臟腑是(C)A、心B、肝C、脾D、肺E、腎106、主調(diào)節(jié)血量的是(B)A、心B、肝C、脾D、肺E、腎107、五臟的生理功能特點是(B)A、傳化水谷,傳化物而不藏B、化生和貯藏精氣,藏而不瀉C、似臟非臟,似腑非腑D、既不似臟,又不似腑E、以上均不是108、爪甲的榮枯主要取決于(B)A、津液B、肝血C、腎精D、氣血E、心血 109、人體骨骼的發(fā)

18、育主要取決于(C)A、津液B、肝血C、腎精D、氣血E、心血110、經(jīng)絡(luò)系統(tǒng)的主要組成部分是(A)A、經(jīng)脈B、絡(luò)脈C、奇經(jīng)八脈D、孫絡(luò)E、浮絡(luò)111、六腑的生理功能特點是(A)A、傳化水谷,傳化物而不藏B、化生和貯藏精氣,藏而不瀉C、似臟非臟,似腑非腑D、既不似臟,又不似腑E、以上均不是112、十二經(jīng)脈中相表里的陰經(jīng)與陽經(jīng)交接于(A)A、手足末端B、頭部C、面部D、腹部E、胸部 113、手太陰肺經(jīng)循行走向(C)A、從頭走足B、從足走胸C、從胸走手D、從手走頭E、從頭走手 114、前額兩發(fā)角之間為(B)A、12 寸 B、9 寸 C、18 寸 D、6 寸 E、3 寸115、從胸到手的經(jīng)脈是(A)A、

19、手太陰肺經(jīng)B、手少陽三焦經(jīng)C、足少陽膽經(jīng)D、足太陽膀胱經(jīng)E、足太陰脾116、從足到胸腹的經(jīng)脈是(E)2手太陰肺經(jīng)B、手少陽三焦經(jīng)C、足少陽膽經(jīng)D、足太陽膀胱經(jīng)E、足太陰脾117、循行于上肢外側(cè)的經(jīng)脈是(B)A、手太陰肺經(jīng)B、手少陽三焦經(jīng)C、足少陽膽經(jīng)D、足太陽膀胱經(jīng)E、足太陰脾118、“六淫”是指(E)A、六氣B、風(fēng)、寒、暑、濕、燥、火C、六種正常的氣候變化D、六種不同的氣 候變化E、六種外感病邪的統(tǒng)稱119、風(fēng)邪的致病特點是(A)A、其性開泄B、易傷津血C、易于動血D、其性重濁E、其性凝滯 120、觀察心主血脈的功能是否正常,應(yīng)主要觀察(A)A、面部顏色B、口唇顏色C、爪甲顏色D、頭發(fā)光澤度

20、E、毫毛榮枯121、陰陽的互根互用是指(D)A、陰陽之間相互感應(yīng)B、事物運動變化的形式C、相互對立又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屬 性D、陰和陽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兩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E、事物的陰陽屬性 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122、致病具有關(guān)節(jié)疼痛,游走不定特點的邪氣是(A)A、風(fēng)B、寒C、濕D、火E、暑123、發(fā)病迅速、臨床癥狀變幻無常的致病因素是(C)A、暑邪B、火邪C、風(fēng)邪D、燥邪E、熱邪124、寒邪的致病特點是(E)A、其性開泄B、易傷津血C、易于動血D、其性重濁E、其性凝滯125、寒主收引是指(D)A、寒性重濁黏滯B、寒邪損傷陽氣C、寒邪阻滯氣機D、使氣機收斂,經(jīng)絡(luò)筋脈攣急E、

21、寒為陰邪,易傷下部126、六淫中最易導(dǎo)致疼痛的邪氣是(A)A、寒邪B、火邪C、風(fēng)邪D、燥邪E、濕邪127、易致氣血凝結(jié)阻滯不通的邪氣是(B)A、風(fēng)邪B、寒邪C、濕邪D、火邪E、暑邪128、暑邪傷人,所見氣短,乏力癥狀,這是由于(C)A、暑為陽邪,其性炎熱B、暑邪傷人,可致食欲缺乏C、暑性升散,易于傷津耗氣D、暑邪挾濕,濕邪困脾E、以上都不是129、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見(C)A、易傷人體上部及肌表B、易生風(fēng)動血C、易耗氣傷津D、易為陽熱癥狀E、以 上都不是130、多與濕邪夾雜為病的邪氣是(D)A、風(fēng)邪B、熱邪C、寒邪D、暑邪E、以上都不是131、下列屬于濕性趨下所致的是(B)A、小便清長B、

22、婦女帶下C、手足厥冷D、汗出惡風(fēng)E、大便秘結(jié)132、易襲人體陰位的邪氣是(C)A、寒邪B、暑邪C、濕邪D、風(fēng)邪E、燥邪133、六淫中最易阻滯氣機的病邪是(B)A、寒邪B、濕邪C、暑邪D、燥邪E、火熱之邪134、癥見頭重如裹,肢體困重多為外感(C)A、風(fēng)邪B、寒邪C、濕邪D、暑邪E、火邪135、火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點是(A)A、易耗氣傷津B、易于動血C、易于挾濕D、易于生風(fēng)E、易于傷肺136、具有燔灼、升騰、上炎特性的邪氣是(D)A、風(fēng)B、寒C、燥D、火E、暑137、下列哪項不是火邪的致病特點(C)A、易耗氣傷津B、易于動血C、易于挾濕D、易于生風(fēng)E、易致腫瘍138、最易損傷人體陽氣的病邪是(

23、C)A、風(fēng)寒B、風(fēng)寒濕C、寒濕D、濕熱E、暑濕139、燥邪最易傷(A)A、肺B、心C、肝D、脾E、腎140、燥邪致病最易損傷人體的(A)A、津液B、氣血C、腎精D、肝血E、陽氣141、干咳少痰,或痰液膠黏難咳,多因感受哪種病邪(D)A、風(fēng)邪B、寒邪C、暑邪D、燥邪E、火邪142、具有升散,向上特性的邪氣是(E)A、風(fēng)、燥B、暑、濕C、燥、火D、暑、燥E、風(fēng)、火143、我國醫(yī)學(xué)史上,開創(chuàng)臨床辨證施護先河的著作是(D)A、皇帝內(nèi)經(jīng)B、肘后備急方C、諸病源候論D、傷寒雜病論E、中醫(yī)基礎(chǔ)144、下列哪一項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點(C)A、上炎B、耗氣C、傷津D、動血E、生風(fēng)145、氣滯是指(E)A、

24、腹內(nèi)有腫塊,按之堅硬,推之不移,痛有定處者B、腹脹腹?jié)M,扣之如鼓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D、皮下按之凹陷,舉手即起E、腫塊時聚時散,按之 無形,痛無定處146、七情致病可直接傷及內(nèi)臟,最易傷及哪幾臟(E)A、心脾肺B、心肺肝C、肺脾腎D、肝脾腎E、心肝脾 147、導(dǎo)致氣機紊亂逆于上的情志致病因素是(E)A、思B、驚C、恐D、喜E、怒 148、突然受驚可導(dǎo)致(E)A、氣緩B、氣上C、氣消D、氣下E、氣亂 149、血瘀是指(A)A、腹內(nèi)有腫塊,按之堅硬,推之不移,痛有定處者B、腹脹腹?jié)M,扣之如鼓C、 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D、皮下按之凹陷,舉手即起E、腫塊時聚時散,按之 無形,痛無定處150、寒

25、邪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點是(B)A、易傷陽氣,使氣機升降失常B、使氣機收斂,故無汗C、多易傷肺D、易生風(fēng)動血E、易于引起流行151、風(fēng)邪致病(C)A、易耗氣傷津B、易損傷陽氣C、易襲陽位D、易襲陰位E、易阻滯氣機152、暑邪致病(A)A、易耗氣傷津B、易損傷陽氣C、易襲陽位D、易襲陰位E、易阻滯氣機153、寒邪致病(B)A、易耗氣傷津B、易損傷陽氣C、易襲陽位D、易襲陰位E、易阻滯氣機154、六淫中致病季節(jié)性最強的邪氣是(C)A、風(fēng)邪B、濕邪C、暑邪D、燥邪E、火邪155、為百病之長的邪氣是(A)A、風(fēng)邪B、濕邪C、暑邪D、燥邪E、火邪156、易致瘡癰的邪氣是(E)A、風(fēng)邪B、濕邪C、暑邪D、燥邪E

26、、火邪157、“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的意義是(D)A、邪氣是發(fā)病的重要條件B、邪氣傷人,正氣必然受損C、正氣充足,與邪抗爭, 扶邪外出D、正氣旺盛,邪氣難以入侵E、以上都不是158、導(dǎo)致病證虛實的主要機制是(D)A、氣血的盛衰變化B、氣機升降出入的失調(diào)C、陰精與陽氣的偏盛偏衰D、正氣與邪氣的消長盛衰E、臟腑功能活動的盛衰變化159、陰陽失調(diào)中,陰陽偏衰以哪個臟為根本(D)A、肝B、脾C、心D、腎E、肺160、患者出現(xiàn)午后發(fā)熱,熱度不甚高,五心煩熱,常提示(D)A、里熱證B、實熱證C、陰血虧虛D、陰虛內(nèi)熱E、氣虛兩虧161、正氣不足是人體發(fā)病的(B)A、必備條件B、內(nèi)在根據(jù)C、重要條件D、條件之

27、一 E、以上都不是162、煎煮時需要烽化的中藥是(D)A、麻黃B、大黃C、人參D、阿膠E、丹參163、經(jīng)絡(luò)系統(tǒng)的主體是(A)A、十二經(jīng)脈B、奇經(jīng)八脈C、十五絡(luò)脈D、十二皮部E、臟腑164、關(guān)于“標”與“本”的含義,下列哪一項不正確(C)A、病因與癥狀,病因為本B、正氣與邪氣,邪氣為標C、先病為標,后病為本D、 原發(fā)病為本,繼發(fā)病為標E、正氣為本165、“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屬于(B)A、反治法B、正治法C、標本兼治D、急則治標E、緩則治本166、坐浴法熏洗的頻率最佳為(C)noA、每日1次B、每日2次C、每日1-3次D、隔日1次E、每周一次167、坐浴法熏洗的時間最佳為(B)A、10分鐘B、

28、20-30分鐘C、30分鐘D、15分鐘E、40分鐘168、下列各項中屬治療原則的是(D)A、滋陰降火B(yǎng)、清熱瀉火C、疏散風(fēng)熱D、扶正祛邪E、益氣補血169、眼部熏洗法藥液的溫度一般為(A)A、25CB、30CC、50-60CD、15CE、20C170、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則是(C)A、先扶正,后祛邪B、先祛邪,后扶正C、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D、扶正與 祛邪并用E、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171、眼部熏洗法的時間最佳為(D)A、30分鐘B、10分鐘C、20分鐘D、15-30分鐘E、20分鐘以內(nèi)172、全身熏洗法藥液的溫度最好保持在(C)A、50-60CB、45-55CC 38-45C?D、42-56C

29、E、 40-50C173、全身熏洗法的時間最好不超過(C)A、30分鐘B、1小時C、40分鐘D、15分鐘E、20分鐘174、寒因寒用適用于(A)A、真熱假寒B、真寒假熱C、寒熱錯雜D、表寒里熱E、陽虛里寒 175、冬季用藥,慎用寒涼,其理論根據(jù)是(B)A、因人制宜B、因時制宜C、因地制宜D、治病求本E、祛除邪氣176、老人慎瀉,小孩慎補,其理論根據(jù)是(A)A、因人制宜B、因時制宜C、因地制宜D、治病求本E、祛除邪氣177、陽盛之體,慎用溫?zé)?,其理論根?jù)是(A)A、因人制宜B、因時制宜C、因地制宜D、治病求本E、祛除邪氣178、用通利藥物治療實性通泄癥狀的病證,屬于(D)早治防變A、因人制宜B、

30、因時制宜C、因地制宜D、治病求本E、 179、瘡瘍初起,為了消散腫塊,藥物宜敷滿整個病變部位,并超過腫塊(C)A、2cmB 1. 5cmC、 l2cmD l-2cmE、5cm180、正氣不足的治則是(E)A、急則治其標B、緩則治其本C、逆治D、從治E、扶正181、臨床上使用最多的貼藥法(A)A、膏貼B、藥膜貼C、花貼D、皮貼E、以上均是182、不屬于刮癡禁忌癥的是(C)A、過于消瘦B、孕婦的腹部C、惡心嘔吐D、五官孔竅處E、肌肉豐厚處183、治療外感風(fēng)寒表證宜選用哪種性能的藥物(B)A、甘溫B、辛溫C、辛涼D、苦寒E、苦溫184、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B)A、刺激性B、損害性C、抵消性D、副作

31、用E、治療作用185、主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的方劑是(A)A、霍香正氣散B、保和丸C、八正散D、銀翹散E、荊防販毒散186、銀翹散能夠治療(B)A、少陽證B、風(fēng)熱表證C、風(fēng)寒表證D、里證E、表證187、肉桂與赤石脂同用,屬藥物配伍的(A)A、相畏B、相殺C、相反D、相惡E、相使188、具有收斂固澀作用的是(A)A、酸味B、咸味C、辛味D、苦味E、淡味 189、石膏與知母配合能增強清熱瀉火的療效,這種配伍關(guān)系是(A)A、相須B、相惡C、相畏D、相殺E、相使 190、下列除哪味藥之外都是妊娠絕對禁用的藥物(D)A、麝香B、巴豆C、大戟D、半夏E、斑螯 191、在“十八反”中,下列除哪味藥物外均與烏

32、頭相反(A)A、玄參B、白芨C、貝母D、瓜萎E、半夏 192、能發(fā)散風(fēng)寒,又能宣肺平喘的藥物是(B)A、細辛B、麻黃C、生姜D、桂枝E、紫蘇193、苦杏仁的主要功效是(A)A、止咳平喘B、清熱化痰C、清熱瀉火D、清熱利咽E、溫化寒痰194、確定歸經(jīng)學(xué)說的理論基礎(chǔ)是(E)A、臟腑學(xué)說B、經(jīng)絡(luò)學(xué)說C、陰陽學(xué)說D、五行學(xué)說E、臟腑經(jīng)絡(luò)學(xué)說195、能清熱瀉火又能生津止渴的藥物是(E)A、黃苓B、黃連C、生地黃D、石膏E、地骨皮196、既能疏散風(fēng)熱又能清熱解毒的藥物是(E)A、黃蓮B、黃柏C、大黃D、知母E、金銀花197、五味中具有能瀉下、軟堅作用的是(E)A、辛B、甘C、酸D、苦E、咸198、甘味藥的

33、作用是(B)A、發(fā)散行氣行血B、補益緩急止痛C、收斂固澀D、軟堅散結(jié)和瀉下E、滲水利 濕199、有活血行氣,祛風(fēng)止痛功效的藥物是(E)A、三七B、熟地黃C、丹參D、當歸E、川萼200、用手掌大魚際、掌根或拇指指腹著力,腕關(guān)節(jié)或掌指做輕柔緩和的擺動, 屬于推拿手法中的(B)A、推法B、揉法C、摩法D、搓法E、提法201、湯劑的優(yōu)點是(C)A、緩慢,持久B、節(jié)約C、吸收快藥效強D、方便E、口感適宜202、丸劑的優(yōu)點是(A)A、吸收慢藥效持久B、不易變質(zhì)C、無色無味D、適用兒童E、口感適宜203、補血的代表方是(B)A、八珍湯B、四物湯C、四君子湯D、六味地黃丸E、腎氣丸204、補氣的代表方是(B)

34、A、八珍湯B、四君子湯C、腎氣丸D、六味地黃丸E、四物湯205、養(yǎng)心安神的代表方是(B)A、朱砂安神丸B、酸棗仁湯C、安宮牛黃丸D、朱砂丸E、蘇合香丸206、適用于肺氣上逆的代表方是(A)A、蘇子降氣湯B、越鞠丸C、半夏厚補湯D、保和丸E、理中丸207、芳香化濕的代表方(B)A、八正散B、平胃散C、五苓散D、真武湯E、羌活勝濕湯 208、消食導(dǎo)滯的代表方是(B)A、平胃散B、保和丸C、枳實消痞丸D、理中丸E、半夏厚樸湯 209、石決明、牡蠣的作用是(E)A、軟堅散結(jié)B、收斂固澀C、清肝明目D、涼血止血E、平肝潛陽 210、消導(dǎo)藥中善消肉食積滯之要藥是(A)A、山楂B、麥芽C、神曲D、陳皮E、雞

35、內(nèi)金211、辛味藥的作用是(A)A、發(fā)散行氣活血B、補益緩急止痛C、收斂固澀D、軟堅散結(jié)和瀉下E、瀉熱燥212、咸味藥的作用是(D)A、發(fā)散行氣活血B、補益緩急止痛C、收斂固澀D、軟堅散結(jié)和瀉下E、瀉熱燥 濕213、苦味藥的作用是(E)A、發(fā)散行氣活血B、補益緩急止痛C、收斂固澀D、軟堅散結(jié)和瀉下E、瀉熱燥 濕214、能表示藥物作用部位的是(C)A、四氣B、五味C、歸經(jīng)D、升降浮沉E、毒性215、能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作用的是(A)A、四氣B、五味C、歸經(jīng)D、升降浮沉E、毒性216、反映藥物作用趨向的是(D)A、四氣B、五味C、歸經(jīng)D、升降浮沉E、毒性217、按摩時,用一指禪推法的頻率最

36、佳為(D)A、80-100 次/分 B、100-120 次/分 C、120-140 次/分D、120-160 次/分 E、100-160 次/分218、日間經(jīng)常汗出兼有神疲乏力的是(A)A、自汗B、盜汗C、戰(zhàn)汗D、絕汗E、脫汗219、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的穴位是(D)A、命門穴B、至陽穴C、腰陽關(guān)穴D、大椎穴E、百會穴220、驚風(fēng)證的面色是(D)A、黑色B、黃色C、白色D、青色E、赤色 221、按摩時,捏法不適用于(B)240、中國人正常面色應(yīng)是(A)240、中國人正常面色應(yīng)是(A)230、神志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稱為(A)A、頭部B、額面部C、頸項部D、四肢E、腹部 222、入睡

37、后汗岀,醒后汗止者為(B)A、自汗B、盜汗C、戰(zhàn)汗D、絕汗E、脫汗 223、百日咳的咳嗽特點為(B)A、咳聲重濁B、咳聲陣作,終止時作鷺鷺叫聲C、咳聲低微D、咳聲不揚E、咳聲緊悶224、全身戰(zhàn)栗抖動,繼而汗岀的為(C)A、自汗B、盜汗C、戰(zhàn)汗D、絕汗E、脫汗 225、觀察舌苔以辨別病邪淺深的主要依據(jù)是(B)2舌苔的有無B、苔質(zhì)的厚薄C、苔質(zhì)的黃白D、苔質(zhì)的潤燥E、舌苔的真假226、下列哪項不屬正常舌象(D)A、舌質(zhì)淡紅B、舌體柔軟C、舌體靈活D、舌體胖嫩E、舌苔薄白 227、紅舌的主病是(D)A、瘀血B、寒證C、痰飲D、熱證E、以上都不是 228、脾虛病證的面色為(A)A、黃色B、赤色C、青色

38、D、白色E、黑色 229、手足軟弱無力、行動不靈而無痛者為(D)A、中風(fēng)后遺癥B、癇證C、痹證D、痿證E、癱瘓A、邊語B、鄭聲C、獨語D、錯語E、奪氣231、面色萎黃多屬(B)A、脾虛濕蘊B、脾胃氣虛C、肝郁脾虛D、濕熱黃疸E、寒濕陰黃232、胃火熾盛可表現(xiàn)為(B)A、食欲缺乏B、消谷善饑C、嗜食異物D、饑不欲食E、惡聞食物233、潮熱最基本的特征是(D)A、低熱B、五心煩熱C、身熱不揚D、按時發(fā)熱或定時熱甚E、骨蒸勞熱 234、婦女帶下色白,清稀如涕,無臭味,多屬(D)A、沖任虧虛B、濕熱下注C、腎虛失約D、脾虛濕盛E、肝經(jīng)郁熱 235、在臨床護理中,針法的常用范圍不包括(B)A、止痛B、升

39、高體溫C、解除尿閉D、調(diào)理脾胃E、以上都是 236、針身與針柄連接的部分稱為(A)A、針根B、針尖C、針尾D、針桿E、針體237、艾條灸的類別不包括(C)A、溫和灸B、雀啄灸C、間接灸D、回旋灸E、以上均不包括238、神在全身皆有表現(xiàn),但卻突出地表現(xiàn)于(E)A、語言B、動態(tài)C、表情D、應(yīng)答反應(yīng)E、眼神239、滿面通紅多屬(B)A、陰虛證B、實熱證C、肝膽濕熱D、瘀血證E、有神A、紅黃隱隱,明潤含蓄B、白中透紅而明潤C、紅黑隱隱,如古銅色D、黃而鮮 明E、黃中帶紅241、五臟應(yīng)五色哪一項不對(B)A、青應(yīng)肝B、白應(yīng)腎C、黃應(yīng)脾D、赤應(yīng)心E、以上都不對242、形成面色黃的原因主要是(A)A、脾虛濕

40、蘊B、心肺氣虛C、腎陽不足D、腎陰虧虛E、陰寒內(nèi)盛243、舌苔黃膩,多主(C)A、寒濕內(nèi)困B、疫房初起C、濕熱內(nèi)蘊D、熱盛傷津E、暑熱傷津244、紫舌主(A)A、血瘀B、氣滯C、痰濕D、津虧E、中毒245、提示邪氣漸盛的舌苔變化一般是指(A)A、苔由薄變厚B、苔由潤變燥C、苔驟增驟退D、苔由厚變薄E、苔由多變少246、溫和灸操作中艾條應(yīng)距離皮膚約(B)A、 l2cmB 2-3cmC、 34cmD 4-5cmE、l-3cm247、肝病患者,應(yīng)忌食下列哪種食物(D)A、酸B、苦C、甘D、辛E、咸248、七情過極,可采用以情勝情法,若喜傷心,應(yīng)采用(E)A、以思勝之B、以怒勝之C、以悲勝之D、以憂勝

41、之E、以恐勝之 249、肝陽上亢證飲食禁忌(A)A、酒及辛辣之品B、生冷瓜果C、多飲水D、葷腥E、以上都不是250、發(fā)汗解表藥宜(A)A、熱服B、涼服C、溫服D、使患者大汗淋漓E、以上都不是251、脾胃虛弱所致的月完腹疼痛的特點是(A)A、隱痛B、脹痛C、刺痛D、竄痛E、絞痛252、夏季起居方面應(yīng)遵循(D)A、早臥早起B(yǎng)、早臥晚起C、晚臥晚起D、晚臥早起E、以上都不是 253、老年人的食養(yǎng),以下哪一項不正確(B)A、宜食清淡食物B、宜食肥甘、營養(yǎng)豐富食物C、飲食要多樣化D、飲食宜節(jié)制E、以上都不是 254、病室內(nèi)光線過亮不適宜下列哪類患者(D)A、感受風(fēng)寒B、陽虛C、里寒證D、肝風(fēng)內(nèi)動E、感受

42、風(fēng)濕255、中醫(yī)康復(fù)護理原則中養(yǎng)生護理要遵循的原則是(C)A、標本緩急B、因人施護C、形神兼養(yǎng)D、順應(yīng)四時E、因證施護256、下列哪一項不是心臟病患者的運動護理方法(D)A、步行B、慢跑C、打乒乓球D、速跑E、以上都不是257、煎煮中藥最好選用下列哪種容器(A)A、沙鍋B、搪瓷缸C、鐵鍋D、銅鍋E、鋁鍋 258、中藥湯劑的煎煮一劑藥一般可煎幾次(B)A、1次B、2次C、3次D、4次E、無數(shù)次 259、下列哪味藥應(yīng)包煎(D)A、磁石B、番瀉葉C、芒硝D、蒲黃E、阿膠 260、下列藥應(yīng)后下的是(B)A、磁石B、番瀉葉C、芒硝D、蒲黃E、阿膠 261、下列藥應(yīng)沖服的是(C)A、磁石B、番瀉葉C、芒硝

43、D、蒲黃E、阿膠262、安神藥宜何時服(C)A、飯前服B、飯后服C、睡前服D、清晨服E、以上都是263、熱證的面色為(E)A、黑色B、黃色C、白色D、青色E、赤色264、水飲的面色為(A)A、黑色B、黃色C、白色D、青色E、赤色265、驚風(fēng)的面色為(D)A、黑色B、黃色C、白色D、青色E、赤色266、失血的面色為(C)A、黑色B、黃色C、白色D、青色E、赤色267、氣滯疼痛特點為(A)A、脹痛B、刺痛C、冷痛D、灼痛E、重痛268、瘀血疼痛特點為(B)A、脹痛B、刺痛C、冷痛D、灼痛E、重痛269、濕證疼痛特點為(E)A、脹痛B、刺痛C、冷痛D、灼痛E、重痛270、熱證疼痛特點為(D)A、脹痛

44、B、刺痛C、冷痛D、灼痛E、重痛271、表證可見(C)A、但寒不熱B、但熱不寒C、惡寒發(fā)熱D、寒熱往來E、都不是272、熱證可見(B)A、但寒不熱B、但熱不寒C、惡寒發(fā)熱D、寒熱往來E、都不是273、半身汗出的病機是(A)A、經(jīng)絡(luò)閉阻或營衛(wèi)不和B、陰虛內(nèi)熱,蒸津外泄C、陽氣暴脫,津隨氣泄D、氣 虛表衛(wèi)不固E、以上都不是274、不屬于艾炷灸的是(A)A、回旋灸B、無瘢痕灸C、隔蒜灸D、瘢痕灸E、以上均是275、若喜傷心,應(yīng)采用(E)A、以思勝之B、以怒勝之C、以悲勝之D、以喜勝之E、以恐勝之=1276、若怒傷肝,應(yīng)釆用(C)A、以思勝之B、以怒勝之C、以悲勝之D、以喜勝之E、以恐勝之277、若悲

45、傷肺,應(yīng)采用(D)A、以思勝之B、以怒勝之C、以悲勝之D、以喜勝之E、以恐勝之278、若思傷脾,應(yīng)采用(B)A、以思勝之B、以怒勝之C、以悲勝之D、以喜勝之E、以恐勝之279、若恐傷腎,應(yīng)米用(A)A、以思勝之B、以怒勝之C、以悲勝之D、以喜勝之E、以恐勝之280、八綱辨證是(B)A、各種辨證的基礎(chǔ)B、各種辨證的總綱C、內(nèi)傷雜病的辨證方法D、外感雜病的辨證方法E、以上都不是281、表證最主要的癥狀是(A)A、惡寒B、發(fā)熱C、頭身疼痛D、脈數(shù)E、舌苔薄黃282、無瘢痕灸施灸前要先在應(yīng)灸的臉穴部位或患處涂少量的凡士油的目的是(B)A、導(dǎo)熱作用B、有利于艾炷的粘附C、保護皮膚D、潤滑皮膚E、無目的2

46、83、隔蒜灸的功效包括(A)A、清熱解毒、殺蟲B、回陽救逆、固脫之功C、散寒止痛、溫胃止嘔D、消瘀散 結(jié)E、以上多不是284、施行隔附子餅灸時,最佳的調(diào)和劑是(C)A、酒精B、麻油C、黃酒D、醋E、石蠟油285、陰虛的典型苔脈是(E)A、舌紅脈細B、舌淡脈虛細C、舌紅脈數(shù)D、舌紫脈細無力E、舌紅少苔脈數(shù)細286、下列屬于陰虛證的表現(xiàn)是(B)A、面色萎黃B、咽干盜汗C、神疲乏力D、舌淡嫩E、以上都不是287、正虛為主、邪實為次者是(D)A、實證B、虛證C、實證夾虛D、虛證夾實E、虛實并重288、患者腹痛、泄瀉又見惡寒發(fā)熱是(D)A、表證B、里證C、半表半里D、表里同病E、由表人里289、癥見發(fā)熱

47、與惡寒交替出現(xiàn)是(C)A、表證B、里證C、半表半里D、表里同病E、由表人里 290、癥見咳嗽氣粗,咳痰黏白或黃,咽痛或咳聲嘶啞,或有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口微渴。舌尖紅,舌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證屬(B) 2風(fēng)寒襲肺B、風(fēng)熱犯肺C、痰熱壅肺D、肝火犯肺E、燥邪傷肺291、癥見干咳少痰,咳痰不爽,咽干口燥,發(fā)熱惡寒,舌尖紅,舌苔薄黃少津,脈細數(shù)。證屬(C)A、風(fēng)熱犯肺B、風(fēng)寒襲肺C、燥邪傷肺D、肺陰虧虛E、肺氣虧虛 292、屬于拔罐法的禁忌癥的是(C)A、腰背痛B、咳喘C、出血性疾病D、痰飲E、以上都是 293、不屬于拔罐注意事項的是(B)A、病室溫度適宜,避免直接吹風(fēng),防止受涼。B、拔罐時動作要穩(wěn)、準

48、、慢。C、拔罐中應(yīng)注意詢問患者的感覺,觀察局部情況。D、拔罐時應(yīng)取合理、舒適的體位E、以上均可294、癥見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帶血,午后潮熱,額紅盜汗,五心煩熱,或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證屬(E)A、風(fēng)寒襲肺B、風(fēng)熱犯肺C、痰濕蘊肺D、肺脾兩虛E、肺陰虧虛 295、大腸液虧,以下除哪項外均是(C)A、大便秘結(jié)B、腹脹C、里急后重D、口干E、口臭 296、大便秘結(jié)干燥,數(shù)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澀,此屬(E)A、大腸濕熱B、燥邪犯肺C、肝火上炎D、熱結(jié)腸道E、大腸液虧 297、腹痛,下痢膿血,里急后重,舌苔黃膩。證屬(D)A、脾胃濕熱B、肝膽濕熱C、小腸實熱D、大腸濕熱E、

49、以上都不是 298、首創(chuàng)酒服麻沸散作為外科手術(shù)的麻醉劑的醫(yī)家是(B)A、張仲景B、華佗C、孫思邈D、葛洪E、以上都不是 299、心悸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屬(A)A、心陰虛B、心血虛C、肝血虛D、肺陰虛E、腎陰虛證屬(B)300、患者食少納呆,兼見消瘦乏力,腹脹便澹,舌淡。A、濕邪困脾B、脾胃氣虛C、脾腎陽虛D、肝胃不和E、肝膽濕熱301、胃陰虛的臨床特征是(B)A、曖氣吞酸B、饑不欲食C、食入即吐D、矢氣便澹E、脈滑數(shù)302、癥見月完腹脹悶,不思飲食,泛惡欲吐,肢體困重,大便澹泄,舌胖苔白膩,應(yīng)辨證為(0A、脾胃濕熱B、胃寒證C、寒濕困脾D、食滯胃腕E、肝胃不和303、

50、胃脫冷痛,遇寒加劇,得溫則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脈弦或遲。此屬(C)A、脾陽虛B、寒濕困脾C、胃寒證D、脾胃氣虛E、以上均非304、口舌干燥,饑不欲食,干嘔嘔逆,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少,苔少舌紅,脈細數(shù)。此屬此)A、大腸濕熱B、胃熱證C、肝氣犯胃D、胃陰不足E、以上都不是305、下列哪一項不屬于為胃寒證的臨床表現(xiàn)(D)A、胃月完拘急劇痛B、得溫則減C、口淡不渴D、大便澹泄E、舌淡苔白滑306、胃熱證的主要臨床特征是(A)A、消谷善饑B、胃腕隱痛C、口燥咽干D、舌紅少津E、干嘔呃逆307、肝氣郁結(jié)常引起(B)A、頭痛B、脅痛C、脫痛D、腰痛E、以上都不是308、下列癥狀中哪一項是肝血不足的主要判

51、斷依據(jù)(E)A、脈細舌淡B、面色淡白C、頭暈?zāi)垦、心悸耳鳴E、肢麻筋攣309、下列哪一項癥狀不是肝氣郁結(jié)證所見(C)A、情志抑郁易怒B、胸脅悶脹C、視物模糊D、咽部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E、經(jīng)來少腹脹痛310、痙腮腫脹的部位是(E)A、頜下B、頸下C、耳后D、耳前E、耳垂周圍311、患者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證屬(C)A、肝陽上亢B、肝陰不足C、肝火上炎D、肝膽濕熱E、以上均不是312、面色無華,眩暈耳鳴,視物模糊,肢體麻木,經(jīng)量減少,舌淡、脈細。此屬(E)A、心血虛B、肝陰虛C、心氣虛D、腎陰虛E、以上均非313、患者頭暈耳鳴,兩目干澀,脅肋

52、灼痛,面部烘熱,脈弦細數(shù)。證屬(B)A、肝血虛B、肝陰虛C、肝腎陰虛D、腎陰虛E、肝火上炎314、下列哪一項是腎陰虛、腎陽虛、腎氣不固、腎不納氣的共同癥狀(C)A、舌淡苔白B、眩暈耳鳴C、腰膝酸軟D、脈象沉溺E、精神疲倦315、腎虛的常見癥狀,以下除哪項以外均是(C)A、腰膝酸軟而痛B、耳鳴耳聾C、胸悶D、男子陽痿遺精,女子經(jīng)少經(jīng)閉E、水 腫,二便異常。316、腎陽虧虛的患者,其小便的改變除哪一項外都可見到(C)A、小便短少B、小便清長C、小便短黃D、小便頻數(shù)E、夜尿多317、腎不納氣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A)A、呼多吸少B、足痿無力C、小便失禁D、帶下清稀E、大便久泄不止318、午后歡赤,五心煩熱

53、,頭暈耳鳴,腰腿乏力,骨蒸盜汗,多夢遺精,應(yīng)診 為(D)A、胃陰虛B、心陰虛C、肺陰虛D、腎陰虛E、肝陰虛319、患者腰膝酸軟,尿頻數(shù)而清,夜尿頻多,滑精,女子胎動易滑。證屬(C)A、腎陽虛B、腎精不足C、腎氣不固D、腎不納氣E、脾腎陽虛320、罪腮好發(fā)于那些人群(C)A、嬰兒B、幼兒C、3歲以上兒童D、青春期E、任何年齡321、瘁腮主要病變的經(jīng)脈是(E)A、心經(jīng)B、肝經(jīng)C、肺經(jīng)D、脾經(jīng)E、膽經(jīng)322、肺陰虛為(B)A、咳喘無力,氣短音怯B、干咳無痰,盜汗歡紅C、咳痰稀白,寒熱身痛D、咳嗽咽痛,惡風(fēng)發(fā)熱E、發(fā)熱胸痛,咳吐膿血323、肺氣虛為(A)A、咳喘無力,氣短音怯B、干咳無痰,盜汗額紅C、

54、咳痰稀白,寒熱身痛D、咳 嗽咽痛,惡風(fēng)發(fā)熱E、發(fā)熱胸痛,咳吐膿血324、罪腮的流行季節(jié)是(B)A、夏秋B、冬春C、秋冬D、春夏E、冬季325、發(fā)熱,微惡寒,有汗,口微渴,咽喉紅腫疼痛,或乳蛾腫大,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為發(fā)熱哪一類型?(A)A、風(fēng)熱襲表B、風(fēng)寒束表C、熱在陽明D、風(fēng)熱犯肺E、風(fēng)寒束肺326、神昏閉證應(yīng)選用(C)A、獨參湯B、參附注射液C、安宮牛黃丸D、生脈注射液E、針刺關(guān)元穴327、咯血燥熱傷肺的調(diào)護原則是(B)A、瀉肝清肺B、清肺潤燥C、清胃瀉火D、養(yǎng)陰清熱E、溫陽健脾328、提膿祛病主要適應(yīng)證是(A)A、潰瘍膿腐未盡B潰瘍膿腐將盡C、潰瘍膿腐將盡D、潰瘍腐肉己脫E、以上

55、均不是329、胃陰不足為(E)A、月完腹脹痛,厭食,嘔吐酸腐食臭B、胱腹痞悶脹痛,口淡不渴,頭身困重C、脫腹重墜,久泄脫肛D、腕腹痞悶,嘔惡納呆苔黃膩E、腕痞隱痛,饑不欲食330、腫的基本病理是(D)A、毒邪滯留B、血瘀痰阻C、痰濕內(nèi)蘊D、經(jīng)絡(luò)阻塞,氣血凝滯E、營氣不從,陰陽失調(diào)331、癰的成膿期大約是(E)A、3天左右B、45天C、912天D、10天以上E、7天左右332、灸法具有哪些治療作用(A)A、溫通經(jīng)絡(luò),行氣活血B、祛濕逐寒,消腫散結(jié)C、回陽救逆D、防病保健E、以上均有333、脾不統(tǒng)血可見(C)A、面目肌膚,黃如橘色B、饑不欲食C、便血,肌岫D、頭身困重E、少氣懶言334、尿頻尿急,

56、尿澀痛,苔黃脈數(shù)。此屬(A)A、膀胱濕熱B、肝膽濕熱C、大腸濕熱D、脾胃濕熱E、脾氣虛335、神疲納呆,腹脹便澹,舌淡苔白,脈緩。此屬(E)A、膀胱濕熱B、肝膽濕熱C、大腸濕熱D、脾胃濕熱E、脾氣虛336、腎氣不固則(C)A、小便不暢,點滴而出B、小便頻急而痛C、小便失禁D、小便量少E、小便數(shù)而大便硬337、黃疸病人在飲食護理方面,下列哪項不適宜(E)A、注意飲食隔離B、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C、少食肥甘厚膩之品D、忌食辛辣及酒E、可多食海腥食物338、導(dǎo)致泄瀉的關(guān)鍵病機是(D)A、脾胃虛弱B、食滯胃腸C、脾腎陽虛D、脾虛濕盛E、感受外邪 339、懶言聲低,氣少不足以息。此為(B)A、肺氣不宣B

57、、肺氣不足C、腎不納氣D、腎氣不固E、肺腎陰虛 340、臨床上對毫針粗細長短的選擇由什么決定(E)A、性別B、年齡C、經(jīng)絡(luò)D、月俞穴的名稱E、月俞穴的部位 341、下列哪種進針法適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臉穴進針(D)A、單手進針法B、指切進針法C、挾持進針法D、提捏進針法E、舒張進針法 342、針身與皮膚呈45角的針刺方法成為(B)A、直刺B、斜刺C、平刺D、橫刺E、透刺 343、將針刺入臉穴一定深度,用手指輕彈針柄,使針產(chǎn)生輕微的顫動,這種方 法稱為(A)A、彈針法B、刮針柄C、循法D、搖法E、震顫法344、下列除哪項以外均是造成暈針的原因(C)A、患者精神緊張B、患者體質(zhì)極度衰弱C、針具質(zhì)量欠

58、佳D、患者饑餓疲勞E、 術(shù)者手法不當345、造成彎針的主要原因是(D)A、患者饑餓疲勞B、患者體質(zhì)虛弱C、針刺深度過深D、術(shù)者操作不當E、針刺 角度過大346、留針時間一般為(C)A、5T0分鐘B、10-20分鐘C、15-30分鐘D、40-50分鐘E、60分鐘以上347、適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臉穴進針的是(E)A、單手進針法B、指切進針法C、挾持進針法D、舒張進針法E、提捏進針法348、適用于皮膚松弛部位的進針方法是(D)A、單手進針法B、指切進針法C、挾持進針法D、舒張進針法E、提捏進針法349、進針慢,得氣后提插輕,捻轉(zhuǎn)幅度小,出針后按壓針孔的方法稱為(A)A、補法B、瀉法C、平補平瀉法D、

59、燒山火法E、透天涼法350、進針快,得氣后提插重,捻轉(zhuǎn)幅度大,出針后不按壓針孔的方法稱為(B)A、補法B、瀉法C、平補平瀉法D、燒山火法E、透天涼法351、下列關(guān)于一指禪推法說法不正確的是(A)A、手握實拳B、拇指自然垂直C、用大拇指螺紋面或偏峰著力D、沉肩垂肘E、腕部擺動,帶動拇指關(guān)節(jié)做屈伸運動352、單手或雙手拇指與四指對合呈鉗形,施以夾力提拿于施治部位或穴位的方 法稱為(B)A、推法B、拿法C、揉法D、搖法E、抖法353、屬“陽中之陽的時間是(A)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中午E、后半夜354、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在臨床上最常用的撥罐法是(B)A、投火法B、閃火法C、貼棉法D、抽氣法

60、E、排水法355、下列哪項不屬于撥罐法的適應(yīng)證(D)A、風(fēng)寒頭痛B、風(fēng)寒濕痹C、腰酸背痛D、皮膚潰瘍破損E、關(guān)節(jié)疼痛356、撥罐法留罐時間一般為(B)A、1-5分鐘B、10-15分鐘C、20 30分鐘D、30-40分鐘E、60分鐘以上357、施背部、胸部刮瘩時,刮動的順序應(yīng)為(E)A、從上至下、由外向內(nèi)B、從下至上、由內(nèi)向外C、從上至下、從左至右D、從 下至上、從左至右E、沿肋間神經(jīng)呈弧線刮動358、施刮物術(shù)時,刮至何種程度為宜(C)A、局部發(fā)燙B、局部有干澀感C、出現(xiàn)紅色或紫色斑點D、局部疼痛患者不能耐 受E、皮膚潰破流血359、熏洗藥液不宜過熱,為防燙傷,藥液溫度常用(E)A、15-20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