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覽物之情”說起_第1頁
從“覽物之情”說起_第2頁
從“覽物之情”說起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覽物之情”說起滕子京于康定元年(1040)任慶州知州,因在任上被指控浪費公使錢十六萬貫,于慶歷四年(1044)春貶岳州巴陵郡。他通過向民間欠錢不還者討債,得錢一萬緡,修建岳陽樓,遂繪洞庭秋晚圖,請范仲淹作記。岳陽樓記開篇敘重修岳陽樓之事,隨即言洞庭湖為水運要道:“遷客騷人,多會與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以之為行文脈絡。遷客為人生不得意者,騷人為幽怨敏感者,這兩種人觀看洞庭湖的景色,會因為陰風怒號而滿目蕭然,會因為其春和景明而喜氣洋洋。范仲淹分列兩段描寫兩種境遇下的情感體驗,將之視為常人的“覽物之情”。他轉(zhuǎn)筆寫道:“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痹谒磥?/p>

2、,古仁人的心境,與遷客、騷人完全不同,不會因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輕易改變自己的心境,關鍵在于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和韓琦聯(lián)手推動改革,卻沒有得到朝臣們的支持。范仲淹離京視察河東與陜西,暫避謗毀。慶歷五年(1045)初,宋仁宗撤銷了范仲淹的參知政事,貶為鄧州知州,意味著慶歷新政的失敗。當年九月,范仲淹作岳陽樓記。范公偁過庭錄載:“滕子京負大才,為眾忌疾,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郁頗見辭色。文正與之同年,友善,愛其才,恐后貽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受人言,正患無隙以規(guī)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岳陽樓記。故記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意蓋有

3、在矣。”范仲淹在自己也被貶官的背景下,勉勵滕子京不要以貶謫為意,而應忠于職守,報效國家;也借此辨明個人心志,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作為一個剛被貶官的前參知政事,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言的“淫雨霏霏”與“春和景明”,并不單純是指自然界的天氣,而是隱喻著對人生際遇的理解:陰風怒號時的人生蹉跎,一般人會感極而悲;波瀾不驚時的事業(yè)平順,一般人會心曠神怡。但對胸懷天下、憂國憂民者而言,他們不會因為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情緒化,這是因為其格局寬大,不以個人得失為意。岳陽樓記結(jié)尾處的“微斯人,吾誰與歸”,既是范仲淹的心志抒寫,也是其情感的流露。他感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太少,“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者太少,以致自己

4、缺少同道:他極力推動的利國利民的改革,卻因朝臣的反對和毀謗,無疾而終。岳陽樓記結(jié)尾的情志抒寫,不僅是為岳陽樓作記,也是范仲淹表明心志的人格寫照,宋仁宗閱讀后慨然稱頌。此文成為散文典范,既在于其文筆優(yōu)美,更在于其中蘊含的深厚的思想內(nèi)涵,尤其是由“覽物”而引發(fā)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觸及了中國哲學的“格物”認知。人與物的關系,是中國哲學思考的主要命題,其要義在于思考人如何對待外部事物。荀子勸學篇言君子之所以遠遠超過其他人,在于其能夠善假于物:“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本又猿揭话愕娜?,在于其能夠通過學習,熟悉、理解和利用外物,最終掌握外部世界。物,是人自身之外的客觀存在,是人生不帶來死

5、不帶去的自然世界,包括金錢、物品、職位、名利等。儒家認為,人生的終極意義,是要取得現(xiàn)實的實現(xiàn),因而把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人生至高追求。對一般人而言,要通過修身養(yǎng)性,養(yǎng)成道德人格,成長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為立身。這就需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來了解、認識外物,來理解、參與世界,這就是假于物。人類通過學習而假于物,目的在于獲得人的自由與發(fā)展。故荀子修身又言:“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闭J為人類利用萬事萬物來改造世界,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道家看來,人的終極意義是獲得精神的逍遙,那就要擺脫對物的依賴。莊子逍遙游中討論人只有無待于物,即不需要任何外部條件作為依托時,才能實現(xiàn)精神自由。無論是碩大無比的

6、鯤鵬,還是時控于地的蜩和學鳩,其不能實現(xiàn)逍遙,在于它們都需要外部條件來滿足自己。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看起來獲得了現(xiàn)實中的成功,要比一般人逍遙,但在“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看來,他們也沒有實現(xiàn)精神自由,就在于這種逍遙是“有待”的,也需要特定的外部條件。只有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徹底擺脫了對功名依賴、甚至對自我的重視,人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逍遙。儒家站在社會秩序中觀察人與物的關系,認為人要善假于物;道家站在自然世界中觀察人與物的關系,認為人要無待于物。要假于物,便要分清物的事理與本末,這是“格物”意識的來源;無待于物,便要放棄對物的

7、依賴,不必聚焦于物的區(qū)分,這是“齊物”觀念的基礎。荀子莊子在建構學說時,不約而同將“人如何看待外物”作為立論的基礎,可見人與物的關系,是早期思想家建構學理的基礎命題。大學是儒家學說的入門讀物,言人如何從小我走向大我,其中列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作為實現(xiàn)內(nèi)圣外王的路徑?!案裎铩笔莾?nèi)圣的起點,也是外王的基點。大學并沒有對“格物”進行解釋,后代學者便莫衷一是。如鄭玄訓“格”為“來”,認為人善則來善物,人惡則來惡物。李翱言“格物”為“來物”,認為物入于心而不滯,卓然自明。后來二程及朱熹認為“格物”便是“窮盡事物之理”,視“格物”為人對外部世界的理解。陸九淵“心即理”的

8、認知,則消解了“格物窮理”的含義:既然“吾心便是宇宙”,心外無理,心外便無物,“格物”實際是對自己內(nèi)心的體認。由此,“格物”便成為哲學史上的懸解。范仲淹作岳陽樓記時,“格物”之義尚沒有得到宋儒的闡釋,鄭玄、李翱的解釋顯然不合文意。司馬光認為格物只是“捍御外物”,既缺乏訓詁的支撐,也缺少學理的闡釋。范仲淹以“覽物之情”作為行文脈絡,贊美“古仁人”之所以超越“遷客騷人”,在于其不因為自己獲得什么而欣喜,也不會因為自己失去什么而傷悲,言外之意,人只有不被外物所困,才能保持恒定的心境,更接近于“格物”關注于人與物關系的原初含義。宋學有兩端,一重革新政令,二重創(chuàng)通經(jīng)義。朱熹伊洛淵源錄認為范仲淹是對宋學有

9、漸的人物。其既提攜了宋初三先生,又曾傳授張載中庸,足見其對經(jīng)義有深刻理解。但他留意于革新弊政,并未著力于經(jīng)義闡釋。歐陽修在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并序中說:“公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睂ν庠谪毟慌c毀譽的不動于心,正是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態(tài)的寫照。范仲淹將“格物”認知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體現(xiàn)了宋儒“明體達用”的學術旨趣,踐行著“知行合一”的修身傳統(tǒng)。張岱年先生認為“格物”之義,在于衡量事物的本末先后。衡量事物本末先后,最關鍵之處在于人與物孰先孰后、孰重孰輕。就知識而言,人要理解外部事物,便要“假于物”;就修養(yǎng)而言,要處理好人與物的關系,就要“役物而不役于物”,甚至“無待于物”。范仲淹對人與物關系的理解,明確了人借助外物實現(xiàn)對外部世界的駕馭,方能獲取身心自由,而不是讓外物成為自己的枷鎖或負累,可以視為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