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獻學課件第18課近現(xiàn)代:歷史文獻學的變革時期(二)_第1頁
中國歷史文獻學課件第18課近現(xiàn)代:歷史文獻學的變革時期(二)_第2頁
中國歷史文獻學課件第18課近現(xiàn)代:歷史文獻學的變革時期(二)_第3頁
中國歷史文獻學課件第18課近現(xiàn)代:歷史文獻學的變革時期(二)_第4頁
中國歷史文獻學課件第18課近現(xiàn)代:歷史文獻學的變革時期(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歷史文獻學第十八課 近現(xiàn)代: 歷史文獻學的變革時期(二)第十八課 近現(xiàn)代:壹傳統(tǒng)目錄學的變化與新式目錄著作的產生 貳新史料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叁文獻檢索的發(fā)展肆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與古史辨派的出現(xiàn)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的興盛伍柒思考題和教學實踐題陸歷史文獻學學科的構建與成長壹傳統(tǒng)目錄學的變化與新式目錄著作的產生 貳新史料的發(fā)現(xiàn)與研 索引:根據一定的需要,把特定范圍內的文獻資料中的有關款目(如字詞、句子、人名、地名、書名、篇名、事項等)摘錄出來,注明出處,然后將這些款目按某種排檢法編排,供人查考的檢索工具,又稱“通檢”或“引得”。 按檢索內容和項目,可分為篇目索引和內容索引。篇目索引:根據

2、一種或數(shù)種相關文獻中的篇目編制的索引,包括古籍篇目和近現(xiàn)代書刊文章篇目等。內容索引:根據一種或數(shù)種相關文獻中的有關內容編制的索引。 按所收錄的內容,可分為主題索引、字詞句索引、專名索引以及綜合性專書索引等。叁文獻檢索的發(fā)展 索引:根據一定的需要,把特定范圍內的文獻資料中的有關款目一 索引運動的開展二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與中法漢學研究所叁文獻檢索的發(fā)展一 二叁文獻檢索的發(fā)展 文獻檢索在中國明清時期曾經出現(xiàn)過萌芽,但與西方相比,中國的索引學理論及實踐都還很薄弱。1917年,林語堂借用日文將“索引”一詞引入中國。1923年,胡適撰文稱索引的編制是促進學術研究的前提條件。1925年史學家何炳松提出了

3、他對其時索引編制工作的構想。1928年,萬國鼎發(fā)表文章中首次提出“索引運動”,并被學界普遍引用。一 索引運動的開展叁文獻檢索的發(fā)展 文獻檢索在中國明清時期曾經出現(xiàn)過萌芽,但與西方相比,中國 在20年代索引運動發(fā)展過程中,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成立于1925年的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特意設立“索引委員會”,以便推廣索引編制工作。 隨著索引運動的開展,學者在理論的研究和闡發(fā)上也卓有建樹。 193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錢亞新的索引和索引法一書。 1932年,洪業(yè)出版了引得說一書。(引得,英文lndex的譯名。) 兩部重要的學術著作不僅介紹國內外的索引理論,總結當時索引運動的成果,還尤其強調索

4、引的社會作用。一 索引運動的開展叁文獻檢索的發(fā)展 在20年代索引運動發(fā)展過程中,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起到了顯著的 民國時期索引運動的發(fā)展,離不開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和中法漢學研究所這兩個團體的功勞。 哈佛燕京學社于1930年正式成立之后,由洪業(yè)主持事務。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是我國第一個專門編纂古籍引得的機構,在20余年的時間內編制并出版古籍索引共計64種,總稱為“漢學引得叢刊”。全部采用自創(chuàng)的查檢方法“中國字庋擷法”編排,內容廣泛涉及經史子集以及期刊篇目索引等,完成了我國第一次有組織有系統(tǒng)的大規(guī)模索引編纂工作。二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與中法漢學研究所叁文獻檢索的發(fā)展 民國時期索引運動的發(fā)展,

5、離不開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和中 中法漢學研究所是另一個較有影響力的集體編纂索引的機構。1941年10月,在法國駐華大使戈思默的主持下正式成立。編纂處延續(xù)引得編纂處的工作,編制出版索引15種,稱通檢叢刊。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蓬勃發(fā)展的索引運動中,眾多學者和出版社做了相當出色的工作,為了配合索引創(chuàng)制出各種漢字檢字法。 除中國字庋擷法之外,王云五所創(chuàng)的四角號碼檢字法,因使用相對簡便,形成廣泛的影響,被大眾所接受,并運用于字典、辭書等工具書的編纂之中。二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與中法漢學研究所叁文獻檢索的發(fā)展 中法漢學研究所是另一個較有影響力的集體編纂索引的機構。1一 西學影響下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二顧

6、頡剛與古史辨派肆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與古史辨派的出現(xiàn)一 二肆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與古史辨派的出現(xiàn) 20世紀初期,學者上承清代乾嘉考據學的成果,同時結合在西風東漸熱潮中傳入中國的新史學方法,對辨?zhèn)螌W的理論和方法做了進一步的探討。代表人物有胡適、梁啟超、張心澂等人。 胡適的辨?zhèn)螌W方法是引進西方存疑主義、實用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樸學方法進行溝通和綜合。 他提出辨?zhèn)我小翱茖W的方法”,對證據要做具體分析、謹慎看待的態(tài)度。并總結了審定史料真?zhèn)蔚奈宸N證據,即:史事、文字、文體、思想、旁證。一 西學影響下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肆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與古史辨派的出現(xiàn) 20世紀初期,學者上承清代乾嘉考據學的成果,同時結合在西 梁啟超繼承清代

7、學者的辨?zhèn)纬晒?,在提倡新史學思想的背景下,以求真求實的眼光總結前人的經驗,初步構建了辨?zhèn)螌W的理論框架。既有對中國古代辨?zhèn)螝v史的系統(tǒng)梳理,也有對辨?zhèn)蔚囊饬x和作用、偽書的種類、偽書產生的動機和原因等問題的理論闡述,尤其是對舊的辨?zhèn)畏椒ㄟM行補充和改善,提出并論證了新的實用方法,使得辨?zhèn)螌W開始具備明確的研究對象和有效的研究方法,成為一門古老又新興的學科。一 西學影響下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肆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與古史辨派的出現(xiàn) 梁啟超繼承清代學者的辨?zhèn)纬晒?,在提倡新史學思想的背景下,梁啟超將辨?zhèn)畏椒w納為兩個系統(tǒng):“從傳授統(tǒng)緒上辨別”,主要是考察書籍的流傳和來源,有“從舊志不著錄,而定其偽或可疑”“從前志著錄,后志

8、已佚,而定其偽或可疑”等八種方法?!皬奈牧x內容上辨別”,主要是從書自身的內容中尋找鑒別的線索,分為從“字句罅漏處”“抄襲舊文處”“佚文上”“文章上”“思想上”辨別五種方法,其下又細分了數(shù)十種具體的操作方法。 梁啟超關于辨?zhèn)螌W的研究成果,自成體系,并附有大量的實例,具有可操作性,至今仍然是學界進行辨?zhèn)喂ぷ鞯闹匾罁?。?西學影響下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肆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與古史辨派的出現(xiàn)梁啟超將辨?zhèn)畏椒w納為兩個系統(tǒng):一 西學影響下辨?zhèn)螌W的新 隨著學術界對辨?zhèn)螌W研究的重視,出現(xiàn)了諸如張心澂的偽書通考這樣的總結性著作。該書基本理論和方法與梁啟超的辨?zhèn)螌W理論一脈相承,在目錄編排上頗有新意,是一部歷代辨?zhèn)钨Y料大全

9、集,是當時收羅最全、影響最大的辨?zhèn)喂ぞ邥?辨?zhèn)螌W新時期的新發(fā)展,不僅表現(xiàn)在梁啟超等人總結了系統(tǒng)的理論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引發(fā)了國內外學術界對辨?zhèn)螌W的探討和思考,繼而進行補充和完善,或提出不同意見。學者們仍在不斷地思考和完善辨?zhèn)蔚目茖W方法。一 西學影響下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肆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與古史辨派的出現(xiàn) 隨著學術界對辨?zhèn)螌W研究的重視,出現(xiàn)了諸如張心澂的偽書通 在20世紀初期興起的疑古辨?zhèn)嗡汲敝?,在新舊思想交融匯合前沿陣地的北京大學學習任教的顧頡剛,受胡適和清人崔述等人的影響,以懷疑和重新考辨的態(tài)度來審視中國古代典籍以及古史研究。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顧頡剛主持編纂了辨?zhèn)螀部?,其編纂的主旨思想,是要?/p>

10、古人散在各書內與考辨有關的文字搜集起來,合為一編。 1923年2月,他提出了關于古史考證的著名假說“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二 顧頡剛與古史辨派肆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與古史辨派的出現(xiàn) 在20世紀初期興起的疑古辨?zhèn)嗡汲敝?,在新舊思想交融匯合前 “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包括三層含義:第一,“時代愈后,傳說的古史期愈長”。第二,“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們在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 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 的狀況。我們即不能知道東周時的東周史, 也至少能知道戰(zhàn)國時的東周史;我們即不能 知道夏商時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東周時 的夏商史”。二 顧頡剛與古史辨

11、派肆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與古史辨派的出現(xiàn) “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包括三層含義:二 顧頡剛與 顧頡剛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如一石擊水,在學界引起了激烈的反響。 贊同者有錢玄同、胡適等人,堅持傳統(tǒng)觀念、反對層累說的學者有劉掞藜、胡堇人、柳詒徵、張蔭麟等人,兩派掀起了一場中國古史的大論戰(zhàn)。 顧頡剛對這場論戰(zhàn)持贊成的態(tài)度,并且不斷吸取眾人的意見,修正自己的觀點。二 顧頡剛與古史辨派肆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與古史辨派的出現(xiàn) 顧頡剛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如一石擊水,在學界引起1923年顧頡剛提出了考辨古史的四項標準:第一,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觀念。第二,打破地域向來一統(tǒng)的觀念。第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第

12、四,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 這四項標準不僅補充了之前的層累說,而且極大地沖擊了傳統(tǒng)固有觀念,對現(xiàn)代史學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二 顧頡剛與古史辨派肆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與古史辨派的出現(xiàn)1923年顧頡剛提出了考辨古史的四項標準:二 顧頡剛與古 1926年6月,顧頡剛將論戰(zhàn)雙方發(fā)表于讀書雜志上的文章結集,命名為古史辨,由樸社出版。 古史辨的出版可以視作這場論戰(zhàn)的前期總結,同時也鼓勵了考辨古史思潮的發(fā)展和論戰(zhàn)的繼續(xù)。更多的學者受到影響,紛紛以新的方法和新的視野投入這場爭論中,討論的范圍擴及先秦典籍辨?zhèn)?、先秦兩漢學術史研究等領域。一般將這些參與論戰(zhàn)的學者及其思想稱為“古史辨派”。 在這場長期的爭論中,顧頡

13、剛不斷收集辯論的論文出版,古史辨7大冊基本囊括了古史辨派及其反對派的主要觀點,堪稱中國現(xiàn)代史學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學術資料集。二 顧頡剛與古史辨派肆辨?zhèn)螌W的新發(fā)展與古史辨派的出現(xiàn) 1926年6月,顧頡剛將論戰(zhàn)雙方發(fā)表于讀書雜志上的文一 西式印刷技術的引進二張元濟與古籍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伍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的興盛一 二伍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的興盛銅板印刷 清代有新式銅版印刷法傳入,約在乾隆中期清內廷應該已經掌握了銅版畫的制作技術。 銅版印刷法之外,鉛字印刷術、石印法、珂羅版等技術也紛紛傳入中國,改變了中國圖書出版業(yè)原先以木刻雕版印刷為主的局面。一 西式印刷技術的引進伍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的

14、興盛銅板印刷一 西式印刷技術的引進伍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鉛字印刷 1815年,為印刷第一部鉛字排版的中文書籍中國語文字典,印刷所制造了中國第一副鉛活字,第一次采用活字排版,并且使用機器印刷,使得該書的出版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印刷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中國近現(xiàn)代出版業(yè)的開端,揭示了中國出版業(yè)與西方技術融合并開始迅猛發(fā)展的嶄新歷史。 1816年在爪哇籌建印刷廠,成立巴達維亞印刷所。1843年遷往上海,改名墨海書館,聘請中國學者王韜、李善蘭等人翻譯西學書籍并鉛印出版。此后鉛字印刷技術逐漸運用在中國報刊、書籍等各類出版物中。伍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的興盛鉛字印刷伍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的興盛

15、石印技術 石印法(Lithography)是另一種曾被廣泛運用于中國古籍出版的印刷技術,1796年由奧匈帝國的施內費爾特(Aloys Senefelder)發(fā)明。石印技術系利用油和水不相調和的原理,用石材制版印刷書本。 中國的石印技術率先由麥都思的巴達維亞印刷所采用。 這種新技術與中國傳統(tǒng)雕版印刷術相比,優(yōu)越之處在于快捷便利,字跡清晰,又能隨意縮小、放大,因而很快就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伍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的興盛石印技術伍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的興盛珂羅版印技術 另一種流行的印刷技術是珂羅版,即英文collotype的音譯,屬于照相平板技術,因多以厚玻璃為底版制作,故又稱“玻璃版”,186

16、9年由德國人阿爾伯特(Joseph Albert)發(fā)明。 珂羅版技術即是通過這種原理來表現(xiàn)原稿墨色濃淡的層次,故以珂羅版印刷圖畫最為精美。 1876年上海有正書局專門聘請日本人教授技術,率先印制珂羅版印刷品。此后文明書局、商務印書館等出版單位都相繼采用,商務印書館還進行技術革新,研制彩色珂羅版,其印刷品尤為精致傳神,現(xiàn)今仍應用于書畫藝術品的復制領域。伍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的興盛珂羅版印技術伍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的興盛 隨著技術的革新,首先促使了中國報業(yè)的產生,1858年以鉛印機器印制、中國人自己主辦的香港中外新報出現(xiàn),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報業(yè)的開端。 中國的出版事業(y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原

17、有的刻書的書坊,進而演變成現(xiàn)代的出版書局,并且擁有先進的印刷設備、印刷廠。 這些出版單位,除了印制新書之外,也從事影印、重印古籍的工作,其中以出版古籍見長的出版社,有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一 西式印刷技術的引進伍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的興盛 隨著技術的革新,首先促使了中國報業(yè)的產生,1858年以鉛 中國近代古籍出版事業(yè)此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興盛時期,涌現(xiàn)出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為代表的一批民營出版單位。 商務印書館的發(fā)展在近代出版業(yè)中具有典型意義。 商務印書館的成就,多有賴于張元濟在收集各書版本及文獻資料上的努力。 張元濟以其學識和遠見善理其事,商務印書館提供先進的印刷技術以利其器,而相得益

18、彰。 從晚清到民國時期,國人主動引進印刷技術,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出版機構,既積極探索古籍影印技術,努力出版各類古籍,皆有功于古籍保存及文化傳播事業(yè)。二 張元濟與古籍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伍印刷技術的進步與古籍出版的興盛 中國近代古籍出版事業(yè)此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興盛時期,涌現(xiàn)出陸一 開創(chuàng)性的中國文獻學概要三分支學科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歷史文獻學學科的構建與成長二校讎學的新發(fā)展陸一 三歷史文獻學學科的構建與成長二 中國文獻學概要的著者鄭鶴聲、鄭鶴春是兄弟,該書193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不僅首次以“文獻學”命名,而且還給“文獻學”做出了界定,指出:“結集、翻譯、編纂諸端,謂之文;審訂、講習、印刻諸端,謂之獻。

19、敘而述之,故曰文獻學。 中國文獻學概要中的“文獻學”基本還是文獻整理和研究的范疇,而對于文獻學的學科體系、研究方法并沒有過多的涉及。新中國成立后,文獻學才逐漸發(fā)展成一門理論成熟、體系完備、結構健全的學科。一 開創(chuàng)性的中國文獻學概要陸歷史文獻學學科的構建與成長 中國文獻學概要的著者鄭鶴聲、鄭鶴春是兄弟,該書193中國文獻學概要分為七章,除第一章為導言之外,其余六章即以結集、翻譯、編纂、審訂、講習、印刻六項為題。 六項工作的具體內容及重要性:“結集”工作最為重要,指的是古籍的著錄和分類?!皩徲啞?,是對典籍的校理工作,校理群書的重要性僅次于書籍的編目。“講習”即關于經籍的師承傳授歷史,是學術史的一部

20、分。典籍經過著錄、整理和點校之后,還需要講授與傳承,才能體現(xiàn)經籍的價值?!胺g”是由當時中西文化交融的氛圍而來的,分為佛典翻譯和科學翻譯兩部分內容介紹了翻譯典籍的成績。“編纂”主要介紹大型叢書和類書的編纂。“刻印”一章則敘述印刷術的起源、發(fā)明以及各版本類型。一 開創(chuàng)性的中國文獻學概要陸歷史文獻學學科的構建與成長中國文獻學概要分為七章,除第一章為導言之外,其余六章即 在“文獻學”一詞出現(xiàn)之前,學界原有“校讎學”一詞,很早就被廣泛引用。 廣義的校讎學既有目錄學的內容,又有古籍整理、版本、校勘的內容。 此時期以“校讎學”命名的著作,大多是采用這一范疇,如胡樸安、胡道靜校讎學,蔣伯潛校讎目錄學纂要,蔣

21、元卿校讎學史等等。 此時期的校讎學,廣義而言,囊括了中國歷史文獻學中的傳統(tǒng)內容;狹義而言,則是中國歷史文獻學中??睂W、目錄學等分支學科。在文獻學學科和理論體系完善之前,校讎學一般被用為文獻學的代稱。二 校讎學的新發(fā)展陸歷史文獻學學科的構建與成長 在“文獻學”一詞出現(xiàn)之前,學界原有“校讎學”一詞,很早就 近現(xiàn)代時期,文獻學領域進展較大的方面是對各個分支學科的研究。 在文獻學分支學科研究方面,最有貢獻的學者是陳垣,其校勘學釋例一書是第一部??睂W著作,第一次從理論上、方法上做出了系統(tǒng)的概括和總結,提出了沿用至今的“校法四例”,同時也使??睂W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1942年陳垣撰成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將六朝以來的佛教典籍按年代編排,并撰寫目錄提要,被視為具有開拓性意義的佛教目錄著作,開辟了佛教史籍目錄學新領域。三 分支學科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陸歷史文獻學學科的構建與成長 近現(xiàn)代時期,文獻學領域進展較大的方面是對各個分支學科的研 陳垣還推動了避諱學、年代學、史源學等文獻學分支學科的成立。避諱學: 1928年陳垣撰寫了史諱舉例一書,梳理、考證了中國歷代避諱的情況,并加以分類、總結,揭示避諱的規(guī)律,以便“解釋古文書之疑滯,辨別古文書之真?zhèn)渭皶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