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_第1頁
江蘇省如皋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_第2頁
江蘇省如皋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_第3頁
江蘇省如皋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_第4頁
江蘇省如皋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度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教學質量調研(二)語文注意事項:1.作答試卷前,請考生務必將學校、姓名、考試證號寫在答題卡上,將考試證號正確填涂在答題卡上。2.將選擇題答案填寫在答題卡的指定位置上,非選擇題一律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卷上答題無效。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中國哲學,在根本態(tài)度上很不同于西洋哲學或印度哲學,我們必須了解中國哲學的特色,然后方不至于以西洋或印度的觀點來誤會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在本質上是知行合一的,主張思想學說與生活實踐融成一片,中國哲人研究宇宙人生的大問題,常從生活實踐出發(fā),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實踐為入手處;最后又歸于實踐,將理論在實踐上加以驗證。即是,先在身心經驗上切己體察,而得到一種了悟;了悟所至,又驗之以實踐。要之,學說乃以生活行動為依歸。中國哲人探求真理,目的乃在于生活之遷善,而務要表現(xiàn)之于生活中,孟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鄙钛袑W問之鵠的,在于自得于道,到自得于道的境界,便能有最大的精神自由。不僅儒家有如此見解,即“散于萬物而不厭”的惠施,其理論也以“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為歸結。要之,理論是生活的解說,生活是理論的表現(xiàn)。在日常行動上表現(xiàn)真理,要做到著衣吃飯都是“至理之流行”。中國哲人在方法上更極注重道德的修養(yǎng),以涵養(yǎng)為致知之道。莊子說:“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彼^真人即是無好惡愛憎之情感,忘生死善惡之區(qū)別的人。必有真人的修養(yǎng),才能有真知。荀子說:“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北赜小疤撘欢o”的修養(yǎng),然后能知道。宋儒張載說:“窮神知化,乃養(yǎng)盛所致,非思勉之能強;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背绲履酥轮緩?,中國哲人,都以為欲求真知,須有一種特殊的修養(yǎng)。窮究宇宙人生的真際,要先在德行實踐上作工夫。以此,中國哲學中有許多名詞與理論,都有其實踐的意義;離開實踐,便無意義,想了解其意義,必須在實踐上作工夫,在生活上用心體察。要之,中國哲學乃以生活實踐為基礎,為歸宿,行是知之始,亦是知之終,研究的目的在行,研究的方法亦在行。過去中國之所謂學,本不專指知識的研究,而實亦兼指身心的修養(yǎng)。所謂學,是兼賅知行的(摘編自張岱年《中國哲學之特色》)材料二:“知”是意識的活動。“行”是生理的活動。所謂“知行合一”就是這兩種活動同時產生或同時發(fā)動,在時間上,知行不能分先后,兩者同時發(fā)動,同時靜止。用“同時發(fā)動”來解釋“合一”,乃系西方近代著名的哲學家斯賓諾莎,他說:“身體之主動與被動的次序,與心之主動與被動是同時發(fā)動的?!痹诤弦惑w中,應當辨別主從,主從關系的區(qū)別當以邏輯上的知與行的本質來定。很顯然,知為主,行為從。知是行的本質,行是知的表現(xiàn)。行若不以知作主宰,為本質,不能表示知的意義,則行為失其所以為人的行為的本質,而成為純物理的運動。因為純物理的運動就是不表現(xiàn)任何思想方面、知識方面的意義的。故行為之所以超出純機械的物理運動,而取得有意識的行為的資格,就因為它能夠與知合一,服從知的指導,表示知的意義。知是不可見的,知籍行為而表現(xiàn)其自身。吾人一方面可以自內反省,而知自己之知或自己之思,一方面可以籍觀察他人表現(xiàn)在外之行為,而知他人之知或知他人之思。知是有意義的、有目的的,行是傳達或表現(xiàn)此意義或目的之工具或媒介?!爸庇肋h決定行為,故為主?!靶小庇肋h為知所決定,故為從。人之行不行,人之能行不能行,為知所決定。蓋人決不能做他所絕對不知之事。人之行為所取的方向,所采的方法,亦為知所決定。行為效率的高低,行為之堅定篤實否,為知識之穎敏深澈精到否所決定。被動之行為,為被動之知所決定。錯誤的行為,為錯誤的知所決定。道德行為、藝術創(chuàng)造、學術研究的行為為道德、藝術、學術的知所決定。這就是說,知為行之內在的推動原因,知較行有邏輯的在先性?!爸庇肋h是目的,是被追求的主要目標,“行”永遠是工具,是附從的、追求的過程,任何人的活動都是一個求知的活動??茖W家種種實驗觀察、旅行調查的行為,是求知“是什么”的歷程。哲學家種種推論、分析、批評、懷疑的活動,乃是求知“為什么”的努力。道德家的知識是關于“應做什么”的知識;道德家的行為是為“應做什么”的理想,或價值之知所指導所鼓舞而產生的行為。其他如軍事家、政治家、工程師等,表面上好像以作戰(zhàn)勝利、改革政治、開發(fā)自然等實際行為為主要目標,而以知識為附從的手段。其實深一層觀察,任何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工程師,他們最后的目的仍是求知,他們整個的生活仍是求知的生活,不過他們所求的知識,主要的乃是關于“如何做”的知識罷了。沒有“怎么做”的知識,他們一件事也做不出來。他們事業(yè)上偉大的建樹,乃是他們學問上偉大知識的表現(xiàn)。無論什么人,無論在什么情形下,他的行為永遠是他的知識的功能。(摘編自賀嶙《知行合一新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國哲學在根本態(tài)度上不同于西洋哲學,主張思想學說與生活實踐融成一片,以生活行動為依歸,知行合一。B.中國哲人沒有好惡愛憎的情感,忘記了生死善惡的區(qū)別,是因為他們注重在德行實踐上作功夫,在生活上用心體察。C.斯賓諾莎對“知行合一”的認識不同于張岱年,他認為知行合一就是“知”“行”兩種活動同時產生或同時發(fā)動。D.賀麟認為知是行的內在推動原因,知較行有邏輯的在先性。“知”決定行為,故為主;“行”為知所決定,故為從。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國哲人從行出發(fā)探求知,最后又歸于行,將知在行上加以驗證,行是知之始,亦是知之終,認為“知行合一”重在“行”。B.物理的運動不表現(xiàn)任何思想、知識方面的意義。行為之所以有意識是因為它能夠與知合一,服從知的指導,表示知的意義。C.“知”永遠決定行為,“行”永遠為知所決定,人的行為取向都是由“知”決定的,所以道德決定藝術創(chuàng)造、學術研究的行為。D.軍事家、工程師以作戰(zhàn)勝利、開發(fā)自然等實際行為為主要目標,由此看出“知”只是被動迫求的,“行”永遠是他們知識的功能。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張岱年“知行合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以美其身。C.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yè)。D.入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思路。(4分)5.中國古代典籍中有“廣大高明不離乎日用”的表述。請結合材料,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抉擇林語堂戰(zhàn)爭開始之時,木蘭正和全家在牯嶺避暑。阿眉現(xiàn)在已經是十七歲的少女,在南京一所教會中學念書。阿通已經大學畢業(yè),正在上海附近政府電信局的無線電臺做事。他請了六個禮拜的假,隨家到牯嶺時局越來越緊張,中國將來的命運如何?或淪為日本的保護國,陷于萬劫不復之地;或抗戰(zhàn)建國,使中國成為一個自由團結獨立的國家。在七月十七號,政府終于向全國廣播抗戰(zhàn)到底的國策。阿通說:“我愿去前線?!蹦咎m喊道:“什么?”她的臉突然沉下來?!皨專趺?您不恨日本嗎?”木蘭看著蓀亞,默不作聲,蓀亞也一言不發(fā)阿通又問:“您不贊成?現(xiàn)在國家需要人人奮斗哇。”但是木蘭卻走開了,依然沒說話。又經過一個鐘頭,她也一句話沒說。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靜。她突然的感覺,就猶如戰(zhàn)爭來臨時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覺一樣。戰(zhàn)爭已經來到門前,為什么過去她沒想到呢?中國現(xiàn)在向她來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兒子,她和丈夫商量這件事。一個鐘頭之后,她和蓀亞把阿通叫去,有話和他說。她問:“你已經決定去打仗了嗎?”阿通回答說:“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媽,我不了解您的意思?!薄澳悴荒芰私狻抑皇菃柲闶遣皇且呀洓Q定?!卑⑼ㄕf:“是,我已經決定。”木蘭心里在掙扎交戰(zhàn),她眼中流出淚來。她說:“阿通,我就只有你這么一個兒子…”說著哭起來,蓀亞說:“兒子,你現(xiàn)在年輕,你不懂父母的心……”木蘭喊道:“我寧愿自己死,不愿看見你死。我受不了.”他父親又說:“阿通,你聽著。你媽和我已經商量過。國家若需要你,你必須要去,可是你要知道,在我和你媽這方面忍受的犧牲比你的犧牲要大。我們并不是阻攔你。你也要為家里想一想?!卑⑼ㄕf:“國若亡了,家還有什么用?”阿通兩手很緊張地攥住椅子的兩臂,他說:“爸爸,媽,我知道您兩位老人家難過……可是我不得不去?!蹦咎m臉上流著眼淚,抬頭看了看兒子,她說:“好,去吧!”到九月一號,情勢十分危急,孫亞和木蘭決定把阿后接回杭州來,情勢若再壞,就欲歸不得了。他們出發(fā)的頭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一封信:父母大人尊前,敬稟者,兒已從軍。念及國若不存,家有何用?若為人子者皆念父母兒女之私情,中國將如何與日本作戰(zhàn)?折勿懸念。不驅倭寇于東海,誓不歸來兒阿通木蘭看完信愣住了。兒子已經從軍,她內心有種震動,但是何處從軍,在何部隊?為何不先告知父母?一絲擔優(yōu)迫使地越發(fā)急于往上海一行,也許阿通正在上海某處作戰(zhàn),亦未可知。他們到了上海但是那些日子在上海,并不太平、轟炸機天天在頭上飛??罩袡C關槍的掃射常常打在街上和屋頂上爆炸之聲,晝夜可聞。最壞的是,追難的男,女,孩于,由閘北涌來,在大街上踟躕猶豫而無所歸。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現(xiàn)在已經覺得自己是個無兒之母,也開始了解陳三的母親等兒子回家的心情,望子歸來似乎永遠是母親生活之中的一部分?,F(xiàn)在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但她又能清清楚楚地感覺到生活的意義,也感覺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興起。蓀亞發(fā)現(xiàn)她的面容已經改變,雖然有點兒傷感,有點兒衰老,但卻顯得總愛多了,她已經不再對死亡恐懼,也不再擔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擔心自己的利害。不久,他們看到軍隊的卡車,上面載的是中國兵,高舉著手向這些難民歡呼。如洪波巨浪起伏相續(xù)的歡呼聲,向他們涌近,又由巨大的峭壁將聲音傳回。他們是開赴前線的部隊。軍隊的卡車近了,士兵戴著鋼盔在車上站得威風凜凜,向老百姓招手。士兵得到民眾的歡迎,開始唱出軍歌,那軍歌的重復句子是:上戰(zhàn)場為家為國去打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鄉(xiāng)木蘭的眼淚開始往下掉,這時她四周每個人都參加了震耳欲聾的歡呼。歌聲漸漸在遠處變小,站在道旁的群眾的歡呼聲也漸漸淹沒了那遠處的歌聲。很多人還在歡呼,有些人在流淚。木蘭心中涌起一陣強烈的情緒,是一種快樂感,一種光榮感,她想那是必然無疑的,她的激動為從前所未有。這種激動,只有個人融進偉大的運動中,才會感覺得到,她感覺到自己的國家,以前從來沒有感覺得這么清楚,這么真實;她感覺到一個民族,由于一個共同的愛國的熱情而結合,由于逃離一個共同的敵人而跋涉萬里;她更感覺到一個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偉的力量,就如同萬里長城一樣,也像萬里長城之經歷千年萬載而不朽。木蘭所見的外在的光景改變了,她的內心也改變了,因為真正的中國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國的土壤里,在他們深愛的中國土壤里。她也邁步加入了群眾,站在群眾里她的位子上。(節(jié)選自《京華煙云》,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木蘭和蓀亞之所以開始不同意阿通從軍打仗,是因為他們首先是站在父母角度來考慮孩子的生命安全,這是人之常情。B.文章插入阿通寫給父母的一封信的具體內容,將阿通忠勇愛國、犧牲自我、勇于斗爭的精神展現(xiàn)出來,非常具有真實感。C.小說中的軍歌,凸顯抗日軍人誓死保衛(wèi)國家的精神,使小說的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看出作者林語堂作為愛國者的胸懷。D.文章寫到木蘭看完兒子阿通的信后“愣住了”,一方面展現(xiàn)了她得知兒子參軍的震撼,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她內心的痛苦。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以時間為順序展開敘寫,描述了一個小家庭在大背景之下的抉擇與成長,展現(xiàn)了國難當頭之際國人的團結與愛國精神。B.小說通過信件的巧妙安排,虛實結合,以實寫虛,詳略得當,和前文阿通想要去參軍這一想法相呼應,使故事情節(jié)更完整。C.本文由點到面,由寫木蘭一家在抗日時期的狀況到寫所有的抗戰(zhàn)軍民的抗戰(zhàn)熱情,增強了小說的張力,使小說更具感染力。D.小說人物形象立體,木蘭開始不同意兒子上前線,后來忍痛同意,經過了艱難的抉擇,塑造了一位有著愛國情懷的母親形象。8.襯托是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手法,它既可用類似的事物正襯,也可用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反襯。請從文本中各找一例加以簡析。(4分)9.請結合文本,筒析小說標題“抉擇”的豐富意蘊。(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8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6小題,23分)10.下列語句中加點字解釋全部正確的一組是(3分)A.永保無疆之休 休:喜慶,福祿 直走咸陽 走:通達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 恤:憐憫 二川溶溶 溶溶:河水盛大的樣子B.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牧:養(yǎng) 承天景命 景:大樂盤游 盤:環(huán)繞 弘茲九德 弘:光大C.舉先王之政 舉:推舉 以膏澤斯民 膏澤:施加恩澤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僅僅 冀君實或見恕也 見:被D.辟邪說,難任人 難:排斥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與:親附、親近始速禍焉 速:招致 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劫:脅迫,挾持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題。袁盎字絲,其父楚人也,徙安陵。高后時,盎為呂祿舍人。絳侯為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上禮之恭,常自送之。盎進曰:“丞相何如人也?”上曰:“社稷臣?!卑辉唬骸敖{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本兵柄,弗能正。呂后崩,大臣相與共誅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弗取也?!焙蟪弦媲f,丞相益畏。已而絳侯望盎曰:“吾與汝兄善,今兒乃毀我!”盎遂不謝。及絳侯就國,人上書告以為反,征系請室,諸公莫敢為言,唯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絳侯乃大與盎結交。盎常引大體慷慨?;抡呲w談以數(shù)幸,常害盎,盎患之。盎兄子種為常侍騎,諫盎曰:“君眾辱之,后雖惡君,上不復信?!庇谑巧铣瘱|宮趙談驂乘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之余共載于是上笑,下趙談。談泣下車。上從霸陵上,欲西馳下峻阪,盎攬轡。上曰:“將軍怯邪?”盎言曰:“臣聞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圣主不乘危,不僥幸。今陛下騎六飛,馳不測山,有如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奈高廟太后何?”上乃止。洛陽劇孟嘗過盎,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謂盎曰:“吾聞劇孟博徒,將軍何自通之?”盎曰:“劇孟雖博徒,然母死,客送喪車千余乘,此亦有遷人者,且緩急人所有。夫一旦叩門,不以親為解,不以在亡為辭,天下所望者,獨季心、劇孟?!敝T公聞之,皆多盎。(節(jié)選自《漢書·袁盎晁錯傳》,有劇改)【注】絳侯:周勃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于是上朝東宮/趙談驂乘/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之余共載/B.于是上朝東宮/趙談驂乘/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之余共載/C.于是上朝/東宮趙談驂乘/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之余共載/D.于是上朝/東宮趙談驂乘/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之余共載/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太尉:中國古代中央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執(zhí)掌天下軍政事務。B.崩:古代把皇族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來比喻;皇族死,常稱“崩”。C.請室:囚禁有罪的官吏的牢獄,也作“清室”,指清洗罪過之室。D.驂乘:陪乘的人,古時乘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稱車右或驂乘。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帝對待絳侯非常恭敬,群臣朝覲退朝后,經常親自目送他下朝。袁盎進諫,指出了絳侯只是功臣而不是國家重臣。B.袁盎為人正直。絳侯得勢時,袁盎力諫皇帝不能失去君臣的禮節(jié);絳侯失勢時,唯有袁盎義無反顧,申明絳侯無罪。C.文帝在霸陵想要縱馬奔馳下山,袁盎直言勸諫,認為明主不該冒險,否則對不起高祖太后。文帝聽從了建議放棄了打算。D.袁盎不因劇孟地位低微而輕視他,他認為劇孟有超過眾人的地方?;首骞渎犅劻硕夹Х拢虼硕嗔撕芏嘣贿@樣的人。1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弗取也。(4分)(2)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答司馬諫議書》)(4分)15.袁盎為什么認定絳侯只是國家的功臣而不是社稷臣?請簡要說明。(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6~17題。白鷹杜甫雪飛玉立盡清秋,不惜奇毛恣遠游。在野只教心力破,于人何事網羅求?一生自獵知無敵,百中爭能恥下鞲注。鵬礙九天須卻避,兔藏三穴莫深憂。注:鞲(gōu)鷹,指調教于臂鞲之上的鷹;鞲,皮制袖套。1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lián)的畫面描繪極富立體感,在清秋時節(jié),如雪似玉的白鷹傲立雄視,姿意遠飛,身姿矯健。B.頷聯(lián)中運用反問,寫白鷹神奇而靈異,竭盡心力爭破獵人的羅網,表達對獵人行為的強烈不滿。C.頸聯(lián)寫白鷹天下無敵,百戰(zhàn)百勝,不甘任人驅使,既表現(xiàn)了它外在的勇猛又表現(xiàn)了它內在的桀驁。D.尾聯(lián)運用典故,寫白鷹遨游九天,使大鵬望而退避、野兔深藏不出的雄姿,筆調高揚,意味深遠。17.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請說說詩人是如何借白鷹寄托心志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3小題,6分)1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用反問句“”說明了能善始善終的人很少的原因;他指出“”,如果看不起別人,那么親骨肉也會成為路人。(2)在《阿房宮賦》中,杜牧斥責秦的統(tǒng)治者對百姓亳無限度地搜刮,自己卻揮霍無度的句子是“,?!?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用“”一句,總括評價登樓遠眺之景;想過往,六朝已成流水,觀眼前,“”,不禁產生惆悵之感。三、語言文字運用及名著閱讀(17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題。革命先輩們挺身而出的擔當、前赴后繼的奮斗,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經過歲月的淬煉,照亮后來人前行的道路。不久前,以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革命青年為主要原型講述建黨歷史的電視劇《覺醒年代》收荻不少好評。劇中,100多年前的絕望與希望、衰老與新生、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徐徐展開;劇外,當代青年認為,這些偉大人物不是書本上的名字,而是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同齡人。他們?yōu)閷ふ乙粭l救國救民道路、不畏艱險的決心,深深感召著年輕一代,“信念”“使命”“做有為青年”成為觀眾評論的高頻詞。年少多壯志,青春應許國,百年前,的青年救亡圖存,將青春和熱血揮灑在神州大地。在今日,重溫年輕共產黨人的奮斗歷程,是為了讓當代青年領悟自己的使命責任、感知信仰的堅不可摧、堅定奮斗的決心信心。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斗者、開拓者、奉獻者,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天辟地,在攻堅克難中創(chuàng)造業(yè)績,才能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這是歷史的傳承,也是家國的呼喚,更應是當代青年為之不懈奮斗的目標。19.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3分)A.閃閃發(fā)光 披荊斬棘 才華橫溢 感人肺腑B.熠熠生輝 上下求索 風華正茂 蕩氣回腸C.熠熠生輝 披荊斬棘 風華正茂 感人肺腑D.閃閃發(fā)光 上下求索 才華橫溢 蕩氣回腸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A.當代青年而言,這些偉大人物不再只是書本上的名字,而是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同齡人。B.當代青年而言,這些偉大人物不僅是書本上的名字,而且是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同齡人。C.于當代青年而言,這些偉大人物不再只是書本上的名字,而是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同齡人。D.于當代青年而言,這些偉大人物不僅是書本上的名字,而且是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同齡人。(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題。21.在下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祭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不管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①,就會在網上留下痕跡。無論是社交媒體上的照片、視頻等個人信息,還是瀏覽的新聞、網頁,或是對某個話題發(fā)來的感想,都會被以各種形式記錄下來,變成“數(shù)字腳印”,這些“數(shù)字腳印”常會被網絡平臺收集進行商業(yè)利用。浩如煙海的網絡痕跡關系到用戶個人隱私,②?對此,網絡安全專家表示,相關部門應對網絡平臺收集與利用網絡痕跡予以規(guī)范,對信息做必要的脫敏、加密等技術處理,對用戶網絡痕跡妥善保護。尤其要注意,③。一家平臺分析到用戶關注某項商品或服務,在資源共享下許多平臺都掌握了該偏好,紛紛給用戶推銷商品或服務,用戶輕則被“精準”騷擾,重則遭遇詐騙、勒索等惡性事件??梢?,網絡平臺掌管著網絡痕跡安全的鑰匙,必須強化其保護用戶信息安全的責任。(三)名著閱讀(本題共1小題,5分)22.所謂“閑筆”,是指敘事文學作品中在人物和事件主要線索外穿插進去的部分。“閑筆”近乎旁逸于正題之外,而且也不過一細節(jié)甚至一句話,看似可有可無,實則烘云托月,蘊藏真意。魯迅《吶喊》里的作品有很多“閑筆”,且蘊藏深意。請結合作品指出其在人物形象刻畫方面的一例“閑筆”,并簡述其作用,120字左右。(5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有人認為,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應該堅守初心。還有人認為,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應當跟隨時代的步伐。請結合材料寫一篇議論類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1.(3分)B(張冠李戴,選項中“中國哲人沒有好惡愛憎的情感”錯,文中是“所謂真人即是無好惡愛憎之情感”。)2.(3分)A(B項,概念擴大,“物理的運動”說法太絕對,應該是“純物理的運動”。C項,原文是“道德行為、藝術創(chuàng)造、學術研究的行為為道德、藝術、學術的知所決定”。D項,原文是“表面上好像……他們最后的目的仍是求知”。)3.(3分)D(張岱年認為的“知行合一"指的是思想學說與生活實踐,融成一片。先在身心經驗上切己體察,而得到一種了悟;了悟所至,又驗之以實踐。而D中“入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強調的是“敬是致知所必需的修養(yǎng)”。A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樂之”,即依其所知以實踐,而獲得一種樂趣。B項,“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以美其身?!睆娬{學之目的乃在于行為之改進,道德之提高。C項,“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yè)。”強調研討真知,必表現(xiàn)為德行事業(yè)。)4.(4分)材料二在借用斯賓諾莎的認識解釋“知行合一”的內涵后,提出“知行合一中知為主,行為從”的觀點,并且從本質表現(xiàn)、內在推動、目的工具三個方面展開論述。5.(6分)①廣大高明指知識的研究、高深的道德修養(yǎng),日用指日常行為或日常生活、實踐;②“不離”一詞強調知和行的相互融合的關系,行是知之始,亦是知之終;③此句反映出知的意義或目的需要行來傳達或表現(xiàn),具體體現(xiàn)“知行合一”的觀點。評分建議:一點2分,意思對即可。(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6.(3分)D(從情節(jié)發(fā)展看,木蘭內心沒有體現(xiàn)痛苦。)7.(3分)B(以虛寫實)8.(4分)示例:(1)正襯:如以陳三的母親等兒子回家的心情烘托了阿通當兵后木蘭對兒子的思念的痛苦。(2)反襯:如寫難民逃難的情景反襯了抗日軍民同仇敵愾的抗日熱情。評分建議:一點2分,意思對即可。9.(6分)(1)“抉擇”既指政府在民族存亡的時候作出的抗戰(zhàn)的決定,也指以阿通為代表的有志青年在抗戰(zhàn)面前所做出的毅然參戰(zhàn)的決定,還指木蘭在經歷內心種種矛盾之后所做出的決定。(2)“抉擇”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國難當頭之際,從個人到家庭,再到全國人民都做出了一個抉擇,大家同心協(xié)力,共同抵御外侮,浴血奮戰(zhàn),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戰(zhàn)斗力。評分建議:內容4分,主旨2分;意思對即可。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6小題,23分)10.(3分)D11.(3分)A12.(3分)B(皇帝或皇后死稱“崩”。)13.(3分)D(“多”,稱贊。)14.(8分)(1)(4分)丞相假如對主上表現(xiàn)出驕傲的神色,而陛下又謙虛退讓,臣下主上都違背了禮節(jié),我私下認為陛下不應當采取這種態(tài)度。評分建議:“色”“竊”各1分,語句通順2分。(2)(4分)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為對的(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15.(3分)①社稷臣應主在臣在,主亡臣亡;②呂氏掌權時,絳侯未能匡扶挽救劉氏;③誅滅諸呂時,絳侯恰巧掌握兵權,順勢而為。評分建議:一點1分,意思對即可。(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16.(3分)B(“白鷹竭盡心力掙破獵人的羅網,表達對獵人行為的強烈不滿?!崩斫忮e誤)17.(6分)①借白鷹雪飛玉立、恣意遠飛的形態(tài),表達對高潔品格的堅守和對自由的向往;②借白鷹恥于下鞲,表達詩人不愿寄人籬下、被束縛的傲骨:③借白鷹使大鵬退避、野兔深藏表達詩人不畏強敵的勇毅,昂揚向上的精神姿態(tài)。評分建議:一點2分,意思對即可。(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3小題,6分)18.(1)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傲物則骨肉為行路(2)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3)畫圖難足但寒煙衰草凝綠。三、語言文字運用及名著閱讀(17分)(一)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2小題,6分)19.(3分)B20.(3分)C(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6分)21.(6分)①只要上網;②究竟該如何保護;③應嚴禁共享網絡痕跡。評分建議:一處2分,意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