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豫東調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1頁
論豫東調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2頁
論豫東調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3頁
論豫東調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豫東調的形成與發(fā)展

豫劇藝術在解放后的50多年里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和完善。新中國使豫劇藝術作家改變了原來的奴隸和鄙視的狀態(tài),使他們能夠直接起來,以主人公的形象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極大地解放了藝術生產力。整個社會處于安定和平的狀態(tài),也為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變革之中,它敞開胸懷,吸收其他劇種、其他藝術品類的表現(xiàn)手段,不斷地豐富自己,改變自己的固有形態(tài)。進入上世紀80年代之后,戲曲藝術整體地陷入困境。豫劇在這一時期以它良好的胃口吸收了包括外來藝術在內的其他藝術門類的營養(yǎng),進行大膽改革,在演出形式、刻畫人物、傳達感情等方面確實又有了長足的進步,使豫劇在新時期發(fā)出更加燦爛奪目的光輝。2006年5月20日,豫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河南省鄭州市豫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jié)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jié)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于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樸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jié)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jié)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豫劇的音樂屬于梆子聲腔系統(tǒng),是板腔體式。據清朝李綠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歧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所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并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又被稱為“梆羅卷”。根據藝人們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zhèn),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也都曾辦過科班。豫劇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qū)域性的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其中“祥府調”、“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jié)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面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故統(tǒng)稱“豫東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音樂,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各自具有顯著特色流派。“豫東調”唱腔主音為“5”,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tǒng)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豫西調”唱腔主音為“1”,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tǒng)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聲大腔圓,寒韻(哭腔)較多,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這兩大腔系在豫劇早期發(fā)展過程中,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30年代開始有了交流。新中國成立后,清除“門戶之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以上是過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區(qū),有豫東調、享福調、沙河調、豫西調的傳統(tǒng)分類;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樂在演唱音區(qū)的不同,而將前面三類統(tǒng)歸豫東調,俗稱“上五音”。與這些相對應的是演唱的音區(qū)較低的豫西調,俗稱“下五音”。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xiàn)力最強,變化最豐富。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因過去是由兩個八板(八小節(jié))組成的一個樂段循環(huán)反復使用而得名。隨著表現(xiàn)內容的不斷豐富,這種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結合了豫東調、豫西調兩大流派的唱法而構成,一板一眼2/4拍,可構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敘事。又可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不同變化,既能表現(xiàn)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xiàn)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還可派生出呱噠嘴、狗撕咬、亂彈、垛板、搬板凳等。豫劇的唱腔流暢,節(jié)奏鮮明,近幾年來,演員多以真聲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于為觀眾聽清。加之表演細膩,真切感人,文辭通俗易解,故一躍而成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觀眾的劇種。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及甘肅、青海、天津、吉林、江蘇、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區(qū),并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yè)劇團。豫劇主要重在唱詞與動態(tài),合于河南的風俗習慣,而為觀眾所喜愛,在表現(xiàn)風俗習慣中鄙俚粗俗之人與事物的關系,與觀眾的生活打成一片。雖然不免有些俗氣,但俗有俗的風格,俗的趣味。豫劇的劇詞不能專重文言,以合本劇之聲調節(jié)奏為第一。其敘事言情,喜怒哀樂,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偉,間雜以方言,盡人皆解。豫劇具備歷久不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yōu)點:娛樂性強。豫劇鑼鼓聲響,絲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滿臺走扭。勞動大眾在多日工作之余,逢年過會,許多人擠在一起,聽聽看看,就感到無限的輕松愉快。接近群眾。形式簡單,表演真實,舞臺形象比較接近農民的實際生活,合乎勞動大眾的口味,易懂易學。它調子簡單,詞句通俗,容易聽懂、學會。它富于地方性,腔調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現(xiàn)河南人民的地方戲。豫劇激昂豪放的藝術特點是與河南人的性格,河南的文化土壤緊密相連的,這種性格,這種土壤現(xiàn)在沒有消失,相當長一段時間也不會消失,這亦是豫劇的生命力之所在。豫劇音樂與河南方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能和河南民眾以及四面八方的河南籍老鄉(xiāng)產生情感上的“共振”。這就是鄉(xiāng)音、鄉(xiāng)韻的魔力所在。豫劇的角色行當,由“生旦凈丑”組成。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huán);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本來女性扮演女性角色是順理成章的事。然而,豫劇誕生之初的藝術天空,卻是由清一色的男演員開辟的。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現(xiàn)實,導致整個清代豫劇中的女性角色,只能由男演員來扮演。在清朝末年,女性不能公開露面,唱戲的被看作是下九流。女演員登臺,是伴隨著辛亥革命前后民主思想的傳播而發(fā)生的。當時,女性有了更多與男性平等地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于是,一些思想開放的人士,開始大力主張女性登臺。豫劇打開了一扇門,接納了女性。盡管這使得豫劇表演團體的角色體制發(fā)生了轉變,但是豫劇的豪放品格,卻一直延續(xù)下來。女演員的表演多姿多彩,吐字清晰悅耳,韻味悠長,很快得到了觀眾的歡迎。十幾年后,馬雙枝、王潤枝、陳素真、常香玉、馬金鳳、閻立品等一大批女演員相繼登臺,使得以陽剛著稱的豫劇,增添了不盡的嫵媚。原來是以“紅臉”挑大梁,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把一個劇團的主要人物稱為“唱紅臉的”。隨著女演員的日益增多,“紅臉挑梁”慢慢讓位于旦角挑梁,人們常說“吃包子吃餡,看戲看旦”。劇團的劇目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原來是以忠奸戲、公案戲、征戰(zhàn)戲為主,逐漸變成以生活戲、情感戲、家庭戲為主。女演員登臺的變革,使豫劇更好地滿足觀眾的需求,也產生了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女演員,例如:王潤枝、馬雙枝、陳素真、常香玉、王惠等。豫劇的傳統(tǒng)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歷史小說和演義。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楊家將戲和岳家將戲,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出現(xiàn)了不少描寫現(xiàn)實生活的現(xiàn)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豫劇事業(yè)又有了新發(fā)展。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試夫》、《蘋果,紅了》。據1956年統(tǒng)計,傳統(tǒng)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tǒng)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chuàng)作改編的現(xiàn)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制成影片。這些家喻戶曉的豫劇劇目在民間被廣泛流傳下來。這些劇目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是因為在文化娛樂都十分貧乏的農村,戲劇其實起到了很重要的文化推廣和宣傳教育作用。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很多農民一輩子也不認識一個字,但他們卻知道諸葛亮是如何借東風氣死了周瑜、張生如何跳墻會的鶯鶯,楊家將是如何的忠義,潘仁美又是如何的奸詐,對于包青天和陳世美這些角色,鄉(xiāng)人們更是連其“家住均州”都十分的清楚明白了。也是通過這種特殊的文化傳播途徑,認識了書本上所不曾有的人物,明白了人生的很多道理,知道了為人要以善為本,青年人要知道報效國家。豫劇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它親切質樸、剛強直率、熱情奔放,它的特征無不滲透出河南的風土人情和中原人民純樸的民風。所以說,豫劇是建構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