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與湯若望之關系_第1頁
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與湯若望之關系_第2頁
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與湯若望之關系_第3頁
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與湯若望之關系_第4頁
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與湯若望之關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與湯若望之關系

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上半葉,西歐國家積極探索了與東方的新道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殖民者、商人及許多傳教士相繼踏上東方之旅。明末萬歷年間,意大利籍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遠涉重洋來到中國,為古老的東方大國再次帶來了信仰迥異的宗教。1后利瑪竇經(jīng)過數(shù)年的不懈嘗試并歷經(jīng)曲折終于進入帝都北京,他在傳播基督教的同時也將嶄新的西方科學文化呈現(xiàn)在統(tǒng)治階層面前,吸引了他們目光,開啟了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潮流。此后至清代,許多歐洲傳教士紛紛來到中國。借助這些傳教士,當時中國接觸并初步了解遙遠的西方世界,建立起一個與外部世界溝通的新渠道。然而,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等體系上的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它使得中西雙方無法達到如中國與東方世界國家那樣順暢交融的境界,因此中西方之間在交流的同時也不斷地發(fā)生著碰撞。以下,本文就以清初順治朝和康熙朝統(tǒng)治者與西方傳教士的關系為中心對此做一探討。一、湯若望國與順治帝的關系清代順治朝傳教士中最為聲名顯赫的當屬德意志籍傳教士湯若望。明末,湯若望同其他幾位傳教士受派遣一起來到中國。后湯若望進入北京,供職于崇禎朝歷局。他在修訂歷法、制造儀器的同時傳播宗教,并結交士大夫階層,與徐光啟等官員往來密切。明亡清興之際,經(jīng)歷著改朝換代的大事件,可謂風云激蕩。當李自成農(nóng)民軍奪取北京城后,明王朝的強勁對手滿洲統(tǒng)治者打起了為明朝臣民復君父之仇的旗號大舉揮師,一舉擊潰農(nóng)民軍,入主中原。清兵占領北京城后,需要有處所安置,因此多爾袞令原內(nèi)城居民全部遷往外城。由于圖書資料和天文觀測儀器等搬運很不方便,且希望保護業(yè)已建立的教堂,當時居于北京的湯若望上書多爾袞,請求允準仍舊居于原處,并將其所從事的傳教和修訂歷法等工作做了相關的說明。湯若望的此次上書是明亡之后這位著名傳教士與滿洲統(tǒng)治者的第一次間接接觸。然而湯若望似乎不合時宜的請求竟得到滿洲統(tǒng)治者的格外恩遇,被批準繼續(xù)“安居天主堂”,并告誡說“各旗兵弁等人,毋許闌入滋擾”。1在這樣動蕩的環(huán)境中,湯若望能夠獲得一隅之安表明了新的滿洲統(tǒng)治者對他的認可。之所以能如此,完全得益于湯若望的西洋人身份和他所擅長的天文歷法知識。歷來新統(tǒng)治者都希望新的統(tǒng)治秩序能盡快被子民順利接納,贏得最廣泛的支持,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最好辦法就是證明自身的順應天意以及得天下之正。在傳統(tǒng)信仰中,天運對一個政權的眷顧是被極其看重的一點,天下的易主往往被解釋為舊政權的運勢已盡,是上天對它的拋棄。歷法與節(jié)氣等與天時有密切關聯(lián),煥然一新的歷法因此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代表著舊時代的終結和順應天意的新時代的開始。滿洲統(tǒng)治者希望湯若望這樣精通歷法知識的專業(yè)人才能為本朝所用,因此非常重視并特加保護。而且,湯若望來自遙遠的西方國度,他不會象廣大漢族民眾那樣對滿洲政權懷有強烈的敵視和排斥意識,更不會對已滅亡的明政權有所謂的故國之思,這也讓新的統(tǒng)治者對起用他為本朝服務感到安全放心。湯若望本人也很積極地向新政權靠攏。他將自己多年修訂歷法的成果進行整合修改,擬定成一部新歷法進獻給朝廷,被欽定為《時憲寶歷》,于順治二年(1645)正式頒行天下。他還向攝政王多爾袞進獻渾天星球、地平、日晷、窺遠鏡(望遠鏡)等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此外,他嚴密推算出順治元年的日食時間,與大學士馮銓“攜窺遠鏡等儀器率局監(jiān)官生齊赴觀象臺測驗”,事實證明其測算精確無誤。2由于這些突出貢獻,湯若望更加受到重用,被任命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統(tǒng)管一切進歷、占候、選擇等事務。不久,又加之太常寺少卿銜。順治帝親政后,湯若望所受恩寵有增無減。順治帝不但常常予以獎賞,更賜給他“通懸教師”的稱號,享受俸祿加倍的待遇。這位年輕的帝王還多次親自拜會湯若望,甚至于自己生日那天在其館舍宴請王公大臣慶祝,足見對其眷佑之深。3不僅如此,順治帝對于湯若望給出的建議也能夠認真傾聽。如談遷在《北游錄》就記載了這樣一條:“上之東巡滿洲也,積念久矣,累為宗勛所留,去歲彌切。甲午春,銳意四月往,通玄教師湯若望以象緯止之,而終未慊也?!敝T如此類,還有很多。著名史學家陳垣先生就曾評論說“湯若望之于清世祖,猶魏征之于唐太宗”,1也充分肯定了湯若望對順治帝的上諫之功。盡管最高統(tǒng)治者對湯若望青睞有加,但不能代表朝臣的完全認同和接納。欽天監(jiān)原設有回回科,官員等所掌握的天文歷法知識深受倚重。然隨著湯若望本人及其西洋新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回回科關于日月食等的許多占驗都不得奏進。于是,順治十四年(1657)該科革職秋官吳明炫上疏指摘湯若望對水星的測算錯誤并請求保留回回科,以存其學問之傳承。順治帝命王公愛星阿及各部院大臣同登觀象臺測驗,結果驗證了湯若望“水星不見”結論的正確性和吳明炫的錯誤。吳明炫因此被議處絞刑,盡管最終被寬宥赦免,但對于其所堅持的學問而言不啻為沉重的打擊。2這是清初中西歷法的首次正式?jīng)_突,但是其意義又并非僅僅局限于此,可以說在更深層面上體現(xiàn)出了中西方文化體系之間的巨大差異,也勢必將激起更大的波瀾。順治末年,一位反西洋歷法并教會的安徽布衣楊光先上書批駁湯若望的西洋新歷,同時猛烈抨擊其所傳播的宗教。不過,因當時湯若望仍深受順治帝庇佑,故楊光先的控訴根本未受到理會,都不了了之。然而,此時的忽略并未使事態(tài)就此平息下去,反而埋下了巨大的隱患。楊光先沒有因為上書無果就選擇放棄,他依舊固執(zhí)己見,大有愈挫愈勇之勢,甚至在幾年之后假滿洲權貴之手給湯若望等人帶來了一場慘痛無比的災難。綜觀順治朝多爾袞攝政和順治帝親政兩個階段,統(tǒng)治者都對傳教士的典型代表湯若望采取比較信任的態(tài)度,優(yōu)禮有加。尤其順治帝時期,甚至用滿語稱呼湯若望為“瑪法”(祖父,祖輩,令人尊敬的長者),與之往來頻繁,在很多重大事件上愿意聽取他的建議。無疑作為一個異邦的西洋人,湯若望是成功的,他所取得的地位和獲得的信賴對他東方之行所肩負的傳播宗教的主要任務也大有裨益,正因如此這一階段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取得了相當進展。但是,供職于清廷的湯若望始終只是封建君主統(tǒng)治下的朝堂之臣,對于他的任用主要還是統(tǒng)治者的取其所需。比之于湯若望所帶來的宗教,統(tǒng)治者更傾向于他所引入的新奇的天文歷法知識。湯若望所受到的褒獎和提拔,也都是因為在天文歷法領域所取得的成果而無關于宗教。在湯若望被授以“通懸教師”的敕諭中,順治帝就說:“朕惟國家肇造鴻業(yè),以授時定歷為急務……爾湯若望來自西洋,涉海十萬里。明末居京師,精于象緯,閎通歷法……但以遠人之故,多忌成功,歷十余年,終不見用……為朕修大清時憲歷。迄于有成,可謂勤矣……今特錫爾嘉名……”3顯而易見,這道敕諭表彰的重點就是湯若望的修歷成就。此外,敕諭中還提到了湯若望在明朝遭受的排擠以及本朝對他的重用,這種對比也旨在突出本朝對其天文歷法知識的高度重視。雖然在同順治帝的交流中湯若望也曾嘗試向其傳授基督教的教義等,但始終未能收到預期的理想效果。順治帝自己就曾經(jīng)說:“西洋之書,天主之教,朕素未閱覽,焉能知其說哉?!?這一點也可以從順治帝后來篤信佛教并于宮中落發(fā)得到側面的證實。順治帝在其所接觸的宗教中寧愿皈依在中國流傳已久的佛教也未選擇西來的天主教。二、強制南懷仁入欽天監(jiān)之爭順治帝故去后,年幼的皇子玄燁繼位。因皇帝年齡太小,暫由鰲拜、索尼、遏必隆和蘇克薩哈四位大臣輔佐政事。四輔臣時期,在執(zhí)政政策上比較保守,奉行“率循祖制,咸復舊章”的方針,順治帝時期的一些改革成果被抹煞殆盡。在對待傳教士湯若望與吳明炫、楊光先之間的分歧與爭執(zhí)上,四輔臣同樣采取了守舊、強硬的處理方式。失去了順治帝保護的湯若望處境非常艱難,甚至身陷囹圄,系獄經(jīng)年。對于在順治末期針對湯若望的上書失敗,楊光先從未甘心,新主的登基和四輔臣執(zhí)政政策的變化讓他重新燃起了希望,堅定了對湯若望追擊到底的決心。楊光先再次上書,他說湯若望“假以修歷為名,陰行邪教”,“借歷法以藏身金門,窺伺朝廷機密”,將其發(fā)展教徒、建立天主教堂的舉動說成是布黨圖謀不軌,“傳妖書以惑天下之人”。楊光先更將《時憲歷》上寫的“依西洋新法”幾個字拿出來大做文章,說湯若望是“暗竊正朔之權,以尊西洋”,“若不速行剪除,實為養(yǎng)虎貽患”。2這些激烈的言辭很快奏效,四輔臣迅速批示會審湯若望等人。楊光先原作《摘謬論》一篇,摘湯若望新歷法十處謬誤;以及《選擇論》一篇,揭發(fā)湯若望選擇和碩榮親王安葬日期誤用洪范五行,是犯了大忌。這兩篇文字也被當成了審判的重要依據(jù)。最終擬出了將以湯若望為首的眾多欽天監(jiān)官員處以死刑或流徙的重懲。3耐人尋味的是,在未對涉案人等做出處理意見之前,還進行過一場中西歷法的大比拼,命雙方據(jù)各自歷法知識準確預測出當年的日食時間,并用事實加以驗證。結果大統(tǒng)歷與回回歷的預測時間都出現(xiàn)錯誤,均敗下陣來,只有代表湯若望一方的傳教士南懷仁以西洋方法預測的時間最為準確。4然而,眾目睽睽之下的鐵一般的事實卻無法扭轉局面,不能改變當權者對湯若望等“欲加之罪”的既定目標,他們依舊做出了上述的非常嚴厲的處罰。后因天現(xiàn)異象等種種原因迫使四輔臣重新考慮對湯若望的判決。他們找出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說念湯若望效力朝廷多年,且年紀衰邁,因此對其從寬免死。但這種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以及屬下官員數(shù)人被處以極刑,對湯若望及其所從事的傳教事業(yè)來說影響都非常巨大。受湯若望案的牽連,各地共有二十多名西方傳教士被驅逐押解廣州。從順治朝恩寵已極的巔峰跌到備受排擠與冷遇的窘境,甚至差一點就喪失性命,還為其他傳教士帶來了災難,這一切使得湯若望在承受病痛折磨的同時也承受著精神上的折磨,身體每況愈下,于康熙五年(1666)七月去世。湯若望被懲處后,朝廷即將欽天監(jiān)的重任委之楊光先,任命他為監(jiān)正。然而,楊光先雖然是反湯若望等西洋人的急先鋒,本身卻并不精通歷法。在勉為其難地受命之后,他延引了熟知回歷的吳明·作為監(jiān)副,但這個助手似乎并不怎么得力,在之后幾年的歷法修訂中屢屢出現(xiàn)錯誤??滴趿?1667)七月,康熙帝“躬親大政”。在康熙帝與以鰲拜為首的輔政體制的較量中,政局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滴醯郾救嗽趯Υ餮髠鹘淌可项H有乃父之風,與輔臣截然不同。他不但讓南懷仁核查楊光先等在歷法中出現(xiàn)的差錯,還令雙方再次進行了一場實際操作的比賽。八年(1669)正月,在諸大臣的監(jiān)督下,“測驗立春、雨水、太陰、火星、木星,與南懷仁所指,逐款皆符;吳明·所稱,逐款不合?!?于是,康熙帝將楊光先、吳明·先后革職,命南懷仁入欽天監(jiān)工作。五月,康熙帝擒拿鰲拜及其黨羽,取得決定性勝利。八月,輔臣時期釀就的湯若望冤案即在南懷仁等人的申訴下被徹底平反。至此,這場前后長達十余年的中西歷法之爭才最終落下了帷幕。此次爭端,矛盾與緣起在順治末期,告結于康熙初年,是這段時期中西方交流中一段不和諧的插曲。以楊光先等一批守舊人物為代表的保守派不能容忍新鮮事物的存在,他們視西洋人為異類,在排斥上也達到了極端盲目的地步,宣稱“寧可使中夏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這種決絕的摒棄不僅僅是在當時打亂了傳教士們的傳教進程,同時也是對中國天文歷法方面科學進步的阻礙和破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滴醯郾救藢Υ龤v法之爭的態(tài)度還是比較務實的,他相信事實勝于雄辯,并根據(jù)結果選擇了代表先進科學的一方,在這一點上他不失為一個開明的君主。此外,歷法之爭也激發(fā)了康熙帝對西方科學的極大興趣和迫切渴望,促使他開始學習相關知識。他在晚年的時候就曾說:“朕幼時,欽天監(jiān)漢官與西洋人不睦,互相參劾,幾至大辟。楊光先、湯若望于午門外九卿前,當面賭測日影,奈九卿中無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斷人之是非?因自憤而學焉?!?由于康熙帝對科學知識的喜愛,除南懷仁外還有其他一些傳教士得到了出入宮廷的機會。著名的有法國傳教士白晉、張誠等人,他們教授康熙帝數(shù)學、幾何學等方面的知識,用自身專長服務于皇帝。傳教士們還用“從歐洲帶來的藥品治愈了許多疾病患者,其中包括幾位宮廷官員及一個侍衛(wèi)”。不久之后,康熙帝染上了瘧疾,服用御醫(yī)的藥不見效果,情況很危險。傳教士洪若翰等進獻奎寧(金雞納霜),醫(yī)治好了康熙帝的疾病,康熙帝因此對他們更加信任。1可以說,當時康熙帝與傳教士的相處是融洽的,傳教士們宣揚天主教的活動也進展得比較順利。到康熙晚期,全國已建立天主教堂近三百座,受洗教徒近三十萬人,北京則有三座教堂,一所公學。2遠在羅馬的教皇通過傳教士們的匯報也知道了他們在中國取得的成績,但對于傳教士們采取的中國化傳教方式并不認同。教皇認為這些傳教士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禮儀風俗的容忍和接納是不可取的,于是在1704年11月不顧中國實際地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教諭若干條,主要內(nèi)容是禁止中國教徒祭孔祭祖,不許入孔廟行禮,不許入祠堂行禮,甚至不許依中國規(guī)矩留牌位在家等。其時,入主中原半個世紀有余的滿洲統(tǒng)治者正在采取的是崇儒重道的治國方針,儒家理念所信仰崇尚的先師孔子和倡導的孝道卻都遭到了教皇的貶斥,如此教諭能否在中國推行下去可想而知。中西禮儀的不同格外鮮明地凸顯出來。教諭制定不久之后,教皇專門派出特使赴中國傳布。康熙帝禮貌地接待了教皇的使者,但也拒絕了教諭所提出的要求。他向特使耐心解釋了中國倫理觀念的實際,表明無法遵從教皇諭令的堅決態(tài)度。然而特使一意孤行,還是發(fā)布了教皇的命令。此舉令康熙帝格外震怒,遂拘押特使于澳門,并在后來頒布了領票令,即在中國的傳教士必須領取朝廷所發(fā)之票,不能遵行者將被驅逐。消息傳到羅馬后,嚴重的后果并沒有使教皇妥協(xié)讓步,相反他再次派出特使覲見康熙帝重申禁令,但依然遭到了康熙帝的嚴詞拒絕。康熙五十四年(1715),教皇又一次重申禁令,并規(guī)定將對不能執(zhí)行禁令的傳教士和神職人員“處以停職、切斷給養(yǎng)、乃至絕罰等懲處”。3結果,教皇的剛愎自用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后果,幾年之后康熙帝明令禁止在華傳教。這場長達十六七年之久的爭端被稱為“禮儀之爭”,是中西方接觸中一次較為激烈的碰撞。代表教廷的羅馬教皇強加于中國教徒的禁令,無疑是對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嚴峻挑戰(zhàn)。起初,康熙帝抱著溝通的良好愿望嘗試通過合理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但教皇及其特使愈演愈烈的強硬態(tài)度斷絕了這種方式實施的可能。教皇根本就忽略了中國教徒首先是中國的子民,自有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他企圖將這種土壤全部掘走而代之以新的土壤,用全新的框架來重新對他們加以規(guī)范。教皇這種凌駕于皇權之上的一再干涉行為使雙方關系不斷惡化,也使康熙帝的容忍達到了極限,最終招致他的反感,用禁教令為這場曠日持久的爭端劃下了句號。是以效勞而說清初傳教士曾經(jīng)取得順治朝統(tǒng)治者及康熙帝的信任,獲得了極大的包容,為傳播其所信仰的宗教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在一段時期內(nèi)傳教活動發(fā)展順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傳教的同時,傳教士們還將較為先進的科學知識引入中國,給中國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此外,一些傳教士在返回歐洲時也將當時中國的一些狀況介紹到了西方,使西方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傳教士是中國與西方世界交流與對話的橋梁和紐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比之于順治朝統(tǒng)治者及康熙帝對傳教士們的恩遇,有的傳教士卻不能做到表里如一的忠誠,甚至陰奉陽違。例如康熙帝所器重的南懷仁就是如此。他在康熙帝面前表現(xiàn)得恭順小心,甚至在臨終前表示能夠畢生為其效勞,死而無憾。但他生前在北京遇到沙皇使臣的時候卻也向其表示愿意“竭盡所能,為沙皇效勞”,還貶損康熙帝是一個“變幻無常的人”,中國是“野蠻民族”。傳教士們何以如此,究其原因不外乎宗教,能夠讓他們?nèi)娜獾囊参ㄓ凶诮?。只要能讓其順利傳布宗?效忠于哪一個國家、哪一位君主對他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