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鐘鼓樓》的歷史和人生觀照_第1頁
論《鐘鼓樓》的歷史和人生觀照_第2頁
論《鐘鼓樓》的歷史和人生觀照_第3頁
論《鐘鼓樓》的歷史和人生觀照_第4頁
論《鐘鼓樓》的歷史和人生觀照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鐘鼓樓》的歷史和人生觀照摘要: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鐘鼓樓》是劉心武的代表作,小說以老北京小市民一家的結婚故事為主要敘事對象,衍生出四合院里發(fā)生的社會底層人民的故事。《鐘鼓樓》反映了劉心武對社會歷史與人生的思考,體現(xiàn)了時代背景下的歷史與人生關懷,《鐘鼓樓》站在歷史哲學的高度進行審視,力圖把握時代發(fā)展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同時通過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小人物形象襯托民族的歷史,透過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觀照社會現(xiàn)實。

關鍵詞 :鐘鼓樓歷史人生觀照

劉心武的小說從來就不缺乏文化意識,當然,他所要表達的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文化,他要表現(xiàn)的是與時代、社會、人生相關的種種關懷,這從《班主任》中也可以窺見?!剁姽臉恰肥且詡鹘y(tǒng)的老北京四合院作為背景來襯托的,四合院本身就有一種歷史寄托的哲學思考,再加上鐘鼓樓腳下代代生活的老北京居民的底層社會生活,這就有了現(xiàn)世的考慮。小說對于鐘鼓樓的描寫微乎其微,只是注重描寫薛大娘這一家人及其鄰居圍繞婚禮所展開的生活糾結和繁雜關系網(wǎng)絡,通過這些復雜的生活狀態(tài)表現(xiàn)歷史的變遷和市井生活的悲歡。所以,小說并不是簡單的生活描繪,作者試圖站在新的歷史哲學的高度審視現(xiàn)實之下的深刻內(nèi)涵。但是,“不難看出,在這部小說里,作家雖仍鐘情于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和揭示,但卻更注重于從文化的角度對社會和人的研究,以至很難說作家究竟在小說里提出了多少社會問題,而只能說它起碼涉及了社會和人的哪些方面。”[1]

一、歷史觀照

歷史意味著事實,而在對歷史進行重新定位和審視的同時,歷史本身即成為一個被分析的對象,但這并無礙于歷史的真實性。《鐘鼓樓》對于歷史的定位停留在了1982年12月12日,所描繪的也不過是上午5時至下午5時之間的事,但就在這短短的一天之內(nèi),劉心武試圖用錯綜的社會歷史變化展現(xiàn)深刻的歷史思考,反映老北京四合院內(nèi)的歷史變遷,再以人的悲歡離合表現(xiàn)民族心理的形成和幾代人的命運糾葛。小說貫穿當代歷史意識的努力非常明顯,一切的故事虛構都是圍繞歷史的變化展開,將歷史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通過對小人物的平常描述來反映社會歷史的巨大變化,但這種變化又和鐘鼓樓的永恒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使鐘鼓樓又有了新的意蘊。

(一)反映以四合院為中心的歷史變遷

《鐘鼓樓》所描繪的景象都在社會歷史的進程當中,小說中無數(shù)次提到了歷史的變化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可以說,這種厚重的歷史觀本身就是歷史,重視歷史也是民族特征的表現(xiàn)?!氨泵娓呔岬墓臉呛湍厦嬉倭⒌木吧剑路鸲荚诒∶髦心@里,它們也許在沉思:為什么這里的生活既有驚人的變遷,也有似乎是單調(diào)的重復?”[2]劉心武自己也有意識地表現(xiàn)出他的這種思路,鐘鼓樓腳下的四合院里人們的生活既有翻天覆地的驚人變化,同時也是有永恒不變的東西的。

歷史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人們的生活變化無疑非常自然,“單調(diào)的重復”則給這種自然加上了更濃厚的哲學性。變化是不可預測的,永恒也是不可預測的,雖然生活有重復的部分,但沒有人會預測到生活還是會像以前一樣重復。小說中對于市井生活變化的描述不在少數(shù),比如對路喜純進行介紹時提到:“要是在舊社會,路喜純還不得穿著破衣爛衫,到垃圾堆拾煤核兒去嗎?”[3]由此可見,歷史的變化在小人物的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變化著的生活狀態(tài)驅使人們?nèi)绾闻c舊時代殘留的東西進行抗爭,抗爭會起到一定效果,但舊事物的慣性是很強的,所以,舊事物、舊習慣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影響還是很深的,在對歷史變遷的描繪中,劉心武還是十分注重社會永恒的一面。

與其說歷史的變化要求人們有歷史眼光,不如說歷史的不變性要求人們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所謂“歷史的眼光”并不只是指要用變化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而且還是指對于變化和不變的事物,都要用冷靜、沉著的態(tài)度去應對。在變與不變之間尋找平衡點,沒有完全變化的,也不存在完全不變的,這就是劉心武所要傳達給我們的深刻的歷史哲學思維。在薛大娘給張秀藻喜糖的時候,薛大娘對她說:“唉,過幾年你還我們的時候,不得更高級呀!咱們先說在頭里——到時候你就給這么點兒,我們還不干呢!”[4]這其中也蘊含著變與不變的道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喜糖總是要給的,但給的多少、質量好壞取決于時代發(fā)展與否。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對近四十個人物的描述中都有體現(xiàn),比如慕櫻對于愛情的理解,她大膽地突破傳統(tǒng)封建禮教的思維束縛,認為婚外愛情是完全合理的,愛情的內(nèi)涵應該隨著世界的豐富多彩而不斷變化甚至擴大,這就顯然是對歷史的合情合理的反思和重新審讀,她的文章發(fā)表之后被大部分讀者認為是值得表揚的,這也正說明了劉心武的初衷和用意。其實,劉心武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審視八十年代初的現(xiàn)實,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改革開放的潮流。

在對人物的歷史變遷描繪的同時,劉心武不忘對四合院的前世今生做一番表述,這就更彰顯了京味兒小說的特色。小說對于四合院的描述是翔實的,從明清時期的四合院樣式一直講到現(xiàn)代四合院的形制,這無不透露出作者的精神寄托與其獨到的社會問題反思能力??梢哉f,《鐘鼓樓》是極具社會價值的一部小說,“劉心武在書中對四合院的這番描繪,似乎并不完全與傳統(tǒng)的典型環(huán)境相吻合,而是處處凸現(xiàn)出一種力圖擴大其作用的態(tài)勢,以至當小說的時間表進入了未時,作家甚至完全脫離書中人物的活動,使用整整一節(jié)的篇幅去追述四合院的歷史沿革、社會生態(tài)和文化景觀來?!盵5]四合院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文化景觀,而是蘊含著它所孕育的家庭結構、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等等。

(二)描繪的民族心理的形成

小說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表現(xiàn)文化熏陶下的民族心理的形成,這點令人尤為關注。民族心理必定是在一定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雖然劉心武沒有直接道出影響民族心理形成的原因,我們也還是可以通過一些典型人物來分析出其中的因素。劉心武將現(xiàn)代人作為主要載體,以傳統(tǒng)心理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心理現(xiàn)代化的獨到闡釋。

首先是薛大娘。薛大娘是一個非常傳統(tǒng)的老人,她對于關系到吉利與否的事物十分看重。在她看來,兒子的結婚比任何事情都來得重要,不得有半點馬虎。根據(jù)文化傳統(tǒng)習慣,她忌諱在日歷上看到單數(shù),她忌憚看到單數(shù)之后會出現(xiàn)不吉利的現(xiàn)象,“這當然是一種最原始不過的迷信心理:怕逢上單數(shù)會生出不吉利的喪偶的后果”[6],這是薛大娘所擔心的,也是時代變遷中不變的東西,至少在她的世界里是不變的。薛大娘腦子里的傳統(tǒng)非常固執(zhí),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在處理家庭矛盾時,薛大娘的傳統(tǒng)意識也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當然,薛大娘是一個典型,小說極力渲染鐘鼓樓所帶來的文化背景的真實性和永恒性,以至于薛大娘的意識中始終保留著舊時代的思維慣性。

詹麗穎也是落后時代的典型代表,但真善美在她以及所有的鐘鼓樓的市民們身上都很明顯。不同的是,詹麗穎太過直白的語言表達和大大咧咧的行為方式是小說著重描寫的方向,她的這種性格與薛大娘的期待格格不入,甚至大有沖突的意味。詹麗穎的行為與薛大娘的沖突正是反映時代變遷中民族性格的本質特征的關鍵。我們民族的性格及心理是長期的磨合而形成的,這種性格一旦定型就很難改變,無論詹麗穎經(jīng)歷了怎樣的生活遭遇都改不了她的這種性格,就好像鐘鼓樓歷經(jīng)滄桑,還是和人類社會永恒地存在一樣難以改變。詹麗穎就是如此,歷經(jīng)“反右”運動,她的性格還是如此,盡管在此期間“老實”了不少。劉心武對于這一點的刻畫揭示了民族心理的歷史感和沉淀性,同時也透露了一位作家的憂患意識。

慕櫻便是開放心理的代表。與上述兩位都不同,她的思想中充斥著自由、開放,離婚之后的慕櫻“獲得了解放,贏得了自由”[7],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是頗為人們所接受的??梢哉f,劉心武站在了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把握住自由、解放、開放的時代變革潮流,塑造出敢于打破封建禮教、追趕時代潮流的女性形象,應該是相當進步的。與此同時,慕櫻的這種行為與薛大娘的眼光又有沖突,如果僅僅依靠陳舊、落后的觀念,那么中華民族的前途就很渺茫了,正如小說中講的:“包括詹麗穎在內(nèi)的中華民族啊,你將怎樣追趕上去?”[8]這種強烈的民族意識在小說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劉心武賦予小說中人物時代感和責任感,以新的歷史思路擴大了小說的內(nèi)蘊。

二、人生觀照

小說除了對于歷史給予觀照之外,還通過對人物的生活描繪表現(xiàn)作家的人生觀照和審視。這部小說的特點之一就是立足人生轉角對各類人的命運遭遇給予同情。在小說的獻辭部分,劉心武毫不吝嗇地指出,此作品是呈現(xiàn)給:在流逝的時間中,已經(jīng)和即將產(chǎn)生歷史感的人們。這句話主要是教給人們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但同時又是對人們的生活給予關注,正是人們的生活轉變才使這個時代產(chǎn)生歷史感。所以說,劉心武所說的歷史感是基于人類生活的。我們是可以將《鐘鼓樓》作為一部文化小說來解讀的?!白骷要毺氐氖浪谆P法,使文化小說表現(xiàn)出題材的世俗性與人物的平民性特點?!盵9]作者一方面把生、老、病、死,把結婚、吃、喝、玩、樂作為故事情節(ji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加以表現(xiàn),這里面沒有政治小說中暴風驟雨般的情節(jié),也沒有改革文學中大刀闊斧的革新,只是在悠閑、平淡的四合院故事中表現(xiàn)時代及社會的文化精神。

(一)對人的命運的關注

人物的塑造是小說的要素之一,人物塑造的成功與否可以說基本上決定了作品的好壞。小說對于近四十個人物的命運描寫可謂窮盡筆墨,這些人的命運和性格迥然不同,結合四合院文化,這不得不讓我們想到《紅樓夢》,甚至與之相對應起來。

小說對于不同人物的不同命運作了描述,在那個時代,人生的坎坷與不測時常會發(fā)生。比如路喜純的母親,作者用了極少的筆墨寫他們的死亡,“母親是1972年冬天查出來有肝癌的,1973年春天便去世了?!盵10]這樣的描述終究有些凄涼,這當然是時代背景下的這一批人的代表。路喜純的命運算不得好,也算不得壞,雖然在做“紅案”的道路上不是非常順利,但“紅案”的何師傅偏偏看上了路喜純并收他為徒,這才使得薛大娘家的喜事由他操刀。而在婚宴的高潮時,盧寶桑當眾羞辱路喜純的父親,這就給路喜純的命運增添了一絲曲折。曲折的人生經(jīng)歷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加劇故事矛盾沖突可以使人物的命運感更加凸顯。

小說對于澹臺智珠的描寫也相當多,重點要關注的是因為劇團的事而讓澹臺智珠的生活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也使兩口子的命運產(chǎn)生動蕩。再比如詹麗穎的命運,她的命運相當曲折,因為她口無遮攔和大大咧咧的行為,沒少吃苦,但她的生命力十分頑強,從1957年開始被扣上“右派”的帽子開始,二十多年的艱苦生活沒有使詹麗穎屈服。另外,一位女大學生對一個年輕翻譯心生愛慕,而這位翻譯和他對象卻又受到一位農(nóng)村姑娘的干擾;一位離過兩次婚的開放女性,大膽地追求一位副部長;一位思想傳統(tǒng)的老編輯被一位所謂的“文壇新秀”氣得發(fā)抖。作者對這些人物命運的關注不得不引起我們重視,小說對于人物的描繪重在展現(xiàn)他們過去命運與現(xiàn)在命運的時差,以及市井小人物命運與時代命運的重疊與交織。

(二)對人的生活層次給予觀照

不同人物有不同的生活層次,生活層次的粗鄙與否都是這個時代的烙印,也是上個時代的記憶。大抵來看,這部小說無疑是對一般市民的生活給予描繪和觀照,但對其中一些人物的描寫時,并不是以小人物的姿態(tài)顯現(xiàn)出來的。比如張奇林一家的生活狀態(tài)雖然不可與一般小市民相提并論,但大的社會背景是不會改變的,張奇林只能作為小市民中的一個特殊化對象而存在,正如張奇林說的:“我說的接觸群眾、接觸社會,主要不是指接觸本單位的群眾,處理本單位的事情,而是說接觸像咱們院里的這些鄰居,接觸咱們鐘鼓樓這一帶的社會?!盵11]由此可見,劉心武確實是把張奇林當作一個特殊對象來處理的,而張奇林本身就處在四合院這個范圍之內(nèi)。所以說,張奇林的生活層次雖然高于一般市井民眾,但總的社會趨向還是與底層人物相通的。

雖然底層人物對于生活的大致追求是一致的,但細細看來,這其中又有許多奧秘。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生活,所以從他們的生活追求來看,又有一些差別。薛大娘的愿望基本定型在婚禮的順利與家庭的安寧;慕櫻的生活層次則定位在打破傳統(tǒng),尋求新型愛情的努力;澹臺智珠的生活層次則存在于演戲當中;路喜純則立志當一個大廚師;中學生姚向東不學好,學會了偷東西等等。這些人物的不同追求表現(xiàn)了不同人物生活的層次不同,也表達了劉心武對他們各自的生活觀照和同情。同時,小說將這些人置于同一個四合院當中,以人物命運的高低不同和四合院及鐘鼓樓的唯一性進行比對,突出顯示了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而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必然和長者不同,所以,劉心武這樣安排人物命運也是和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

三、《鐘鼓樓》評述

有學者指出,《鐘鼓樓》應當作為一部具有當代社會意義的小說進行定位,也有學者認為《鐘鼓樓》的藝術價值仍有待考察,寫作成就也尚需討論。正如林為進所說:“《鐘鼓樓》無疑是一部一般層面的創(chuàng)作,除了比較早就切入普通市民生活的表現(xiàn)而不乏一定的新意外,作品從人物到內(nèi)容都沒能給人們提供更多閱讀上的藝術享受。至于命運感和歷史感,更是與主觀愿望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從作品本身是不大容易看到的?!盵12]

筆者以為,《鐘鼓樓》所透露出來的沉重歷史感和人生命運感是這部小說的價值所在,在對《鐘鼓樓》以及劉心武本身作出評價的同時,需要注意到深厚歷史和作家觀念在文本中的體現(xiàn)。鄒平對這部小說的歷史感也做了充分的肯定,他對《鐘鼓樓》的定位為:“一部具有社會學價值的當代小說?!盵13]至于林為進所說的“側重掃描社會現(xiàn)象而不重視深入人的靈魂之創(chuàng)作習慣,仍然制約著他”。[14]這是十分中肯的。不過,文學的評論并沒有標準參照,對于這部小說的價值討論也只是各抒己見。

注釋:

[1][5][13]鄒平:《一部具有社會學價值的當代小說——讀劉心武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