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yè)教育論文-跳高姿勢的演變及對潛入式跳高的評價 .doc_第1頁
職業(yè)教育論文-跳高姿勢的演變及對潛入式跳高的評價 .doc_第2頁
職業(yè)教育論文-跳高姿勢的演變及對潛入式跳高的評價 .doc_第3頁
職業(yè)教育論文-跳高姿勢的演變及對潛入式跳高的評價 .doc_第4頁
職業(yè)教育論文-跳高姿勢的演變及對潛入式跳高的評價 .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職業(yè)教育論文-跳高姿勢的演變及對潛入式跳高的評價摘要:本文以文獻資料為基礎,分析了潛入式在跳高技術的演講過程中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通過與其它跳高模式(尤其是俯臥式和背越式跳高)的比較,從生物力學角度對潛入式跳高動作的結構和技術原理給予評價。1996年8月17日,亞特蘭大殘奧會上,候濱以一個漂亮的折體飛越,以1.92m的成績打破了殘疾人跳高世界紀錄(原紀錄1.82m),這個優(yōu)異成績的意義,不僅在于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更重要的是,它實現(xiàn)了多少田徑專家和運動生物力學學者多年來夢昧以求的最佳跳高模式潛入式。1跳高史上的“夢”和“謎”回顧100余年的跳高歷史,跳高姿勢的改變經歷了5次重大的技術革命。作為游戲,進而作為挑選和訓練士兵手段的高度跳躍,早在我國春秋時代就有記載。最早的跳高比賽出現(xiàn)在18世紀初。第1種正式載入田徑史冊的跳高姿勢是跨越式,它出現(xiàn)在1864年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田徑對抗賽上。是年,英國運動員羅伯特*柯奇以跨越式創(chuàng)造了1.70m的第1個世界紀錄。1895年,美國人斯維尼改進了跨越式,其特點是運動員在桿上時,身體急速側向轉體,兩腿交叉如剪刀,他創(chuàng)造了1.97m的新紀錄。1912年,美國運動員霍林在美國西部的斯坦福大學采用左側斜向橫桿助跑,在桿上以身體左側滾過橫桿,首次越過2m的高度。之后,20多年內世界紀錄多次被刷新。1923年,蘇聯(lián)運動員B*伏洛佐夫率先采用俯臥式。1936年,美國運動員以2.07m的成績創(chuàng)造了新的紀錄,俯臥式得到人們的青睞,世界各國優(yōu)秀運動員均采用這種技術。1970年,中國運動員倪志欽以2.29m的優(yōu)異成績將俯臥式推向了高峰。然而,在1968年第19屆奧運會上,福斯貝里創(chuàng)造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背越式,隨之風糜全球,以致在1983年的第1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上,70余名各國好手全部采用了背越式。體育動作技術的演進,遵循著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即追求技術的“合理”。所謂“合理”的技術應該符合實效性和經濟性?!皩嵭浴笔侵高\動員完成動作時能發(fā)揮人體最大的運動能力,獲得最佳運動效果;“經濟性”是指運動員在動作過程中合理地運用體力,在獲得最佳運動效果的前提下,最經濟地使用人體的能量。顯然,合理化原則就是最佳化原則。在跳高技術的演進中,人們一直在不懈地探索什么是最合理的技術。在跳高成績HH1+H2-H3的組成中,H1和H2是人們熟知且易于理解的,它們當然與運動能力,如助跑速度、爆發(fā)力以及技術結構,如助跑形式、踏跳態(tài)勢密切相關。但運動員在動作整體結構最佳化原則制約下發(fā)揮最大能力使身體重心盡可能升高,亦即獲得最大的H1+H2之后,最能體現(xiàn)經濟性和實效性的關鍵則在于H3,而H3直接決定于過桿姿勢,這是矛盾的焦點。以前,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人們一直在苦苦探求將H3變?yōu)檎?,即實現(xiàn)身體從桿上越過而重心從桿下通過,這簡直成了跳高史上的一個夢。P*萊德就說過身體從桿下通過“從來沒有,也不會有”。然而,在倪志欽以俯臥式創(chuàng)造了2.29m的新紀錄之后不久,1973年,詹姆斯*海在分析潛入俯臥式的H3時,提出了一種理想的跳高技術模式“潛入式”。其動作特征:正面直線助跑,越上橫桿時,身體向前大幅度折屈近于U形成V形。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身體向前折屈幅度可達最大,重心越出體外可達最遠,完全可以做到身體自桿上越過而重心從桿下通過。然而,潛入式沒有被人們采用,代替潛入式而呈“燎原之勢”的是背越式,這與人們的探索并不十分合拍。更令人不解的,是自1973年潛入式被提出之后23年,競沒有一個體格健全的運動員去實踐這種模式,卻在奧運會百年大典的1996年由1名殘疾運動員付諸實現(xiàn)?,F(xiàn)在應該是人們正視潛入式跳高的時候了。2比較與評價2.1助跑速度和力量現(xiàn)代跳高的完整技術越來越強調發(fā)揮和利用高速助跑以提高起跳效果,其原因是非常明顯的。在跳高姿勢的5次變革中,助跑類型可概括為直線助跑和曲線助跑2種。前4種跳高模式均采用直線助跑,其最大的缺點是助跑末了時為降低重心不能發(fā)揮大的跑速,不要說前3種,即便是俯臥式,2.29m前世界紀錄創(chuàng)造者的助跑速度也僅為7.6ms。這是俯臥式不能繼續(xù)壟斷跳高王國的致命點之一。而背越式跳高的最大優(yōu)勢是曲線助跑的高速度。優(yōu)秀的背越式跳高運動員其助跑速度達8.5ms是不成問題的。實驗研究證明,起跳前運動員水平速度每增大0.1ms,起跳獲得的垂直升力可增大15kg力左右。同時,曲線助跑所形成的運動員身體內傾又恰恰構成了運動員重心降低的技術態(tài)勢,這種降低一般可達13cm左右,這會使起跳動作的工作距離有效地增加。應該肯定,對于直線助跑而言,曲線助跑是跳高運動發(fā)展道路上一次革命性的演進,然而,革命并不排斥繼承。背越式之前的跳高模式有2點可以而且應該繼承,其一是踏跳力量強,其二是潛入俯臥式的潛入。從肌肉力學的角度審視所有體育技術動作的效果,速度和力量是兩個最重要的指標,它們構成了肌肉功率PF*V的一對決定性的因素。對于不同的運動項目,這一對因素又表現(xiàn)出不同的側重。短跑運動員以低阻抗用力、高伸肌速度的特點輸出最大功率,跳高運動員則以高阻抗用力和稍低的伸肌速度完成最大的功率輸出。假如這2個不同項目的運動員輸出相同功率的話,他們的力速曲線呈現(xiàn)出各占一端優(yōu)勢的交叉。若同是跳高,姿勢不同,力速關系也不同,力量強是俯臥式的特點,速度高是背越式的優(yōu)勢。肌肉力學還告訴我們,人體肌肉輸出最大功率Pmax13Fmax13Vmax。很明顯,從生物力學的視角來看,成績的提高最終決定于肌肉輸出最大功率水平的提高,后者只有通過科學的訓練,打破原有的力速平衡,建立新的力速關系以使運動員的功率輸出曲線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跳高實踐中,力量型和速度型的分野、矛盾和統(tǒng)一就表現(xiàn)著人們企圖提高功率輸出的探索和追求。胡鴻飛教練提出以速度為先導,首先提高速度,這實際上是對包括俯臥式在內的直線助跑速度低的一種否定,而后在高速助跑下加強力量和技術的訓練,這又是對俯臥式踏跳力量強的肯定和繼承。如此,逐漸構建新的力速關系,這種否定、肯定和繼承是對舊的技術功能平衡模式的破壞和新的平衡的建立,是一種揚棄式的飛躍,是一種辨證的發(fā)展。背越式否定了俯臥式的直線助跑,繼承和發(fā)展了其踏跳力量強的特點,俯臥式的過桿卻被輕率地遺棄了。從人體結構的解剖學原理和動作技術的生物力學原理看,若在曲線助跑的基礎上折體潛入過桿,應該是一種更為合理的跳高模式潛入式。這里仍然談助跑,潛入式應該繼承背越式的曲線助跑。有人曾提出潛入式擬采用螺旋式助跑,以不斷改變助跑曲線曲率半徑,使運動員獲得盡可能大的速度。實際上不必如此,君不見背越式拋物線型助跑曲線的曲率半徑就是由大變小的,另外,螺旋型顯得過于牽強于速度而影響技術結構的自然與和諧。2.2起跳轉動和轉體就動作結構而言,起跳是助跑和升空的銜接。無論何種跳高技術,只要身體有繞著橫桿轉過的動作,都是需要轉動角動量的,而且這個角動量的方向總是從右指向左(面向橫桿而言)。如何獲得這個角動量呢?不同的跳高姿勢,運動員獲取這個角動量的方式是不同的。筆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將角動量的獲得分為動力學形式的和運動學形式的兩種方式。俯臥式跳高,運動員依賴起跳時的偏心力矩在起跳過程中的時間積累獲取繞桿的角動量,屬于動力學形式的。由于偏心用力踏跳造成的高度損失是俯臥式跳高的缺點之一。背越式跳高繞橫桿的角動量的獲得是由于運動形式的改變所致,稱之為運動學形式的。其動作機制:一方面,運動員最后幾步的曲線助跑過程中身體必然內傾,一旦踏上起跳點制動,人體由向心趨于離心,身體由內傾趨于豎直,這就形成了繞矢狀軸的側轉從而獲得了側轉角動量分量。從右側助跑,左腳踏跳的運動員,這個側轉角動量沿助跑曲線的切線指向前方,而從左側助跑、右腳踏跳的運動員,這個側轉角動量則指向助跑曲線切線的后方。另一方面,踏跳制動時運動員身體由后傾趨于豎直,這就形成了繞額狀軸的前轉,從而獲得了前轉角動量分量。對于從右側助跑的運動員,這個角動量分量的方向為曲線的內法向;對于從左側助跑的運動員,則為外法向。顯然,無論從那一側助跑,雖兩個角動量分量的方向不同,但它們合成的結果都是從右指向左,這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由于不需要起跳時的偏心態(tài)勢提供角動量,所以,較之俯臥式,背越式的正心起跳成為這種模式的又一優(yōu)勢。潛入式較之俯臥式和背越式,身體繞橫桿通過是更加典型的,因此,也需要前述的角動量。不過,它繼承了背越式的曲線助跑,當然也不需要偏心起跳,其轉動角動量的獲得無異于背越式,也屬于運動學形式的。所不同的是,對于潛入式,運動員若以左腳起跳,則從左側助跑,若以右腳起跳,則從右側助跑,起跳腳和助跑起點是同名側。轉體的形成機制又如何呢?潛入式跳高,運動員須在起跳過程中完成由側對橫桿到面對橫桿的約14周的轉體。以左腳起跳的運動員為例(下同),若采用地面轉體的技術,即在倒數(shù)第3步就開始扭轉軀干,使肩軸和髖軸形成一定的交叉,右肩積極向前向上,形成斜面向橫桿,踏上起跳點后,右腿努力向前向上擺,帶動骨盆左轉,使得下部身體預先獲得繞縱軸的角動量,離地后,擺動腿逐漸伸展,整個身體對縱軸的轉動慣量聚然變小,轉體角速度增大,則運動員轉為面向橫桿就功在自然了。地面轉體在上半身已部分轉為面向橫桿的條件下,只須不大的向前擺腿就足以使整個身體面向橫桿。如此,擺腿的大部分動力效益則可集中于向上擺從而增大身體重心垂直升起。這種擺腿動作的細微配置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踏跳力量的60%甚至更大些來自腿的擺動。70年代,人們誤認為擺腿呈弧形內側擺才能帶動身體繞縱軸轉動,不少教練員或教師至今仍強調向對側肩擺,這很遺憾,其誤區(qū)在于膝蓋不向對側肩擺,如何使身體繞縱軸轉動呢?若是一個靜止站立呈預擺姿勢的人,欲轉體,確需向對側肩擺腿或弧形內側擺。但對于高速助跑末了起跳腳踏上起跳點身體呈后傾狀態(tài)的運動員來講,上述內擺的要求則為畫蛇添足了。須知,由于左腳前伸制動形成左側身體前轉變慢而右側身體前轉加快的差異,這種差異造成了右側超越,超越就是轉體的開始,加之肩軸的主動扭動使右肩超越。如此,根本不需要內擺就可完成轉體??梢姡寝D體,一動一靜,其機制絕對不一樣。旋轉的陀螺和靜止的陀螺在傾斜狀態(tài)下同是受到重力矩的作用,前者產生進動,后者則要傾倒,騰空前翻狀態(tài)下的體操運動員舉單臂(或收單臂)即可轉體從而出現(xiàn)晚旋,靜止狀態(tài)下舉臂無論如何旋不起來。內擺無益而有害,運動員會因之不能完成充分起跳以致影響跳躍高度。2.3升空折體和腹越詹姆斯.海是在分析潛入俯臥式技術時提出潛入式。潛入式不應保守在俯臥式的舊有技術上,它建立了一種新的技術格局和動作耦合,其革新之處在于助跑、擺腿,最重要的在于升空之后的屈體腹越。筆者認為,后者表現(xiàn)出對人體結構和功能所允許的身體運動的返樸歸真,最自然也最和諧。內側腳制動,外側腿前上擺及肩軸的扭轉使得整個身體面向橫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離地后運動員逐漸伸展身體,包括雙臂的上揚及擺動腿的自然下伸。如此,整個身體繞橫軸的轉動慣量趨于極大而轉動角速度趨于極小,這極有利于升空而避免過早倒桿。接近最高點時,運動員屈臂、屈髖、前折身體,整個身體轉動慣量變小,至最高點時,形成V型或U型體姿,身體重心極致地越出體外,整個身體的轉動角速度達最大,為快速越桿創(chuàng)造條件,這簡直就是馬泰背越式跳高時抱膝滾翻的背反體現(xiàn)卻更易于完成和加深。顯然,無論從時間上(大)還是從空間上(重心越出體外),運動員皆可達到最佳體姿格局和功能態(tài)勢,毫無疑問地構建了身體從桿上越過而重心自桿下通過的力學條件。簡單的測算可知,此時身體重心于腹前越出體外20cm左右對每位跳高好手皆為易事。還有一點,就是背越式背對橫桿的“盲目”和潛入式的面對目標的“清醒”,對于處于橫桿之上的運動員的意識啟發(fā)和體姿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