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胚胎學重點2016_第1頁
組織胚胎學重點2016_第2頁
組織胚胎學重點2016_第3頁
組織胚胎學重點2016_第4頁
組織胚胎學重點2016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組胚重點(分章節(jié)2016) 4.5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jié) 組織學與胚胎學的研究內容和意義一 組織學定義:是研究機體微細結構及相關功能的科學。胚胎學定義:是研究個體發(fā)生、發(fā)育及發(fā)生機制的科學。二 組織學研究內容細胞群 組織 器官 系統細胞外基質 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神經組織三 胚胎學研究內容正常胚胎早期發(fā)育、各器官系統發(fā)育及先天畸形的成因、機理和預防。研究各種先天畸形發(fā)生的原因、機理和預防措施的科學為畸形學。研究通過人工介入早期生殖工程獲得人們期望的新生個體的科學為 生殖工程學。四 學習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意義 五 組織學與胚胎學進展第二節(jié) 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學習方法一、 突出組織學與胚胎學內容。二、

2、 建立平面和立體的關系。三、 形態(tài)與功能相統一。第三節(jié) 組織學與胚胎學的研究方法一、 光鏡技術:1、 石蠟切片術:取材 固定 脫水 包埋 切片 染色 封 片2、 涂片、鋪片、磨片術。二、 電鏡技術:1、 透射電鏡術2、 掃描電鏡術。三、 組織化學術等。第二章 上皮組織一、概述(一)上皮組織由排列緊密、形態(tài)規(guī)則的上皮細胞與極少量細胞外基質所組成。 (二)上皮組織特點:1、細胞多、間質少。2、細胞有極性,有游離面、基底面和側面。3、無血管,營養(yǎng)物質來自于結締組織內的血管,通過基膜滲透。4、神經末梢豐富。 (三)上皮組織功能:保護、吸收、分泌、排泄、感覺等。 (四)上皮組織分類:被覆上皮、腺上皮、感

3、覺上皮。二、上皮組織 單層扁平上皮 內皮、間皮和其他 單層立方上皮 單層上皮 單層柱狀上皮 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被覆上皮 復層扁平上皮復層上皮 變移上皮復層柱狀上皮上皮組織 腺上皮 以分泌功能為主的上皮。 感覺上皮 接受某種特殊感覺機能的上皮。(一)單層上皮1、單層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表面觀:細胞呈多邊形,胞核扁圓形,位于細胞中央 垂直觀:細胞扁平,中央有核處較厚,其余部分胞質很薄 分布: 1)襯貼于心臟、血管和淋巴管腔面:內皮(endothelium) 2)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內表面:間皮(mesothelium) 3)分布于肺泡和腎小囊壁層等

4、2、單層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 表面觀:細胞呈六角形 垂直觀:細胞立方形,核圓居于細胞中央 分布:腎小管、小葉間膽管、甲狀腺濾泡上皮等3、單層柱狀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表面觀:細胞呈六角形 垂直觀:細胞呈柱狀,核長圓形,靠近基底部 分布:胃、腸、子宮等4、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由柱狀細胞(游離面常見有纖毛)、梭形細胞、錐體形細胞(基細胞)和杯狀細胞構成。(二)復層上皮1、復層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5、 epithelium) 由基底面向游離面依次是: 基底細胞 多邊形細胞 扁平細胞分布: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膚等處。 未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陰道、食管等處。2、變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 特點:上皮的層次和細胞形態(tài)隨所在器官的收縮或舒張而改變 由基底面向游離面依次是:基底細胞、中間層細胞、 表面細胞。分布:腎盂、腎盞、輸尿管、膀胱。三、 上皮細胞的特殊結構(一) 游離面:1、細胞衣: 2、微絨毛:上皮細胞游離面的細胞膜和細胞質伸出的細小指狀突起 功能:擴大細胞的表面積,有利于細胞的吸收。3、纖毛: 是指細胞游離面伸出的細長突起,具有一定方向節(jié)律性

6、擺動的能力,電鏡下可見“92”結構。 功能:節(jié)律性擺動。(二) 側面: 1、緊密連接: 2、中間連接:3、橋粒:4、縫隙連接: 5、連接復合體 緊密連接、中間連接、橋粒、縫隙連接中,只要有兩種同時靠近存在,就稱為連接復合體.(三) 基底面:1、基膜:由基板(由上皮細胞產生)和網板(由成纖維細胞產生)構成。起支持,連接,半透膜作用。2、質膜內褶:擴大細胞基底部的表面積。3、半橋粒:結構為橋粒的一半。第三章 結締組織一 結締組織的特點: 1、細胞少,種類多,細胞間質多 2、細胞無極性,散居于細胞外基質內。 3、細胞外基質由基質和纖維構成。 3、無基膜,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 4、起源于胚胎時期的間充

7、質。二 結締組織的功能:支持、連接、保護、營養(yǎng)、防御等。三 結締組織的分類:固有結締組織、軟骨、骨、血液(淋巴)第一節(jié) 固有結締組織 基質: 蛋白多糖 纖維粘連蛋白 組織液 細胞外基質 膠原纖維疏松結締組織 纖維: 彈性纖維 網狀纖維 固有結締組織 細胞 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肥大細胞、未分化間充質細胞 、其他 致密結締組織 規(guī)則致密結締組織、不規(guī)則致密結締組織、彈性組織脂肪組織網狀組織 一、 疏松結締組織(一)基質:1、 蛋白多糖 蛋白質透明質酸(含量最多)硫酸軟骨素A、C硫酸角質素硫酸乙酰肝素等組成糖胺多糖功能:形成分子篩,可限制細菌、腫瘤細胞、寄生蟲等有害大分子物質擴散。2、 纖

8、維粘連蛋白 在細胞識別、粘附、遷移、增殖中有重要作用。 3、組織液: 由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經毛細血管靜脈端或毛細淋巴管回流,利于物質交換。 (二)纖維:1、膠原纖維:LM:較粗,HE染色呈粉紅帶狀,波浪狀走行,無分支。EM:膠原原纖維,有橫紋。 化學成分: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 膠原原纖維 膠原纖維特點:韌性大,抗拉性強。無彈性。性大,抗拉力強 2、 彈性纖維: LM:較細,HE染色呈淺粉紅色,折光率強 ,有分支。 EM:微原纖維,彈性蛋白。 物理特性:彈性大。3、 網狀纖維LM:較細,HE染色不宜著色,嗜銀性。EM:膠原原纖維,有橫紋 ?;瘜W成分:III型膠原蛋白,多糖和糖。物理特性:有韌性,

9、無彈性。(三)細胞 1、成纖維細胞形態(tài):胞體大,扁平多突 結構:LM 胞質弱嗜堿性,核卵圓形,核仁明顯。 EM 豐富的RER和發(fā)達的高爾基復合體。 功能:形成三種纖維,形成基質。處于靜息狀態(tài)的成纖維細胞稱纖維細胞。2、巨噬細胞:形態(tài):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 結構:LM 核小、著色深,胞質豐富、嗜酸性 EM 微皺褶和突起;大量溶酶體、吞噬體、吞飲小泡;微絲和微管。 功能:變形運動和趨化性 分泌功能 識別、粘附和吞噬功能 參與免疫應答 來源:血液中的單核細胞3、漿細胞形態(tài):圓或卵圓形 結構:LM 核小、偏位,核染色質呈車輪狀;胞質嗜堿性,近核側有淺染區(qū) EM 豐富的RER,發(fā)達的Golgi C. 功能:分

10、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參與體液免疫來源:B淋巴細胞4、肥大細胞形態(tài):圓或卵圓形 結構:LM 粗大的嗜堿性顆粒(異染性,水溶性) EM 顆粒有單位膜包被,呈板層狀或細顆粒狀 功能:引起過敏反應5、未分化間充質細胞 6、其他 二、致密結締組織 特點:(1)以纖維成分為主,纖維粗大,排列緊密 (2)細胞的種類和數量均較小,主要為成纖維細胞根 據纖維排列是否規(guī)則分為:不規(guī)則致密結締組織 eg: 真皮,硬腦膜,鞏膜等規(guī)則致密結締組織 eg: 肌腱,韌帶 三、脂肪組織 以脂肪細胞為主要成分的結締組織四、網狀組織網狀細胞: 星型多突,核大、淺,核仁明顯,胞質嗜堿性結構 網狀纖

11、維: 由網狀細胞產生基質: 淋巴液 分布: 造血器官、淋巴器官 構成血細胞和淋巴細胞發(fā)育的微環(huán)境第二節(jié) 軟骨和骨第三節(jié) 一、軟骨 軟骨基質 由纖維成分和基質構成。 軟骨組織 結構 軟骨細胞 位于軟骨陷窩內,成熟細胞呈同源細胞群分布。 軟骨 透明軟骨 含纖細的交織排列的膠原纖維。 類型 纖維軟骨 含大量粗大、平行或交織排列的教員纖維束。彈性軟骨 含大量交織分布的彈性纖維。軟骨膜二、骨組織骨祖細胞 成軟骨細胞 軟骨細胞成骨細胞骨細胞細胞 骨細胞 多突起細胞。胞體位于骨陷窩,突起位于骨小管內。骨組織 破骨細胞:多個單核細胞融合而成。參與骨的生長和改建。 基質 由有機成分(骨粘蛋白)無機成分(骨鹽)構

12、成。細胞外基質(骨質) 纖維 大量膠原纖維平行排列。 骨板:膠原纖維密集排列成束,規(guī)則排列成層,層間互相垂直或呈一定角度,骨鹽平行排列于其間,粘蛋白起粘和作用,形成的結構猶如多層木質膠合板,稱骨板。 密質骨:骨板排列規(guī)則,層數多。位于長骨骨干及不規(guī)則骨的外表面。松質骨: 三、 長骨環(huán)骨板: 包括內環(huán)骨板和外環(huán)骨板。骨干哈弗斯系統:又名骨單位,由中央的哈弗斯管和外周5-20層同心圓狀排列的哈弗斯骨板構成。間骨板: 殘留的哈弗斯系統。骨骺骨膜 :骨內膜,骨外膜(內層、外層) 四、骨的發(fā)生和生長(略第三節(jié) 血液- 血液的組織學結構 血漿 血清 水、白蛋白、球蛋白、維生素、糖、無機55-60%) (

13、鹽等。血液 纖維蛋白原 纖維蛋白 血液凝固 凝血酶血液有形成分 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1、 紅細胞(男性4.0-5.5*1012,女3.5-5.0*1012)雙凹圓盤狀,無核,無器,富含血紅蛋白(男120-150g/L,女110-140g/L),可攜帶氧氣和二氧化碳,其幼稚型稱網紅細胞。貧血血型抗原2、 白細胞(4.0-10*109 /L) 有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嗜堿粒細胞、嗜酸粒細胞 無粒細胞 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50-70%)2-5葉分葉核,胞漿充滿細小均勻的特殊顆粒和嗜天青顆粒,有吞噬殺菌功能。嗜堿粒細胞(0-1%)核分葉或馬蹄形或不規(guī)則,胞漿內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堿顆粒,

14、參與過敏反應。嗜酸粒細胞(0.5-3%)兩葉核,胞質內充滿粗大、均勻的嗜酸性顆粒,可以抗過敏,殺滅寄生蟲。單核細胞(3-8%)核腎形、馬蹄形或不規(guī)則,胞質灰藍色,內含大量細小嗜天青顆粒。可變形運動,有趨化性和吞噬功能,還分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進入結締組織分化為巨噬細胞。淋巴細胞 (25-30%)按直徑可分為 大中小淋巴細胞三種。按來源、功能不同可分為T、B、NK三種。核圓形或腎形,紫藍色,胞質量少,蔚藍色。有免疫功能。 3、血小板(100-300*109 /L)雙凸圓盤狀,無核,細胞器集中在中央的顆粒區(qū),周邊為淺藍色透明區(qū)。參與凝血和止血。二、血細胞發(fā)生(略)第四章 肌組織一、 肌組織定義:由

15、肌細胞及肌細胞間少量的結締組織、血管、神經、淋巴 管構成。二、 肌細胞特點:1、 形態(tài)細長,又名肌纖維。2、 細胞膜稱肌膜。細胞質稱肌漿?;鎯荣|網稱肌漿網。3、 富含肌絲,肌紅蛋白,線粒體等細胞器。4、 可收縮產生運動。三、 肌組織分類:分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類。骨骼肌、心肌屬橫紋肌。骨骼肌屬隨意肌,心肌和平滑肌屬不隨意肌。第一節(jié) 骨骼肌骨骼肌纖維肌束整塊骨骼肌外被(肌內膜) (肌束膜)(肌外膜) 肌衛(wèi)星細胞:附在肌纖維表面。參與肌纖維修復。一、骨骼肌纖維的光鏡結構1 長圓柱形。2 核桿狀或扁橢圓形,100個以上,位于肌膜下。3 富含肌原纖維。4 肌原纖維之間含有大量線粒體、糖原以及少量

16、脂滴,肌漿內還含有肌紅蛋白。5 有明暗相間的橫紋。明帶稱I帶,暗帶稱A帶。暗帶中央有一條淺色窄帶稱H帶,H帶中央有一條較深色的線叫M線,明帶中央有一條較深而細的線叫Z線。相鄰兩條Z線之間的一段肌原纖維稱為肌節(jié)。含1/2I帶+A帶+1/2I帶。是骨骼肌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二、骨骼肌纖維的超微結構(一)肌原纖維 由上千條與長軸平行的粗細肌絲規(guī)律排列構成。(二)橫小管 肌膜向肌漿內凹陷形成的管狀結構??蓪⒓∧さ呐d奮迅速傳至肌纖維內部。(三)肌漿網 包括縱小管和終池。肌漿網中部縱行包繞每條肌原纖維,稱縱小管;兩端擴大呈扁囊狀,稱終池。每條橫小管與兩側的終池組成三聯體。四、骨骼肌纖維的收縮原理肌絲滑動

17、原理第二節(jié) 心肌分布于心臟和臨近大血管近段,可自動節(jié)律性收縮。一、 心肌纖維的光鏡結構1 分支圓柱形,以閏盤相連。2 核1-2個,橢圓形,位于細胞中央。3 肌原纖維分布在肌膜下。4 有明暗相間的橫紋。二、心肌纖維的超微結構(一)肌原纖維 肌原纖維粗細不等,界限不清,橫紋也不如骨骼肌的明顯。(二)橫小管 橫小管較粗,位于Z線水平。(三)肌漿網 縱小管不甚發(fā)達,終池較小也較少。心肌橫小管兩側的終池往往不同時存在,多見橫小管與一側的終池緊貼形成二聯體。(四)閏盤縱位部分,有縫隙連接,便于細胞間化學信息的交流和電沖動的傳導,這對心肌纖維整體活動的同步化是十分重要的。平滑肌 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血管、

18、子宮等中空性器官的管壁內。不隨意肌,收縮緩慢持久,不易疲勞。一、 平滑肌纖維的光鏡結構 1、 長梭形。2、 核桿狀或橢圓形, 位于細胞中央。3、 無肌原纖維。4、 無橫紋。二、 平滑肌纖維的超微結構可見大量密斑、密體、中間絲、粗肌絲、細肌絲。若干條粗肌絲和細肌絲聚集形成肌絲單位,又稱收縮單位,相當于肌原纖維。平滑肌纖維也是以肌絲滑動原理進行收縮。第五章 神經組織第一節(jié) 神經元一、 神經元的形態(tài)結構 細胞膜 單位膜,可接受刺激傳導沖動。 胞體 細胞核 一個,大而圓,核膜清楚,核仁明顯。 尼氏體:發(fā)達的粗面內質網和游離核糖體構成??珊铣傻鞍咨窠浽毎| 質。不見于軸突。神經原纖維:由神經絲和微管構

19、成。由支持、運輸的功能。 其他:線粒體、高而基復合體、溶酶體、脂褐素等。突起 樹突 :1個或多個,粗 細,多有分枝,常見樹突棘。功能:可接受刺激,傳入胞體。 軸突: 1個,長短不一,直徑變化不大,呈直角發(fā)出側枝。發(fā)出軸突的部位稱軸丘,表面胞膜稱軸膜,內含胞質稱軸質。不含尼氏體。功能:可傳導沖動,傳出胞體。軸突內的物質運輸稱軸突運輸。二、 神經元分類第二節(jié) 突觸一、 定義突觸: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效應細胞之間的傳遞信息的結構部位。常見軸樹、軸棘、軸體突觸。此外還有軸軸和樹樹突觸等。突觸可分為化學突觸和電突觸兩大類。二、 化學突觸突觸前成分:突觸前膜,突觸突觸小泡(含神經遞質和神經調質,借

20、突觸素附著于細胞骨架上)突觸間隙:15-30nm突觸后成分:突觸后膜(含特異性的神經遞質受體和離子通道)電流沿軸膜傳向軸突終末(突觸前成分) 前膜Ca2+ 通道開放 突觸素磷酸化 突觸小泡移向突觸前膜 遞質釋放 遞質與后膜相應受體結合 離子通道開放 突觸后膜電位改變。完成信息自突觸前成分向突觸后成分的傳遞。釋放到突觸間隙的遞質分子與突觸后膜的受體結合產生生理效應后,很快便被相應的酶滅活,或吸收入突觸終末內被分解。三、 電突觸指兩個細胞之間的縫隙連接,以電流(電訊號)傳遞信息。第三節(jié) 神經膠質細胞一、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膠質細胞1 星形膠質細胞 分類:包括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纖

21、維性星形膠質細胞多分布在白質,突起細長,分支較少,胞質內含大量膠質絲。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多分布在灰質,突起較短粗,分支較多,胞質內膠質絲較少。功能:星形膠質細胞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經元胞體及其突起之間,起支持和絕緣的作用。有些突起末端形成腳板,附在毛細血管壁上構成血-腦屏障,或附著在腦和脊髓表面形成膠質界膜。2 少突膠質細胞 突起較少,胞體較星形膠質細胞小,核圓,染色較深。 參與形成中樞神經系統的髓鞘。3 小膠質細胞 胞體最小,細長或橢圓,核小,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細胞的突起細長有分支,表面有許多小棘突(圖712)。源于血中單核細胞,可轉變?yōu)榫奘杉毎型淌晒δ堋? 室管膜細胞 為立方或柱形,

22、表面有許多微絨毛,有些細胞表面有纖毛。襯在腦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為單層立方或柱狀上皮,可產生腦脊液。二 、圍神經系統的神經膠質細胞1、施萬細胞 形成髓鞘。分泌神經營養(yǎng)因子。2、衛(wèi)星細胞 位于神經節(jié),保護、支持神經節(jié)細胞。第四節(jié) 神經纖維和神經一、神經纖維:由神經膠質細胞包裹神經元的軸突或感覺神經元的長樹突構成。根據有無髓鞘可分為:(一)有髓神經纖維:1、 周圍神經系統的有髓神經纖維 髓鞘:由施萬細胞細胞膜包裹一段軸突或長樹突呈同心園狀包卷而成。施萬細胞:又稱神經膜細胞,胞核呈長卵圓形,其長軸與軸突平行,核周有少量胞質。郎飛結:一個施萬細胞包裹一段軸突或長樹突,相鄰的施萬細胞不完全連接,位于神

23、經纖維上的這一部位較狹窄,稱郎飛結。結間體:相鄰兩個郎飛結之間的一段神經纖維稱結間體。施-蘭切跡:施萬細胞內外側胞質間穿越髓鞘的狹窄通道。 2、中樞神經系統的有髓神經纖維少突膠質細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包卷軸突而形成。一個少突膠質細胞可分別包卷多個軸突,其胞體位于神經纖維之間。(二)無髓神經纖維:1、 周圍神經系統的無髓神經纖維由較細的軸突和包在它外面的施萬細胞組成。2、 中樞神經系統的無髓神經纖維軸突外面沒有神經膠質細胞,裸露行走于有髓神經纖維或神經膠質細胞之間。二、神經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纖維集合在起,構成神經。第五節(jié) 神經末稍神經末梢:周圍神經纖維的終末部分終止于全身各種組織或器官內,形成的

24、結構叫神經末梢。按其功能可分為感覺神經末梢和運動神經末梢兩大類。一、 感覺神經末梢(感受器)是感覺神經元(假單極神經元)周圍突的終末部分,與其他結構共同組成感受器。可分為游離神經末梢和有被囊神經末梢兩類。1、 游離神經末梢 結構:較細的有髓或無髓神經纖維的終末部分失去施萬細胞,裸露的軸突末段分成細支,終止于相應的組織。分布:表皮、角膜、毛囊及各型結締組織內,如骨膜、腦膜、血管外膜、關節(jié)囊、肌腱、韌帶、筋膜和牙髓等處。功能:可感知冷熱、疼痛、輕觸。2、 有被囊神經末梢觸覺小體 結構: 分布:皮膚真皮乳頭內,以手指、足趾的掌側的皮膚居多。功能:可感知觸覺環(huán)層小體 結構: 分布:廣泛分布在皮下組織、

25、腸系膜、韌帶和關節(jié)囊等處。功能:感受壓覺和振動覺。 肌梭 結構: 分布:分布在骨骼肌內。功能:感受肌纖維的伸縮變化,在調節(jié)骨骼肌的活動二、 運動神經末梢(效應器)1、 軀體運動神經末梢 又名神經肌連接或運動終板,可支配骨骼肌運動。一個運動神經元的軸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纖維合稱一個運動單位。突觸前成分:軸突終末突觸小泡(含乙酰膽堿)運動終板突觸間隙突觸后成分:骨骼肌纖維肌膜(突觸后膜,含乙酰膽堿受體) 連接襞2、 內臟運動神經末梢 (略)第二節(jié) 突觸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效應細胞之間的傳遞信息的結構部位稱突觸。分為兩類:一、 化學突觸 突觸前成分 突觸小泡(內含神經遞質或神經調質,

26、借突觸素附著于細胞骨架上) 化學突觸 突觸前膜(有離子通道)突觸間隙 突觸后成分 突觸后膜(有特異的神經遞質受體和離子通道)電流沿軸膜傳向軸突終末(突觸前成分) 前膜Ca2+ 通道開放 突觸素磷酸化 突觸小泡移向突觸前膜 遞質釋放 遞質與后膜相應受體結合 離子通道開放 突觸后膜電位改變,即完成信息自突觸前成分向突觸后成分的傳遞。二、 電突觸指兩個細胞以縫隙連接傳遞信息。 第三節(jié) 神經膠質細胞一、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膠質細胞5 星形膠質細胞 包括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參與形成膠質界膜和血腦屏障。6 少突膠質細胞 參與形成中樞神經系統的髓鞘。7 小膠質細胞 源于血中單核細胞,可轉變

27、為巨噬細胞,有吞噬功能。8 室管膜細胞 襯在腦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為單層立方或柱狀上皮,可產生腦脊液。三、 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膠質細胞1、 施萬細胞 形成髓鞘。2、 衛(wèi)星細胞 位于神經節(jié),保護支持神經節(jié)細胞。第四節(jié) 神經纖維和神經一、神經纖維:由神經膠質細胞包裹神經元的軸突或感覺神經元的長樹突構成。根據有無髓鞘可分為:(一)、有髓神經纖維:1、 周圍神經系統的有髓神經纖維施萬細胞 + 軸突或長樹突郎飛結結間體施-蘭切跡2、 中樞神經系統的有髓神經纖維 少突膠質細胞 + 軸突或樹突(二)、無髓神經纖維:1、周圍神經系統的無髓神經纖維 2、中樞神經系統的無髓神經纖維二、神經(略)第五節(jié) 神經末梢

28、三、 感覺神經末梢(感受器)1、 游離神經末梢 可感知冷熱、疼痛、輕觸2、 觸覺小體 可感知觸覺 3、 環(huán)層小體 可感知壓覺 被囊神經末梢 4、 肌梭 可感受本體感覺四、 運動神經末梢(效應器)1、 軀體運動神經末梢 又名神經肌連接或運動終板,可支配骨骼肌運動。屬于被囊神經末梢.運動終板:運動神經元的長軸突,抵達骨骼肌時失去髓鞘,其軸突反復分支與骨骼肌建立突觸連接,此連接區(qū)域呈橢圓形板狀隆起,稱運動終板.2、 內臟運動神經末梢 (略)3、第七章 循環(huán)系統 心血管系統: 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循環(huán)系統淋巴管系統: 淋巴管、淋巴導管、毛細淋巴管一、毛細血管1、 毛細血管的結構內皮細胞 基膜周

29、細胞 散在分布于內皮細胞與基膜之間,扁而有突起,緊貼在內皮細胞基底面。起機械性支持作用,參與組織再生。2、 毛細血管的分類連續(xù)毛細血管 內皮細胞間有緊密連接,基膜完整。有周細胞。分布于結締組織、肌組織、肺、中樞神經系統等處。 有孔毛細血管 內皮細胞薄,有窗孔,基膜連續(xù),周細胞少。分布于胃腸粘膜、腎血管球、某些內分泌腺等處。 血 竇 管腔大,形狀不規(guī)則,內皮細胞間隙較大,或有窗孔,基膜不連續(xù)甚至無.分布于肝、脾、骨髓、某些內分泌腺等處。3、 毛細血管的功能選擇通透和物質交換、 合成和代謝活性物質、抗血栓形成4、 血腦屏障:由腦毛細血管內皮及細胞間的緊密連接、基膜和神經膠質膜構成。血 管 血管結構

30、一般可分為內膜、中膜、外膜三層。一、動脈 內皮 單層扁平上皮 內膜 內皮下層 薄層細密結締組織 內彈性膜 由彈性蛋白構成。1、 中動脈(肌性動脈) 中膜 10-40層環(huán)形平滑肌。肌間雜有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 外彈性膜 由彈性蛋白構成 外膜 疏松結締組織膜 含自養(yǎng)血管和神經。 內膜 中膜 外膜2、 大動脈: 內皮下層較厚, 40-70層彈性膜 較薄,結締組織。(彈性動脈) 含平滑肌纖維, 膜間有平滑肌纖維、 含自養(yǎng)血管和神經。內彈性膜與中膜 彈性纖維和膠原纖 外彈性膜與中膜界限不清。 維。 界限不清。3、 小動脈: 幾層平滑肌 結締組織,多無外(外周阻力血管) 彈性膜4、 微動脈: 1-2層平滑

31、肌 很薄二、靜脈 1、 微靜脈 內皮 平滑肌或有或無 結締組織,很薄2、 小靜脈 內皮 一至數層環(huán)行平滑肌 逐漸變厚3、 中靜脈 薄,內彈性膜 數層環(huán)行平滑肌 較厚,無外彈性膜 不明顯 可有縱行平滑肌束4、 大靜脈 薄,但比中靜脈 數層環(huán)行平滑肌 較厚,有較多縱行平 略厚 滑肌束 5、 靜脈瓣 瓣膜由內膜凸入管腔褶疊而成,中心為含彈性纖維的結締組織, 表面覆以內皮,其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心 臟一、心壁的結構 內皮 單層扁平上皮 心內膜 內皮下層 薄層細密結締組織,內有少量平滑肌纖維。 心內膜下層 疏松結締組織,含小血管、神經,蒲肯野纖維 心房?。簻\、深兩層。心肌膜 有些心房肌纖維含心房特殊顆粒

32、,內含心房鈉尿肽。 心骨骼:致密結締組織。為心房和心室的心肌附著處。 心室肌:內縱、中環(huán)、外斜三層心肌。 疏松結締組織。含血管、神經、淋巴管。 心外膜 漿膜 間皮:覆蓋于表面二、心瓣膜 表面為內皮,內部為致密結締組織,功能是阻止血液逆流。三、心臟傳導系統主要由起搏細胞、移形細胞、蒲肯野纖維構成。1 起搏細胞 簡稱P細胞。位于竇房結和房室結,是心肌興奮的起搏點。2移行細胞 主要存在于竇房結和房室結的周邊及房室束,起傳導沖動的作用。3、蒲肯野纖維 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能快速傳導沖動。將沖動傳到心室各處。第八章 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包括淋巴器官、淋巴組織、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分子。有免疫防御、免疫穩(wěn)定和監(jiān)

33、視的功能。第一節(jié)免疫細胞一 、淋巴細胞 具有特異性、轉化性和記憶性,可分三類:1、 T細胞 在胸腺內發(fā)育,分Tc、Th、Ts三個亞群??芍苯託屑毎?,參與細胞免疫。2、 B細胞 在骨髓內發(fā)育。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漿細胞,分泌抗體,從而清除相應的抗原,此為體液免疫應答。3、 NK細胞 源于骨髓。屬于大顆粒淋巴細胞。不需抗原刺激,不借助抗體即可殺傷腫瘤細胞或病毒感染細胞。二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 指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破骨細胞、小膠質細胞、枯否細胞、塵細胞等。三 、抗原提呈細胞 能捕獲和處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將抗原肽提呈給T細胞,并激活后者活化、增殖的一類免疫細胞。主要有樹

34、狀突細胞、巨噬細胞等。第二節(jié) 淋巴組織淋巴組織又稱免疫組織,以網狀組織為支架,網孔中充滿了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分兩種:一、 彌散淋巴組織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界限,含T細胞和B細胞,有毛細血管后微靜脈。二、 淋巴小結有較明確界限的球形小體,含大量B細胞和一定量的Th細胞、巨噬細胞、濾泡樹突狀細胞等。 初級淋巴小結:較小,無生發(fā)中心。次級淋巴小結:初級淋巴小結受抗原刺激后增大,產生生發(fā)中心,稱次級淋巴小結。有帽區(qū)、明區(qū)和暗區(qū)。第三節(jié) 淋巴器官中樞淋巴器官:胸腺、骨髓。 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結、脾臟、扁桃體等。一 、淋巴結結構被膜:薄層結締組織,伸入實質形成小梁。淺層皮質 含淋巴小結及其間的彌散

35、淋巴組織。主要由B細胞構成。 皮質 副皮質區(qū) 皮質深層的彌散淋巴組織。T細胞為主。有較多毛細血管后微靜脈。實質皮質淋巴竇 包括被膜下竇和小梁周竇,濾過淋巴的場所。髓索 連接成網狀,含漿細胞、B細胞和巨噬細胞髓質 。髓竇 與皮竇相通,可濾過淋巴。較寬大,竇內的巨噬細胞和網狀細胞較多。輸入淋巴管 被膜下竇、小梁周竇 髓竇 輸出淋巴管皮質淋巴組織2 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周圍淋巴器官和淋巴組織內的淋巴細胞可經淋巴管進入血流循環(huán)于全身,它們又可通過毛細血管后微靜脈再回入淋巴器官或淋巴組織內,如此周而復始,使淋巴細胞從一個淋巴器官到另一個淋巴器官,從一處淋巴組織至另一處淋巴組織。這種現象稱為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3

36、、淋巴結功能:濾過淋巴、免疫應答。二 、脾1、 結構: 間皮 被膜 結締組織膜 小梁,含有平滑肌,收縮可調節(jié)含血量。實質:(1)白髓 動脈周圍淋巴鞘 包繞在中央動脈周圍的彌散淋巴組織。由大量T細胞和少量巨噬細胞與交錯突細胞等構成。 淋巴小結 又稱脾小體,主要由大量B細胞構成。 邊緣區(qū) 淋巴細胞由血液進入淋巴組織的通道。 邊緣竇:中央動脈側支分支而成的一些毛細血管的末端在白髓和邊緣區(qū)之間膨大形成的小血竇。(2)紅髓 脾索 富含血細胞的淋巴組織。含大量巨噬細胞,是濾過血液的場所。含筆毛微動脈,其終末毛細血管可直接開口于脾索或脾血竇。脾竇 由長桿狀內皮、不完整的基膜及環(huán)形網狀纖維構成。2、脾的功能:

37、免疫應答、濾血、造血、儲血第九章 消化系統一、 味蕾:位于舌上皮中,由長梭形的明細胞、暗細胞和深部錐體形的基細胞構成。明、暗細胞為味覺細胞,基細胞屬未分化細胞。二、 食管 上皮 復層扁平上皮。粘膜 固有層 細密的結締組織,有少量粘液性腺。 粘膜肌層 縱行平滑肌。 粘膜下層 疏松結締組織,含食管腺。肌層 內環(huán)外縱兩層,上1/3位骨骼肌,下1/3為平滑肌,中1/3二者兼有。外膜層 纖維膜。胃的組織學結構: 上皮 單層柱狀上皮(表面粘液細胞和極少量內分泌細胞) 固有層 細密的結締組織,含大量胃腺。 賁門腺 粘液腺,可見少量壁細胞。1、粘膜 胃腺 胃底腺 分頸、體、底三部,由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38、壁細胞(分泌鹽酸、內因子)、頸粘液細胞、內分泌細胞組成。 幽門腺 粘液腺,可見大量內分泌細胞。 粘膜肌層 內環(huán)、外縱兩層平滑肌.粘液-碳酸氫鹽屏障:主要由含大量HCO3-的不溶性粘液溶膠組成。是胃粘膜的自我保護機制。 2、 粘膜下層 疏松結締組織。含較粗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3、 肌層 內斜中環(huán)外縱三層。環(huán)形肌在賁門和幽門部增厚,分別形成賁門括約肌和幽門括約肌。4、 外膜層 漿膜, 結締組織+間皮。三、 小腸 吸收細胞 微絨毛 紋狀緣,細胞衣上皮 單層柱狀上皮 杯狀細胞 位于吸收細胞之間,分泌粘液起潤滑和保護作用。內分泌細胞 1、粘膜 固有層 絨毛中軸:中央乳糜管,散在平滑肌 小腸腺: 由吸收

39、細胞、杯狀細胞、內分泌細胞、潘氏細胞、干細胞組成?;啬c部有集合淋巴小結 粘膜肌層 內環(huán)外縱兩層平滑肌。 2、粘膜下層 疏松結締組織。十二指腸部含十二指腸腺。 3、肌層 內環(huán)外縱兩層。4、外膜層 漿膜。五、 大腸1、盲腸直腸和結腸 上皮 單層柱狀上皮(吸收細胞和大量杯狀細胞)粘膜 固有層 大量大腸腺。 粘膜肌層 內環(huán)外縱。 粘膜下層 疏松結締組織。肌層 內環(huán)形 結腸袋,外縱形 結腸帶外膜層 纖維膜或漿膜2、闌尾(略)六、消化管的淋巴組織及其免疫功能消化管淋巴組織包括粘膜淋巴小結(尤以咽、回腸與闌尾處發(fā)達),固有層中彌散分布的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上皮內的淋巴細胞等成分??珊铣?、分泌sIgA

40、,sIgA可特異性地與抗原結合,從而抑制細菌增殖,中和病毒,降低抗原物質與上皮細胞的粘著與進入,保護腸粘膜。第九章 消化系統第一節(jié)消化管1. 消化管壁的一般結構 上皮 消化管的兩端(口腔、咽、食管及肛門)為復層扁平上皮,以保護功能為主;其余部分均為單層柱狀上皮,以消化吸收功能為主。 粘膜 固有層 疏松結締組織,含細胞和纖維較多,并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胃腸固有層內還富含腺體或淋巴組織。 粘膜肌層 薄層平滑肌,其收縮可使粘膜活動,促進固有層內的腺體分泌物排出和血液運行,利于物質吸收。 粘膜下層 疏松結締組織組成,內含較大的血管與淋巴管。肌層 食管上段與肛門處的肌層為骨骼肌,其余大部均為平滑肌。一

41、般分為內環(huán)行、外縱行兩層。外膜層 薄層結締組織構成者稱纖維膜,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界限。由薄層結締組織與間皮共同構成者稱漿膜。2。 食管 上皮 復層扁平上皮。 粘膜 固有層 細密的結締組織,有少量粘液性腺。粘膜肌層 縱行平滑肌。粘膜下層 疏松結締組織,含食管腺。肌層 內環(huán)外縱兩層,上1/3位骨骼肌,下1/3位平滑肌,中1/3二者兼有。上下兩端的內環(huán)行肌稍增厚,分別形成上、下括約肌。外膜層 纖維膜。四、胃解剖學結構:縱行皺襞 胃小區(qū) 胃小凹 組織學結構: 上皮 單層柱狀上皮(表面粘液細胞和極少量內分泌細胞) 固有層 細密的結締組織,含大量胃腺。 賁門腺 粘液腺,可見少量壁細胞。1、粘膜 胃腺 胃底腺

42、 分頸、體、底三部,由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細胞(分泌鹽酸、內因子)、頸粘液細胞、內分泌細胞組成。 幽門腺 漿液腺,可見大量內分泌細胞。 粘膜肌層 內環(huán)、外縱兩層平滑肌 粘液-碳酸氫鹽屏障,主要由含大量HCO3-的不溶性粘液溶膠組成。是胃粘膜的自我保護機制。 2、 粘膜下層 疏松結締組織。含較粗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3、 肌層 內斜中環(huán)外縱三層。環(huán)形肌在賁門和幽門部增厚,分別形成賁門括約肌和幽門括約肌。4、 外膜層 漿膜。四、 小腸小腸絨毛 吸收細胞 微絨毛 紋狀緣,細胞衣上皮 單層柱狀上皮 杯狀細胞 位于吸收細胞之間,分泌粘液。起潤滑和保護作用。內分泌細胞 環(huán)形皺襞1、粘膜 固有層 絨

43、毛中軸:中央乳糜管,散在平滑肌 小腸腺: 由吸收細胞、杯狀細胞、內分泌細胞、潘氏細胞、干細胞組成。 粘膜肌層 內環(huán)外縱兩層平滑肌。 2、粘膜下層 疏松結締組織。十二指腸部含十二指腸腺。 3、肌層 內環(huán)外縱兩層。4、外膜層 漿膜。五、 大腸1、盲腸直腸和結腸 上皮 單層柱狀上皮(吸收細胞和大量杯狀細胞) 粘膜 固有層 大量大腸腺。 粘膜肌層 內環(huán)外縱。 粘膜下層 疏松結締組織。肌層 內環(huán)形 結腸袋,外縱形 結腸帶外膜層 纖維膜或漿膜2、闌尾(略)六、 消化管的淋巴組織及其免疫功能消化管淋巴組織包括粘膜淋巴小結(尤以咽、回腸與闌尾處發(fā)達),固有層中彌散分布的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上皮內的淋巴

44、細胞等成分。可合成、分泌sIgA,sIgA可特異性地與抗原結合,從而抑制細菌增殖,中和病毒,降低抗原物質與上皮細胞的粘著與進入,保護腸粘膜。第二節(jié)消化腺一、 大唾液腺(略)二、 胰腺 被膜:薄層結締組織 腺泡: 腺泡細胞、泡心細胞構成,可合成分泌多種消化酶及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外分泌部實質: (復管泡狀腺 ) 導管:閏管 小葉內導管 小葉間導管 主導管 十二指腸乳頭,上皮由單層扁平逐漸變?yōu)閱螌恿⒎?、單層柱狀?內分泌部(胰島)A細胞:又名細胞,甲細胞,20%,位于胰島周邊,分泌胰高血糖素。B細胞:又名細胞,乙細胞,75%,位于胰島中央,分泌胰島素。 D細胞:又名細胞,丁細胞,5%,散在分布,分泌生長抑素。 PP細胞:量極少,分布于胰島周邊及外分泌部細胞間,分泌胰多肽。三 、肝 1、 被膜:多為漿膜。2、實質:肝小葉是肝的基本結構單位,呈多角棱柱體,小葉之間以少量結締組織分隔,分界不清。肝小葉中央有一條沿其長軸走行的中央靜脈,中央靜脈周圍是大致呈放射狀排列的肝細胞和肝血竇。中央靜脈:沿肝小葉長軸走行,單層扁平上皮圍成,上有肝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