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當代語用學的發(fā)展趨勢外國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1. 引言 二十世紀30年代Morris, Carnap, Peirce等的符號學研究。 “廢物箱”解決語義學、句法學不能詮釋的現(xiàn)象。 70年代末、80年代初,學科地位得到確認。 語用學雜志Journal of Pragmatics(1977)。 國際語用學會(IPrA)成立(1986);2005年月第9屆年會 代表人物Levinson(1983), Leech(1983), Brown & Levinson (1978/1987)等。 90年代以后, Mey(1993, 2001), Verschueren (19
2、99), Thomas (1995), Sperber & Wilson (1986/1995), Blakemore (1996, 2002), Marmaridou (2000),Carston (2002)。 當代語用學的發(fā)展(90年代后期、本世紀初以外): (以研究議題為主線) a. Handbook of Pragmatics: Manual (Verschueren et al. 1995) b.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 (Mey 1998) c. 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Horn & Ward 2004
3、) 2d. Journal of Pragmatics,Pragmatics等(2000年以來)。e. 部分語用學新著(如Carston 2002, Levinson 2000, Marimaridou 2000, Recanati 2004等)。2. 研究視野的擴大化 80年代初,Levinson (1983)率先提出指示語、會話含意、命題、言語行為、會話結(jié)構(gòu)等以語用-語言現(xiàn)象為重點的議題。 Leech (1983)提出以禮貌為核心的人際修辭原則等社交-語用研究,將焦點轉(zhuǎn)向信息傳遞以外的人際關(guān)系,進一步拓展了語用學的探索范圍。 狹義的語用觀語用學研究的主流 廣義的語用觀 a. Verschu
4、eren(1986,1989,1995,1999)等堅持語言使用的語用功能綜觀論及語用學研究的綜觀論。 b. Mey(1998, 2001)等也主張泛式的語用研究; 微觀語用學與宏觀語用學之分。3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 (Mey 1998),除傳統(tǒng)議題以外,收入了人工智能、認知技術(shù)、電子郵件交流、人-機互動、超文本(hypertext)、遠程信息處理等與計算機相關(guān)的內(nèi)容;還包含廣播、喜劇、新聞編寫、(大眾)傳媒、新聞發(fā)言、搖滾樂等與媒體有關(guān)的議題;涉及階級語言、批判的語言意識、解放語言學(emancipatory linguistics)、霸權(quán)及
5、其語用(注)、意識形態(tài)、語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觀、權(quán)力與語言、社會階層等問題,都涉及語言使用與諸多現(xiàn)象的語用觀??梢?,語用學研究越來越邊緣化。注:語用學刊物Pragmaitcs在2003年(Vol. 13, No.1)就權(quán)威或霸權(quán)(hegemony)及其語用問題進行過專題討論,屬于語用學與社會學、政治學、語言民族文化學(linguistic ethnography)等之間的交叉研究。4 再如,根據(jù)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Horn & Ward 2004)的如下議題,可略見語用學研究重心的變化: 第一部分涉及狹義的傳統(tǒng)議題:含意、前提、言語行為、指示語、限定性與非限
6、定性用法; 第二部分涉及語用學與話語(或語篇)結(jié)構(gòu)問題,涉及主題與焦點、信息結(jié)構(gòu)、話語標記語、話語(或語篇)連貫、指代、省略的制約與事件參照、非句子的語用、言語行為的語用等; 第三部分涉及語用學的交叉研究,涉及語用學與語法學、語義學、語言哲學、語言習得、計算語言學等學科之間的交叉關(guān)系,以及詞匯、語調(diào)的語用功能與表現(xiàn); 第四部分涉及語用與認知,主要議題包括關(guān)聯(lián)理論、明示與隱含信息、語用學與認知語言學、語法構(gòu)建的語用特征、自然語言理解中的默認推理等。5可見,以傳統(tǒng)議題為主線的局面已被打破,出現(xiàn)了多議題、多視角、多學科融匯的研究格局,日益體現(xiàn)其有關(guān)語言使用的語用綜觀論。3語用學的跨面研究 交叉研究日
7、漸凸顯 語用學與語法(如Green 2004) 語用學與句法學(如Goldberg 2004) 語用學與語義學(如Recanati 2004a, 2004b) 語用學與詞匯學(如Blutner 1998, 2004) 語用學與語言習得/學習(如Rose & Kasper 2001, Kasper & Rose 2002)語用學與計算語言學(如Jurafsky 2004)等6交叉研究舉例:31 話語/語用標記語一種微觀語用研究 話語標記語(discourse markers)或語用標記語(pragmatic markers)屬于語用語言的微觀研究。 屬于語法邊緣化現(xiàn)象。 類別問題。比如(1)話題
8、標記語(如speaking of );(2)對比標記語(如on the other hand);(3)闡釋標記語(如above all, in addition);(4)重述標記語(如in other words,put it in another way);(5)推導標記語(如as a result,in short);(5)信源標記語(如allegedly, reportedly);(7)語態(tài)標記語(如ironically,strictly speaking);(8)評價標記語(如fortunately, sadly)等。它們所起的作用是語用引導與標記,且具功能的多樣性,因此有學者直接將它
9、們稱為“語用標記語”(Andersen & Thorstein 2000, Brinton 1996)。 1998年,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 30, No. 8)研究??? 20012003年,Journal of Pragmatics上就多次出現(xiàn)以此為對象的微觀語用語言研究。如:Norrick (2001)分析了話語標記語well和but ; Schourup (2001) 重新思考了well的語用功能; Erman (2001)以語料庫為基礎(chǔ), 對比分析了you know時的語用差異; Chen & He (2001)分析了語用標記語dui bu dui
10、 (對不對)的語法意義和交際功能;Tree & Schrock (2002)探討了you know和I mean的多功能性; Macaulay (2002)比較了you know的使用;Fuller (2003)討論了you know, like, oh, well, Yeah, I mean等的語用標記功能; Cuenca (2003)研究了重述標記語(reformulation markers) 。 2004年,該刊又出現(xiàn)了如下話語標記語的語用探索:well (如Mller, and (如Dorgeloh), on the other hand (如Bell), that is, in o
11、ther words (如Murillo)等話語標記語、插入成分(如Grenoble),以及please (如Wichmann)等禮貌標記語、漢語中完成標記語guo le (過了)(如Pan & Lee)。832 詞匯語用學一個新興的語用學分支 1998年第一次出現(xiàn)的新概念(Blutner 1998) 涉及語用學與語義學, 尤其是認知語義學、詞匯學、社會語言學等之間的界面。語用收縮:指某一詞語所編碼的意義在特定語境中的特定所指,是其意義在特定語境中所指范圍或含義的縮小,如 “My furniture was broken”;“I wrote a book”等。語用擴充:包括原型意義的語用弱化、
12、延伸,指話語理解中某一詞語或結(jié)構(gòu)的原型意義或編碼意義的語用弱化,取其在特定語境條件下非刻意的延伸意義,包括類別的延伸與擴展,如“Iraq didnt become Vietnam during the Gulf war”;“Roger Federer is the next Sampras”; “The man is an ox.”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詞義或結(jié)構(gòu)理解時的選擇方向、如何通過話語中某一特定詞語或結(jié)構(gòu)去觸發(fā)語用推理、選擇待釋項等。 Blutner (1998, 2004), Fischer (2000), Lasersohn (1999), Wilson (200
13、4) ,Recanati (2004)等。933 語言習得/學習研究中的語用學介入不斷拓展的交叉研究 Kasper與Rose (2001, 2002)相繼推出了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和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等。語用能力的“可教性”與“可學性”。 主要問題: (1)課堂教學中學習者可利用哪些機會培養(yǎng)、提高語用能力?(2)如果缺乏語用知識的講授,學習者是否可以發(fā)展目標語的語用能力?(3)不同的教學方法是否對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不同作用? Barron (2003)提出如下問題:(1)當二語學習者在目
14、標語的社區(qū)中度過一定時間后,其語用能力與二語標準之間是否會出現(xiàn)趨同?趨異?(2)目標語文化接觸時間的長短是否會增加還減少語用遷移?(3)二語的語用能力發(fā)展是否存在階段性?等。10 語用能力的評估與測試也是近年來頗受關(guān)注的議題。 Hudson(2001)提出語用能力的三種評價手段:直接測量、半直接測量和自我評價 Brown(2001)描繪了語用能力測試的六種方法:書面完型填空、多項選擇完型填空、口頭完型填空、角色扮演、自我評價和角色扮演自我評價等。 語用輸入、語用引導也是近年漸受關(guān)注的重要議題,如Takahashi (2001), Yoshimi (2001)。 英漢語學習中的語用遷移、語用-語
15、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對比。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期刊)。4語用與認知的日益結(jié)合 Sperber & Wilson (1995), Marmaridou (2000),Carston (2002),Sperber (2004)。 Francisco Yus Ramos收集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研究文獻,網(wǎng)址: 。 以理想化的認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簡稱ICM)。1141 模塊與語用推理論認知語用學涉及的焦點問題 輸入模塊(input modules)、輸出模塊(output modules) 中樞系統(tǒng)(c
16、entral system) 語用模塊(pragmatic module)、語用代碼(pragmatic code) Carston, Sperber, Wilson等對模塊論進行了反駁:(1)語用信息的處理依賴語境因素; (2)語用模塊論不能合理解釋話語理解中的不確定性; (3)有時交際并非只有借助語言代碼才能實現(xiàn)。 Recanati (2004b), Wilson (2004a) 42 實驗語用學研究方法的革新 實驗語用學(experimental pragmatics)是最近在語用學研究中才出現(xiàn)的。 “它集語言學、心理學、哲學、神經(jīng)心理學于一體,以實驗為手段,重點探索言語行為、含意理解與
17、推導、說話人意義等的認知基礎(chǔ)。” (Noveck & Sperber 2004)12 新書Experimental Pragmatics (Noveck & Sperber 2004) 將語用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等相鄰學科的研究方法整合起來;心理語言學等與言語交際有關(guān)的實驗方法還未被用來檢測現(xiàn)有的語用學理論。 他們的主要目的在于,對語用假設(shè)、語用現(xiàn)象等進行實證,分析對象包括間接性言語行為、語用推理與照應(yīng)等,揭示信息處理的認知基礎(chǔ)。 2005年4月14-16日英國劍橋大學將召開主題為“實驗語用學:揭示會話的認知基礎(chǔ)” 的研討會, 代表包括認知學家。 美國Palgrave出版公司于2003年、200
18、4年推出了語用、認知與語言三者結(jié)合的叢書,如Optimality Theory and Pragmatics (Blutner & Zeevat), Linguistic Meaning, Truth Conditions and Relevance (Iten), Saying, Meaning and Referring (Frpolli)等,都涉及語用信息的認知,包括信息處理中的優(yōu)選、語用推理與照應(yīng)、意義及其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等。 可見,語用學越來越不是一種狹義的單向研究,更多地體現(xiàn)出學科的交叉性、探索方法的多樣性。 1343 優(yōu)選論的嘗試一種形式化的語用研究 優(yōu)選論(optimality th
19、eory,簡稱OT)誕生于二十世紀90年代初, 創(chuàng)始人為音系學家Alan Prince 和認知科學家Paul Smolensky。 它最初用于音系學研究,后漸被借用到句法學、語言習得研究之中。 它贊同且秉承普遍語法的幾個基本原則:(1)自然語言既有內(nèi)容普遍性,也有形式普遍性; (2)自然語言受制于內(nèi)在普遍原則的支配; (3)語法的可能范圍是受到限制的; (4)原則和參數(shù)模型可用來解釋具體語言的多變性。 OT假設(shè):語法輸出是最優(yōu)的,輸出過程是一個優(yōu)選過程。在OT中,語法的最終目的并非尋求絕對合格的輸出,它必須具備解決普遍限制沖突的能力,以便從眾多的候選輸出中選擇最優(yōu)項作為輸出,這是優(yōu)選論的實質(zhì)。
20、 14 以上表明, 語法中存在某種選擇機制, 優(yōu)選過程就是輸入和輸出的選擇過程,并遵循一定的形式化公式C1C2Cn, 其中涉及待選項的逐個排查, 直到最后確定最佳待選項。類似過程與關(guān)聯(lián)語用論的話語理解過程存在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從多個待選項中進行選擇, 確定一個最佳/最優(yōu)項的過程; 不同的是, 它們遵循不同的原則,關(guān)聯(lián)語用論遵循的是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 Blutner & Zeevat(2004)等學者將優(yōu)選論和語用學研究結(jié)合起來, 推出了優(yōu)選論與語用學(Optimality Theory and Pragmatics) 議題包括:“重讀代詞的理解”、“焦點識別的優(yōu)選化”、“優(yōu)選論語用學與管約現(xiàn)
21、象”、“小品詞前提觸發(fā)語、語境標記或言語行為標記”、“輸入-輸出信息的非匹配性”、“非歧義編碼的優(yōu)選論狀態(tài)”、“關(guān)聯(lián)性與雙向優(yōu)選論”、“優(yōu)選論句(語)法的結(jié)構(gòu)”、“瑞典語中指示選擇的多樣性” 等。 探索重點是待釋項的確定及其待選項的優(yōu)先問題,及認知制約因素。15 類似研究在于嘗試優(yōu)選論與語用學研究的某些結(jié)合 。 會話含意、關(guān)聯(lián)性、語用異常、語法化、結(jié)構(gòu)相似性等均出現(xiàn)了新的解釋,為語言現(xiàn)象的語用研究展現(xiàn)了新的探索路向與方法,拓展了語用學的視野。44 隱喻研究的認知語用趨向 隱喻、借代或轉(zhuǎn)喻、反諷、反詰等,已非語言學新興議題,多被視為不同的修辭現(xiàn)象。 A. 隱喻 關(guān)于隱喻及其應(yīng)用,已召開五次國際研
22、討會。 2004年, Journal of Pragmatics (No.7) 出現(xiàn)了一個研究???,主要議題包括隱喻的體驗性/感受性、隱喻的語篇特征與隱喻的識別或理解、隱喻與轉(zhuǎn)喻(借代)之間的關(guān)系、隱喻的民族文化語用觀(ethnopragmatics)也稱跨文化語用觀 及語義分析、隱喻與翻譯、隱喻分析的方法論。 觸及隱喻的認知,比如隱喻的體驗性與影射、概念隱喻及其認知識別程序等;還包括隱喻的語言功能、概念功能和交際功能等。16近來,隱喻研究中已提出隱喻翻譯的認知觀與認知途徑(如Schffner 2004)。 Gibbs(1994)等將隱喻視為一種概念結(jié)構(gòu)認知隱喻;認知研究日益受到重視,隱喻性話
23、語的理解再也不被看成是字面信息的推算過程,人們開始從Grice, Searle等理論以外去尋求新的解釋,因為他們沒能成功地對隱喻的屬性進行解釋,也未揭示其使用理據(jù)與表達力。 另外,說話人為什么使用隱喻性話語,從而增加聽話人信息理解所付出的認知努力等,常規(guī)的語言學解釋已難令眾服。 Levinson(1983)也認為,隱喻的語言學解釋很可能存在不完備性。 17 為此,Sperber & Wilson (1986/1995), Pilkington (2000)等從認知語用學出發(fā), 認為隱喻僅是語言使用中的非刻意用法,同弱陳、夸張、轉(zhuǎn)喻等一樣, 屬于常見的隨意用法。 “隨意言談”(loose tal
24、k)指言語交際中話語信息傳遞的非字面用法, 也即某一話語所傳遞的交際信息并非是其一對一的字面意義, 這體現(xiàn)了信息傳遞的松散現(xiàn)象, 其理解需要語境介入、語用加工或推理。比如, “他是個諸葛亮”可喻指“他很聰明”或“他很有智慧”。 作用并非傳統(tǒng)的文體功能或修辭效果, 而意在傳遞詩意效果(poetic effects)一種語境效果; 理解涉及在認知上尋找或構(gòu)建關(guān)聯(lián)性的語境假設(shè), 最終獲取隱含信息與說話人的交際用意??偟膩碚f, 隱喻研究的認知語用取向是目前語用學關(guān)注的新趨勢。再如, Wilson (2004), Carston (2002)。 就應(yīng)用而言,關(guān)注最多則是其可譯性、語言與文化遷移性在隱喻中
25、的體現(xiàn),以及隱喻翻譯中的替代、意譯或刪拆等。18 B. 轉(zhuǎn)喻/借代(metonymy)“I like Shakespeare.” “There is a Picasso in the room.”K.Panther & L. Thornburg (2003) Metonymy and Pragmatic Inferencing四大部分: (1) 認知和語用學中的轉(zhuǎn)喻;(2) 轉(zhuǎn)喻推理和語法結(jié)構(gòu);(3) 轉(zhuǎn)喻推理與語言變化;(4) 不同語言中轉(zhuǎn)喻推理主要議題包括:(1) 轉(zhuǎn)喻的認知操作與語用含意(cognitive operations & pragmatic implicature);(2)
26、轉(zhuǎn)喻的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ing);(3) 語用推理的轉(zhuǎn)喻基礎(chǔ)(metonymic basis of pragmatic inferencing);(4) 轉(zhuǎn)喻構(gòu)建體(metonymic construals);(5) 語言行為的轉(zhuǎn)喻編碼/解碼 (metonymic coding of linguistic action)等195文學語用學應(yīng)用語用學的發(fā)展文學語用學(literary pragmatics)仍屬于語用學的跨面研究, 也是其應(yīng)用語用學的發(fā)展。語用學的方法和原則不單只普遍地應(yīng)用于語言學各核心學科(音位學、句法學等)和邊緣學科,而且還廣泛地應(yīng)用于與理解話語有關(guān)的
27、所有領(lǐng)域:應(yīng)用于文學、修辭學的研究;言言交際的實用性研究;語用學與應(yīng)用語言學諸方面結(jié)合的研究:語言教學、人-機對話、人際交往(直接對話和間接對話)中的障礙研究;失語癥人的語用能力研究,等。最早始于二十世紀70年代中后期, 如van Dijk (1976)認為語用學和文學之間存在廣泛的合作空間; Pratt (1977)借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文學語篇中語用信息的表達; Leech等(1981)從語用學的角度探討小說、詩歌、戲劇等語篇的語用文體特征。隨后, 文學語用學得到較快發(fā)展, 多部專著相繼面世, 如(Hickey 1989), Shell (1991), Rudanko (1993), Mey
28、 (2000), Richardson (2002)等。 文學語用學的出現(xiàn): 一是語言學, 尤其是語用學研究的擴展與延伸, 借用其方法與視角, 對文學語篇進行語用研究; 二是文學研究, 尤其20是文學批評的進一步拓展, 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只關(guān)注語篇本身, 而忽略讀者及閱讀行為, 因此批評的視角受到較大程度的限制; 此外, 文學語用學的出現(xiàn)還可為文學翻譯, 尤其是文學語篇的可譯性等提供重要啟示。 定義而言,存在如下紛說。Verdonk(Shell 1991)認為,文學語用學就是借用語用學的方法與原則,對文學語篇語言進行解釋,尤其是作者和讀者之間所進行的交際行為、交際信息的傳遞及所選擇的語言形式與結(jié)構(gòu)
29、、結(jié)構(gòu)與功能的非對等性;Pilkington(ibid)指出文學語用學就是探討文學交際的本質(zhì),并認為文學研究不能僅限于語篇的解釋與評價,應(yīng)以語言學理論為基礎(chǔ),關(guān)注文學語篇的理解過程,描寫與分析文學語篇的語用特征和語用取效;Mey (2000, 見后頁)認為,文學語用學研究作者(即語篇創(chuàng)作者)如何通過語言使用與讀者(即語篇消費者)進行合作與體驗,獲取所期待的語用效果。 據(jù)此, 語篇生成與語篇解讀具有言語交際的動態(tài)特征, 都是互動的交際過程, 這是文學語用學的一個基本特征。21“Literary pragmatics studies the kind of effects that authors
30、, as text producer, set out to obtain, using the resources of language in their efforts to establish a working cooperation with their audiences, the consumers of the texts. Such efforts rely on a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s of use of those resources, when directed at a particular audienc
31、e among the consumers of the literary work.”“These pragmatic effects cannot rely on the linguistic elements involved alone; what is required beyond those linguistic techniques is a thorough exploitation of all the contextual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use of those linguistic items.” (J. L. Mey, When voices Clash: A Study in Literary Pragmatics. Mouton, 2000: 12) 22 探索路向, 兩種主要趨向: (1)內(nèi)向型研究: 關(guān)注語篇中語言結(jié)構(gòu)以外的語篇意義, 比如指示語、言語行為、話語結(jié)構(gòu)的語用分析; (2)外向型研究: 關(guān)注的重點是文學語篇交際的復雜性、作者與讀者的社會文化屬性, 以及影響語篇交際與理解的社會文化因素等, 而非簡單的信息編碼與解碼, 這體現(xiàn)了文學語篇所具有的社會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屆遼寧省朝陽市柳城高級中學物理高二上期中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河南省九師聯(lián)盟2025屆高一物理第一學期期末達標檢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梅山高級中學高三上物理期中聯(lián)考試題含解析
- 2025屆浙江省溫州市環(huán)大羅山聯(lián)盟物理高三第一學期期末復習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云南省鎮(zhèn)沅縣一中2025屆物理高一第一學期期中監(jiān)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湖南省洞口縣第四中學物理高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安徽省銅陵一中2025屆物理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聯(lián)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安徽省定遠縣張橋中學物理高一上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解析
- 2025屆吉林省農(nóng)安縣普通高中高一物理第一學期期末學業(yè)質(zhì)量監(jiān)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河南濮陽市物理高一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考試題含解析
- 體育賽事組織服務(wù)協(xié)議
- 天車工競賽考核題
- 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理事會制度
- 臨床輸血的護理課件
- 民生銀行在線測評真題
- 人教版(PEP)小學六年級英語上冊全冊教案
- 2024年木屑購銷合同范本
- 第二章 旅游線路類型及設(shè)計原則
- 大學美育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
- 項目工作計劃表模板(共6篇)
- 臨時食堂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