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律》本科生教學大綱_第1頁
《中國法律》本科生教學大綱_第2頁
《中國法律》本科生教學大綱_第3頁
《中國法律》本科生教學大綱_第4頁
《中國法律》本科生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43中國法制制史教學學大綱一、課程目目的要求:通過本課程程的教學,使使學生比較較系統(tǒng)全面面地了解中中國法的文文化歷史背背景、特質(zhì)質(zhì)、發(fā)展規(guī)規(guī)律,為深深化法學理理論和部門門法的研究究提供法史史基礎,并并盡可能地地思考中國國法的現(xiàn)狀狀與其歷史史傳統(tǒng)之間間的承傳揚揚棄關系,探探尋中國法法走向近代代化過程的的得與失。要求同學們們在學習中中,注意比比較各朝法法律的發(fā)展展變化(異異同),歸歸納出其中中典型性、共通性、規(guī)律性的的原理和知知識,提高高綜合、分分析問題的的能力。二、教學參參考書(可可在將來有有需要時再再查看):1、瞿同祖祖中國法法律與中國國社會,北北京,中華華書局19981年

2、出出版。2、戴炎輝輝/仁井田田陞/郭建建(浙大版版)/范忠忠信/鄧建建鵬/楊一一凡/張晉晉藩/曾憲憲義等的中國法制制史。4、武樹臣臣等中國國傳統(tǒng)法律律文化,北北京,北京京大學出版版社19994年出版版。5、張晉藩藩主編中中國法律史史,北京京,法律出出版社19995年出出版。6、張晉藩藩總主編中國法制制通史110卷本,北北京,法律律出版社11999年年版。7、劉俊文文唐律疏疏議箋解,北京,中中華書局11996年年版。8、劉俊文文主編日日本學者研研究中國史史論著選譯譯第8卷卷法律制度度,北京,中中華書局11992年年版。9、高道蘊蘊等編美美國學者論論中國法律律傳統(tǒng),北北京,中國國政法大學學出版社1

3、1994年年版。10、俞榮榮根儒家家法思想通通論,廣廣西人民出出版社19999年版版。11、范忠忠信中西西法文化的的暗合與差差異,中中國政法大大學出版社社20011年版。12、黃源源盛漢唐唐法制與儒儒家傳統(tǒng),臺灣元元照出版有有限公司22009年年版。13、滋賀賀秀三主編編明清時時期的民事事審判與民民間契約,林劍鳴鳴等譯,法律律出版社11998年年版。14、寺田田浩明權權利與冤抑抑,王亞亞新等譯,清清華大學出出版社20012年版版。15、滋賀賀秀三中中國家族法法原理,張張建國、李李力譯,法法律出版社社20033年版。16、沈家家本歷代代刑罰考,法律出出版社19985年版版。17、薛允允升唐明明律

4、合編,懷效鋒鋒點校,法法律出版社社19977年版。18、中中國古代法法律文獻研研究,巴巴蜀書社11999年年版。19、蔣廷廷黻中國國近代史20、范長長江中國國西北角三、重點章章節(jié):西周、唐、清末三章章,以及帶帶有“*”號的節(jié)。四、說明:本教學大綱綱中,有一一部分內(nèi)容容是教材沒沒有的,對對于這些補補充內(nèi)容,請請同學們就就手頭擁有有的資料,對對帶“*”號的部分分適當予以以注意,其其他補充內(nèi)內(nèi)容則要求求一般性地地了解。另附:20003年統(tǒng)統(tǒng)一司法考考試中國國法制史的復習大大綱,及大大綱相關內(nèi)內(nèi)容的補充充資料(僅僅供參考,此此次不考),其其余內(nèi)容見見教科書。本次考試方方式:開卷卷筆試題型:初步步考慮為

5、判判斷、名詞詞解釋、簡簡答、論述述之內(nèi)的類類型導論(著重重從總體上上、宏觀上上把握)一、中國法法制史概說說(一)中國國法制史的的定義、性性質(zhì)、研究究對象、基基礎資料定義性質(zhì)研究對象基礎資料(1)傳統(tǒng)統(tǒng)文獻資料料(2)考古古資料(3)檔案案資料(4)習慣慣調(diào)查資料料(5)其他他資料(二)中國國法制(律律)史學的的發(fā)展脈絡絡、教材體體例1、傳統(tǒng)的的“兩張皮,四四階段”劃分標準準問題2、以中華華法系、中中國法律、以部門法法為標準的的劃分法問問題(三)學習習中國法制制史的意義義、借鑒1、與法學學基礎理論論關系密切切,互動2、為學習習部門法提提供必備的的相關歷史史知識3、為加強強依法治國國提供歷史史借鑒

6、4、批判中中國歷史上上的“法律虛無無主義”5、對我國國傳統(tǒng)法學學遺產(chǎn)的批批判與繼承承問題二、中國法法律史學的的研究現(xiàn)狀狀(一)研究究歷史(二)研究究現(xiàn)狀三、中華法法系及其特特點(一)中華華法系的形形成及其概概貌:1、世界范范圍內(nèi)的法法系2、中華法法系中的母母法和子法法(1)東亞亞各民族的的歷史是以以中國歷史史為軸心而而展開的;(2)東亞亞諸國對中中國法的繼繼受(二)中華華法系的特特點:*(1)禮法法結合是其其根本,故故倫理法色色彩濃厚(2)集權權:皇帝是是最高立法法者、司法法審判官(3)行政政與司法混混同,司法法從未獨立立(4)宗族族法、家族族法成為國國家法律的的補充(5)形式式上所謂的的“諸

7、法合體體,民刑不不分”問題第一章 夏商周三三代的法律律制度第一節(jié) 中國法律律的起源一、關于中中國法律起起源的爭議議1、中國文文明起源的的一元說、二元說2、中國國國家與法起起源于夏朝朝初建(禹禹、啟)時時期及其根根據(jù)(1)世襲襲專制帝王王的出現(xiàn),由由傳賢禪讓讓制傳子世世襲制(2)不按按血緣而按按地緣劃分分統(tǒng)治區(qū)域域(3)建立立國家機器器“公共權力力”機關(4)形成成法律制度度,由禮、氏氏族習慣習慣法法3、國家起起源上的特特點(1)宗法法氏族血緣緣色彩濃厚厚、家國相相通(2)家長長制集權統(tǒng)統(tǒng)治、親貴貴合一(3)大河河文明的早早熟性、孤孤獨性二、中國法法律起源的的特點*1、源于祭祭祀禮2、刑起于于兵

8、、兵獄獄同制3、道德與與法律混合合,界限不不清,同為為調(diào)節(jié)社會會的基本手手段4、刑事法法規(guī)相對發(fā)發(fā)達,民事事法規(guī)相對對落后5、關于法法律起源的的其他觀點點簡介第二節(jié) 夏商周三三代的法律律思想及立立法活動神權法思想想1、神權法法思想的定定義與表現(xiàn)現(xiàn)(1)把天天視為權力力的本源(2)奉天天伐罪的天天討、天罰罰2、西周法法制思想的的轉(zhuǎn)變*(1)仍繼繼承神權思思想,“受天有大大命”(2)強調(diào)調(diào)“德”的媒介作作用以德配配天;明德德慎罰(3)影響響立法活動與與法律形式式1、禹刑2、湯刑3、周公制制禮、九刑刑、呂刑、殷彝、遺遺訓4、法律形形式三、刑、法法、律的演演變及其意意義第三節(jié) 夏商周三三代的宗法法制度

9、與禮禮制一、宗法制制度與西周周的宗法等等級社會二、關于禮禮的若干問問題第四節(jié) 夏商周三三代的民事事法律一、所有權權二、債權三、婚姻制制度,以及及中國古代代婚姻制度度的特點*1、匪寇婚婚法掠奪婚婚2、婚姻要要件(1)父母母之命,媒媒妁之言(2)“六六禮”程序 (3)西周周的“同姓不婚婚”與商代的的“族外婚”問題(4)年齡齡(5)媵嫁嫁制度3、離婚“七出出(去、棄棄)三不出出”4、我國古古代婚姻制制度的特點點(1)族外外婚制(2)家族族中心(3)男性性中心(4)尊卑卑有序(5)重視視禮儀四、繼承制制度以身份份繼承為核核心第五節(jié) 夏商周三三代的刑事事法律刑法原則*1、“與其其殺不辜,寧寧失不經(jīng)”2、

10、“罪人人以族”與“罪人不孥孥”不株株連3、刑罰世世輕世重“刑新國用用輕典;刑刑平國用中中典;刑亂亂國用重典典?!?、老幼犯犯罪減免刑刑罰的恤刑刑原則(制制度);“三赦之法法”5、區(qū)分故故意與過失失,慣犯與與偶犯原則則;“三宥之法法”6、疑罪從從輕惟赦原原則罪名刑罰種類(奴奴隸制五刑刑)*1、墨(黥黥)2、劓3、刖:(11)名稱;(2)刑等;(3)刑具4、宮(腐腐刑、下蠶蠶室刑、椓椓刑)5、大辟死刑總總稱,具體體執(zhí)行方法法:(1)時間;(2)兇日;(3)地地點;(44)執(zhí)行方方法6、九刑:五刑“鞭、撲、流、贖”四、刑罰體體系演變的的線索問題題*(1)奴隸隸制五刑肉刑為為中心(2)封建建制五刑(笞

11、笞、杖、徒徒、流、死死)二十等等徒流體體罰苦役為為中心(3)近代代五刑(死死刑、無期期、有期徒徒刑、拘役役、罰金)自由刑為中心(4)意義義第六節(jié) 夏商周三三代的司罰罰制度概論論及中國古古代的神判判問題一、司法機機關行政、軍事、司司法不分的的體制1、夏商國國王,王畿畿內(nèi)服;諸侯外服2、周天子子,大、小小司寇,士士師;諸侯侯、司寇、士師;族族長二、起訴:周代刑事事(獄)、民事(訟訟)訴訟已已有某種形形式的區(qū)分分;鈞金;束矢三、審判1、糾問式式審訊,可可刑訊2、證據(jù):口供;盟盟誓(詛);人證、物物證、書證證3、強調(diào)五五聽獄訟*4、強調(diào)法法官依法辦辦案,禁止止法官犯“五過之疵疵”*四、中國古古代的神判

12、判問題1、神判的的定義2、古代各各民族都存存在神判3、商代卜卜者參與司司法,實行行審判,已已是常制4、從文字字學上看中中國古代的的神判問題題觸審法法五、執(zhí)行1、監(jiān)獄2、獄具3、嘉石制制度是拘役還是是勞教4、教育刑刑思想5、受肉刑刑者的勞役役內(nèi)容第七節(jié) 春秋時期期成文法的的公布及其其論爭一、最早公公布的成文文法*二、圍繞公公布成文法法的論爭及及其意義第二章 春春秋戰(zhàn)國時時期的法律律思想第一節(jié)、禮禮崩樂壞與與諸子百家家學說的興興起一、經(jīng)濟上上、政治上上的禮崩樂樂壞“僭禮”二、思想界界諸子百家家學說的興興起1、神權法法政治的動動搖2、重視人人的價值第二節(jié)、儒儒家與法家家(一)儒家家1、產(chǎn)生、學說一般

13、般2、禮治、德治、人人治3、孟子的的民本思想想(二)法家家*1、產(chǎn)生、流派、學學說主要內(nèi)內(nèi)容2、韓非子子的“以法為本本,法、術術、勢相結結合”理論3、影響(三)荀況況的“隆禮重法法”,開辟儒儒、法合流流的先聲及及其影響第三章 秦朝法律律第一節(jié) 秦統(tǒng)一前前的法律李悝的法法經(jīng)及有有關爭議1、李悝變變法2、法經(jīng)經(jīng)指導思思想、主要要內(nèi)容*二、商鞅變變法與秦制制、秦律的的確立1、商鞅簡簡介2、變法內(nèi)內(nèi)容*(1)改法法為律(2)明法法重刑,獎獎勵告奸(3)獎勵勵耕戰(zhàn),富富國強兵(4)中央央集權措施施3、影響第二節(jié) 秦朝的立立法活動一、秦統(tǒng)一一前后的法法律思想及及立法概況況二、云夢秦秦簡三、秦朝法法律形式的

14、的多樣性*第三節(jié) 秦律對社社會的多方方面調(diào)整行政管理法法規(guī)1、皇帝制制度2、三公九九卿為中心心的中央官官僚制度3、單一的的地方郡縣縣制度二、民事法法律規(guī)范1、戶與戶戶籍制度2、土地等等財產(chǎn)所有有權3、婚姻制制度三、經(jīng)濟管管理法規(guī)*1、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自然環(huán)境境管理方面面2、手工業(yè)業(yè)管理方面面3、金融、商業(yè)管理理方面4、賦稅徭徭役管理方方面四、刑事法法律規(guī)范1、中國古古代所謂的的刑罰(適適用)“原則”還是“制度”2、秦代的的具體刑罰罰原則(制制度)*3、刑種,應應注意財產(chǎn)產(chǎn)刑與苦役役刑*4、罪名5、如何認認識秦代刑刑罰殘酷性性問題五、秦律的的特點與地地位*1、與奴隸隸制法律母母體的區(qū)別別、聯(lián)系2、

15、法律體體系的創(chuàng)新新、示范后后代作用3、立法技技術的粗糙糙問題第四章 漢朝法律律第一節(jié) 黃老思想想與漢初法法制漢初無為而而治的思想想及其實踐踐1、統(tǒng)治集集團及其面面臨的困境境2、黃老“無為而無無不為”理論及其其在漢初的的實踐3、意義二、漢承秦秦制與漢初初立法問題題*1、漢承秦秦制2、約法三三章3、九章律律與漢初法法律的制定定;漢律660篇三、法律形形式的發(fā)展展變化*四、文景時時期的刑制制改革及此此后的漢律律刑罰總類類(一)刑制制改革*1、背景2、導火索索“緹縈縈上書”事件,古古代的上訪訪3、過程與與內(nèi)容(1)用苦苦役徒刑等等代替肉刑刑(2)制定定棰(竹竹垂)令令(3)徒刑刑罪犯“不亡逃,有有年而

16、免”4、意義(1)廢除除舊五刑,為為新五刑的的出現(xiàn)奠定定基礎(2)使上上層建筑適適應經(jīng)濟基基礎(二)漢代代刑罰總類類第二節(jié) 董仲舒的的儒學思想想與漢代法法制的轉(zhuǎn)型型董仲舒的新新儒家學說說及其確立立背景1、儒家學學說與漢代代社會結構構的適應性性2、漢代初初期儒者活活動的意義義3、文景之之治所奠定定的經(jīng)濟基基礎4、武帝時時期的國際際形勢與無無為而治的的終結5、公羊?qū)W學派的特點點二、德主刑刑輔政策的的確立*1、“罷黜黜百家,獨獨尊儒術”,大一統(tǒng)統(tǒng),儒學的“官學化”2、由陰陽陽關系引申申到“大德小刑刑,德主刑刑輔”3、反對性性善論,主主張“性三品說說(圣人、中中民、斗屑屑(竹肖肖)之性)”4、寬猛相相

17、濟隆禮重重法德主刑刑輔引禮入法與與漢律儒家家化問題*(一)刑法法新原則1、上(先先)請八議2、恤刑完善為為三個等級級3、親親得得相首匿同居相相為隱(二)三綱綱入律:鞏鞏固君權、父權、夫夫權(三)漢代代法律儒家家化問題*1、春秋(經(jīng)經(jīng)義)決(折折、判)獄獄2、儒者注注律漢律章章句與律學學的出現(xiàn)3、秋冬行行刑四、鞏固統(tǒng)統(tǒng)治(打擊擊反抗活動動,加強財財政開源)與與打擊割據(jù)據(jù)的一系列列措施第三節(jié) 戰(zhàn)國秦漢漢時期的司司法制度司法機關1、皇帝2、中央廷廷尉*及其其兩個主要要職責;少少府;3、地方郡郡守、縣令令(長);佐吏;基基層小吏二、訴訟制制度的異同同1、自訴:告(訴),“辭者辭廷”2、公訴:劾(狀)3

18、、告奸4、限制訴訴權:公室室告與非公公室告*,卑卑幼告尊長長;越(直直)訴三、審判制制度的發(fā)展展1、審訊:(1)勘驗驗、封守、爰書(2)告辨辨、訊、詰詰、無解(3)刑訊訊、笞掠、上下敗2、判決論:(1)讀鞠鞠、乞鞠;論報、奏奏讞(2)錄囚囚*3、法官責責任:失刑刑、不直;見知故縱縱之法四、我國古古代監(jiān)察制制度的初創(chuàng)創(chuàng)及其影響響1、三監(jiān)、御史、監(jiān)監(jiān)御(察)史史2、御史臺臺、御史大大夫、御史史中丞3、漢武帝帝的十三部部刺史與“六條問事事”*4、我國監(jiān)監(jiān)察制度的的特點:(1)皇帝帝耳目,只只對皇帝負負責,其權權力與皇權權共消長(2)素質(zhì)質(zhì)要求:科科舉出身、基層經(jīng)歷歷(3)權力力極大,要要求亦嚴(4)

19、宰相相親故不得得出任,防防止喪失監(jiān)監(jiān)察中樞機機能第五章 三國兩晉晉南北朝法法律一、律學的的發(fā)展1、法典編編纂技術的的提高2、法律解解釋學和刑刑法理論的的進步二、從甲甲子科到到魏律1、具律刑名2、“都總總事類,多多其篇條”,確立十十八篇3、探索新新五刑的嘗嘗試4、“八議議”入律*5、析戶令令除異子子之科,使使父子無異異財也三、晉律儒家色色彩深厚的的法典1、指導思思想:“禮樂撫于于中”2、立法原原則:“文約而例例直,聽省省而禁簡”;“蠲其苛穢穢,存其清清約,事從從中典,歸歸于益時”200篇、6200條、2萬多字3、擴大總總則內(nèi)容:刑名,法法例4、張杜杜律*,唐律疏議議的前身身5、再次改改革五刑制制

20、度6、“峻禮禮教之防,準準五服以制制罪”*;守喪規(guī)規(guī)定7、行用時時間最長四、南朝諸諸律在士族社會會的控制下下,建樹不不多1、陳律關關于“官當”*的規(guī)定2、梁、陳陳的“測罰”、“測立”五、北朝諸諸律1、北魏律律的重要地地位;“留養(yǎng)承祀祀”的規(guī)定2、北周大大律關于五五刑25等的意意義3、北齊律律的杰出貢貢獻*(1)確定定12篇體例例,9499條(2)確立立名例律的的總則地位位(3)規(guī)定定“重罪十條條”十惡惡(4)特點點:“法令明審審、科調(diào)簡簡要”六、關于肉肉刑的爭議議與新五刑刑的初步確確立1、支持恢恢復肉刑意意見,廢除除后,缺乏乏到死刑的的過渡刑,使使刑罰畸輕輕畸重2、反對意意見,肉刑刑使人失去去

21、善化更生生之心3、北朝初初步確立封封建(新)五五刑七、法律的的進一步儒儒家化*1、準五服服以制罪2、重罪十十條3、八議、官當、九九品中正制制4、留養(yǎng)承承祀八、司法制制度的新變變化1、廷尉大理寺寺(北齊)*,律博士士(魏)2、直訴擊登聞聞鼓*3、完善死死刑復奏制制度*第六章 隋唐法律律第一節(jié) 隋朝法律律一、開皇皇律的主主要特點與與地位*1、名例律律為首的112篇2、確立由由重到輕的的新五刑(流流刑與唐規(guī)規(guī)定不同)3、保護官官僚貴族特特權的系統(tǒng)統(tǒng)化:議、減、贖、當4、十惡的的規(guī)定(沿沿襲北齊重重罪十條的的規(guī)定而來來)二、大業(yè)業(yè)律*1、廢除十十惡,僅存存其八2、12篇篇18篇篇3、減輕處處罰條文22

22、00多條條三、立法與與毀法隋代法制制的破壞及及其教訓第二節(jié) 唐初立法法思想與立立法概況一、唐初立立法思想*1、禮法關關系:德禮禮為政教之之本,刑罰罰為政教之之用2、立法應應簡約、穩(wěn)穩(wěn)定、保持持連續(xù)性3、嚴格執(zhí)執(zhí)法二、唐前期期的立法成成就1、約法112條、53條新格格、武德律律2、貞觀律律唐律的的定型3、永徽律律及律疏*4、開元律律5、唐六典典6、立法著著重修訂律律令格式三、法律形形式的定型型*1、律、令令、格、式式的性質(zhì)及及其關系2、例四、關于現(xiàn)現(xiàn)存唐律律疏議的的書名與制制作年代問問題五、唐中后后期法制的的變化及其其影響1、唐代后后期法制指指導思想的的轉(zhuǎn)變2、法律形形式的變化化:格后敕敕、刑律

23、統(tǒng)統(tǒng)類宋的編編敕、宋刑刑統(tǒng)3、輕法改改重法、重重刑第三節(jié) 唐朝法律律對社會的的全面調(diào)整整一、行政法法律規(guī)范1、行政機機關:中央央三省六部部制*、地地方州縣,道道,節(jié)度使使2、職官制制度:察舉舉、征辟制制九品中中正制科舉制*二、民事法法律規(guī)范1、將社會會成員即權權利主體劃劃分為良、賤2、行為能能力一般以以成丁為標標準,各朝朝標準未必必一致3、與均田田制度相適適應的保護護不動產(chǎn)土土地所有權權規(guī)定較有有特色4、債可分分為“欠負”(借,使使用借貸之之債)與“負債”(即貸,消消費借貸之之債,可進進一步分為為出舉和非非出舉)*5、離婚上上規(guī)定了強強制離婚和和協(xié)議離婚婚(和離)*三、經(jīng)濟法法律規(guī)范四、刑事法

24、法律規(guī)范及及若干問題題的探討*(一)笞、杖、徒、流、死五五刑20等等主刑;加加役流;附附加刑;緣緣坐、沒官官(二)刑罰罰適用上的的原則(制制度)1、十惡重重懲。惡逆逆;不孝。具體分為為三類2、以八議議為核心的的議、請、減、贖,官官當?shù)缺Wo護官僚貴族族減免處罰罰的特權3、其他刑刑罰適用原原則(1)老幼幼殘疾減免免處罰,各各可分為三三等(2)同居居相隱不為為罪親親得得相首匿的的發(fā)展(3)自首首規(guī)定的完完善(4)共同同犯罪區(qū)分分首從的三三種情況(5)官吏吏犯罪區(qū)分分“公罪”與“私罪”(6)數(shù)罪罪并罰并合論罪罪,但不適適用于官吏吏贓罪(7)累犯犯(此術語語始見于宋宋)是“更犯”抑或“三犯”(8)舉輕輕

25、以明重、舉重以明明輕,是類類推還是擴擴張解釋(9)化外外人相犯,采采用屬人、屬地主義義相結合的的處理方法法(三)侵犯犯人身安全全方面的主主要規(guī)定1、六殺:謀、故、斗、戲、誤、過失失殺,或加加劫殺,則則為七殺2、保辜(四)侵犯犯財產(chǎn)方面面的主要規(guī)規(guī)定1、賊盜盜規(guī)定的的強盜、竊竊盜、監(jiān)守守自盜2、名例例雜規(guī)定定的六贓(明明清六贓規(guī)規(guī)定有變化化)(五)雜律律所規(guī)定的的涉及公共共安全等方方面的內(nèi)容容(六)諸不不應得為而而為之,笞笞四十;事事理重者,杖杖八十第四節(jié) 唐律的特特點與歷史史地位*一、特點1、禮法結結合的典范范,充分體體現(xiàn)了法律律的儒家化化、倫理化化色彩(1)體現(xiàn)現(xiàn)三綱入律律(2)體現(xiàn)現(xiàn)身份等

26、級級特權法,集集中表現(xiàn)在在官僚制、良賤制、尊卑長幼幼制(3)中典典治國,用用刑持平,刑刑罰“得古今之之平”2、空前完完備的法律律,表現(xiàn)在在調(diào)整對象象、法律體體系、立法法技術等方方面的完備備上二、對中國國后世及周周邊國家的的影響1、后代法法律多在其其基礎上損損益,少有有改作2、東亞、東南亞諸諸國如朝鮮鮮、越南、日本等國國法律深受受其影響,是是其母法第五節(jié) 唐朝司法法建設的成成就司法機關1、中央2、地方仍與行行政混同,但但屬吏有所所增加二、訴訟審審判制度1、公訴舉劾2、自訴告訴。禁止告訴訴的規(guī)定;越訴、直直訴*(邀邀車駕、擊擊登聞鼓、上表)3、管轄,初初步規(guī)定了了地域、級級別管轄*4、審判回回避*

27、5、證據(jù):口供、物物證、旁證證等;“贓狀露驗驗,理不可可疑”;“眾證定罪罪”6、刑訊的的限制*7、判決應具引引律令格式式正文,違違者笞三十十*8、上訴9、刑罰的的執(zhí)行。死死刑復奏*執(zhí)行階階段應特赦赦與否三、監(jiān)察制制度第七章 宋元法律律第一節(jié) 宋代立法法概況一、強化中中央集權的的立法思想想二、立法活活動的若干干問題1、宋刑刑統(tǒng)*2、編敕與與編例、調(diào)調(diào)法事類第二節(jié) 商品經(jīng)濟濟、功利思思想與民商商法律一、商品經(jīng)經(jīng)濟及功利利主義思想想二、兩宋民民事法律的的新發(fā)展*1、紅、白白契約2、絕賣、活賣3、買賣契契約的四要要件4、完善財財產(chǎn)繼承制制度的四方方面表現(xiàn)第三節(jié) 重懲賊盜盜的國策及及刑事立法法一、創(chuàng)立新

28、新刑罰及其其影響*1、折杖法法2、刺配刑刑3、凌遲二、重典懲懲治賊盜第四節(jié) 元朝法律律一、立法活活動,尤其其大元通通制、元典章二、元朝法法律尤其刑刑事立法的的特點第八章 明朝法律律第一節(jié) 明朝立法法思想與立立法活動一、重典治治國的立法法思想二、明朝立立法活動的的若干問題題1、大明明律2、明大大誥*3、條例問刑刑條例第二節(jié) 貫徹高度度集權思想想的行政法法律的若干干問題1、廢丞相相、內(nèi)閣大大學士與六六部2、科舉八八股取士3、中央的的御史臺都察院院*,六科科給事中*,地方監(jiān)監(jiān)察御史第三節(jié) 民事經(jīng)濟濟法律規(guī)范范的特色1、戶籍管管理2、永佃權權*3、專賣4、黃冊、魚鱗圖冊冊,一條鞭鞭法第四節(jié) 刑事法律律

29、規(guī)范*一、唐明明律合編與兩朝刑刑法原則異異同問題二、嚴懲反反逆大罪三、嚴禁臣臣下結黨和和內(nèi)外官交交結四、重懲贓贓官與瀆職職官吏五、增設新新刑罰六、思想文文化領域的的專制統(tǒng)治治第五節(jié) 司法制度度的變化*一、司法機機關二、會官審審錄(會審審)制度三、廷杖與與廠、衛(wèi)干干預司法第九章 清朝法律律第一節(jié) 立法思想想與立法活活動概論第二節(jié) 清律的特特點一、重法鎮(zhèn)鎮(zhèn)壓反逆二、強化思思想文化領領域內(nèi)的專專制文字獄獄三、維護滿滿族特權問問題*四、關于明明清律中打打擊資本主主義萌芽的的問題*五、加強少少數(shù)民族聚聚居區(qū)的立立法及其實實踐*六、人身依依附關系的的松弛第三節(jié) 司法制度度一、司法機機關二、會審制制度尤其秋

30、秋審、朝審審制度*三、幕吏擅擅權對司法法審判的影影響第十章 清末變法法修律第一節(jié) 清末國情情與傳統(tǒng)法法觀念的更更新一、鴉片戰(zhàn)戰(zhàn)爭后中國國的社會與與主權的逐逐步喪失二、西方法法律文化的的輸入與傳傳統(tǒng)法觀念念的更新第二節(jié) 革新政治治與預備立立憲一、百日維維新二、預備立立憲三、設立咨咨議局和資資政院*四、欽定定憲法大綱綱與十十九信條*第三節(jié) 清末修律律*一、晚清修修律的歷史史背景二、清末法法律思想界界法理派與與禮治派的的論爭三、大清清新刑律的制定四、大清清民律草案案五、經(jīng)濟立立法第四節(jié) 清末司法法制度變化化的若干問問題1、司法機機關的改革革2、領事裁裁判權*、會審公廨廨等對中國國司法主權權的侵奪第五

31、節(jié) 清末變法法修律的特特點及其影影響*第十一章 中華民民國法律第一節(jié) 南京臨時時政府法制制建設的成成就與教訓訓一、資產(chǎn)階階級革命派派的法律思思想二、中華華民國臨時時約法的的基本內(nèi)容容、特點、意義*三、其他法法制建設第二節(jié) 北洋政府府法律一、軍閥專專制二、尊孔、隆禮、重重刑的立法法思想立憲活動*1、中華華民國(袁袁記)約法法2、中華華民國(賄賄選)憲法法四、刑事立立法及其特特點五、軍事審審判為特征征的司法制制度第三節(jié) 南京國民民政府近代代法制體系系的發(fā)展一、立法原原則、活動動、特點與與 六六法全書*二、立憲活活動及其實實質(zhì)三、行政立立法四、民商立立法及其 特點*五、刑事立立法及其特特點六、司法制

32、制度 尤尤其司法機機關、特刑刑庭*第十二章 革命根根據(jù)地民主主政權法律律第一節(jié) 革命根據(jù)據(jù)地法制概概述一、革命根根據(jù)地法制制的形成和和發(fā)展二、革命根根據(jù)地法制制的性質(zhì)三、革命根根據(jù)地法制制的特點*及其影響響第二節(jié) 憲政思想想及其實施施中的若干干問題一、中華華蘇維埃共共和國憲法法大綱*二、抗日民民主政權的的施政綱綱領*三、解放區(qū)區(qū)政權的憲法原則則、施施政方針第三節(jié) 民事與經(jīng)經(jīng)濟立法的的若干問題題一、土地立立法*二、婚姻立立法的原則則*和主要要內(nèi)容三、勞動立立法四、經(jīng)濟立立法第四節(jié) 刑事立法法的若干問問題一、刑事法法律體系二、刑事立立法的主要要打擊鋒芒芒和刑罰適適用原則*三、主要刑刑罰種類尤尤其

33、管管制*四、主要犯犯罪規(guī)定第五節(jié) 司法制度度的若干問問題一、司法機機關二、訴訟原原則三、審判制制度四、人民調(diào)調(diào)解制度*五、新民主主主義司法法原則另附: 20033年統(tǒng)一司司法考試中國法制制史大綱綱基本要求:考生應了解解掌握大綱綱中列出的的相關內(nèi)容容,達到前前后系統(tǒng)記記憶與正確確理解的程程度;能夠夠?qū)ο嚓P法法律史料與與案例,運運用傳統(tǒng)法法律文化理理論知識進進行綜合分分析。第一章 中中國法制史史 第一節(jié)節(jié)西周至秦秦漢、魏晉晉時期的法法制 法制思想:(以德配天天 明德慎慎罰 德主主刑輔)先秦法制主主要內(nèi)容:(出禮入刑刑 契約與與婚姻繼承承法律 鑄鑄刑書與鑄鑄刑鼎 法經(jīng)與與商鞅變法法)秦漢律的主主要內(nèi)

34、容:(罪名與刑刑罰 文景景帝廢肉刑刑 上請與與恤刑 親親親得相首首匿)魏晉南北朝朝時期法典典的發(fā)展變變化 司法制度:(司寇 獄獄訟 五聽聽 五過 三刺 廷尉尉 御史 公室告 春秋決獄獄 秋冬行行刑)三刺刺:指西周法法官在對疑疑難案件審審理結束、作出判決決之前,承承辦官員須須要廣泛征征詢?nèi)撼?、群吏、民民眾等臣民民的意見,稱稱為“三刺”之法。周禮秋官小司寇云:“一曰訊群群臣,二曰曰訊群吏,三三曰訊萬民民,聽民之之所刺宥,以以施上服下下服之刑。”這一程序序在出土的的金文中有有所反映。第二節(jié) 唐唐宋至明清清時期的法法制 永徽律疏疏與中華法法系 十惡 六殺 六贓 保辜 五刑與刑罰罰原則:(公罪與私私罪 自首首與類推 化外人)宋刑統(tǒng)與編編敕 契約與禁婚婚規(guī)定 戶絕與繼承承 四等人 明清律與明明大浩 會典 罪名與刑罰罰:(折杖法 刺配 凌凌遲 充軍軍 奸黨罪罪)刑罰原則:(從重從新新 重其所所重輕其所所輕)司法制度:(大理寺 刑部御御史臺 刑刑訊與仇嫌嫌回避原則則 審刑院院 提點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