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無為民間文化_第1頁
安徽無為民間文化_第2頁
安徽無為民間文化_第3頁
安徽無為民間文化_第4頁
安徽無為民間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安徽無為民間文化1無為縣志風俗歲時習俗生活習俗禮儀習俗雜俗陋習2歲時習俗 春節(jié):除夕,家家貼春聯(lián)。早、中餐簡便,晚餐豐盛,曰“年飯”。年飯中必有鰱魚,以兆“年年有余”。開席之前,酒菜齊備,家主祭天地、祖先,燒香、鳴炮、叩頭畢,全家圍坐吃食。飯后,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圍爐閑話,至子時方睡,稱“守歲”。除夕至翌年正月初三,通稱過年。正月初一稱春節(jié)。正月初一,早起開大門鳴炮,熟人見面互相拱手問好。早餐吃湯圓象征團圓順心,或吃面條象征長命百歲。從初二起,帶著禮品走親訪友,曰“拜年”,延至十五日。解放后,年飯時家主祭天地、祖先,燒香、叩頭漸廢。正月里,熟人初次見面互相拱手問好被互相握手問好所代替。機關

2、、學校、企業(yè)、事業(yè)等單位舉行團拜,職工休假3天。1979年后,電視機逐漸普及,除夕夜多合家收看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節(jié)目。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日。早餐吃元宵,中餐較豐。城鎮(zhèn)晚間玩龍燈、獅燈、魚燈等。家家張燈結彩。農(nóng)村喜看戲劇。清明節(jié):此日,祭掃祖先墳墓。解放后,機關、學校組織干部、青少年到烈士陵園憑吊,緬懷先烈。端午節(jié):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早餐吃粽子,中餐喝雄黃酒,門插菖蒲、艾蒿,梁懸端符或鐘馗像,以驅(qū)邪惡。乞巧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初七日。晚上婦女在院子里陳設瓜果,祈禱織女星幫助她們提高刺繡縫紉的技巧。中元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俗稱“鬼節(jié)”。傳說節(jié)前3天,陰間地獄開門,亡魂歸家享受祭食,故在此日舉辦“盂蘭

3、盆會”,燒化紙錢、錫箔祭奠,請僧道超度。解放后,此俗廢。中秋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晚間用月餅、菱角、石榴祭月。解放后代之以全家歡聚賞月。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山區(qū)有登高的風俗。有“過了重陽無時節(jié),不是雨就是雪”之諺。 3生活習俗1、飲食:主食向以大米為主,早晚兩頓吃粥,中午吃干飯。農(nóng)忙時,下午送點鍋巴、炒米或別的吃食給在田里干活的人打尖,謂之“吃晚茶”。沿江洲區(qū)有時早晚餐吃玉米糊。湯溝區(qū)農(nóng)家習慣日食三頓干飯。圩區(qū)人喜歡把7成糯米摻和3成秈米,用水浸泡,磨成粉狀,蒸成團子。吃食時,把它切成片,用油炒,放點糖,香甜可口。春節(jié)前夕,蒸糯米飯,曬干,炒成炒米,把花生、芝麻分別摻在炒米里,做成花生糖、芝

4、麻糖,成為孩子的節(jié)日糕點。臘月腌肉(或魚、鴨等),曬干,稱作“臘肉”。陡溝區(qū)農(nóng)家有食“臘八粥”之習,即用糯米加蓮子、桂圓、臘貨、大棗,煮粥、合糖食之。城鄉(xiāng)部分居民早上喜歡上街,吃點油條、小餅、五香蠶豆之類。解放后,食品增多,水果進入百姓家。1971年春節(jié)無城建成自來水廠并供水。以后,襄安、石澗、白茆等鎮(zhèn)也陸續(xù)建成自來水廠。2、服飾:解放前,服飾土布居多。冬季貧者穿棉襖、套褲、夾褲和布鞋,戴狗套貧帽。極貧者,幾人伙穿1件衣服,夏季腰間僅圍土布大手巾。紳士穿皮襖、皮袍,外罩黑綢褂,戴瓜皮帽,著黑絨棉鞋。婦女頭裹黑包頭,身系圍裙,腳穿青布鞋。少數(shù)女性青壯年穿旗袍,戴耳環(huán)(或金或銀),用簪子(或金或銀

5、)簪發(fā)髻,套手鐲(或銀或玉)。讀書人多著中山裝,也有青壯年西裝革履的,也有穿長衫、戴共和帽的。 4禮儀習俗婚嫁篇 婚嫁生養(yǎng):民國初年,民間嫁娶有以下幾種方式:包辦婚姻:子女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憑媒正娶,以定終身。買賣婚姻:把婦女當作商品,可以買賣。父母可以賣自已的女兒給有錢的人做妾,丈夫可以賣自已的妻子給別人作配偶,公婆可以賣守寡媳婦給他人做妻室。換親: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無力娶親,經(jīng)過雙方協(xié)商,各以同輩姐妹易嫁。招親;男方由于經(jīng)濟困難等原因娶妻難,女方父母膝下無子,招其繼承女家香火,繁衍后代。其子女可隨母姓,或用父母雙姓,名曰“雙聯(lián)香火”。搶親:男方由于貧窮、丑陋、年齡過大等原因,

6、難娶妻室,采取搶親的方式強迫成婚?;橐黾奕?,則配好八字,即行聘。過一段時間,男方下日書迎娶?;榍罢埗嘧訉O的男性長者在新郎床上睡一夜,稱“暖房”。女子出嫁前數(shù)日,只食雞蛋棗栗,不進粥飯,因迎親日不便解手。嫁時頭蓋紅綢帕,親屬背上轎。新娘下轎,行袋前后更迭。袋、代同音,謂之“傳代”。行之堂上,燃燭焚香,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對拜,禮畢入洞房,飲交杯酒,吃團圓飯。入夜,親友鬧洞房。青壯年前來祝賀,兩人前導,一人每說一句吉利話后,另一人答“好”,名曰“說好”?;楹?日,女子絞去臉上茸毛,名為“開臉”。男女婚嫁,貧富懸殊很大。貧者擇定日期,用青布小轎迎娶,辦一兩桌喜酒,親友赴宴恭賀即畢。更貧者,兩人拜堂

7、后,進入洞房即為伉儷。嫁妝:富者有“半邊奩”、“一條龍”、“陪田產(chǎn)”之類;貧者兩床絮被,一只木箱而已。民國中后期提倡一夫一妻制,婚姻自主。從訂婚到結婚,城鎮(zhèn)有所改革,農(nóng)村變化不大。解放后,主張男女婚姻完全自主??h內(nèi)有自愿戀愛而結為伴侶的;有經(jīng)人介紹相識,相處融洽后辦訂婚手續(xù),婚前領取結婚證的。結婚時,介紹人、證婚人、親友等齊集一堂,由主婚人按證婚人講話,新郎、新娘互換信物及來賓致賀詞等禮儀程序進行,禮成,歡飲喜酒。也有旅行結婚,或婚后旅行過蜜月,給親友散點喜糖,或辦桌喜酒歡聚的。1979年忠臺公社雙豐大隊有13對青年集體舉行婚禮。1987年1月19日白茆區(qū)9對青年在區(qū)公所禮堂舉辦集體婚禮。但是

8、,索取高價彩禮者,為辦家具、酒席而大肆鋪張者,因父母逼迫釀成青年男女輕生者仍時而有之,惡習尚未根除。解放前,縣內(nèi)回民從提親到結婚,與漢族大體相似。結婚時,由清真寺阿訇主持宗教儀式。解放后,男女戀愛成熟或經(jīng)人介紹,情投意合,領取結婚證,舉行婚禮。起初,回民只與回民聯(lián)姻。60年代后,回漢通婚。解放前,婦女生孩子,嬰兒落地,即到娘家報喜,娘家送禮物來。第三天,接生婆為嬰兒洗澡打包,稱為“洗三”。滿月,理發(fā)師給嬰兒剃“滿月頭”。周歲,舅家送來衣、帽、鞋、襪等。父母設酒宴招待親友,并以食、玩之物置于嬰兒前,給他抓選,看他先抓什么,以窺他未來興趣、愛好、志向、前途,稱為“抓周”。孩子滿10歲,親友贈送禮品

9、,開宴歡飲,叫做“做10歲”。嚴橋、牛埠山區(qū)男嬰出生后,只取乳名。結婚前,請人按輩份命名,擇定吉日,舉辦酒席,親友赴宴,公告名字,叫“送號”?!白ブ堋?、“做10歲”,貧者女子不享受。 5禮儀習俗喪葬篇喪葬祭祀:富裕人家,老人一死,將尸體抹洗干凈,穿老衣(新制的)5領3腰(5件上衣、3件下衣,貧者則用假衣領、假褲腰代之),戴小帽,穿薄鞋,抬入早已備好的木棺材。等親屬和晚輩到齊,向遺體凝視默哀后封棺。棺頭上置米飯1碗、熟雞蛋2個。舉家戴孝,哭祭靈前,焚紙錢、錫箔元寶之類,請道士于棺前搖鈴念經(jīng)超度,或3、或5、或7天后出殯。棺蓋上騎著一嫡系晚輩男孩,并放1只公雞,8人抬著。死者的嫡系子孫扶于棺側(cè),長

10、子或長孫端靈牌或遺像于棺前,送葬者哭于棺后。宜安葬日,即入土;若不宜,暫厝,待擇墓地,出殯第3天,親屬再去墳頭祭祀,稱“上飯”。死后第7天為“頭七”,用紙扎成房屋,供奉堂前。每日3祭。直到“六七”除靈,即把紙屋送到野外焚化。爾后,子媳除去孝服,改穿白鞋。頭年白、2年藍、3年灰,3年孝滿。頭年春節(jié)春聯(lián)用藍紙書寫,第2年用黃紙書寫。第2年立秋前后,死者親屬用紙疊衣服、被單、鞋襪,裝入紙箱內(nèi),用錫箔疊成元寶放進黃桶內(nèi),貼上道士蓋印的封條,連同疏文一并送到野外焚化,稱為“燒疏”。每年清明、冬至,子孫到墳前祭奠、培土。而貧者只能用口薄板棺材,不管宜不宜,入土了事。解放后,倡導厚奉薄葬,喪禮從簡。人死后,

11、親友贈送花圈,停柩3日出殯或火化。1976年在平安橋建有火葬場。從1977年初到1988年底,共火化遺體3342具??h內(nèi)回民人死后,清水凈其身,把遺體裝在白布做成的袋形套子里,只露頭部,抬往塋地。挖穴,尸身及其貼土處,撒上麝香、冰片、硫磺,再用木板蓋上,掩埋。無城鎮(zhèn)南郊辟一場地,專供回民安葬。 6禮儀習俗其它一、祝壽:年過半百的老人,晚輩為其慶祝壽誕。來賀者贈送肉、面、糖、蛋、酒之類。禮品上放柏枝,兆示平安長壽。二、建房喬遷:解放前,縣內(nèi)民眾建房上梁時,中梁多懸掛紅布,或貼有“吉星高照”字幅,并由木匠將紅棗、水果糖、糯米粽子及糯米制作的“歡喜團子”等物由梁上撒下,任人爭搶,示為慶賀。此外,主家

12、還令木匠在正門上方或屋頂上安圓鏡,名曰“照妖鏡”,用以“避邪”。喬遷之時,親戚、好友多贈家庭用品等以示慶賀。主家置酒宴款待致謝。解放后,建房舊俗中迷信色彩較濃的部分漸廢。 7雜俗 香火:家家香火設在堂屋上方,正中懸木制的祖龕,龕內(nèi)貼“天地”牌位,兩側(cè)聯(lián)語“千年香火地,萬代子孫堂”。下擺1張長條幾,條幾中間放香爐,兩旁放蠟臺。每逢節(jié)日或紅白喜事,均在這里燒香、點燭,祭祖或拜神。船民以船為家,把船頭當著家中祖先“供龕”。解放后,人們自覺改革,堂上掛領袖像,也有懸祖、父輩遺像的。兩側(cè)聯(lián)語多為“翻身不忘共產(chǎn)黨,飲水常思掘井人”。周圍張貼英雄模范像、彩色畫。酒席:請客吃飯十分講究座位位置。一般長者迎門坐

13、上橫,其左邊第一座稱一席,多坐貴客;其右邊第一座稱二席,其左邊第二座稱三席,其右邊第二座稱四席;下橫坐晚輩,其左為酒壺把子(專司斟酒)的位置。席面不可坐成“烏龜席”(6人共席時,二、二、一、一對面)。結干親:孩子小、體弱,做父母的怕孩子養(yǎng)不大,認體壯而子女多的人做干爸、干媽,托福好養(yǎng)。也有因利害關系而結成的,借勢庇蔭。金蘭結義:異姓男的或女的,因志趣投合而結拜兄弟或姐妹,稱“金蘭結義”,多在2人以上。土地會:農(nóng)村每方圓三四里就有座土地廟。廟內(nèi)有一對泥塑男、女像,即土地神。農(nóng)歷二月初二,農(nóng)民興辦土地會,燒香叩拜土地神,祈禱好年景。解放初土地改革,農(nóng)民分得土地,深知求神不如求己,自動拆毀廟宇。賑孤

14、: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一村或數(shù)村居民公議按人丁攤錢,請道士設齋壇、立神牌、畫符念咒,鑼鈸鐘鼓齊鳴,燒錢紙,潑米粥,賑濟孤魂野鬼,解冤孽,保平安。解放初,宣傳科學知識,弄清楚稻枯不是“地火”引起的,疫病不是鬼降的,此俗漸廢。城隍會:農(nóng)歷十月十五日,無城、襄安舉辦城隍會。是日,市禁屠、家凈鍋,全城(鎮(zhèn))齋戒3日。4個壯男抬著城隍菩薩游街,鳴鑼開道,旗牌、執(zhí)仗先行,校尉、持馬叉等人隨后。家家門前擺香案,燒香、鳴炮迎送。送灶: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傳說灶神上天,家主用紙馬、灶疏、粑粑祭送,名曰“送灶”。除夕夜用香炮接回。解放后,不送灶神,但在此日做糯米粑粑,作為晚餐進食。 8陋習 童養(yǎng)媳:貧者生活困窘,將幼女

15、許配(或賣)給人家,到男家求生;也有無錢娶媳婦的人家,領養(yǎng)(或買)幼女做媳婦,等兒子長大,再結婚。童養(yǎng)媳地位卑下,有難言隱痛。有民謠為證:“瞌睡金、瞌睡銀,瞌睡來了不留情,保佑公婆早早死,一覺睡到大天明?!苯夥懦?,童養(yǎng)媳多半回娘家或解除婚約。此俗不復存在。蓄辮與裹腳:清末,男子從小蓄辮,成人后,辮子盤于頭頂。女子五六歲時用長布條緊緊地裹腳,使腳骨畸形小得像粽子,稱“3寸金蓮”。民國初期,號召剪辮子、放腳,但剪者少、裹者眾??谷諔?zhàn)爭時期,兩俗均廢。80年代老嫗小腳痕跡猶存。吸鴉片煙:清末、民國時期,無城鎮(zhèn)粉山、菜市、花蔭塘及牛埠、湖隴等較大集鎮(zhèn)都開設有鴉片煙館。吸鴉片煙的多為富豪惡棍。山區(qū)有極少

16、數(shù)人種植罌粟,制作鴉片煙。解放初嚴禁,已絕跡。納妾:清末,男子可娶三妻四妾。民國期間,此俗依存。一些豪紳地主,倚仗錢勢,只要看中小家碧玉,就納作姬妾或占作姘婦,有的為著生兒傳代也納小妾。解放后,此俗廢。賭博:解放前盛行。解放后屢禁,但未絕。算命:算命者多是瞎子。他們根據(jù)人的生辰八字,用陰陽五行推算求命者的命運。解放初剎住這種活動。80年代殘渣又起??聪啵嚎聪嗾咭罁?jù)人的相貌特征、手紋、骨骼等神乎其說,如:“天庭開闊有官相,地角飽滿有福澤”等幾句奉承話,使受騙者就范。測字:有兩類,其一,算命者兼測字,把60個固定的方塊字各卷成圓筒,任人挑選一個,看是何字;其二,擺攤子或背著測字箱串鄉(xiāng),也有自報一字

17、代測的。測字者探詢問者口風,窺察神色、心情、年齡等,根據(jù)所揀的字或口報的字,依照字的音、形、義,任意解釋,使問者愜意??达L水:觀察墳地或宅地的地勢、方位等,據(jù)以附會人事兇吉。解放前,請“風水先生”用羅盤測定方位,確定某地、某山、某向作住宅地或葬地,宣講山、水、堂、岸、龍脈、結穴。趨之如鶩者,多屬富貴人家。送星宿:又稱“送鬼”。某人突發(fā)疾病,就說惡鬼纏身、降災。根據(jù)玉匣記所載“二十八宿”,燒香和紙錢,送往某某方向。有甚于此者,請巫婆或神漢設壇“過陰”,查請鬼的來歷。 9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戲?。簾o為縣流傳廣影響大的主要是廬劇。 民歌:縣內(nèi)民歌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其中有的曲調(diào)極為優(yōu)美。 舞

18、蹈:縣內(nèi)民間舞蹈常與歌、燈結合,以燈會形式演出。曲藝:主要有“安徽大鼓”、“評詞”兩種。 10廬劇,又稱“倒七戲”,特點是不拘泥于形式,不受舞臺限制,唱詞、道白純系方言土語,唱腔接近民歌小調(diào),通俗易懂,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尤其是農(nóng)民,人人愛唱,人人能唱。上演的傳統(tǒng)劇目有:蔡鳴鳳辭店、王清明合同記、孫繼高賣水等連臺本戲,也有老先生討學錢、藍橋擔水等折子戲。演出時,只要一人敲打鑼鼓,兩三人演出即可,劇情固定,唱詞由演出者即興發(fā)揮(行話叫“水詞”),一本戲往往能連唱數(shù)日,留下懸念,吸引觀眾非挖根刨底看到結局不可。關于它的形成,已不可考。它的覆蓋面頗廣,在巢湖、六安、滁縣、蕪湖、池州等地區(qū)廣為流行。解

19、放前從事演唱的全系民間班社。解放前夕,盛行無為鄉(xiāng)里的董少軒班、焦朝露班等都深受農(nóng)民喜愛,俗話有:“男人看小董,忘了拋秧撒種;女人看小董,回家摸不到糞桶”,可見戲迷們?yōu)槠鋬A倒。解放后,廬劇逐步舞臺化,文武場開始完善。1952年縣政府牽頭組建“無為縣地方戲新生劇團”,不久改名為“無為縣新生倒七戲劇團”,并設有專門劇場“小戲院”。同時對傳統(tǒng)劇目進行整理,通過去蕪存菁,固定了劇本形式,部分地改變了唱“水詞”的舊習,并整理和創(chuàng)作了一些新劇目。從社會上、學校里吸收了一批新的有文化的骨干人員,給廬劇隊伍增加了新的活力,開始不用男角反串,出現(xiàn)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年輕男女演員,如王萬鳳、周世能、吳昌珍、蔣光玲、閻

20、修鳳以及后起的沈珍妹等,均在省內(nèi)廬劇界享有盛譽。同時還出現(xiàn)有一批編劇、作曲工作者,如李近庸、夏賢千,蔣壽如、燕昌煜、王大剛等,為推動廬劇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戲劇11民歌 粗獷豪放者當推各種勞動號子,不下20余種,如放木排號子、船夫號子、打硪號子、打夯號子、龍船號子、舂米號子等;山歌也有10多種,如放牛歌、耘草歌、打麥歌、車水歌、采茶歌、插秧歌等;此外民間小調(diào)也多姿多采,如男女情歌、對歌、獨歌、搖籃曲、十二月花名等。50年代,縣文化主管部門多次組織音樂工作者到民間搜集民歌。1958年,整理有山歌、插秧號子、打硪號子、舂米號子等100余首。1979年至1981年,縣文化局組織數(shù)次民歌采集活動,共采

21、集215首。省文化廳民歌征集小組選36首,編入安徽民歌集成;省群眾藝術館選18首,編入安徽民歌資料集;地區(qū)在省選的基礎上,增選15首,編入巢湖民歌選。1983年,又采集民歌7首,刊登于巢湖地區(qū)農(nóng)家小唱選集。1979年10月,湯溝鎮(zhèn)65歲老嫗湯清英口唱送晚茶,由魏先源記譜、程宏儒整詞。次年秋,連同來年春日等哥回,入選“國際科教文征歌”。隨后由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分別由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中國唱片社遼寧分社灌制密紋唱片和盒磁帶,銷售國內(nèi)和東南亞國家。并載入帶露的花朵(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歌曲集)、安徽民間音樂第3集。1986年,舉辦“芝城音樂舞蹈大獎賽”。參賽者250人,節(jié)目28個,選出青年女歌

22、手尹為繡參加“全國民間民族音樂舞蹈大獎賽”,演唱民歌搖籃曲我家寶寶睡著了,獲3等獎。 12舞蹈 西北鄉(xiāng)盛行龍燈、魚燈、踩高蹺、玩鐃等;東南鄉(xiāng)喜玩旱地行舟、蚌殼燈、蝦子燈、馬燈、花籃、滾龍等;無城及其近郊常演出行業(yè)特點的燈會,如:瓦匠專玩五昌拋叉,布業(yè)專玩龍燈,木匠的高蹺,漆匠的平臺,鐵匠的節(jié)節(jié)高等。居民中大姓旺族,也各有專項燈會。如獅子燈、車上轎等以及城郊的魚燈、花棍、地花鼓等,全縣總計有30余種。燈舞道具制作精巧,表演形式各異,都以動作為主。有的滿場飛舞,粗獷奔放;有的翩翩漫舞,細膩入微;有的幽默詼諧,妙語連珠,并配以鑼鼓、吹奏樂或民間小調(diào),相得益彰。13曲藝 大鼓屬安徽沿江中路派系。一人說

23、唱,配書鼓、夾板(牙子),隨處可唱。主要演唱歷史演義故事、武俠小說、各類公案。解放后又編了一些新人新事和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故事等新詞。演唱時,敲鼓、擊夾,輕重緩急,節(jié)奏和諧而有韻律,令聽眾全神貫注:說唱中,高手句句入輒,有韻有調(diào),間以道白、表情、姿勢、聲腔,繪聲繪色,使人若臨其境,心往神馳。評詞,也只一人獨白,配以醒木一塊,時說時擊,說得天花亂墜,引人入迷。門歌、坐唱,說唱兼?zhèn)?。門歌配以鑼鼓,2人、3人均可,一人領唱眾人和。一般在春節(jié)期間挨門挨戶演唱,內(nèi)容為好人好事或吉祥詞。坐唱,亦稱清唱,由一人或數(shù)人坐地演唱,有罵俏打諢,也有說唱故事、人物情節(jié),唱腔一般為廬劇或民間小調(diào)。配以胡琴,專唱小調(diào),

24、則叫唱曲。均為群眾所喜愛。 14無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全縣共收集非遺線索300多條,調(diào)查項目200多個,其中新發(fā)現(xiàn)項目占30%以上,初步摸清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種類、數(shù)量與分布狀況。調(diào)查項目涵蓋14個門類,共計96項,其中民間文學(神話、傳說、故事、歌謠等41篇)41項,傳統(tǒng)美術(紗燈)1項,傳統(tǒng)舞蹈10項,傳統(tǒng)戲?。耖g廬劇團十幾個)1項,曲藝(大鼓、評書)2項,傳統(tǒng)技藝(無為板鴨無城有十幾家正傳,無為人外出制作板鴨遍布全國,不計其數(shù))1項,生產(chǎn)商貿(mào)習俗2項,消費習俗7項,人生禮儀6項,歲時節(jié)令9項,民間信俗4項,民間知識10項,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競技(龍舟賽在無為水鄉(xiāng)二壩、雍南、湯溝、陡溝、劉渡等鄉(xiāng)鎮(zhèn),都有賽龍舟的習俗)1項。由此可見,我縣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資源最為豐富,傳統(tǒng)戲劇、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體育與競技類資源十分廣泛,傳統(tǒng)舞蹈、生產(chǎn)商貿(mào)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jié)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類資源則相對比較豐富,傳統(tǒng)美術、曲藝類流傳較少。目前,“巢湖民歌無為民歌”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無為剔墨紗燈”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