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地域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的切入點
中國文學的研究是一種開放的模式。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和解決文學問題。20世紀后期,中國文學研究中的理論和方法的探討已經(jīng)成為熱潮,這說明文學研究自身需要反思,需要突破。人們嘗試在交叉學科中去研究文學的生成和發(fā)展。文學風格的形成和重構,地域文化和文學的關系也就成了研究者關注的一個視角。詩歌與地域文化關系,在《詩經(jīng)》和楚辭的研究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对娊?jīng)》研究中關于地理考釋的著述較多,除散見于各種傳注之中,還有專書,如朱右尊《詩地理征》七卷,桂文燦《毛詩釋地》六卷,尹繼美《詩地理考略》二卷,圖一卷。其中有重要發(fā)明的,還是《詩地理征》,已涉及到詩的音、詩關系,注意到音、詩的分合。如在析《桑中》篇時,辨析音、詩的異同,云:“桑間濮上言其音不言其詩也,且詩上言沫邑,下言上宮,并在都會之地,朝歌東距濮陽一百七十五里,無緣期會于此而要于彼也?!薄班嵭l(wèi)之音比于慢矣,淫氵失之聲使人意靡魄化,志氣怠慢,然古音言聲非言詩矣?!鄙ig濮上之音,非桑中之詩;鄭聲非鄭詩。《詩經(jīng)》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關于詩的分類,其風、雅、頌的劃分,一般是主張從詩歌產(chǎn)生的區(qū)域來劃分的。《楚辭》有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解讀楚辭必須結合楚地的山川風物、民情語言。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云:“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鑒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這里已提示楚辭和地域文化的關系。宋人黃伯思說更為明確,他在《新校楚辭序》中云:“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背o的地域文化研究比較深入,其研究成果有些已超出楚辭研究自身,具有了更廣泛的文化意義,對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研究有借鑒作用。宏觀的中國文學研究中,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是屢被研究者引用的有關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的理論基礎:一是音聲不同造成南北文學的差異,音分南北,“南聲之始,起于淮漢之間;北聲之始,起于河渭之間”、“聲音既殊,故南方之文亦與北方迥別”。二是山川導致民俗不同,造成了南北文學差異,“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際,多尚虛無。民崇實際,故所著之文,不外記事、析理二端。民尚虛無,故所作之文,或為言志、抒情之體。”三是南北二分,先后相繼。劉師培對南北文學不同論的表述方法有三:一是典型表述,忽視次要方面,以文人籍貫分其南北,忽視單個文人的流動;二是時代表述,不同時代南北差異不同,“魏晉之際,文體變遷,而北方之士,侈效南文?!薄肮柿θ嵊诮ò?句工于正始。此亦文體由北趨南之漸也?!比欠峙杀硎?盡管文分南北,又可細分,“陰、何、吳、柳,厥制益工,研煉則隱師顏、謝,妍麗則近則齊、梁。子山繼作,掩抑沉怨,出以哀艷之詞,由曹植而上師宋玉,此又南文之一派也。鮑照詩文,義尚光大,工于騁勢;然語乏清剛,哀而不壯。大抵由左思而上效蘇、張。此亦南文之一派也。”劉氏對唐代文學的南北不同是這樣論述的:“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蕩之言,惟隸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楊薛之作,間符隋煬,吐音近北,扌離藻師南。故隋唐文體,力剛于顏謝,采縟于潘張,折衷南體北體之間,而別成一派。唐初詩文,與隋代同,制句切響,言務纖密。雖雅法六朝,然卑靡之音,于焉盡革。四杰既興,文體益恢,詩音益諧。自是以降,雖文有工拙,然俳四儷六,益趨淺弱。惟李杜古賦,詞句質(zhì)素;張陸奏章,析理通明。唐代文人,瞠乎后矣。昌黎崛起北陲,易偶為奇,語重句奇,閎中肆外。其魄力之雄,直追秦漢,雖模擬之習未除,然起衰之功不可沒也。習之、持正、可之,皆奉韓文為圭臬,古質(zhì)渾雄,唐代罕倫。子厚與昌黎齊名,然棲身湘粵,偶有所作,咸則《莊》、《騷》,謂非土地使然歟若貞觀以后,詩律日嚴。然宋沈之詩,以嚴凝之骨,飾流麗之詞,頌揚休明,淵乎盛世之音。中唐以降,詩分南北。少陵、昌黎,體峻詞雄,有黃鐘大呂之音。若夫高常崔李,詩帶邊音,粗厲猛起;張孟賈盧,思苦語奇,縋幽鑿險,皆北方之詩也。太白之詩,才思橫溢,旨近蘇張;溫李之詩,緣情托興,誼符楚《騷》;儲孟之詩,清言霏屑,源出道家;皆南方之詩也。晚唐以還,詩趨纖巧,拾六代之唾余,自鄶以下,無足觀矣。”劉氏對唐代文學的論述有如下特點:第一,注意南北融合,而又不是簡單采用《隋書·文學傳序》的說法?!端鍟の膶W傳序》云:“然彼此好尚,互有異同。江左宮商發(fā)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zhì)。氣質(zhì)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zhì)斌斌,盡善盡美矣?!眲⑹险J為楊素、薛道衡的詩作已有“吐音近北,扌離藻師南”漸漸融合南北的特點,而隋唐文體,“力剛于顏謝,采縟于潘張”,匯合顏延之、謝靈運、潘岳、張華“力剛”、“采縟”,折衷南體北體之間,而別成一派。第二,不以人物籍貫為唯一標準,如論古賦,則認為“惟李杜古賦,詞句質(zhì)素”,論詩歌則將太白之詩歸于“南方之詩”;劉氏所說南方之詩中“溫李”,溫庭筠,太原人;李商隱,懷河內(nèi)人,籍屬北方而詩風則入南方。第三,注意師承或風格前后聯(lián)系,“隋煬詩文,遠宗潘陸”;隋唐之文,“力剛于顏謝,采縟于潘張”;溫李之詩“誼符楚《騷》”;儲光羲、孟浩然詩“源出道家”。第四,作家受生活環(huán)境影響,選擇接受效法對象形成帶地域特點的詩風,“子厚與昌黎齊名,然棲身湘粵,偶有所作,咸則《莊》、《騷》,謂非土地使然歟”柳宗元被貶往南方,風格有變,柳宗元曾貶永州,永州在今湖南境內(nèi),又貶柳州,柳州在今廣西境內(nèi),故云“棲身湘粵”。《新唐書》卷168《柳宗元傳》云:“貶永州司馬。既竄斥,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郁,一寓諸文,仿《離騷》數(shù)十篇,讀者咸悲惻。”但劉氏所論大要有二:一是以籍貫分南北;二是以師承分南北。程千帆《文論十箋》又在劉文基礎上提出兩點:(一)中國文學之方輿色彩,分南北二種是一概括的說法,若細分則南北文學之中又各有其差異;(二)中國文學中方輿色彩,細析之有先天后天的差異。先天者,原乎自然地理;后天者,原乎人文地理。“前者為其根本,后者尤多蕃變,蓋雖山川風氣為其大齊,而政教習俗時有薰染;山川終古若是,而政教與日俱新也?!绷硗?程先生還指出,“吾國學術文藝,雖以山川形勢、民情風俗,自古有南北之分,然文明日啟,交通日繁,則其區(qū)別亦漸泯?!薄肮艅t異多同少,異中見同;今則同多異少,同中見異。此其今古之殊,亦論吾華文學發(fā)展之地理因素所不可忽者也?!蹦媳蔽幕恢睘閷W者關注,牟潤孫《唐初南北學人論學之異趣及其影響》對唐初南北學術異同作了分析。唐長孺在地域文化和文學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成果多見于《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其《漢末學術中心的南移與荊州學派》一文,論述南北學術轉(zhuǎn)移,東漢末年,劉表統(tǒng)治荊州十九年,大興文教,數(shù)以千計的文士聚集在荊州,使荊州代替洛陽成為全國的學術中心?!蹲x抱樸子推論南北學風的異同》一文認為三國時期所謂南北之分乃是河之南北,而非江之南北,《世說新語·文學篇》褚褒云“北人學問淵綜廣博”乃指大河以北流行漢儒經(jīng)說傳注,孫盛云“南人學問清通簡要”指大河以南流行的玄學,三國時期的新學風起于河南,大河以北、長江以南一般仍守漢人傳統(tǒng),晉室東遷后,京洛風氣移到了以建康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江南名士不少接受了新學風,開始重視三玄?!侗背膹浝招叛黾捌渌ヂ洹?、《南朝高僧與儒學》、《論南朝文學的北傳》都涉及到地域文化。唐先生論南北文風頗有識見,認為南朝著名文人的文集普遍傳播北方,文學類書亦為北人所重。北朝末期,以徐、庾為代表的江左文風基本上已占領了北土文壇,北土文學的重振實際上是南朝文學的北傳。在唐代代表“江左余風”文風的多為北人,南朝文學占領了北方文壇。他們的成果在方法上給古代文學中的地域文化研究以啟示,即注意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注意到南北學術的分合和轉(zhuǎn)移。唐代文人占籍的考訂為認識唐代文人分布提供了條件。首先是史念?!秲?lt;唐書>列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布》,它并不是文人或詩人的本貫分布,但為文學研究中士族問題的討論提供了方便,史文指出:“當時有確切本貫的一千八百八十九人,按十道區(qū)分,關內(nèi)道為五百三十人,河南道四百零一人,河東道二百二十四人,河北道四百零九人,山南道四十三人,淮南道五十八人,江南道一百四十七人,隴右道四十五人,劍南道一十九人,嶺南道一十三人。另有周邊各地的二十九人?!笔肺挠懻撊缦聠栴}:唐代人物本貫分布的輪廓;唐代初年長安及關隴的人物;唐代初年的山東人物;唐代前期的將相和關西關東;唐代世族居地的聚散;唐代前期和后期人物本貫地理分布的變遷。和此文相關的另有《唐代前期關東地區(qū)尚武風氣的溯源》一文。其次是陳尚君《唐詩人占籍考》。文人以占籍為單位的空間排列,歷來為唐代文學研究者所重視,但由于作家資料的零散和望貫相混,難以清理,陳尚君先生《唐詩人占籍考》填補了這一空白。唐代詩人占籍情況,據(jù)陳尚君考訂,大致如下:京畿道226人,其中京兆府186人;關內(nèi)道6人;都畿道200人,其中河南府120人;河南道157人;河東道149人,其中蒲州79人;河北道245人;山南東道77人;山南西道4人;隴右道27人;淮南道60人;江南東道404人;江南西道159人;黔中道0;劍南道66人;嶺南道27人。戴偉華《唐方鎮(zhèn)文職僚佐考》以方鎮(zhèn)為單位對其方鎮(zhèn)幕僚作了全面疏理,因方鎮(zhèn)以一定區(qū)域為其活動范圍,故方鎮(zhèn)幕僚的生活行為和創(chuàng)作活動也被相對地限制在一定的區(qū)域中,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勢必帶有地域文化特點,至少他們作品中描述的對象多為當?shù)氐木坝^。使府的文人分布和文人籍貫的分布不同,前者為動態(tài),后者為靜態(tài)。在研究地域文學中,文人的動態(tài)尤為重要,實際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地域性多數(shù)是由文人的動態(tài)分布所決定的,因此考察使府文人的創(chuàng)作也至關重要。戴偉華《唐詩創(chuàng)作地點考數(shù)據(jù)庫》是為本課題研究所做的一項必要工作。此庫的制作歷時一年有余,也是“地域文化與文學創(chuàng)作”課題的重要成果。唐代文學研究中地域文化視角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出現(xiàn)了有份量的成果。歸納起來有如下特點。(一)其他南北朝文學研究史念海、陳尚君關于《兩<唐書>列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布》(《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唐詩人占籍考》(《唐代文學叢考》)為這方面研究打下基礎。在其他朝代的文學研究中亦有此類著作,如胡阿祥《魏晉本土文學地理研究》其立足點則在文學家籍貫的地理分布。收入周振鶴主著《中國歷史文化區(qū)域研究》中由胡阿祥撰寫的《中古時期郡望郡姓的地理分布》和《清代桐城文派作家的地理分布與區(qū)域分析》已經(jīng)顯示出胡阿祥以郡望和籍貫探討文化和文學的特點。戴偉華《唐代文學研究中的文人空間排序》有一節(jié)《和地域結合:關于文人占籍的分析》試圖從占籍入手討論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二)關中士族文學的歷史演變李浩、杜曉勤的研究應屬此類。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主要考察唐代關中、山東、江南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的構成、流動及其演變的歷史過程與基本特征。其中《唐代關中的文學士族》一文,以關中士族由經(jīng)學世家到武力強宗,再由武力強宗到文學世家的變遷為核心,論述了關中文學在隋唐五代的歷史演變,指出中唐時期是關中文學全面繁榮時期,并對關中士族與江南士族、山東士族在文學觀念、作者隊伍、創(chuàng)作成就等方面的異同及融合作了論述。杜曉勤《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以江左、山東、關隴三大地域文化的整合和士庶力量消長為主要討論內(nèi)容,其中《地域文化的整合和盛唐詩歌的藝術精神》一文,分析了占主導地位的江左、關隴、山東文化的彼此交匯、沖突、融合,試圖將盛唐詩歌藝術受文化轉(zhuǎn)型影響產(chǎn)生的詩風之變揭示出來。(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認識這是由來已久的討論內(nèi)容和方法,在這一方面劉師培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不同的時代南北的分界尚有差異。曹道衡先生《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大致以南北分界論文學的演變,其在《緒論》中討論了“南北文風異同說的提出”、“關于南北文風差別的時間斷限”、“怎樣看待南朝文學和北朝文學”、“對北朝文學評價不高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曹先生在《歷史的回顧》一章中討論了大一統(tǒng)時代地區(qū)差別與分裂時代地區(qū)差異的不同,“所謂南北文化的區(qū)別,到漢代已經(jīng)只有相對意義,從根本上講應該是已經(jīng)融合了。至于南北朝時代所謂南北之分,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曹先生還著力討論了南北朝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設有《南方的文化傳統(tǒng)》、《河朔的文化傳統(tǒng)》等章。唐代文學研究中論述南北文風的融合和移易,都是以南北劃分為切入點的研究。如余恕誠的《地域、民族和唐詩剛健的特質(zhì)》,作者從南北整合的角度,認為唐初北方貞剛,一洗江左綺靡,文中指出“唐詩在陳子昂之后,迅速推向高潮,出現(xiàn)盛唐‘文質(zhì)半取,風騷兩挾’的極盛局面”。(四)《唐水學》等大諸家以嚴耕望的巨著《唐代交通圖考》為基礎,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作了深入而全面的疏理和探討。此書分為“唐代交通概述”、“水陸交通與文學創(chuàng)作”、“行旅生活與唐文人心態(tài)的變化”、“唐代交通與文學傳播”、“唐代交通與唐人創(chuàng)作方式的新變”、“唐代交通與文學母題的拓展”、“南北交通與唐南方落后地區(qū)文學的發(fā)展”、“唐代交通的發(fā)展與文學風格的變化”、“唐代交通與唐人行記”等九章,大凡涉及交通的方方面面,都盡可能給以分析,其書資料扎實,論述細密。(五)《唐代詩人叢考》所著錄的各大群對大歷詩人群的關注和作用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始于對大歷年浙東聯(lián)唱與浙東詩人群的關注。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詩人叢考》中有關大歷詩人分為南北兩大群的描述,對這類成果的出現(xiàn)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趙昌平的“吳中詩派研究”亦可歸入此類。(六)關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在這一領域內(nèi),各有側(cè)重對于比如巫山與唐詩、嵩山與唐詩等。余恕誠《李白與長江》一文思路頗為新穎,將長江上、中、下游流域和李白生平結合起來,李白成長于長江上游的巴蜀,卒于長江下游的當涂,中間因就婚安陸、寓家南陵、系獄潯陽、流浪夜郎,以及早年漫游、晚年流浪,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于長江流域,沿江自然風光,豐富多采的文化遺產(chǎn)對其影響很深,其詩作展示了長江流域的自然和人文之美。這一思路也可以歸納成以詩人活動地點為切入點的研究。以上分類中,所涉及的成果只是舉其要者,相關成果還有不少,如地方作家研究、地方文學現(xiàn)象與文化關聯(lián)的研究自在地域文化與詩歌研究的范圍之內(nèi)。對唐代文學與地域文化關注比較早,1987年我曾設計一個課題來討論文風嬗變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其中《屈賦與唐詩——對唐詩“文”、“質(zhì)”之變的理論考察》一文認為,從地理文化及由之引起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看,屈原賦隨著唐代南方的開拓越來越多地影響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南北文學至唐漸趨合一,但差異是存在的,這是由文化的差異所決定的。第一,地理差異引起的人情風尚的差異,必然反映到創(chuàng)作意識中來,影響了文學的內(nèi)容和風格。第二,唐代前后期文學的變化,既是安史之亂前后的差異,也是地域南北的不同。唐代后半期,南方詩人大增,受南地風俗和歷史文化的熏陶,詩風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屈原賦作的表現(xiàn)手法才又充溢新的生機。第三,唐人已意識到活動在楚地作家“惟楚詞是學攵”。這首先由貶往湘粵的作家?guī)恿孙L氣,他們滿懷憂郁,在南方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情感外射的位置,與屈原人格遭際及賦作抒情方式產(chǎn)生共鳴。第四,隨時間推移,這種因地域而學楚辭的風氣已推演為整個時代的風尚。這只是一個個案分析,并未能深入系統(tǒng)進行下去。后來在《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中結合方鎮(zhèn)使府文人分布進行了探討。我以為過去的研究有兩種傾向:一是在地域與文學的研究中,重在制度的研究,與文學創(chuàng)作自身有一定程度疏離;一是區(qū)域作家研究或作家在某區(qū)域的創(chuàng)作研究,只是限于一種范圍而未能自覺從地域文化角度作系統(tǒng)探討??傊皇е趯挿?一失之于局促。但從詩歌自身來討論地域文化問題,在唐詩研究中還是有相當?shù)睦щy。如果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本位切入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研究,可能會更貼近唐詩的實際,但它需要做一最基礎的工作,即要作“唐詩創(chuàng)作地點考”。要將全部唐詩創(chuàng)作地點考出來是不可能的,但要盡可能多地確定唐詩所作的地點。在這一研究過程中,我們充分吸收已經(jīng)取得的唐代地域與詩歌研究的成果和獲得這些成果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因為以何為本位只是根據(jù)自己研究對象的需要而確立的,并不具有排他性。它是完成某一專題研究的設定目標,或者說只是一次運動的自定規(guī)則。地域文化與中國文學的研究歷程,舉其要者而言,唐代以前則側(cè)重于上古的交通不便以及諸侯國的各自為陣,中古則側(cè)重于南北分裂時期的文風差異和交流;唐代以后則側(cè)重于文士自覺分派傳承而形成的區(qū)域或?qū)W派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學傳統(tǒng)以及各自的地域性特色。而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從總體上看,既缺少前者的客觀形勢,又缺少后者的主觀意識。為了有所進展,研究過程中應注意四點:第一,尋求在文獻資料上有所突破,即用相當長的時間完成兩個必備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其一為《唐文人籍貫數(shù)據(jù)庫》,其二為《唐詩創(chuàng)作地點考數(shù)據(jù)庫》,而后者的設計和完成比正文寫作所費的時間精力還要多,在試用過程中深感有進一步完善之必要。第二,尋求在理論上的突破,如用文化場的移出與移入理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東科貿(mào)職業(yè)學院《物理化學實驗上》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警官學院《西方哲學原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導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勞動教育2》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海洋大學《建設工程項目管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防突培訓課件
- 培訓課件內(nèi)容分析
- 小學生讀名著分享課件
- 廣東碧桂園職業(yè)學院《人工智能技術基礎》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共青科技職業(yè)學院《機械CAD》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安全生產(chǎn)事故舉報獎勵制度
- 冠心病健康教育完整版課件
- 國家開放大學《理工英語1》單元自測8試題答案
- 重癥患者的容量管理課件
- 期貨基礎知識TXT
- 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課件-第一單元 我們的守護者 復習課件-人教部編版(共12張PPT)
- 《尖利的物體會傷人》安全教育課件
- 安全管理體系及保證措施
- 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證明模板
- 啟閉機試運行記錄-副本
- 少兒美術畫畫 童畫暑假班 7歲-8歲 重彩 《北京烤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