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第7課

一、選官制度的創(chuàng)新(一)九品中正制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xiāng)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那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交結朋黨,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自曹操開始,嘗試新的選人方法,曹丕繼魏王后,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頒制九品中正制。這種選官制度既繼承了兩漢鄉(xiāng)里評議人物的傳統(tǒng),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吨型鈿v史綱要上冊》第7課歷史縱橫欄目1.背景(1)基于漢末動蕩的權宜之計(2)出于抑制地方大族的考慮(3)察舉制不適宜選拔的需求閱讀教材歷史縱橫相關材料,思考:九品中正制產生的背景是什么?

一、選官制度的創(chuàng)新

創(chuàng)立:

措施:

標準:曹魏時期,曹丕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而推行。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從初創(chuàng)時期的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發(fā)展到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一)九品中正制2.內容3.影響后期逐漸淪為士族門閥統(tǒng)治的工具?!吧掀窡o寒門,下品無士族》“——《晉書》

一、選官制度的創(chuàng)新(二)科舉制1.演變歷程時期表現(xiàn)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試隋煬帝始建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人數(shù),首創(chuàng)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宋完善科舉制,擴招,彌封,鎖院,別頭試等晚清清末“新政”,1905年廢除科舉制

一、選官制度的創(chuàng)新2.影響(1)積極(二)科舉制材料: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溆欣纤琅c文場者,亦無所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王定寶《唐摭言》卷1《散序進士》材料:科舉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xù)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γ鲹P《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

政治上: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

文化上: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和文學的繁榮

價值觀上:形成了讀書群體勇于追求上進,入世有為的價值觀取向

階層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一、選官制度的創(chuàng)新(二)科舉制科舉制的推行,對歷史的發(fā)展,也帶來很大負面效應。首先,它使得學校體系從此以后就和選官制度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學校成了科舉的附庸?!怪袊緛砭驮摪l(fā)展起來的科學技術,受到了影響,以至于長期無法進化。其次,科舉雖然強化了官僚制,但也使得人才都被行政體系吸走,影響了社會整體發(fā)展。其三,科舉制雖然推動了人們向學,但也極大地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的生長。整個社會的運行,都圍繞著官僚體制打轉,這對于中國社會以后的發(fā)展影響甚巨,以至于今天仍有余波?!獜堷Q《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導論》2.影響(2)消極時間制度方式標準趨勢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選官制度的演變歷程——從以名取士到以文取士世卿世祿制察舉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自下而上推薦品德孝廉中正官評定授官初為家世道德才能,后為門第。分科考試才學血緣世襲軍功爵制中央任免軍功標準科學客觀方式公開公正權力集中中央(創(chuàng)新之處)魏晉南北朝三公九卿皇帝東漢皇帝尚書臺三公【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曹魏】【西晉】西漢秦朝皇帝三公九卿【決策】【執(zhí)行】中朝

二、中央官制的創(chuàng)新:三省六部制

二、中央官制的創(chuàng)新:三省六部制1.演變歷程(1)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三省制。(2)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時:常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

二、中央官制的創(chuàng)新:三省六部制2.特點(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書舍人(中書省的官員)起草。起草完畢,由中書令、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署名后,交由門下省審查、署名,再呈送皇帝書面批準。已批準的詔令又送往門下省,正本存檔,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蓋章印,在送往尚書省施行。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1)以皇權為中心;(2)相權三分,職權分明;(3)集體宰相制(群相),節(jié)制君權。閱讀材料并觀察圖示,思考:三省六部制有何特點?

二、中央官制的創(chuàng)新:三省六部制3.影響分工合作的三省,為什么辦公機構卻被隔離成成內廷、外廷兩部分?參與決策內廷被分為中書、門下兩省,這一設計有何作用?行政體系中的尚書省六部,剔除了專門為皇家服務的機構,這有何積極意義?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標志著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成熟!(1)相權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2)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造,此后歷朝基本沿襲。時期政權組織權力分配趨勢秦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西漢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丞相集決策、行政、用人、審議和司法于一身。武帝后中外朝制中朝決策,外朝執(zhí)行。東漢三公和尚書臺三公榮譽,尚書臺掌決策和行政。魏晉南北朝尚書、中書、門下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輔助決策。隋唐三省六部制中書起草詔令、門下封駁審議、尚書執(zhí)行。中央官制的演變歷程——君權與相權的博弈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宰相權力不斷分化以人丁為依據(jù)的人頭稅即丁稅以田畝為基礎的土地稅,即田稅以成年男子為基礎的徭役和兵役百姓國家納稅維持國家運轉百姓繳納的賦稅給國家提供資金。國家用其養(yǎng)兵衛(wèi)國、賑災、修建工程、支付官吏工資等維持國家運轉,為百姓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的生活環(huán)境。百姓與國家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保國安民是上位者應盡的職責依法納稅是每個國民應盡的義務

三、賦稅制度的創(chuàng)新漢代田稅較輕,人口稅和更賦很重實施租調制度隋唐魏晉租調按戶征收的說法摘自《中外歷史綱要》

三、賦稅制度的創(chuàng)新

三、賦稅制度的創(chuàng)新(一)魏晉時期:租調制北魏太和九年(485),頒布了均田制,規(guī)定男子年15歲以上,受種植谷物的露田40畝,婦女20畝,如果是二年休耕一次的地,則加倍受田,三年休耕一次的加兩倍受田。奴婢和平民一樣受露田?!诰镏频幕A上,次年頒布實行了新的租調制,規(guī)定一夫一婦為納稅單位,租額相對減輕,即一對夫婦年納粟2石,帛1匹…以后相繼建立的北齊、北周、隋、唐都曾頒布過此令,唯辦法略有變更?!獏谓ㄖ校骸吨袊糯x稅制度述略》1.內容根據(jù)材料回答:什么是均田制?什么是租調制?租調制的征稅依據(jù)是什么?均田制:指政府不觸動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礎上,把無主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農民耕種,接受土地的農民要向封疆國家交納賦稅和服役,土地只允許使用不允許買賣,實質上是一種封建土地國有制。(1)租:納粟為租(2)調:納帛或布為調

三、賦稅制度的創(chuàng)新(二)唐初:租庸調制唐代的賦役令規(guī)定:每丁每年向國家繳納租粟二石。調隨鄉(xiāng)土所出,每年繳納絹(或綾)二丈,綿三兩;不產絲綿的地方,則納布二丈五尺,麻二斤。此外,每丁每年還要服徭役二十日,閏月加二日;如無徭役,則納絹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做庸?!宀澲骶帲骸吨袊肪V要》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1.內容田畝稅(租):糧食人頭稅(調):帛或布庸:用帛或布代徭役同租調制相比,租庸調制有何進步意義呢?以庸代役保證農時,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三、賦稅制度的創(chuàng)新(三)唐中后期:兩稅法1.背景仔細觀察地圖,唐鼎盛時期和唐后期戶口數(shù)有何變化?戶口銳減,逃戶增多,稅收不足。

三、賦稅制度的創(chuàng)新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cù)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shù)而莫相統(tǒng)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yōu)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

——《資治通鑒》卷2261.背景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閱讀材料并思考:兩稅法實行的背景是什么?(三)唐中后期:兩稅法

三、賦稅制度的創(chuàng)新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1)實行“量出制入”的原則,中央根據(jù)財政支出的預算征收總額,分配到各地征收。(2)不分主戶和客戶,一律就現(xiàn)居地納稅。(3)每戶按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4)戶稅按戶等高低征錢,地稅按畝繳納谷物。(5)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2.內容◎唐德宗像特征:不再按丁征稅,改為按資產和田畝征稅。閱讀教材第40頁史料閱讀,概括兩稅法的內容。(三)唐中后期:兩稅法租庸調制兩稅法征稅標準征稅項目征稅對象征稅次數(shù)放松了人身控制簡化了稅收名目擴大了收稅對象人丁財產田租、戶調、力役、雜稅等戶稅、田稅授田農民不分主客農商,一律納稅旬輸月送夏、秋兩季簡化了稅收時間比較租庸調制與兩稅法創(chuàng)新之處

三、賦稅制度的創(chuàng)新(二)兩稅法(1)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2)兩稅法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3)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4)按照各戶的貧富程度確定征稅標準,較為公平。(5)兩稅法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3.影響賦稅制度的演變歷程——人丁與財產的流變時間賦稅制度標準趨勢魏晉唐初唐中期明代清初租調制按戶征糧納絹租庸調制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可以庸代役按土地和財產收稅取消人頭稅按畝征收銀兩以人丁為主到以土地財產為主人身控制逐漸松馳稅收種類減少從實物地租到貨幣地租不定時—基本定時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變化:商周世卿世祿制——曹魏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創(chuàng)新:標準科學客觀、方式公開公正、權力集中中央。中央官制選官制度賦稅制度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