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荀的貶與崇揚孟抑荀與史家的評論_第1頁
孟荀的貶與崇揚孟抑荀與史家的評論_第2頁
孟荀的貶與崇揚孟抑荀與史家的評論_第3頁
孟荀的貶與崇揚孟抑荀與史家的評論_第4頁
孟荀的貶與崇揚孟抑荀與史家的評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孟荀的貶與崇揚孟抑荀與史家的評論

歷史學家的歷史思想和理論反映在歷史觀的直接理論建設、歷史發(fā)展的反思、歷史事件的評價以及歷史人物的評價中。它還反映在對文化發(fā)展、學術轉型、思想進步的省級問題、隱蔽和解釋中。換言之,史家關于文化、學術、思潮和思想理論的價值取向和主觀評判清晰地展現(xiàn)出他的史學理論和觀點。具體說,要從文化、學術和理論思潮的歷史過程之中了解史學家的史學思想;同時要研究史學家思想與儒學思想、經(jīng)學思想、諸子學思想等的關系,更深入一層討論史學家的觀點、理論。無疑,這對于史學史的研究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早期儒家之孟子和荀子社會評價和歷史地位的遷變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歷史現(xiàn)象。它既是一個儒學、經(jīng)學和諸子學的思想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史學問題。因為,眾多的史家不可避免地參與其事態(tài)的發(fā)展之中,并從各自不同的史學觀點出發(fā)作出相異的評價,程度不同地影響了事態(tài)的變化和后來的結果。故本文在對此歷史現(xiàn)象做思想史討論的同時,擬就史學大家司馬遷、司馬光和朱熹等人關于孟荀抑揚的觀點進行闡述和作出一些解釋,以期于在思想學術史和史學史的結合上解讀孟荀抑揚之事。一“孔孟之道”的歷史演變眾所周知,在中國儒學演變史上,有“孟荀”和“孔孟”兩種不同的提法。從歷史上看,前者在前,后者在后。也就是說,先有“孟荀”之說,后有“孔孟”之說。從“孟荀”到“孔孟”,中間經(jīng)歷了千年的時間。表面上這是一種稱謂的變化,實則背后蘊涵著異常豐富的內容??鬃又?儒分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以其思想豐富、理論深厚、體系完整、影響廣大而著稱于世。西漢時期,司馬遷作《史記》,以孟子、荀子等人合傳。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tǒng)紀,絕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1此為列傳的題解。傳中雖廣記“三鄒”、“稷下先生”等活躍于齊國的學人士子,從題解看是以孟荀為主,此其一。題解言“儒墨之遺文”等語為泛指,太史公因而作孟荀列傳,應理解為他視孟荀為相似一類,此其二?!懊鞫Y義之統(tǒng)紀”指的是荀氏,而“絕惠王利端”則說的是孟子,太史公于二人同中又明了其異,此其三。在《孟子荀卿列傳》中,特別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開首太史公的一段感慨。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2義利之辨是儒家重要的理論問題,而孟子恰以嚴辨義利、重義輕利著稱,一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傳于后世。司馬遷因讀《孟子》首篇首章而有感,他雖未直接引孟子語,而是以孔子言來發(fā)揮,但其觀點與孟子若合符節(jié)。可以這樣說,太史公由《孟子》而慨嘆,與孟子有同感,故更認同于孟子。總而言之,司馬遷看重孟荀,視兩人為同類,從個人的義利價值觀出發(fā)更傾向于孟。太史公之外,漢唐之間,如公所論,孟荀不分伯仲。大儒董仲舒一方面論孟子的性善之論,一方面又作書美荀卿。3西漢末的劉向校定整理《荀子》,在書序中以荀、孟、董仲舒齊名,認為三人同為仲尼之門4。西晉人司空沉評論《傅子》,語中有“足以塞揚墨之流遁,齊孫孟于往代?!?唐中期(憲宗朝)楊注《荀子》,他在其序中說,世逢亂世,孔道幾熄,而“孟軻闡其前,荀卿振其后?!?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孟荀齊名。與楊同時,韓愈關于孟子“醇之又醇”和荀子“大醇小疵”的評價7使直到唐中期的孟荀齊名開始發(fā)生變化。然而,真正的變化是在宋代。在北宋孟子受到了司馬光、蘇軾、李等人的質疑和非議,卻得到了二程及以后的朱熹的極力推崇。朱熹以畢生精力注解和研究《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著成《四書章句集注》,孟子和《孟子》的地位開始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隨著程朱理學的官學化,他們的儒學學術價值觀和道統(tǒng)論大張其道,也得到了官方的認同。北宋神宗年間,封孟子為鄒國公,配享孔子。元朝文宗年間,加贈孟子為鄒國亞圣公,這是官方首次授予孟子“亞圣”之稱號。元代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試子。孟子、《孟子》、孟學,家喻戶曉,人人誦讀??酌现浪斐蔀橹袊糯鐣砥谡y(tǒng)儒學的代名詞。正是經(jīng)歷了如此的過程,荀子從韓愈那里的“大醇小疵”到被視為“極偏駁”而全盤否定,從韓愈那里的最初列荀子于傳孔儒正道之外至程朱最終地把荀子排除于道統(tǒng)之外。荀子終于被從緊隨孔子之后、光大振興孔儒的位置上掉下來,淪為一個普通的儒者。與此形成鮮明的對比,孟子則扶搖直上。自漢代始的孟荀齊名并立的思想認識和歷史格局最終被打破和拋棄?!翱酌现馈背闪巳鍖W的代名詞。歷史上孟荀的褒貶不同,與其說是一個理論問題,毋寧說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與其說是一個思想問題,毋寧說是一個歷史社會問題。也就是說,不在于孟荀在理論上都說了什么,而在于孟荀所言是否能為歷史上的某個時期所用,是否能滿足某個特殊時代的特殊要求,是否合乎歷史和時代的變遷移易,是否與人們的常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統(tǒng)一的歷史觀相契合,如此等等。綜觀孟荀的興衰歷程,不難看出,孟荀的此褒彼貶至早是從唐中期開始的,最終的完成則是兩宋。從中國社會的歷史發(fā)展來看,唐代是其發(fā)展的重要轉折。漢唐是中國古代社會上升、完善和走向繁榮的時期。自唐以后,君主專制的小農經(jīng)濟的封建社會在成熟和繼續(xù)繁榮的同時伴隨著深重的社會危機走向衰落和僵化。社會秩序的重新整合、政治價值重新構建、現(xiàn)實時局的救弊革新是整個時代的主題。從中國儒學的發(fā)展演變來看,由唐開始,歷經(jīng)兩宋和明代,是中國儒學無論從形態(tài)抑或內容都發(fā)生較大程度的轉型和變更,從而形成為兩宋儒者稱之為“新儒家”的儒學新的思想系統(tǒng)的時期。這樣幾個過程的重合不是偶然的??梢赃@樣說,恰恰是在中國社會發(fā)生歷史性變革和轉型的時期,在中國儒家于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轉變其形態(tài)和重組其內容的過程中,在史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們選擇、解釋和改造以往的儒學理論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孟荀地位、價值的升遷變化。二韓日之哲學思想處于唐代中期的韓愈首次揭起了崇揚孟子的大旗。他之所以如此,我認為從初步的研究來看,恐怕不是由于孟荀兩人思想和理論的原因。韓愈既不贊成孟子的性善論,也不贊成荀子的性惡論,他認為他們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他的“性三品說”既不同于孟子,也不同于荀子,而是吸取了兩人各自的觀點而綜合之。8韓愈在《原道》中所描述的“先王之教”:仁義道德、詩書易春秋、禮樂刑政、士農工商、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等以及對君臣民的等級之別、各自的責任義務的強制規(guī)定9,與其說來自于對過去儒學的概括,倒不如說就是直接來自于荀子。只要將韓氏的上述觀點與《荀子》相互參看就會承認這一點。要真正理解韓愈就應該理解韓愈所處的時代和他畢生所奮斗的目標。韓愈在哲學思想上是一位保守的正統(tǒng)儒家思想家。他生活于佛道、尤其是佛教興盛紅火的唐代,正統(tǒng)的儒家思想促使他對佛教采取完全排斥的態(tài)度。樹立儒學的威風,重振儒學的旗幟,批判和排斥佛教應該說是他畢生為之奮斗的目標。隋唐是儒、佛兩種不同的哲學思想體系在文化和哲學理論層面上交鋒的時期,而韓愈是這場文化思想沖突中的儒學杰出代表。依據(jù)上述情況的分析,我認為,韓愈推崇孟子至少有這樣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孟子以“好辯”之名辟揚墨,恰似韓愈此日辟佛、道;其二,孟子鋒芒畢露的個性、平治天下的抱負和凜然不屈的氣概都與韓愈一生的所為和性格不期而合。由此韓氏特別地欣賞孟氏,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三,推崇孟子也是建構儒學道統(tǒng)的需要。為了排斥佛教、嚴格華夷之防、重顯華夏文化的優(yōu)越,韓愈在佛教法統(tǒng)的刺激下必須建構儒學的傳道之統(tǒng),而孟子的相關論述是不可多得的思想資料。在韓愈的眼里,先儒除孔子外,尚有孟、荀、揚雄可得稱道。然而比較來比較去,他雖認為荀子、揚雄亦為孔子圣人之徒,但還是認為揚與荀大醇而小疵,只有孟子是醇乎醇者。這樣,孟子成為孔子之后的傳道之人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然而,究竟醇疵的標準是什么,荀子何處有疵,韓愈都未明說。也許這只是韓愈的個人主觀感覺,也許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事情。韓愈以回擊佛教的挑戰(zhàn)、重振儒學為己任,但他并未完成這一任務。他提出傳道之統(tǒng)的思想,后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思想觀念的意義和價值。但他以“性情三品說”來重建儒學的心性學,以圖超越佛學作為理論特長和吸引眾生的佛學心性學說,卻沒有能夠達到目的。倒是與韓愈同時,且與他有過一段師生之誼的李翱既不滿意于劉禹錫和柳宗元直接借用佛教的心性論,也不滿足于韓愈組合而成的、略顯“粗糙”的心性理論,他吸取佛教的心性論改造儒學的心性論,提出“復性說”。他的學說的前提是,人性即人之所以為圣人者。這樣,以主張“性善”而著稱的孟子就理所應當?shù)匾鹑藗兊淖⒁狻H白鹈稀迸c“崇孟”:破解模式與關鍵北宋時期,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成熟和完備的君主專制和宗法等級體制的封建社會中,如何有效地行使君主和國家的職能,如何協(xié)調社會各階級、各階層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使社會健康和平穩(wěn)地向前演進等一系列的社會政治問題,如何達到理想的社會等級秩序,如何造就理想社會的理想人格等一系列的更深層次的道德和哲學問題提到了政治家、史學家、哲學家和道德家們的工作日程上來。上述的工作歸結起來就是這樣一項工作:構建適當?shù)纳鐣刃蚝蛢r值體系。而它的具體開展是通過兩個渠道進行的:對以往所有歷史作重新評價和解釋,對以往所有社會價值理念作新的整合。孟荀抑揚這樣一個看似儒學演變史的問題恰恰是上述工作的具體組成部分,或者是上述工作進行的直觀表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揚孟抑荀正是發(fā)生在北宋及以后,這不是偶然的。宋代的孟升荀降有一個過程。宋朝,《孟子》列入《九經(jīng)》。就在《孟子》超子入“經(jīng)”的時候,思想學術領域發(fā)生了尊孟與貶孟的論爭。即伴隨著范仲淹、歐陽修、孫介、石復、二程、張載、王安石、朱熹、陸九淵等的“尊孟”,亦有李、司馬光、蘇軾、晁說之、鄭厚、葉適等的非孟、疑孟、議孟、辯孟、黜孟、刪孟。這個論爭,在兩宋之際延續(xù)了一百年,直到朱熹的《讀余隱之尊孟辯》,方告結束10。“尊孟”終于占了上風,孟子終于超荀而出,獨領風騷,緊隨夫子之后。這里,僅主要以史學大家司馬光和朱熹的思想觀點來討論之。司馬光著有《疑孟》一卷,凡十一篇,對《孟子》中許多觀點、表述和事例一一予以駁難。內中既有對孟氏性善論的駁議,又有對“君臣之義”、“人臣出處進退”的議論。如,司馬光對孟子的“德、齒、爵”論提出質疑,說:“豈得云彼(指王)有爵,我有德、齒,可慢彼哉!”堅決反對以道德之高、年齡之長與政治地位之尊相提并論,肯定君主的絕對權威。他堅決反對孟子的“易位”主張。他說:“為卿者無貴戚異姓,皆人臣也。人臣之義,諫于君而不聽,去之可也,死之可也,若之何其以貴戚之政,敢易位而處也?!?1義正詞嚴,不容含糊。二程極力尊孟。認為,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12。而認為孟子有大功于儒家圣門,一則傳道有功,一則發(fā)展孔子思想有功。他們常常把《論語》與《孟子》并提13。南宋的朱熹踵師之后,基本上全盤否定了荀子。他既說荀學粗糙未成型,又說荀卿全是申韓,告誡弟子不須理會,如此等等14。至于對孟子,朱嘉自少年就崇敬備至。他以一生的精力致力于《孟子》、《論語》、《中庸》和《大學》等四書的鉆研,撰成《四書集注》和《四書或問》。至于他論及孟子其人其書的內容,在《文集》和《語類》中不勝枚舉。正是他的《四書集注》在實質上確定了孟子的歷史地位。司馬光的“疑孟”和朱熹的“尊孟”、“崇孟”是兩宋時代移易、思潮轉型在諸子學和經(jīng)學研究領域中的折射,可以從社會歷史觀的變化和學術思想的發(fā)展兩個層面來思考。從社會歷史觀的角度分析,“尊孟”和“非孟”的爭議反映了以社會歷史觀為主要內涵的社會主流思想的變化。有人說,司馬光的“疑孟”一是有意與王安石的“尊孟”反其道而行之,二是因尊崇揚雄而非孟子15。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適應社會時代的需要而嚴辨以君臣之義為核心的等級名分觀念和制度。一方面,他對《孟子》中對君主的任何“無理”極其不滿,大加辯駁,極力維護君主的至上權威;另一方面,他對荀子的禮學思想表示極度的認同。他在集幾十年精力撰成的《資治通鑒》的起首就大發(fā)議論:“臣光曰:臣聞天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贝苏Z簡直就是《荀子》的翻版。應該說,這是司馬光“疑孟”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僅在此點上,“尊孟”的朱熹與“疑孟”的司馬光并無分歧和對立。眾所周知,朱熹同樣嚴辨君臣綱常名教。朱熹著有《資治通鑒綱目》,雖在其身后幾十年方流傳于世,卻是成書于生前,是其成熟思想的記錄。此著繼承了《春秋》的書法和傳統(tǒng),從帝王的角度立言,辨正閏,明順逆,嚴篡弒之誅,褒揚尊賢和死節(jié)者,等等。朱氏甚至于認為《通鑒》于《春秋》之義有所不足,并加以改正。由此,我們應可更客觀和更接近事實地理解司馬氏的“疑孟”16。說到這里,應順便提及,朱熹之所以“尊孟”,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重《春秋》研究的包括朱熹在內的宋儒們知道,唯有孟子真正理解《春秋》的微言大義,因為孟子最先評論《春秋》,并指出其中有“大義”17。其次,朱熹等宋儒的“尊孟”還在于由“天理人欲之辨”而推衍至社會歷史觀的“王霸之辨”和“義利之辨”,這是構建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的需要。嚴格“義利之辨”和講求“王霸之辨”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或者說是一個問題邏輯推演的先后兩個環(huán)節(jié)。它們均發(fā)生于“天理論”這一新的社會思想方法論的指導之下?!傲x利之辨”在北宋再度成為理論熱門。由于政治的斗爭和現(xiàn)實的需要,貴義輕利是二程、司馬光和以后的朱熹等人所屬政治派系的基礎理論觀念??鬃?特別是孟子的“何必曰利”、“王良射禽”等自然為他們所重,是其寶貴的理論源泉。而荀子的“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的“義利雙貴”多少有點不合時宜。特別荀子與專講人之“自為”和欲利本性的法家牢牢地系于一起時,就尤其遭到宋儒們的詬病。宋儒們講“義利”的歸結點是經(jīng)世治民,即論證以何種政治形式來實現(xiàn)天下的良好治理。此為政治觀和歷史觀的理論問題。道德價值的“義利”問題必然地與政治歷史的“王霸”問題結合起來。以朱熹為代表的宋儒“貴王賤霸”,當他們向先人們尋求理論支持的時候,孟荀的不同遭遇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雖不能說孟子開了王霸之辨,卻可以說他開了“是王非霸”之先。他明言:“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18這是王霸之別的經(jīng)典定義?!鞍哉咧裼萑缫?王者之民如也?!?9這是王霸氣象的絕妙描述。孟子不僅從王霸政治的深層內涵、外在氣象、現(xiàn)實可能、實現(xiàn)途徑等討論王霸,而且從人君的心術、手段、動機等展開思緒。談王霸不能不及孟氏,重王道不能不重孟氏。相形而下,荀子雖有《王制》、《王霸》之論,卻非“是王非霸”,在他看來霸道雖不及王道,然優(yōu)于危亡之道。他雖也重禮明分,卻“隆禮”帶“至法”。他的思想的現(xiàn)實適用性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從學術思想的發(fā)展而言,自唐以來儒道佛三教并立,各種學術及其文化思想體系的長期相互沖突、滲透和融合,宋代的儒學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變化的顯著標志就是逐漸形成的宋明理學思潮。理學與以往的儒學不同,它借鑒和吸取佛教高超的思辯理論和引人入勝的佛性論,擺脫了漢代以來以宇宙觀和治國論為重點的理論格局,以天道心性作為哲學的核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