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飲馬河遺址19801980發(fā)掘簡報_第1頁
長春市飲馬河遺址19801980發(fā)掘簡報_第2頁
長春市飲馬河遺址19801980發(fā)掘簡報_第3頁
長春市飲馬河遺址19801980發(fā)掘簡報_第4頁
長春市飲馬河遺址19801980發(fā)掘簡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長春市飲馬河遺址19801980發(fā)掘簡報

銀馬河發(fā)源于吉林省盤石縣呼蘭嶺。流經雙陽、永濟、九臺、德惠等縣,匯入農安縣靠近山區(qū)的第二松華河。1980年至1984年,長春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先后對飲馬河的德惠、九臺、雙陽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古調查,發(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至遼金時代的古文化遺存多處(圖一)。現(xiàn)將七處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做些介紹。其它處遺存列表于后,以供今后工作參考(附表)。一、墓葬形制、結構及隨葬品種類及分布1.五家子遺址屬雙陽縣山河鄉(xiāng)五家子村。這一帶山巒起伏,飲馬河及其支流肚帶河蜿蜒環(huán)繞。沿河兩岸平坦開闊,古代遺存分布比較密集,其中最為豐富的是北山、于家街、狐仙堂、西山四處的山坡上,有遺址、墓葬,文化面貌較一致,應是一處較大的聚落群。每一處遺存分布面積都在4、5萬平方米左右,文化層厚40—70厘米。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陶器、石器殘片較多。陶器均為夾砂紅褐陶,胎質粗糙,火候不均,夾層呈青灰色,無紋飾,手制,采用泥圈套接法,不少殘片留有接碴痕跡,主要器形有鼎、鬲、豆、罐、壺等。采集殘破陶器及陶片二十三件。鼎足5件。四件方錐形足中三件已殘,一件完整者高12.9厘米(圖二,15);一件扁錐形,高8.4、寬4.4、厚1厘米(圖二,6)。鬲足7件。圓錐形,其安法為先在鬲的底部留三個窟窿,然后將帶有榫頭的三足插入,再抹泥使之成為一體。一件較完整者高7.8厘米(圖二,9)。豆柄3件。矮柄。一件高4.2、底座直徑9.6厘米(圖二,8),另兩件已殘。罐耳6件。兩件為瘤狀耳,貼附在器身上(圖二,5);四件為橋狀耳,橫置在器身上。安法為先將榫頭插入器壁窟窿內,然后周圍涂抹使之結合牢實。一件長10.5、寬3.6厘米(圖二,13)。另三件已殘。壺2件。一件肩部以上已殘,斜肩,鼓腹,平底,腹部有兩個對稱豎置的橋狀耳。腹徑15.4、底徑8厘米(圖二,16)。另一件為頸部殘片,侈口,長頸,口徑5.6厘米(圖二,10)。石器種類較多,有斧、錛、鑿、刀、紡輪、網墜、石鏃等十三件。斧3件。通體磨光,上部較窄,弧形刃。一件橫剖面呈橢圓形,長11.2、刃寬3.4厘米(圖二,1)。兩件橫剖面為長方形,其中一件長11、刃寬6.4厘米(圖二,2)。錛1件。單面刃,打制后再磨光而成。長8.8、刃寬4.4厘米(圖二,3)。刀2件。一件已殘,直背弧刃、磨制.中部有兩個雙面穿孔。完整者長21.2、寬7.4、刃寬22.4厘米(圖二,14)。鑿1件。長條形,兩面刃,橫剖面呈正方形,通體磨制。長8.2、刃寬2.6厘米(圖二,4)。紡輪1件。算珠形,磨制,中間有圓孔。直徑5.2、孔徑0.9厘米(圖二,12)。網墜1件。利用天然卵石將兩端打成缺口而成。長5.5厘米(圖二,11)。鏃4件,3件已殘。完整者磨制精細,表面光滑,有翼有梃,剖面為菱形,梃的剖面為圓形。長5.1、寬1.2厘米(圖二,7)。墓葬主要集中在西山果園內,目前已知有五座,均系當?shù)厣鐔T挖坑掘土時發(fā)現(xiàn),并都遭到破壞?,F(xiàn)僅知五座墓葬的墓壙為大塊石板堆砌而成,底部有鋪石板和不鋪石板兩種,頂部均壓4.5塊石板為蓋。墓中所出隨葬陶器與遺址中陶器相同。2.南山墓群近幾年來,當?shù)剞r民常在南山東坡上發(fā)現(xiàn)長方形土壙石棺墓,總數(shù)已達十余座,其分布面積達6萬余平方米。經過清理的墓葬共二座,相距10余米,西面一座編號為M1,東面一座編號為M2。其中M1在清理之前已遭部分破壞,墓內共出隨葬品七件。M2內未見人骨及比較完整的隨葬品?,F(xiàn)以M1為例,將墓葬形制、結構及隨葬品介紹如下。墓為長方形土壙石棺墓,東南向,兩側壁用石板立砌,西北端為塊石壘砌,東南端用一塊近似鏟形的大石板封堵。墓口長1.95、寬0.8米,墓底長2.04、寬0.85米,棺內深0.7米。棺底為黃砂土,石棺上蓋三塊大小相若的不規(guī)則石板。頂部距地表約0.60米。棺內人骨已腐朽,葬式不明。據靠東側殘存的一塊脛骨可知頭向山頂,方向300度。隨葬品有陶壺、陶碗各兩件,陶罐、石斧、銅刀各一件,一件陶壺內有豬牙四顆。陶器均夾砂黑褐陶,胎質略粗,砂粒大小不勻并雜有云母粒。碗為泥條盤筑,制作不規(guī)整,內壁可看到盤筑痕跡,壺為泥片套接,器壁較薄,表面均經過打磨。壺2件。一件器表打磨光亮,圓唇外侈,斜頸內收,垂腹,平底略向內凹。通高21.4、口徑7、底徑8.4厘米(圖三,4)。另一件已殘,僅存口、頸、肩部和下腹部,器表光滑,侈口,圓唇,鼓腹,假圈足??趶?、底徑8.4厘米(圖三,3)。碗2件。器表略經打磨,黃黑相雜,顏1、2.陶碗3、4.陶壺5.陶罐6.石斧7.銅刀色斑駁。一件敞口,圓唇,斜壁,假圈足,口沿下有兩個對稱的橫扁耳。通高11.6、口徑20.4、底徑9.2厘米(圖三,2)。另一件直口,圓唇,弧腹,假圈足,口沿下有相互對稱的橫板耳和瘤狀耳各一對。通高11.2、口徑16.2、底徑9.6厘米(圖三,1)。罐1件。器表略經打磨,器壁較厚,圓唇,口沿外侈,腹部有四個對稱的瘤狀耳,小平底。通高8.8、口徑10、底徑4.8厘米(圖三,5)0石斧1件。平面長方形,弧刃,磨制精細,棱角分明,刃部鋒利。刃寬7.6、頂寬6.3、厚1.6、高9.7厘米(圖三,6)。銅刀1件。凹背弧刃,尖部稍殘,略向上翹起。刀身與刀柄之間有圓形凹缺,柄扁平,末端稍殘。長19.2、最寬處3.8、最厚處0.5厘米(圖三,7)。二、高速公路德惠縣大青.遺址1.東山頭遺址位于雙陽縣四家子鄉(xiāng)雜木溝東山。此山為南北走向,東面瀕臨飲馬河蓄匯而成的石頭口門水庫,南至項家溝2公里,東北距付家溝1.5公里。山頂較為平坦,南北長約200、東西寬約50米。在山的頂部和南坡的第一、二層梯田中發(fā)現(xiàn)了古代陶器、石器。這里遺存的文化面貌比較單純,所見陶器均為夾砂紅褐陶,火候不高,胎質疏松。器表有紋飾者較多,主要有壓印紋、刻劃紋兩種,壓印紋為復合并排的方頭工具捺壓成連點狀,刻劃紋多是由劃紋組成的縱行“之”字形、菱形.等幾何圖案(圖四,4、5)。陶器的壁較薄,且小形器較多,可辨認的器形多為壺罐類,均手制。采集陶片十件,其中有:壺口沿1件。敞口,尖唇,口沿下有一道凹槽,表面刻劃“之”字紋,器形較小。殘高2.1厘米(圖四,2)。罐口沿1件。直口,圓唇,斜肩(圖四,1)。罐底1件。微鼓腹,平底,底部包在器身外面。底徑3.8厘米。石器有石斧、石刀等。斧1件。磨制,表面有麻點,圓首弧刃,體近梯形,縱剖面橢圓形。長11.1、刃寬4.8厘米(圖四,6)。刀1件。已殘,磨制,一面刃,剖面三角形。長7.2厘米(圖四,3)。位于九臺縣慶陽鄉(xiāng)慶陽村靠山屯東的漫崗上,南與遼金時代“偏臉古城”相鄰,西2.5公里是飲馬河,九臺到德惠的公路從遺址與飲馬河之間穿過。遺址東西長400余米,南北寬300余米,地面散布許多飾有紋飾的夾砂陶片和殘破石器,另外還有零星遼金時代的泥質灰陶片。夾砂陶為紅褐色,內羼蚌殼粉,由于燒制的火候不均,在同一陶片上有的地方呈黑褐色,有的地方呈黃褐色,并且?guī)в泻谏珚A心。其表面多經過打磨,飾有用方頭或圓頭工具捺壓的連點紋、由直線組成的幾何形圖案等(圖五,1—4)。器形多屬罐缽之類,由于采集陶片比較碎小,完整形狀還不好弄清。石器有鏃、鏟、斧等共六件。鏃1件。具有北方細石器特點。琢制精細,周身留有壓剝痕跡,兩側壓剝均勻,整體呈柳葉形,尾平,鏃尖微殘。長3.6厘米(圖五,5)。鏟2件。由黑色燧石打制而成,器表粗糙。一件整體為不規(guī)則矩形,弧刃。長15.6、刃寬6.2厘米(圖五,6)。另一件整體形狀呈不規(guī)則梯形,弧刃較鋒利。通長16.5、刃寬9.2厘米(圖五,7)。斧3件。均磨制,其中兩件磨制粗糙,器形也不甚規(guī)整,另一件近似長方形,縱剖面為橢圓形,弧刃較鋒利。長14.1、刃寬4.5厘米(圖五,8)。3.大青嘴遺址屬德惠縣大青嘴鄉(xiāng)大青嘴村。遺址所在地西距飲馬河僅1.5公里,往北漫崗起伏連綿,而南面卻較為平坦開闊。漫崗南坡散布著豐富的石器、陶器殘片和動物肢骨,面積近萬平方米,在斷崖上可明顯看出的灰坑和文化堆積厚約150厘米。這里的文化遺存可分三種,代表著三個不同時代的堆積。第一種遺存的陶器主要為夾砂和泥質褐陶,器壁較薄,表面打磨,均有紋飾。還有少量泥質紅衣陶。夾砂褐陶的胎較粗,內羼顆粒較大的蚌粉,表面常用復合并排的圓頭或方頭工具捺壓成連點紋,還有用平行直線組成的幾何形圖案及“之”字紋等(圖六)。泥質褐陶表面常先用圓頭工具捺壓出凹槽,然后再在其上劃出直線,組成斜向平行紋飾,在同一陶器上半部常有連點紋,還有由平行直線組成的幾何形圖案(圖六,2)。可辨認的器形有缽、罐、壺等。均采用泥圈套接法制成,底的茬口包在器身外面。缽1件。已殘,夾砂褐陶,敞口,圓唇。殘高3.8厘米(圖七,9)。罐4件。均已殘,一件筒形罐,夾砂褐陶,直口方唇,口以下有一單面穿孔,通體飾縱向“之”字紋。殘高5.6厘米(圖七,7)。三件深腹罐,泥質褐陶,侈口,圓唇,深腹微鼓,其中一件近唇部有一單面穿孔,以下為劃紋組成的大小相套正反三角形,三角形以下是橫向排列方點狀連續(xù)捺壓紋。殘高6.8厘米(圖七,6)。另一件口沿以下飾左右折回的斜劃紋。殘高9.8厘米(圖七,10)。還有一件底部殘片,平底。直徑5.8厘米(圖七,8)。壺口沿4件。三件泥質褐陶,一件泥質紅衣陶,直口尖唇。紅衣陶者殘高4.8厘米(圖七,1)。其它泥質紅衣陶片多較碎小,器形尚不可辨認。在有第一種遺存陶器存在的灰坑中,還出有兩件石鏃,骨簪、骨錐各一件。石鏃通體精磨,呈柳葉形,鏃尖扁棱狀,棱脊清楚,兩側鋒銳利,鏃尾端平齊,一件長4.7厘米(圖七,5)。一件長2.5厘米(圖七,2)。骨簪較完整,骨質堅硬,磨制光滑,棱角分明,橫剖面為矩形,有四棱形鋒利尖部,長5、寬0.5厘米(圖七,4)。骨錐已殘,利用動物肢骨磨制而成。長5厘米(圖七,3)。第二種遺存的石器、陶器也很豐富,文化面貌與吉林地區(qū)西團山文化相似。其石器以磨制為主,也有少量打制后僅在刃部加以磨制。采集品有斧、鏟、、刀等。斧3件。一件已殘,平首弧刃,橫剖面橢圓形,一件通體磨光。長11.1、寬4.2厘米(圖八,1)。另一件斧身琢制,刃部磨制。長10.4、寬5.1厘米(圖八,4)。鏟4件。一件琢制,體近梯形,略有束腰,縱剖面近矩形。長12.5、刃寬5.8厘米(圖八,2)。三件通體打磨,圓首長腰。其中一件殘長12.4、寬6厘米(圖八,3)。錛1件。磨制,單面刃,橫剖面矩形。長5、寬4.6厘米(圖八,5)。刀1件。已殘。磨制光滑,直背略弓,弧刃,殘斷部有一鉆孔。殘長9.1厘米(圖八,6)。陶器為夾砂紅褐陶,比第一種遺存陶器色淺,胎質較松,火候較低,粉末狀砂粒均勻地分布在胎內,素面,手制。采集陶片十二件:有鬲足四件(圖九,2)、鼎足三件(圖九,1),鋬狀耳一件(圖九,3),橋狀耳三件,還有算珠狀紡輪一件(圖九,5)。第三種遺存僅見少量陶器殘片,為泥質褐陶,火候低,胎質松而粗糙,表面不平整,素面,手制。采集陶片四件,計有:罐口沿1件。敞口,尖唇,口沿下有一圈凸棱,凸棱上有鋸齒狀紋飾(圖九,8)。還有罐的平底一件(圖九,7),小鋬耳一件(圖九,6)。三、北嶺社區(qū)北嶺結構1.王家坨子墓群屬德惠縣菜園子鄉(xiāng),位于飲馬河與第二松花江交匯地帶,北面7公里是第二松花江的支流筒子河,東面是一條不知名的小河溝,西面8公里是第二松花江的又一條小支叉,再向西面10余公里便是飲馬河的主河道。墓群分布在王家坨子屯農民居住區(qū)西北部的一大沙土丘上,沙土丘長約2000余米,寬約1200余米,東南西北走向,現(xiàn)高出地表4米左右。從1972年起,當?shù)剞r民在取土時,常于沙土丘中發(fā)現(xiàn)人骨架,粗略統(tǒng)計可達五十具以上,人骨側上方多有陶器隨葬。除一具人骨上面壓有三塊石板外,不見其它葬具。據此可以認為這里是一處古代墓群,葬法多為土壙墓。在隨葬品中不見石器或金屬器,陶器的絕大部分已被農民打碎后扔棄,所剩下四件完好陶器有鼓腹罐、高領罐、缽,高圈足鏤孔豆各一件。陶器均夾砂,砂粒細小且分布均勻,其顏色以褐色為主,由于火候不勻,有的地方呈灰色。陶胎較薄,除豆有鏤孔外,其它器物基本為素面。均手制,器表經過抹平,較光滑,高圈足豆的圈足為上下抹,豆盤和其他器形為橫向抹。鼓腹罐侈口圓唇,斜肩鼓腹,腹以下內收成小平底。在腹部有兩個對稱的豎置小橋狀耳。腹部表面有一條凹槽??趶?4、底徑8、高21厘米(圖一〇,7)。高領罐灰褐色,直口圓唇,高直領,鼓腹,小平底,在領上有兩個對稱豎置小橋狀耳??趶?6、底徑6.2、高19.5厘米(圖一〇,2)。缽侈口,圓唇,口沿以下微鼓,然后內收成小平底。制作比較粗糙,口沿不很規(guī)則,口徑14、底徑5.2、高11厘米(圖一〇,8)。豆由缽形豆盤下加高圈足而成,缽的形狀基本和上件缽相同,只是在腹上有三個橫置小橋狀耳。高圈足豆座上有鏤孔十二個,二個鏤孔一組縱向排列成四行,行與行之間又夾鏤孔一個。豆盤口徑12.2、通高22.2厘米(圖一〇,3)。2.北嶺墓群位于王家坨子西北7.5公里,地理環(huán)境與王家坨子略同,北面0.5公里許為飲馬河,東0.5公里許是飲馬河支流大泡秀河。墓群正分布在北嶺屯居住區(qū)的土丘上,土丘南北走向,長200余米,寬百余米。當?shù)剞r民在翻耕土地時,常在住宅前后發(fā)現(xiàn)人骨,在人骨附近有陶器隨葬?,F(xiàn)選同一墓中所出的五件較完整的陶器介紹如下。陶胎夾砂,砂粒不均,陶色分黑、褐兩種,并有黑褐斑駁現(xiàn)象,陶胎較厚,表面較光滑,二件陶豆有鏤孔,其余為素面。均手制,豆表面經條形工具抹平,痕跡很明顯。鼓腹罐2件。一件較小,褐色,有的地方黑灰色,侈口,圓唇,斜肩,鼓腹,腹以下內收成小平底。在腹部有一對對稱的橢圓餅狀器耳,腹部表面有一條凹槽??趶?1、底徑5.7、高15厘米(圖一〇,4)。另一件形制基本與上件相同,只是規(guī)格稍大而已。器表灰褐斑駁,其底徑6.5、高19厘米(圖一O,1)。豆3件。一件褐色,曲腹缽形淺盤,下接粗大高圈足,豆盤腹部有三個橫置的小橋狀耳??趶?3.5、圈足徑12、高25厘米(圖一O,5)。一件黑褐色,圈足基本為黑色。形制基本與上件相同。但圈足上有長三角形鏤孔三十六個,排列方法是縱向四個為一行,共六行,每行中間又夾縱向二個為一行的鏤孔六行。鏤孔似用薄刃器切刻而成,除圈足下部的幾個鏤孔已透空外,余者均未刻透器壁。口徑20.8、圈足徑11、高23厘米(圖一〇,6)。另一件也為高圈足鏤孔豆,黑褐色,形狀基本與上件相同,由于尚未復原,其鏤孔的排列及規(guī)格尺寸等還不清楚。四、時代文化晚期瓷器典型類型分析以上幾個遺址、墓葬大致可以劃分為四種文化類型,代表著飲馬河沿岸遼金時代以前不同階段的幾種主要文化面貌。第一種文化類型以大青嘴遺址第一種遺存、東山頭和偏臉城遺址為代表,在飲馬河沿岸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表面飾有捺壓紋和“之”字紋等幾何圖案的筒形罐、深腹罐。這種陶器的殘片過去在吉林市郊二道嶺子、虎頭砬子等處曾有發(fā)現(xiàn),被認為是一種與沈陽新樂下層遺存相近的新石器時代遺存。王家坨子、北嶺兩個墓地同屬一種遺存,是飲馬河沿岸乃至吉林省目前僅見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其鏤孔陶豆具有山東半島新石器時代文化晚期陶器的某些特點,表明我國北方的原始文化在更廣大的區(qū)域內的傳播和聯(lián)系。由于這種文化類型目前僅發(fā)現(xi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