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識記五 古代文化常識_第1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識記五 古代文化常識_第2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識記五 古代文化常識_第3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識記五 古代文化常識_第4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識記五 古代文化常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識記五古代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而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本身也在不斷地發(fā)展演變。因此,更顯示出它的復雜性。下面從七個方面對古代文化常識加以介紹。A姓名和稱謂(一)人稱姓名1直稱姓名(1)用于自稱。例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后序)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2)用于所厭惡、所輕視的人。例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指南錄后序)(3)用于做介紹,為人作傳。例如: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張衡傳)2稱字、號、謚號、齋名這種情況是出于稱呼者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1)稱字。例如: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2)稱號。例如:五人者,

2、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左忠毅公逸事)(3)稱謚號。例如: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左忠毅公逸事)(4)稱齋名。例如: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3稱官名、爵名(1)稱官名。例如: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蛻。(梅花嶺記)(2)稱爵名。例如: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柳敬亭傳)4稱籍貫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南?!贝缚涤袨?(譚嗣同)5幾項兼稱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后稱姓名、字號。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二)謙稱、敬稱、賤稱1謙稱(1

3、)王侯自稱。例如:寡人竊聞趙王好音。(廉頗藺相如列傳)(2)臣自稱。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3)一般人自稱。例如:愚以為營中之事。(出師表)(4)女子自稱。例如: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2敬稱(1)稱君王。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師表)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2)稱廟號。例如: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海瑞傳)(3)稱師。例如: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4)稱朋友、尊長。例如: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孔雀東南飛)3上稱下或平輩之間稱呼例如: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誓不相隔卿。(孔雀

4、東南飛)4賤稱例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5表示特定關系的稱呼(1)加“從”表示叔伯關系。例如: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2)加“太”表示長一輩。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長。例如:嫗,先大母婢也。(項脊軒志)先考,指已逝的父親;先妣,指已故的母親。(三)名、字、號古代人的名字和現(xiàn)代有很大的差別。古人有取字、號的習慣。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名和字

5、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有兩種情況:“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懊焙汀白帧币馑枷喾?,例如:韓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字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對方時稱自己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又稱別字)。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yōu)榱俗鹬貏e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號可以是兩個字的,也可以是三個字以上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

6、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shù)多的別號有時可以壓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柳宗元被稱為“柳河東”。(四)謚號、廟號、年號、改元、尊號、徽號1謚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分為三類:(1)表揚性的經緯天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威強睿德曰武柔質慈民曰惠明德有功曰昭圣善周聞曰宣行義說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綱治紀曰平果慮果遠曰明辟土服遠曰桓聰明睿智曰獻溫柔好樂曰康布德執(zhí)義曰穆例如:秦昭王聞之,使人遺(wi)趙王書。

7、(廉頗藺相如列傳)(2)批判性的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曰厲好內遠禮曰煬例如: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諫厲王弭謗)(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懷在國逢難曰愍2廟號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皇帝一般都稱謚號,如漢武帝。唐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3年號是紀年的名稱,亦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到了明代以后,才規(guī)定一帝一元

8、,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5尊號、徽號“尊”為尊敬,“徽”為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對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號。如唐玄宗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葉赫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加上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F(xiàn)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但性質和內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書生”。(五)年齡稱謂1襁褓“襁褓”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論語子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焙髞硪源藖斫柚肝礉M周歲的嬰兒。

9、2孩提指23歲的兒童。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齒齔又稱為齠齔,指兒童換牙。4總角、垂髫指幼年兒童?!斑@院門上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廝,都垂手侍立。”(紅樓夢)5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杜牧贈別二首(其一):“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6笄(j)指女子十五歲。笄,女子成年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女子十有五年,而笄。”7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歲。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論語先進)8而立之年三十歲。論語:“三十而立?!?不惑之年四十歲。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0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歲。例如:“四十而

10、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11花甲、平頭甲子六十歲。天干地支順次組合用于紀年,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子或花甲。唐詩紀事:“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弄珠?!?2耆(q)六十歲。禮記曲禮上:“六十曰耆?!避髯又率浚骸瓣劝牛梢詾閹?。”13古稀七十歲。“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對聯(lián)所寫年齡為141歲)14耋(di)七十至八十歲。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5耄(mo)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6期(j)頤一百歲。(六)作品命名1以“地名”命名(1)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2)昌黎先生集。

11、作者韓愈,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3)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2以“書室名”命名(1)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聊齋”是其書室名。(2)飲冰室合集。作者梁啟超,“飲冰室”是其書室名。(3)惜抱軒全集。作者姚鼐,“惜抱軒”是其書室名。3以“謚號”命名王文公文集。作者王安石,謚“文”。4以“號”命名(1)誠齋集。作者楊萬里,別號誠齋。(2)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號稼軒。5以“字”命名(1)李太白集。作者李白,字太白。(2)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6以“官職”命名(1)王右丞集。作者王維,官至尚書右丞。(2)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員外郎。7以“年號”命名白氏

12、長慶集。作者白居易,此集為唐穆宗長慶年間編輯。B.官職和科舉(一)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權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三省為中書?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省、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宰相)。清代有軍機處,親王、大學士、尚書等為軍機

13、大臣,掌握政府大權。六部,是指“吏部,管文官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2地方官職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さ拈L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

14、改州為府,稱知府。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時,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二)科舉1漢代實行征辟和薦舉制度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辟(b),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例如:(1)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2)公車特征拜郎中。(張衡傳)2隋唐以后實行科舉制隋以后各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下表)。明清

15、科舉簡表科別 內容項目院試鄉(xiāng)試(秋闈)會試(春闈)殿試考場學政巡回案臨考場(府、縣)京城和各省城貢院(省城)京城貢院(禮部)皇宮(宮殿)主考人各省學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員欽差大臣皇帝參加者童生(儒生)生員及監(jiān)生舉人貢士中者名稱生員(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日期三年之內兩次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鄉(xiāng)試次年三月,杏榜會試同年四月,金榜第一名案首解元會元狀元第二名二至十名為亞元榜眼第三名探花3學校與教師古代學校有“庠”“序”“太學”?!扳浴焙汀靶颉笔堑胤綄W校。例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太學”是全國最高學府。例如: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張衡傳)明清時最高學府稱國子監(jiān),

16、入監(jiān)讀書的人稱監(jiān)(jin)生。國子監(jiān)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教學人員為教授、博士、助教等。例如: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東陽馬生序)C地理常識古代地理知識,包括地區(qū)名、政區(qū)名、城市村鎮(zhèn)名、山川關隘名等。(一)地區(qū)名1江表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例如: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2江東指長江以東的地區(qū)。例如:亮兄瑾也,避亂江東。(赤壁之戰(zhàn))3關中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例如: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4山東指崤山以東的地區(qū)。例如: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鴻門宴)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5河北、河南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例

17、如: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6中國指中原地區(qū)。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zhàn))(二)政區(qū)名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并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涼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2八州、八荒泛指中國。例如: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3郡行政區(qū)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例如: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4國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

18、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例如: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張衡傳)5道唐代的道是監(jiān)察區(qū),相當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十道,后又分為十五道。例如:陳明選下騎搏戰(zhàn),至兵備道前被殺。(閻典史傳)6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運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事區(qū)的性質。例如: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7省本是官署名稱。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省。8縣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例如:欲開道置縣,以靖鄉(xiāng)土。(海瑞傳)(三)山川關隘名1江指長江。例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2河指黃河。例如:然后

19、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3崤指崤山。例如:崤有二陵焉。(崤之戰(zhàn))4函指函谷關。例如: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5岱指泰山。例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岳)6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如: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7四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8四瀆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9大澤指云夢(今湖北省長江南北,本為兩澤,江北為云,江南為夢。后來淤為陸地,今洪湖等是其遺跡)、洞庭、彭蠡(今鄱陽湖)、具區(qū)(又名震澤,今太湖)。10五湖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陽、太湖、巢湖、洪澤為五湖。11有古稱、別稱的地名(1)南京又稱建

20、康、建業(yè)、金陵、江寧、白下、石頭城等。例如:金陵降,君臣出走。(閻典史傳)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zhí)至白下。(梅花嶺記)(2)杭州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例如: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柳敬亭傳)(3)福州又稱三山。例如: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指南錄后序)(4)鎮(zhèn)江又稱京口。例如: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指南錄后序)(5)開封又稱東京。例如: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柳敬亭傳)12三都、兩都、三輔(1)三都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2)兩都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3)三輔漢武帝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和

21、右扶風三個相當于郡的政區(qū),因為是管轄京都及其附近地區(qū),故合稱“三輔”。13畿古代王都所在地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轄的地區(qū)。例如: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左忠毅公逸事)D宗法和禮俗(一)宗法1宗法舊時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按嫡庶、血統(tǒng)形成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物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的。2嫡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3宗子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要繼承始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要繼承

22、特別多的遺產,應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4庶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5眾子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嫡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妻(妾)所生的庶子。6六親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7三黨指父黨、母黨、妻黨,亦稱父族、母族、妻族。8考妣舊時父親死后稱“考”,母親死后稱“妣”。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比珥椉管幹荆骸笆椅鬟B于中閨,先妣嘗

23、一至?!?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的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照輩分,分別列于兩側: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為“穆”。后由宗廟的次序,又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10喪服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tǒng)親疏的等級。習慣上以五服之內為親,五服以外為疏。11七廟歷代帝王為維護宗法制度,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如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2太廟天子的祖廟。

24、如五代史伶官傳序:“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3三綱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后經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加以系統(tǒng)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14五常(1)指“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拔鍌悺敝芯缄P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倫”。如論語微子:“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2)指“五教”。是五種

25、封建倫理道德,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3)指仁、義、禮、智、信。15七出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無子、淫逸、不事舅姑(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夫權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反動禮教。16三從四德“三從”與“四德”的合稱?!叭龔摹敝肝醇迯母浮⒓燃迯姆?、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17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慣上以伯、仲、叔、季為次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

26、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環(huán)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qū)別:嫡長子稱“伯”,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二)禮俗禮俗即禮儀習俗。泛指婚喪、祭祀、交往等的禮節(jié)。1五禮五種禮的合稱。古代以祭祀的事為吉禮,冠婚的事為嘉禮,賓客的事為賓禮,軍旅的事為軍禮,喪葬的事為兇禮。2六禮有兩種解釋:(1)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2)指婚禮的六項儀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3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

27、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發(fā),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后則標志著進入成年了。舉行加冠禮的年齡,有20歲和19歲兩種說法。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的說法。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奔烂梦模骸坝枞豕诨浶??!?初加冠,體還未壯,故稱“弱冠”)4笄禮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fā)插笄(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婚。后來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稱“及笄”“笄年”。5合巹指結婚。古時把一個瓠分為兩個瓢叫“巹”,舉行結婚儀式時,一對新人各執(zhí)一瓢而飲,就叫“合巹”。后世遂以“合巹”為結婚的代稱。6媵指古代諸侯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它是

28、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種形式。其方式是,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隨嫁。這些隨嫁、陪嫁的人統(tǒng)稱為“媵”。但這些“媵”,其間雖有輩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們都是經過“聘”的,都有資格成為夫人。后來隨著“媵女”制度的逐漸消亡,“媵”的地位逐漸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時代,就與“妾”成了同義詞。如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青廬用青布搭成的棚,舉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俗。如孔雀東南飛:“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文定相傳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訂婚后,親迎太姒至渭濱。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稱訂婚。9朝周代各國的諸侯,按規(guī)定的時間覲見周天子,叫“朝”

29、。禮記王制疏云:“諸侯五年一朝?!绷硪环N說法是左傳昭公十三年,杜預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見天子,都要帶著玉帛、獸皮、珍玩和土產等貢品,叫作“朝貢”。如左傳隱公八年:“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比绻话磿r朝見天子,就被認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討伐。在四方諸侯中,每方挑選一個有聲望的諸侯領導,叫作“方伯”,其他小諸侯去見方伯,也叫“朝”。如左傳隱公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睉?zhàn)國時,周天子已無威望,七雄逞強,弱的諸侯覲見強的諸侯也叫“朝”。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背甲右妵步小俺?。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晉崤之戰(zhàn)):“先軫(zhn)(晉國主將)朝,問秦囚?!笔酚浕?/p>

30、稽列傳:“于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0聘天子派卿大夫見諸侯叫“聘”。禮記王制疏云:“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諸侯之禮?!敝T侯德風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問。如左傳隱公七年:“冬,王使凡伯來聘?!狈膊翘熳拥拇蠓?,周王派他來見魯隱公。諸侯的國君即位,強大的諸侯國來賀見,也叫“聘”。左傳襄公元年:“邾(zh)子來朝,禮也。冬,衛(wèi)子叔、晉知武子來聘,禮也?!臂ナ切?,所以叫“朝”;衛(wèi)、晉是大國,就叫“聘”。諸侯派大夫見別國諸侯也叫聘。這是諸侯之間邦交的禮節(jié)。禮記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弊髠麟[公七年:“齊侯使夷仲年來聘?!敝T侯相聘,使者還帶著玉帛,表示尊敬對方的意思。所以左傳注曰:

31、“諸聘皆使卿執(zhí)玉帛以相存問?!毕嗷硗福灿幸欢Q。此國往彼國的聘叫“如”。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報向戌之聘也?!奔疚渥幼贼斎ニ危凶鳌叭纭?。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時,宋派向戌來魯國,就說成“宋向戌來聘”。這是由彼國來此國,叫作“聘”。所以說:“內適外言如,外適內言朝聘?!敝傅氖牵河杀緡絼e國去叫“如”,由別國到本國來叫“聘”。11誓用語言相互約束表示決不違背信約叫“誓”。禮記曲禮下:“約信曰誓。”諸侯之間舉行這種儀式,叫“誓禮”。舉行這種儀式時,不用殺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12盟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互相宣誓約定來協(xié)同辦事叫“盟”。會盟時殺牲、歃血,并且宣讀盟書,誓于神,

32、叫作“盟禮”。禮記曲禮下:“蒞牲曰盟?!泵伺c誓不同之處就在于盟在舉行儀式時要殺牲、歃血。遇有急難,諸侯之間會見,舉行盟禮,共同約定,相互援助,就叫“會盟”。如過秦論:“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苯Y盟以后,雙方就有義務作為約束。如左傳襄公三十年記宋國在五月間遭特大火災,冬,與宋同盟的十一個諸侯會于澶淵,商量共同以財貨來援助宋國。13封禪古代統(tǒng)治者不僅重視祭宗廟,也重視祭天地、山川。如禮記曲禮下曰:“天子祭天地諸侯方祀,祭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禮叫作“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上舉行的。古時認為泰山是五岳之長,稱為岱宗。泰山高,離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的儀式,以報答天之

33、功,叫作“封”。然后再到泰山腳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舉行祭地的儀式,以報答地之功,叫作“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4齋戒舊時祭祀鬼神、行大禮時,穿整潔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葷、不妄行動、不狂言戲笑等等),以表示虔誠。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5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如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

34、宜為王。”五人墓碑記:“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6犧牲古代祭祀時把宰殺的牛、羊、豬等牲畜叫“犧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叫“犧”;體全的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說,指祭祀用的牛、羊、豬。如曹劌論戰(zhàn):“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7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豬各用一頭。18少牢古代祭品,指豬、羊各一頭。五代史伶官傳序:“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9崩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喻帝王或王后的死。觸龍說趙太后:“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0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死了叫

35、“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信陵君竊符救趙:“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21死古代社會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稱謂。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2棺槨“棺”是裝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皹 笔峭夤?,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護棺材。上古貴族的墓里大多有槨。23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從葬的一種風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隸等陪葬。周代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時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飲食器、兵器、樂器、裝飾品等作為隨葬物品。24墳墓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時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墳”,與地面相平的葬人場所叫“墓”。后世“墳”與“墓”并稱,不再

36、有所區(qū)別。舊時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載死者生平、表揚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25合葬指夫婦死后葬在一起。如孔雀東南飛:“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26稿葬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案逶帷本褪怯貌萆蛔庸∈w埋葬。如促織:“日將暮,取兒稿葬。”27廬冢也作“廬墓”。指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護父母或師長的墳墓而蓋的房舍?!皬]”,房屋;“?!?,墳墓。如游褒禪山記:“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8坐以兩膝著席,臀部貼在腳跟上,是“坐”。兩膝著地,直身,股不著腳跟,是“跪”。跪而挺腰聳身,叫作“跽(j)”。坐席也有講究,所謂“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

37、點,表示謙恭的樣子;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一點,不因飲食而玷污座席。29跪與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示謝罪之時,直身,兩股也離開了腳跟。所以前人指出跪與坐兩者的區(qū)別是“跪危而坐安”。如史記刺客列傳:“荊軻遂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惫蛴直硎緦﹂L者的尊敬。30長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恭敬。如孔雀東南飛:“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 ?1跽跪起,準備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鴻門宴中寫樊噲進帳,“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跽,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這種動作因與跪的動作相似,因而也叫“長跪”。如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撓(屈服),長跪而謝(道歉)之。”3

38、2箕踞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箕,叫作“箕踞”。這種姿勢是表示傲視對方的意思。如荊軻刺秦王中寫荊軻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創(chuàng),“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就是這種兩股著地張開兩腿的樣子。33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jié)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拜禮。拜禮中,禮節(jié)最重的是稽首?;着c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地位相等的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答臣子之拜的禮節(jié)。頓首是拜跪于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即舉起,所以叫作“頓首”??帐资前莨蛴诘?,先以兩手拱至地,再以頭至手,因其頭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稽首是拜跪于地,引頭至地,多時方起,因為頭叩地多時,有所稽留,因此叫

39、“稽首”。肅拜是拜禮中禮節(jié)最輕的。周禮春官注:“但俯下手,今時撎(y)是也?!敝皇枪笆中卸Y,就是現(xiàn)在的揖。軍隊中有這樣的肅拜,婦人行禮,主要也是肅拜。褒拜是手持符節(jié)行的禮。喪禮中先作頓首后作稽顙,叫“吉拜”;先稽顙后頓首,叫“兇拜”;戰(zhàn)栗變動之拜,叫“振拜”。34揖古代作揖與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儀禮鄉(xiāng)飲酒禮賓厭介注:“推手曰揖?!惫湃俗饕?,根據(jù)對象的不同,推手時有高平下之別。周禮秋官:“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對庶姓,沒有親屬關系,推手時稍微往下,叫“土揖”。對異姓,是指有婚姻關系的,則用“時揖”,平推手。對同姓,是同一個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時稍微舉高。35萬福舊時婦女對人行

40、禮,口里說著“萬?!保髞碛谩叭f?!弊鳛樾卸Y的代稱。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那婦人拭著淚眼,向前來深深的道了三個萬福?!?6九賓也稱“九儀”,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種禮儀,由九名儐相(迎賓贊禮人員)立于殿廷,接引賓客上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7百姓古代奴隸社會對貴族的總稱。貴族有姓,平民無姓,這種狀況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仍然存在。到了漢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鞍傩铡彼祀S之指稱一般平民了。38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稱。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

41、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9黎民即“平民”“眾民”之意。也稱“黎烝”“黎元”等。40士商、周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卿大夫下面是士,這種“士”通常擔任卿大夫統(tǒng)治區(qū)域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稱謂,再以后便逐漸成了統(tǒng)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了。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為人,仁而下士?!敝改箱浐笮颍骸翱N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1奴隸為奴隸主勞動而無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或殺害。最初的“豎”“奚”“仆”“臣”“妾”都是奴隸。42黔首戰(zhàn)國時秦國及后來秦王朝對平民的賤稱。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jù)說秦尚黑色,當時平民皆用黑布包頭,故名。如過秦論:“于是

42、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業(yè)生產者的稱謂,其身份比奴隸高。44小人西周、春秋時代對被統(tǒng)治的勞動人民的稱謂。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與“大人”相對,后者與“君子”相對。如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另外,“小人”又是舊時地位低的人對上自稱的謙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李小二便拜道:自從得恩人救濟,赍發(fā)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著,迤邐不想來到滄州,投托一個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過賣?!?三)尊卑1室內座位的尊卑古時座次、坐向規(guī)定嚴格,一般坐北朝南為尊位。2車座的尊卑古時車座分左中右。一般車座以左為尊。例

43、如:“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3官位的尊卑秦漢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為尊,以左為卑。如:古時把貴族稱為右族或豪右,貧賤者居住之地稱“閭左”,貶官稱“左遷”。(四)忌諱1古人諱言“錢”字如陶庵夢憶:“古人以錢之名不雅馴,縉紳先生難道之,故易其名曰賦、曰祿、曰餉,天子千里外曰采?!背R姷恼f法是“孔方兄”。再如,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錢物稱為“潤筆”;兩漢時,將用錢買官稱為“銅臭”等。2古人諱言大、小便常見的說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3古人諱言“死”禮記曲禮下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弊诮探塘x中也諱言死,如:西歸、仙游、升天、坐化、圓寂、涅

44、槃、就木、入土、謝世、作古等,現(xiàn)代漢語中如逝世、長眠、遇難、捐軀、殉國、夭折等。(五)避諱避諱實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種方法回避。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國諱,一是家諱。1國諱指詩文中不直書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親屬的名。例如呂氏春秋中稱“楚”為“荊”,是因為“莊襄王名子楚,諱之故言荊也”。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燁諱,改“玄”為“元”。2家諱或稱為私諱,即說話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祖名。例如:司馬遷祖父名僖,所以史記中“僖”字皆作“釐”?!罢淹蹀埃册嵧跫次??!?信陵君竊符救趙)3避諱的方法改字法。“改字”就是回避君主以及所尊者的名字

45、而改用其他字來代替。這種方法從秦漢開始使用,歷代沿用不廢。由于改字法的實行,在古籍中出現(xiàn)了或改人姓、人名,或改地名,或改官職名稱,或改前代年號,或改書名,或改物品名稱,或改紀年干支等現(xiàn)象。E歷法和刑法(一)歷法1紀年法(1)干支紀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戊戌之類。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六十,因而經六十年,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已,經久不亂,永不窮盡。例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辛亥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與妻書)(2)帝王年號紀年

46、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紀年。例如: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張衡傳)(3)王公年次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例如: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廉頗藺相如列傳)(4)年號和干支兼用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梅花嶺記)2紀月法古代紀月,常用序數(shù)。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后來又按夏歷把一年分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個月,并以此來紀月。例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禪山記)3紀日法(1)干支紀日法元豐七年六月丁丑。(石鐘山記)(2)序數(shù)紀日法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三元里抗英)(3)特定稱謂紀日法朔。農歷每月的第一天。例如:諸

47、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閻典史傳)望。農歷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例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與妻書)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例如: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登泰山記)(4)傳統(tǒng)節(jié)日元日舊時稱農歷正月初一日。人日舊時稱農歷正月初七日。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鄙显r歷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社日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杜甫:“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花朝農歷二月十二日,相傳為百花的生日。例如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焙城迕髑?/p>

48、一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又謂之“寒令”,須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令”的代稱。溫庭筠寒食節(jié)日寄楚望詩:“時當一百五。”端午農歷五月初五。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在這天投江自殺。伏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叫初伏,第四個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叫終伏(末伏),總稱“三伏”。中秋農歷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最圓,所以是賞月的佳節(jié)。重陽農歷九月九日。古人認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泵虾迫贿^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冬至(冬至節(jié))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作“冬至一陽生”。白居易

49、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迸D日農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俗。除夕農歷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4紀時法(1)特定稱謂紀時法古代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作日昃(z,太陽偏西)。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b)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別是雞鳴和昧旦,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后是平旦,這是天亮

50、的時間。例如: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孔雀東南飛)(2)十二地支紀時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代的兩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作初,把第二個小時叫作正。例如子時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十二時辰表十二時時辰現(xiàn)代時間夜半子231點雞鳴丑13點平旦寅35點日出卯57點食時辰79點隅中巳911點日中午1113點日昃未1315點晡時申1517點日入酉1719點黃昏戌1921點人定亥2123點(二)刑法1黥、劓、笞、杖、刖、臏、宮黥(qn)古代的一種肉刑,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

51、,作為懲罰的標記,用來懲治犯有輕罪的人。古書記載“臣不正君,服墨刑;鑿其額,涅以墨”寫的就是墨刑,即黥刑。劓(y)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割鼻子的刑罰。這種刑罰大約起于商代。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笞刑指古代的一種刑罰,是一種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杖刑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打臀、腿、背部的一種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刖(yu)刑古代的一種酷刑,是一種砍掉腳的刑罰。“昔卞和獻寶,楚王刖之”一句中記載的就是這種刖刑。臏刑古代的一種剔去膝蓋骨的酷刑。漢書司馬遷傳“孫子髕腳”即指臏刑。宮刑是破壞人的生殖機能的一種酷刑。司馬遷曾受宮刑。黥、劓、笞、杖、刖、臏、宮這幾種刑罰都比較殘忍,其中黥刑最輕,宮刑最重。2大辟、炮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