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總結(jié)要藥及藥對_第1頁
中藥學總結(jié)要藥及藥對_第2頁
中藥學總結(jié)要藥及藥對_第3頁
中藥學總結(jié)要藥及藥對_第4頁
中藥學總結(jié)要藥及藥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總論1.中藥:是指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應用的藥物,也是人們對我國傳統(tǒng)藥物的總稱2.中藥學: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品種來源,采取,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3.中藥學的發(fā)展: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載藥365種,首創(chuàng)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初步奠定中藥學的理論基礎 2.本草經(jīng)集注首創(chuàng)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載藥730種, 3.新修本草-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藥典性本草,載藥844種,最早使用圖文對照方法 4.證類本草-載藥1558種,宋代,藥后附有方劑以相印證,有學術、實用、文獻價值。 5.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集我國16世紀以前藥學大成的本草著作 6.炮炙

2、論-我國最早的中藥炮制專著 7.本草圖經(jīng)-所附900多幅藥圖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圖譜 8.滇南本草我國現(xiàn)存內(nèi)容最豐富的古代地方本草4.道地藥材:是指出產(chǎn)在某地的在同一品種中質(zhì)量優(yōu)等的藥材5.植物類藥物的采收1.全草類-花前期或剛開花時 2.葉類花蕾將開或正在盛開時 3.花類花正開放時 4.果實和種子類果實成熟后或?qū)⒊墒鞎r5.根和根莖類深秋時節(jié) 6.樹皮和根皮類清明至夏至間6.炮制:是指藥物在應用或制成各種劑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處理過程,包括對原藥材進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藥材的特殊處理7.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 2.增強藥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3.改變藥物的性能或

3、功效,使之更能適應病情的需要 4.改變藥物的某些性狀,便于貯存和制劑 5.純凈藥材,保證藥材品質(zhì)和用量準確 6.矯臭,矯味,便于服用炙 蜜炙滋補強壯的作用。 醋炙引藥入肝,止痛,減毒。 酒炙升提、通經(jīng)活血。 鹽炙引藥入腎,補腎作用。 姜汁炙止嘔、制寒、去毒。8.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制霜,發(fā)酵,發(fā)芽)9.中藥性能:是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zhì)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根據(jù)用藥后的機體反映歸納出來的,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 中藥性狀:是指藥物形狀,顏色,氣味,滋味,質(zhì)地,是以藥物為觀察對象10.四氣的含義:是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 四氣的作用: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的藥物,性屬寒

4、涼 具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jīng)通絡,回陽救逆的作用的藥物,性屬溫熱11.五味的含義:即辛,甘,酸,苦,咸。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五味的作用:1.辛,能散,能行,有發(fā)散,行氣,行血等作用 2.甘,能補,能和,能緩,有補虛,和中,調(diào)和藥性,緩急止痛的作用 3.酸,能收,能澀,即有收斂固澀作用 4.澀,能收斂固澀,與酸味類似 5.苦,能泄,能燥。通泄,降泄,清泄,燥濕 6.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jié)和瀉下的作用 7.淡,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作用12.升降浮沉: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性,說明藥物作用性質(zhì)。 影響因素:炮制和配伍 與藥物質(zhì)地關系:花,葉,皮,枝-升浮 種子,果實,礦物,貝殼-沉降13

5、.歸經(jīng):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藥物作用部位。以臟腑經(jīng)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病癥為根據(jù)確定的14.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15.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使用16.七情:1.單行:是指用單味藥治病 2.相須:是指性能功效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 3.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藥配伍同用,以一藥為主,另一藥為輔,輔藥增強主藥療效 4.相畏:是指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輔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 5.相殺:是指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6.相惡:是指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 7.相反:是

6、指兩藥合用,能產(chǎn)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17.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 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 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 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18.入藥方法:1.先煎:磁石,牡蠣,附子,川烏 2.后下:薄荷,白豆蔻,大黃,番瀉葉 3.包煎:蒲黃,葶藶子,滑石粉,旋覆花,車前子 4.另煎:人參,西洋參 5.烊化:阿膠,鹿角膠 6.沖服:芒硝,竹瀝水,蜂蜜 7.煎湯代水:灶心土各論1. 麻黃: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散寒通滯2. 桂枝:發(fā)汗解肌

7、,溫經(jīng)通脈,通陽化氣3. 紫蘇:發(fā)汗解表,行氣寬中,解魚蟹毒4. 香薷:發(fā)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5. 荊芥:祛風解表,透疹止癢,止血6.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7. 羌活:發(fā)散風寒,勝濕止痛8. 藁本:祛風散寒,勝濕止痛9. 白芷: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10. 細辛:祛風解表,散寒止痛,溫肺化飲,通竅11. 薄荷:發(fā)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12.牛蒡子:發(fā)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jié),解毒消腫13. 蟬蛻:發(fā)散風熱,透疹止癢,祛風止痙,退翳明目14. 桑葉:發(fā)散風熱,潤肺止咳,平肝明目15. 菊花:分散風熱,清肝明目,平抑肝陽16. 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

8、郁,升舉陽氣,截瘧17. 升麻: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18. 葛根: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19. 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20.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21. 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22.夏枯草:清肝明目,消腫散結(jié)23.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24.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25.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26.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27. 連翹: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疏散風熱28.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29.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30.魚腥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31.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32. 射干:清熱解

9、毒,利咽祛痰33.生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34. 玄參:清熱涼血,滋陰解毒35.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36. 赤芍:清熱涼血,祛瘀止痛37. 青蒿:清虛熱,涼血,解暑,截瘧38.地骨皮:清虛熱,清熱涼血,清肺降火39. 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jié)駸?0. 芒硝:瀉下,軟堅,清熱41. 獨活:祛風濕,止痹痛,解表42. 防己: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43.馬錢子:通絡止痛,散結(jié)消腫44.徐長卿:祛風止痛,活血通絡,止癢45.威靈仙:祛風濕,通經(jīng)絡,消痰水,治骨鯁46. 秦艽:祛風濕,舒筋絡,退虛熱,清濕熱47. 木瓜:舒筋活絡,除濕和胃48. 蘄蛇:祛風通絡,定驚止

10、痙49.五加皮:祛風濕,強筋骨,利尿50.桑寄生:祛風濕,益肝腎,強筋骨,安胎51.廣藿香:化濕,解暑,止嘔52. 佩蘭:化濕,解暑53. 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濕,發(fā)表54. 厚樸:燥濕,行氣,消積,平喘55. 砂仁: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56.白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57.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58. 澤瀉:利水滲濕,泄熱59.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除痹60.車前子: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61. 滑石: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濕斂瘡62.關木通:清熱利水通淋,通經(jīng)下乳63. 茵陳:清利濕熱,利膽退黃64.金錢草:除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65. 虎

11、杖:利膽退黃,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66. 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67. 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引火歸源68. 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69.吳茱萸: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陽止瀉70.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71. 枳實:破氣消積,化痰除痞72. 木香:行氣,調(diào)中,止痛73. 香附: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74. 沉香:行氣止痛,降逆止嘔,溫腎納氣75.川楝子:行氣止痛,疏肝泄熱,殺蟲療癬76. 薤白:通陽散結(jié),行氣導滯77. 山楂:消食化積,行氣散瘀78. 神曲:消食和胃79. 麥芽:消食和中,回乳消脹80.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81.雞內(nèi)金:消食健

12、胃,固精止遺,化堅消石82.使君子:驅(qū)蟲消積83.苦楝皮:殺蟲,療癬84. 檳榔:驅(qū)蟲消積,行氣利水85. 小薊: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腫86 地榆:涼血止血,解毒斂瘡87.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88. 三七:化瘀止血,消腫定痛89. 茜草:涼血止血,活血通經(jīng)90. 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91.仙鶴草:收斂止血,補虛,止痢,殺蟲92. 艾葉: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調(diào)經(jīng)安胎,祛濕止癢93.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94.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95. 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涼血清心,利膽退黃96. 丹參:活血調(diào)經(jīng),涼血消癰,清心安神97. 紅花: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98.益母草:活血祛瘀,利

13、水消腫,清熱解毒99. 牛膝:活血通經(jīng),補肝腎,強筋骨,引火下行,利尿通淋100. 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101.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外用消腫止痛102.天南星:燥濕化痰,祛風解痙,外用消腫止痛103. 桔梗:開宣肺氣,祛痰排膿,利咽104.川貝母: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jié)消腫105.浙貝母:清熱散結(jié),化痰止咳106. 瓜蔞:清熱化痰,利氣寬胸,散結(jié)消癰,潤燥滑腸107.苦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108. 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109. 百部:潤肺止咳,殺蟲滅虱110.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111.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112. 磁石:鎮(zhèn)驚安神,平肝潛陽

14、,聰耳明目,納氣定喘113. 龍骨:鎮(zhèn)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114.酸棗仁:養(yǎng)心益肝,安神,斂汗115. 遠志: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116.石決明:平肝潛陽,清肝明目117. 牡蠣:平肝潛陽,軟堅散結(jié),收斂固澀118. 赭石:平肝潛陽,重鎮(zhèn)降逆,涼血止血119.羚羊角: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清熱解毒120. 牛黃:息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121. 鉤藤:息風止痙,清熱平肝122. 天麻: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123. 全蝎:息風止痙,攻毒散結(jié),通絡止痛124. 麝香:開竅醒神,活血通經(jīng),止痛催產(chǎn)125. 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止痛126.石菖蒲:開竅寧神,化濕和胃127. 人

15、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128. 黨參: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129. 黃芪: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130. 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安胎131. 山藥: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132. 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133. 鹿茸: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diào)沖任,固帶脈,托瘡毒134.淫羊藿: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135.補骨脂: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暖脾止瀉,納氣平喘136. 益智:溫腎助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開胃攝唾137.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138. 蛤蚧:助腎陽,益精血,補肺氣,定喘嗽139.菟絲子:

16、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止瀉,安胎140.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安胎141. 續(xù)斷: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療傷續(xù)折142. 當歸: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腸143.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144. 白芍: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平肝止痛,斂陰止汗145.何首烏:補益精血,固腎烏須(制),截瘧,解毒,潤腸通便(生)146. 阿膠:補血止血,滋陰潤燥147.北沙參: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148.南沙參:養(yǎng)陰清肺,祛痰,益氣149. 麥冬: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150. 石斛:養(yǎng)陰清熱,益胃生津151. 黃精:滋腎潤肺,補脾益氣152.枸杞子:補腎肝,明目,潤肺153. 龜甲:滋陰潛陽,益腎健骨,固精止血

17、,養(yǎng)血補心154. 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jié)155.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156. 烏梅: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生津止渴,安蛔止痛157.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斂固澀158.桑螵蛸:固精縮尿,補腎助陽159. 蓮子:補脾止瀉,固澀止帶,益腎固精,養(yǎng)心安神160. 雄黃:解毒,殺蟲161. 硫黃:解毒殺蟲止癢(外用),補火壯陽通便(內(nèi)服)162. 升藥:拔毒化腐藥物分類1. 解表藥:發(fā)散風寒藥,發(fā)散風熱藥2. 清熱藥:清熱瀉火藥,清熱燥濕藥,清熱解毒藥,清熱涼血藥,清虛藥3. 瀉下藥:攻下藥,潤下藥,峻下逐水藥4. 利水滲濕藥:利水消腫藥,利尿通淋藥,利濕退黃藥5. 止血藥:

18、涼血止血藥,化瘀止血藥,收斂止血藥,溫經(jīng)止血藥6. 化痰止咳平喘藥:溫化寒痰藥,清化熱痰藥,止咳平喘藥7. 安神藥:重鎮(zhèn)安神藥,養(yǎng)心安神藥8. 平肝息風藥:平抑肝陽藥,息風止痙藥9. 補虛藥:補氣藥,補陽藥,補血藥,補陰藥10. 收澀藥:止汗藥,斂肺澀腸藥,固精縮尿止帶藥中藥學橫向總結(jié)之要藥辛溫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藥:麻黃 鼻淵頭痛之要藥:辛夷 治寒飲伏肺之要藥:細辛 治項背強痛之要藥:葛根 治肝膽疾患及少陽證之要藥:柴胡 升陽舉陷的要藥:升麻 治氣分實熱和肺胃實火之要藥:石膏 治肝陽眩暈,目珠夜痛及瘰疬腫結(jié)之要藥:夏枯草 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之要藥:生地黃 治療一切癰腫疔瘡陽證之要藥:金銀花 治濕

19、熱火郁、濕熱瀉痢之要藥:黃連 治肝經(jīng)濕熱,實火之要藥:龍膽草 治血熱毒盛所致諸證之要藥:大青葉 治肺癰之要藥:魚腥草 治療咽喉腫痛的要藥:山豆根 治療癰腫疔毒之要藥:蚤休 治療梅毒的要藥:土茯苓 治療腸癰之要藥:紅藤、敗醬草 治療陽明腑實證(熱結(jié)便秘)之要藥:大黃 治腸胃實熱內(nèi)結(jié)、燥屎堅硬難下之要藥:芒硝 治療寒積便秘之要藥:巴豆 治風寒濕痹肢體拘攣或麻木之要藥:威靈仙 久風頑痹、筋脈拘急及吐瀉轉(zhuǎn)筋之要藥:木瓜 治風痹或痹證痛重之要藥:徐長卿 治肝腎虧虛胎動不安之要藥:桑寄生 治風寒濕痹、筋骨軟弱或四肢拘攣之要藥:五加皮 芳化濕濁的要藥:藿香 治濕阻中焦之要藥:蒼術 行氣消積除脹之要藥:厚樸

20、濕熱淋證之要藥:瞿麥 諸淋澀痛之要藥:海金沙 治療膏淋之要藥: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藥:金錢草 治濕熱黃疸之要藥:茵陳 補火助陽、回陽救逆之要藥:附子 溫中散寒之要藥:干姜 治下元虛冷、虛陽上浮諸證之要藥: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氣滯諸痛之要藥:吳茱萸 胃寒嘔逆之要藥:丁香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為治痰的要藥:橘皮 治胃腸積滯及痰滯胸痞之要藥:枳實 行氣調(diào)中止痛之要藥:木香 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之要藥:香附 治胸痹之要藥:薤白 止呃之要藥:柿蒂 治油膩肉積之要藥:山楂 消食運脾之要藥:雞內(nèi)金 治小兒疳積之要藥:使君子 治血熱妄行之要藥:大薊 治水火燙傷之要藥:地榆 安胎之要藥:苧麻根 收斂止血之要藥:

21、白芨 溫經(jīng)止血之要藥:炮姜 血瘀諸痛之要藥:五靈脂 活血行氣涼血之要藥:郁金 治燙傷及毒蛇咬傷之要藥:虎杖 治婦科經(jīng)產(chǎn)病之要藥:益母草 活血調(diào)經(jīng),涼血消癰,安神,為婦科之要藥:丹參 活血調(diào)經(jīng),祛風止痛,為婦科活血調(diào)經(jīng)之要藥:川芎 散瘀止痛,接骨療傷,為傷科接骨續(xù)筋之要藥:自然銅 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為外傷科之要藥:乳香 治濕痰寒痰之要藥:半夏 治肺胃氣逆之要藥:旋復花 治痰熱及胸痹之要藥:瓜蔞 治新久咳嗽之要藥:百部 治療咳喘之要藥:杏仁 治療“皮里膜外之痰” 之要藥:白芥子 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驚悸失眠之要藥:朱砂 治肝陽上亢及目疾之要藥:石決明 治肝陽、肝風及肝火所致病證之要藥:羚羊

22、角 清熱平肝、息風止痙之要藥:鉤藤 治肝陽眩暈之要藥:天麻 開竅醒神回蘇之要藥:麝香、冰片 大補元氣救脫之要藥:人參 肺虛咳嗽、腎虛作喘之要藥:蛤蚧 溫補腎陽,補督脈、益精血之要藥:鹿茸 治腎虛腰膝酸痛或筋骨無力之要藥:杜仲 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為補血調(diào)經(jīng)之要藥:當歸 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為補血之要藥:熟地黃 補益肝腎之要藥:山茱萸 治脾寒瀉痛或多涎唾之要藥:益智仁 眼科外用之要藥:爐甘石 拔毒化腐,為外科之要藥:升藥 疥瘡之要藥:硫磺相須藥對藥對名稱 劑 量 適 應 癥 其 他 麻黃 桂枝 510 g 解表發(fā)汗,適用于風寒表實證。 荊芥 防風 10g 祛風解表,適用于感冒表證。 溫服后宜蓋被

23、避風半小時 辛夷 蒼耳子 10g 散風寒、通鼻竅,適用于鼻淵病。 蔥白 豆豉 37個;10g 外感表證輕淺者。 服后避風 菊花 桑葉 10g 疏散風熱,適用于風熱表證。 大黃 芒硝 生用10g;后下沖入10g陽明之燥熱實證。 為祛邪之重劑,只宜暫用,中病即止。 石膏 知母 3060g先煎;10g 清解胃熱,不僅能增強清熱之力,且能救陰。適用于陽明經(jīng)證及胃熱證。 代赭石 石膏 3045g先煎;1530g先煎 清熱降逆,適用于胃熱所致嘔吐、吐血病證。 鮮蘆根 鮮竹葉 60g;30g生津清熱,適用于溫熱病后期熱傷津虛之癥。 煎后代茶、溫熱病后期。 甘草 桔梗 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

24、,適用于咽喉痛,肺癰成癰期。 金銀花 連翹 1015g 清熱解毒,適用于外感風熱;溫病初期或熱瘡癰證。 田基黃 垂盆草 各30g/day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天癸子 土貝母 各10g 清熱解讀、消腫散結(jié)。 需服12個月,重者加倍。 魚腥草 野蕎麥根 20g/bid(痰熱咳嗽);30g/tid(肺癰患者) 清肺熱、祛痰濁,適用于痰熱咳嗽、肺癰病。 虎杖 紅藤 10g;1015g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適用于熱盛瘀阻的外科病證。 黃連 黃芩 3g(吞服)、 510g(煎服);10g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適用于瘡毒熱證、血證。 專治肺胃熱盛。 黃連 山梔 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

25、肝之火,適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證、不寐。 專治心肝火旺。 黃柏 知母 各10g 治療盆腔濕熱盛、腎陰虧之證型。 鮮石斛 鮮生地 各30g 清熱養(yǎng)陰,適用于溫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溫病中后期。 赤芍 丹皮 各10g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適用于血瘀血熱證。 僅適用于血瘀熱之輕證。 皂莢 明礬1g;0.5g減肥、祛痰、降脂,適用于痰濕過盛之肥胖病。1. 服藥期長,2. 需3個月以上。3. 需控制動物脂肪的攝入量。 鮮茅根 茅花 30g;510g 清熱、止血、生津,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適用于陰虛火旺之血證。 藿香 佩蘭 各10g 化濕解暑,適用于濕困脾胃、暑濕中阻之病癥。 藿香 豬膽

26、汁 丸劑吞服,10g/bid 清膽通竅,適用于鼻淵病。 癥狀消失后需再服一周方能消去病根。 生姜 枳實 各10g 消痞除痰,適用于痰氣郁結(jié)之胸痹。 制半夏 干姜 1015g;28g 散寒化飲、降逆止嘔,適用于寒飲嘔吐、胃痛。 石菖蒲 遠志 510g(干)1020g(鮮);510g寧心、化痰,適用于心虛挾痰之心悸、少寐病證。 石菖蒲 制南星 1015g(干)、30g(鮮);510g 醒腦開竅、解郁化痰,適用于痰濁內(nèi)閉之神昏、痰濕內(nèi)阻之閉經(jīng)。 制半夏 茯苓 1015g;15g 化飲降逆、滲濕利水,適用于痰飲上逆所致眩悸、咳喘。 此藥對與半夏、威靈仙藥對相比,均能祛痰燥濕,彼藥對長于消,用于痰飲內(nèi)聚

27、;此藥對長于利,用于痰飲上逆。 浮萍 木賊草 10g;6g 祛風、利水、退腫,適用于風水病。 螻蛄 蟋蟀 25只(煎服)、12只(吞服)利水退腫,適用于鼓脹腹水。 茯苓 豬苓 水濕潴留在里è茯苓30g;水濕潴留在外è茯苓皮30g;1015g 利水滲濕,適用于水濕潴留證。 路路通 地龍 10g 清熱利水、通利脈絡,適用于濕熱丹毒病。 馬鞭草 王不留行 1520g;10g 活血利水,適用于濕腳氣病。 石打穿 劉寄奴 1015g 清熱利水、通絡散結(jié),適用于水熱互結(jié)的鼓脹病。 檳榔 茯苓皮10g;2030g 行水退腫,適用于氣滯水停之水腫病。 蜈蚣 白花蛇13g;13g(煎服)、1

28、g(吞服)祛風、通絡、除痹,適用于久痹病。1. 金錢白花蛇(白花蛇之幼體)效果更佳。2. 此藥對與蜈蚣、當歸藥對相比,3. 均有通絡治病效用,4. 彼藥對之扶正祛邪較佳,5. 此藥對之通絡搜邪力強。 威靈仙 葛根 各10g 通絡祛風、解痙止痛,適用于頸椎病之頸項強痛并證。 海桐皮 豨簽草 1015g 祛風濕,適用于風濕痹病。 附子 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溫陽祛寒,適用于命門火衰證。主治命門火衰。 附子 干姜 310g(先煎);28g 溫陽祛寒、溫補脾腎,適用于陽氣衰微、陰寒內(nèi)盛之里虛寒證。 脾腎陽虛適用。 桂枝 附子 510g;10g(先煎) 溫陽固表、

29、溫陽化氣,適用于風濕表虛證、腎陽不足之腰痛。 棗仁 柏子仁 養(yǎng)心安神,適用于血虛失眠證。 龍骨 牡蠣 2030g 鎮(zhèn)驚、收斂,適用于肝陽上亢之驚、癇病,滑泄不止諸證。 重鎮(zhèn)心肝è生用固攝收澀è鍛用 磁石 珍珠母 各30g,先煎。 定驚安神,適用于心悸、少寐病。 旋覆花 代赭石 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滌飲,適用于痰飲嘔吐、咳嗽氣喘病證。 全蝎 蜈蚣 6只;3只 熄風止痙,適用于各種痙病。 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 地龍 僵蠶 各10g 抗癲癇、止痛,適用于肝陽挾痰之癲癇、頭痛。 小兒按年齡適當減少。 川芎 露蜂房 1015g;10g 散風止痛

30、,適用于劇烈的偏頭痛、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 僅可治標,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全蝎 露蜂房 1.53g(煎服)、0.51g(吞服);310g適用于邪躆脈絡、久治不愈之病證。有毒,只宜暫用,不能久服。 僵蠶 蟬衣 38g;36g 祛風除疹,適用于風熱癮疹之病證。 代赭石 牛膝 30g(先煎);1015g 滋補肝腎、降逆下行,適用于肝陽上亢之眩暈、耳鳴。 陳皮 青皮 10g;510g 理氣健脾,適用于肝胃氣郁之脘痞病證。 效果較小。 枳實 厚樸 除脹消痞,適用于氣滯濕阻之痞滿證。 效果較大。 香附 川楝子 各10g 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脘協(xié)痛、痛經(jīng)病。 治氣分郁滯。 延胡索 川楝子 各10g 理氣

31、、活血、止痛,適用于氣滯血瘀之脘腹痛。 治氣滯血瘀。長于止痛。 柴胡 郁金 310g;1015g 行氣活血,適用于氣血瘀滯之協(xié)痛、閉經(jīng)病。 長于疏泄。 川楝子 路路通 各10g 疏肝通絡,適用于肝郁之疝氣。 檳榔 沈香 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沖服)理氣降逆,適用于氣滯氣逆證。藥力峻猛。 小茴香 沈香 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腹痛。藥力和緩。 莪朮 三棱 各10g 行氣散血,適用于血瘀氣滯癥瘕病。 雞內(nèi)金 三棱 38g;310g 消癥瘕、通月經(jīng),適用于血瘀型閉莖、癥瘕。 要節(jié)房欲、忌冷物、勿勞乏,堅持數(shù)月才能奏效。 桃仁 紅

32、花 10g;510g 濡潤行散、活血化瘀,適用于血瘀證。 五靈脂 蒲黃 510g(入丸、散用);510g(包煎) 利濕祛瘀,適用于瘀濕相兼證。 祛瘀之力大于利濕之功。 澤蘭 益母草 1015g;2030g 活血調(diào)經(jīng)、利尿退腫,適用于血瘀挾濕的鼓脹、閉經(jīng)病。 此藥對藥性平和,有久服不傷正之特點。 乳香 沒藥 510g 活血止痛,適用于血瘀痛證,特別是跌打損傷痛證。 此藥對味苦氣濁,易致惡心嘔吐,有胃病史者慎用。 三七 血竭 35g;5g 祛瘀止痛,適用于血瘀型血證。 水蛭 (蟲亡)蟲 35g(煎服)、12g(研磨吞服) 破血消癥,適用于血積癥塊、婦人血積經(jīng)閉。 為峻猛破血藥,孕婦禁用,體質(zhì)虛者應

33、加入益氣養(yǎng)血藥。 麥芽 谷芽 1015g(炒用) 消食健脾,適用于食積不化。 此藥對含脢量較高,若炒焦則降低脢的活力,影響其療效,故以微炒為好。 款冬 紫菀 各10g 適用于涼燥咳嗽證。 牡蠣 玄參30g(生用);15g軟堅散結(jié)、消匿()廮,適用于陰虛挾痰熱之()廮證。 威靈仙 制半夏各10g祛痰滌飲,適用于痰飲、濕痰壅滯之咳脹、肺脹病。 此藥對與半夏、茯苓藥對相比,均能祛痰燥濕,此藥對長于消,用于痰飲內(nèi)聚;彼藥對長于利,用于痰飲上逆。 黨參 黃耆 各1015g 益氣、補脾肺,適用于脾肺氣虛證。 桂枝 黃耆 510g;1015g 補益衛(wèi)陽之虛、中氣不足,適用于血痹、中虛挾寒之脘痛病證。 有溫陽

34、補中之效。 桂枝 人參 510g;1030g 通陽補氣、宣陽化陰,適用于營衛(wèi)不和虛寒證。 生姜 大棗 36g;1030g 在表可以調(diào)和營衛(wèi)、扶正祛邪;在里則溫補脾胃;適用于風寒、風濕表虛證及中虛脘痛。 熟地 當歸 1015g;10g 養(yǎng)血填精,適用于精血不足證。 熟地 白芍1015g;10g補血填精,適用于精血虛弱證。 此藥對主靜守純養(yǎng),陽氣未衰,脾運尚健時,方為合適。 當歸 丹參 10g(溫炒);1520g 補血活血通經(jīng),適用于閉經(jīng)、月經(jīng)過少病。 雞內(nèi)金 白朮 310g;1015g 補脾健胃,適用于脾胃虛弱之病證。 蜈蚣 當歸13g(吞服效佳);1015g扶正養(yǎng)血、祛風通絡,適用于虛痹證。

35、此藥對與蜈蚣、白花蛇藥對相比,均有通絡治病效用,此藥對之扶正祛邪較佳,彼藥對之通絡搜邪力強。 附子 人參 30g(先煎);10g(濃煎) 大溫大補、回陽救脫,適用于陽氣欲脫病證。 玉竹 生地 10g;15g 滋陰養(yǎng)津,適用于肺陰虧損之干咳、陰虛津涸之消渴、陰虧失養(yǎng)之痹證。 此藥對為純陰藥對,胃陽尚健時可用之,否則需和他藥配合。 麥冬 天冬 各10g 滋養(yǎng)肺胃腎之陰,適用于陰虛之消渴、干咳病。 胃家素寒者應慎用。 何首烏 仙靈脾 1015g(23個月) 平補腎中陰陽、生精強身,可用于精子異常之不孕證。 益智仁 補骨脂 各10g 收澀、溫脾腎,適用于脾腎陽虛之泄泄、勞淋。 蛤蚧 紫河車 11.5g

36、;1.53g 補益肺腎,適用于久哮、久喘勞嗽之病證。 哮喘久嗽之病證,以正虛標實為多,故使用時應加些祛邪藥。 菟絲子 杞子 各1015g 平補腎中陰陽,適用于腎精不足證。 山茱萸 山藥 1015g;10g 益腎澀精,適用于男子腎虛遺精、女子腎虛帶下。 以不熱不燥、補而不滯、能補能澀為特點。 仙靈脾 仙茅各10g溫補腎陽、興陽道,適用于腎陽不足之男子陽萎、女子宮寒不孕證。 1. 和蛇床子、石楠葉藥對相比,2. 藥性較緩。3. 和肉蓯蓉、巴戟天藥對相比,4. 均有補腎助陽之用,5. 彼藥對溫補柔潤,6. 此藥對溫補燥烈。 蛇床子 石楠葉?溫補腎陽、興陽道,適用于腎陽不足之男子陽萎、女子宮寒不孕證。

37、 1. 和仙靈脾、仙茅藥對相比,2. 藥性較峻。3. 宜暫用,4. 不5. 宜久服,6. 久用宜加蓯蓉、鎖陽溫潤之藥物。 肉蓯蓉 巴戟天?補腎助陽,有溫而不燥,補而不峻之優(yōu),適用于腎虛證。 和仙靈脾、仙茅藥對相比,均有補腎助陽之用,此藥對溫補柔潤,彼藥對溫補燥烈。 覆盆子 紫石英 10g;1015g 暖宮補腎、固精止帶,適用于腎陽虛寒證。 鹿角 巴戟天 310g(煎服)、12g(吞服);10g 益腎助陽、溫通督脈、填補精血,適用于腎督陽虛病證。 須防傷陰之弊。 以下由中國醫(yī)藥學院醫(yī)學系第屆許太乙同學所整理相須藥對藥對名稱 劑 量 適 應 癥 其 他 紫河車 鹿角 5g;3g 填補精血,溫補腎督

38、。適用于腎督陽虛,精血虧乏之證。 陰虛有火者禁用 赤石脂 禹余糧 10-20g 澀腸,固崩漏、帶下,適用于久泄、崩漏、帶下之病證 僅供收澀之用,若脾腎兩虛者,加上培補脾腎之藥。 木蝴蝶 鳳凰衣 3g;5g 潤咽喉,開音。適用于音喑病,對慢性喉炎、聲帶小節(jié)失音尤為適宜。 硼砂 烏梅1-2g;5g止嘔,適用于胃虛之嘔吐,而尤適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嘔吐。 柴胡 升麻 3-8g 升舉陽氣。適用于氣陷證 檳榔 常山 10g (常山酒蒸炒熟) 截瘧,并能緩和胃腸,順胃氣,引藥下行,避免單用常山截瘧有嘔吐之弊。適用于濕瘧。 發(fā)作前二小時服用較好。 檳榔 南瓜子 30g;30-60g 殺蟲,適用于蛔蟲、絳蟲、姜

39、片蟲、線蟲等腸道寄生蟲病。 臨臥一次,次日早 晨再服一次為宜。 葛花 枳椇子 10g 醒脾解酒毒,適用于酒毒引起的病證。 病情重者,尚需在辨證前提下加 入適宜方藥。 威靈仙 金錢草 10-30g;30-50g 利膽排石,適用于膽結(jié)石、膽囊炎病。 用于腎結(jié)石,亦有較好療效。 黃芩 白朮 10g 安胎,適用于脾虛胎熱之胎動不安。 劑量要度量脾虛、胎熱程度而定。 二、相反藥對(一)扶正祛邪相反藥對桂枝 白朮 10g 1. 營衛(wèi),2. 發(fā)汗止汗,3. 有扶正祛邪之妙。適用于太陽中風病及表虛客邪之證。2.白芍劑量倍于桂枝組成藥對,功擅調(diào)和陰陽,和中止痛,適用于太陽病誤下腹痛、血虛挾寒之脘腹痛。 黃耆 防

40、風 10-15g;10g 補氣固表,祛風解表。有固表不戀邪,解表不傷正之妙。適用于體虛感冒。 附子 麻黃 3-5g;10g(先煎20分) 溫陽解表,內(nèi)溫真陽,外散風寒,補中有發(fā),發(fā)中有補。 薄荷 玉竹 5-8g(后下);10-15g 育陰清熱解表,適用于陰虛體質(zhì)的風熱表證。 人參 石膏 1:3(黨參、太子參10g;石膏30g) 益氣清熱,有補虛不戀邪,清熱不傷正之妙,適用于熱盛津傷或溫病余熱未清損及津氣的病證。 病重正氣欲脫者,用別直參或西洋參為宜。 五味子 制大黃6g;10-15g 滋肝陽、清濕熱、降血清轉(zhuǎn)氨酉每,降后無反跳。有益肝不戀濕熱,祛邪不傷正之妙。適用于虛實夾雜證見單項血清轉(zhuǎn)胺酉每

41、增高證。 生地 黃柏 15g;10g 清熱瀉火,滋補腎陰,有滋腎不戀邪之優(yōu),適用于腎虛挾濕熱之痿痹病。 當歸 大黃 10g;生大黃5-10g;制大黃10g 養(yǎng)血祛痰,適用于血虛血瘀證。 黃耆 葶藶子 10-15g 益氣瀉肺,補瀉兼行、寒溫并調(diào)、升降同施之妙,適用于肺虛痰盛之肺脹、心悸證。 白朮 澤瀉 10g:20g 健脾滌飲,適用于飲邪眩暈病證。 牡蠣 椿根皮 生、煅牡蠣并用各30g:10-20g 養(yǎng)陰清熱,愈帶止崩。既清下焦?jié)駸嵋造钚埃逐B(yǎng)肝腎以固澀,有養(yǎng)陰不滯邪,祛邪不耗陰之優(yōu)。適用于陰虛濕熱下注之崩帶病證。 山藥 牡蠣 生、煅各30g:30-60g 清熱而無苦寒傷脾之害,養(yǎng)陰卻無滋膩泥膈

42、之慮,止泄又無兜澀戀邪之虞。有扶正不滋邪,祛邪不傷正之優(yōu)。適用于脾腎陰虧,開闔失職之泄瀉。 煎湯代茶,頻頻服之 山茱萸 石韋 10g;10-15g 消除蛋白尿作用。攝精泄?jié)?,消除蛋白尿,有開闔既濟之妙,有攝精不戀邪,泄?jié)岵粋I之優(yōu),適用于虛實夾雜型慢性腎炎患者。 黃耆 防己 10-15g;腫偏上,木防己15g,腫偏下,漢防己15g 利水消腫,適用于脾虛水濕壅滯之腫脹。 白朮 枳實 10g 消痞除脹利濕,有祛邪不傷正,健脾不礙邪之優(yōu)。 白朮 檳榔 白朮成人劑量30g以上。3:1若不足此比例,服后有腹痛之副作用通利大便,有補脾胃不礙氣運,助氣機不傷脾胃的雙相調(diào)節(jié)作用。 須空腹服藥,每日二次,一次2

43、50ml以上,服后多飲開水,效果更佳。 黨參 石菖蒲 10-15g;石菖蒲干者10g,鮮者15-20g 強心益氣,化濕開竅,有補不戀邪,通不傷正之妙,適用于氣虛挾痰濕之胸痹。 心氣虛甚者,別直參易黨參。 太子參 合歡皮 10-15g;10g 調(diào)暢心脈,益氣和陰,有益氣養(yǎng)陰不窒氣機,解郁和血不傷氣陰之妙。適用于氣機郁結(jié),氣陰兩虧之胸痹病。 雞血藤 海風藤 10-15g;15g 除痹通絡,既祛風濕,又補血行血,扶正兼祛邪,適用于虛實相兼痹病。 益智仁 萆薢 3-10g;10-15g 泄?jié)釘z精,有分利不傷腎,固攝不戀邪之優(yōu),適用于虛實夾雜之白濁、遺尿、遺精等病證。 黃耆 檳榔 黃耆生用10-15g;

44、8-10g 益氣退腫,有行水退腫不傷正,益氣固表不留邪之優(yōu)。 初服時有腹痛、耕動不舒之感,此乃正邪相搏之征,毋需更藥,繼續(xù)服之即效。 白朮 莪朮 10-15g;10g 既理氣又補氣,既破血又利濕,適用于氣虛血瘀及血瘀濕阻之鼓脹、閉經(jīng)等病證。 人參 萊菔子 人參改用黨參10-15g;萊菔子10g 益氣消積化痰。有補不礙邪,消不傷正之妙,適用于脾虛食積氣滯、肺虛痰氣阻塞之喘咳。 白芍 赤芍 無 養(yǎng)血祛瘀,柔肝泄肝,適用于陰虧挾瘀之脅痛。 楮實 丹參 10g 糾正心律,既能補腎養(yǎng)血,以填不足之陰,又能活血通絡,以疏絡脈之瘀,有標本兼治、扶正祛邪之功,適用于老年心律不齊。 生地 地骨皮 10-15g;

45、10g 補腎滋陰,涼血調(diào)經(jīng),有滋其不足,清其有余,適用于陰虛血熱型的月經(jīng)先期或月經(jīng)過少之病證。 鎖陽 忍冬藤 10g;10-15g 滋陰清熱通絡,有滋腎潤燥不戀邪,清熱通絡不傷正之妙。適用于腎虛挾熱之痿證。 龜版 鐵掃帚 15g;30g 益腎清濕熱,有祛邪不傷正,滋陰不戀邪之優(yōu)。適用于慢性腎炎正虛邪實型。 鹿角霜 地鱉蟲 6g;10-15g 溫補腎陽,祛瘀止痛之力 甚宏,適用于腎虧挾瘀之腰痛。 用此藥對治療腰肌勞損、腰椎骨質(zhì)增生癥,療效顯著。 鱉甲 穿山甲 鱉甲先煎15g;10g 消癥除積聚,適用于癥塊積聚病。 續(xù)斷 川山膝 10-15g;8-12g 補肝腎,祛瘀通經(jīng),適用于腎虧挾之腰痛、閉經(jīng)

46、病證。 桑寄生 絲瓜絡 無 補肝腎,通脈絡,有補而不滯,通不傷正之優(yōu),適用于腎虛絡脈不和之腰腿痛病證。 阿膠 黃連 10-15g;黃連吞服1-2g,煎3-5g 育陰清熱,水火既濟,有使心火下降、腎水上濟之功,適用于水虧火熾所致不寐。 阿膠 石膏 10-15g;15-20g 養(yǎng)陰潤肺,清熱潤燥,適用于溫燥客肺之病證。 (二)寒熱相反藥對石膏 麻黃 肺熱輕者3:1;肺熱重者5:1 宣肺止咳,清熱定喘,有宣肺止喘無蘊熱之弊,清肺瀉熱無冰伏之優(yōu),適用于肺熱咳喘病證。 石膏 桂枝 10-30g先煎;5-10g 一在表祛風清熱、無溫通助邪、寒涼抑遏之弊;二在里既能清熱降逆,又能溫化水飲。適用于風濕熱病、胃

47、熱挾寒飲病。 羚羊角 桂枝 0.3-1研末吞服;3-4.5g 清郁閉之熱結(jié),散外來之寒邪,適用于寒熱夾雜之痹病。 羚羊角可用10倍山羊角代用煎服。 大黃 附子 寒實便秘、關格病大便秘者,生大黃后下5-10g,;10g 溫通大便,利尿泌濁,有溫陽不助邪,通便不傷正之妙,適用于寒實便秘或腎陽不足,濕濁上泛之關格病。 關格病大便通者以制大黃易生大黃10g 黃連 吳萸 6:1 清泄肝火。黃連配吳萸,能直達肝經(jīng),以防格拒;吳萸伍黃連,能發(fā)揮止痛、引熱下行之特長,又避藥物之熱性,適用于肝火郁結(jié)之脅痛。 龜板 鹿角 以熬膏為宜,各5g開水沖服 陰陽兩補,生精血,強精骨,適用于陰陽兩虧之痿證。 每日加別直參2

48、g效果更佳。脾胃運化力弱者慎服。 瓜蔞 薤白 10g 宣暢氣機,消除痰濁,適用于痰濁阻滯,陽氣不通之胸痹。 黃連 干姜 5g 辛開苦降,清熱燥濕,有清熱不戀濕,祛濕不助熱之妙,適用于濕熱互結(jié)之嘔吐。 加黃芩、吳萸效果更佳。 黃芩 制半夏 8-10g;10g 辛開苦降,清熱降逆止痢,適用于濕熱所致的嘔吐、下痢證。 常加用黃連、厚樸增其辛開苦降之功。 黃連 制半夏 黃連吞服3g,煎服3-5g;10g 清熱降逆,消痞止痛,適用于濕熱互結(jié)之胸痹。 常加用黃芩、干姜之類,療效更佳。 (三)升降相反藥對肉桂 黃連 1:10 辛開苦降,交通心腎,引火歸元,有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之妙,適用于心腎失交之不寐。 此

49、類病人應忌煙酒辛辣之物,服一至二個月后,才能根除。 柴胡 黃芩 8-10g;10g 和解少陽,有解表又清,升溝又降濁之妙,適用于少陽經(jīng)寒熱或少陽經(jīng)發(fā)熱。 臨床用于膽囊炎、膽結(jié)石發(fā)熱,效果尚佳。 柴胡 制半夏 外感5-10g、內(nèi)傷2-5g;10g 一在外感病中能解表清里;二在內(nèi)傷雜病中能升清降濁。 佩蘭 鉤藤 10g(新鮮者加倍);10-15g后下 降肝陽,升清陽,有升清不助陽上越,降肝不戀濁之妙。適用于肝陽挾濕濁之頭痛。 白蒺藜 骨碎補 10g 沈降補腎不礙疏肝,升散肝熱不礙滋腎特點適,適用于腎虛肝熱之牙痛。 桔梗 櫍榔 3-6g;6-10g 宣三焦氣機,利水祛濕,有升降既濟之妙,適用于濕腳氣,風水病證。 葛根 檳榔 10g 理順升降。適用于升降失調(diào)之脘腹脹、泄瀉病證。 荊芥 大黃 10g;10-15g 使氣化能下及,腑氣能通暢,故可治大小便不通。 夏枯草 牡蠣 10g;生牡蠣30g 斂陰不致郁結(jié),升散不耗陰液,有升降既濟、除邪匡正之妙。適用于肝陰虧損、風陽上擾之頭痛病。 麻黃 地龍 3-4.5g;9-12g 宣肺平喘,有升降既濟、開合適度之妙,適用于痰濁阻塞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